<h3> 五通橋是個因鹽而立、因橋而得名的小城,1951年10月,新設(shè)立的五通橋市,就是從民國時期犍為縣、劃出產(chǎn)鹽的犍樂鹽場核心區(qū)域,組建為一個新興的工業(yè)縣級市。<br> 早在明末清初,陜西、湖廣、江浙一帶的鹽商,不遠千里,來到五通橋掘井熬鹽,在茫溪河、印石溪上修造石橋,便于往來交通,運鹽運煤。至清代中后期,外地與本埠鹽商云集橋灘鹽井之地,五通橋鹽業(yè)大旺。出于鹽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由各路鹽商共濟出資,又在兩河口一帶,修造老橋(五通橋)、新橋(已毀)和花花橋,利于鹽運。在與兩河口接壤的花鹽街上,至今仍有一座隱埋在犍樂公路之下,卻是建于清代中期的一座古石橋,名“鎖龍橋”。該橋的形態(tài)與石欄,盡管早就掩埋公路之下隱而不見,卻一直有精彩的建橋傳說,回味無窮的鹽故事流傳至今。 <br> 在鎖龍橋的一側(cè),有一條幽深的古巷,如今名“鎖龍巷”。巷子的得名,與鎖龍橋如出一轍。只要有游人走進幽深的老巷子去探幽尋古,就會有鹽故事伴隨穿巷的涼風(fēng),颼颼地竄出來。<br></h3> <h3>造型奇特的鎖龍巷</h3> <h3>古色古香的民居</h3> <h3>《犍為縣志》嘉慶版對鎖龍橋的記載</h3> <h3> 查閱嘉慶十九年版《犍為縣志》,在“建置篇”里有一段關(guān)于“五通橋”與“鎖龍橋”的記載:“五通橋縣東北八十里,通樂山。長六丈四尺,高二丈六尺,闊一丈五尺,乾隆五十八年修,今為鹽筴聚會之所。里許為鎖龍橋,長八丈,寬一丈,乾隆四十四年修……” 從以上描述得知,鎖龍橋的建橋時間還較五通橋更早一些,橋身長度也比五通橋長,達八丈。顯然,鎖龍橋并不是今天人們誤傳的鎖龍巷口子邊的小石橋,該橋的長度,超不出二丈。<br> 乾隆時期建在花鹽街上的這座古石橋,為何取名“鎖龍橋”?《犍為縣志》未有建橋題記。早在十五年前,筆者因工作所需,曾經(jīng)走訪家住兩河口,時年80高齡的謝瑾誠老人(筆者在謝老92歲時,還去他家訪談過。謝老享年93歲去逝)當時謝老還帶我來到鎖龍橋,撥開荒草,橋的身影便顯露出來,在橋的一側(cè),曾經(jīng)找到雕刻在鎖龍橋上的龍尾石雕。 <br> 現(xiàn)居鎖龍巷里87歲的楊倫華老人,民國晚期也算一戶鹽商之家。在他7歲那年,由母親帶著自己從樂山水口鄉(xiāng)下,遷居到父親租住的興隆里(即鎖龍巷)內(nèi),在這棟獨家小院,楊倫華一住就長達80年。<br> 這棟三合院的主人叫楊仲文,有二個兒子,分別為楊伯貞,楊倫華,房子最早是從一名劉姓的老陜商人手中租住,后來陜西商人去外地經(jīng)商,就把這棟房子交給他堂弟居住。姓劉的堂弟,一生游手好閑,又抽幾口大煙,終因反復(fù)向楊父借錢,最后干脆把這棟房子全部抵賣給楊父。楊倫華一家就成為了鎖龍巷里的一戶原住居民。 <br> 楊倫華的父親早年在灰山井做燒鹽匠,以后靠勤儉持家,不僅把楊倫華送去成都讀完高中、大學(xué),還在1949年7月傾其積蓄,買下柑子橋附近的一個灶房。滿心歡喜能當上一回灶房老板。殊不知世事難料,恰遇中華政權(quán)更替,迎來一個要取締私有制的新中國。1956年春,當五通橋鹽業(yè)進入公私合營黃金期時,楊父只得把自己的灶房入股到五通橋制鹽廠,起初還被任命為分管3個灶房的經(jīng)理,次年還分到一點入股紅利。但好景不長,風(fēng)起云涌的政治運動,便將楊父劃入剝削階級的隊伍中,并作為“運動對象”,隨時接受人民大眾的批斗、監(jiān)管,文革時期,被責令去伙房燒開水。自家小院,也被迫騰出大部分居室,讓位給幾戶貧困工人入住。<br> 楊倫華老人是鎖龍巷鹽運盛衰、花開花落的見證人之一,無論當時稱興隆里,還是更名后的鎖龍巷,尤其“鎖龍”二字的來歷,都講得頭頭是道。老人說,“鎖龍”二字,與巷子里半坡上一對突兀的“龍眼”石壁有關(guān)。楊倫華老人把筆者帶到他家的柴房,掀開柴門一看,柴房石壁凸起,巖石猶如一只龍眼,直視前方的茫溪河。還有一只“龍眼”,則掛在附近另一家院壩的石壁上。 <br> 早在清代,如果從寶慶街眺望花鹽街,空曠的山脊,恰有一只突兀的惡龍,怒目地俯瞰茫溪河。據(jù)楊倫華老人講,早在乾隆時期建橋時,花鹽街上還較為荒涼,街道居民也不多,從這個巷子里有一條溪流,經(jīng)年不息地沿著巷子流水入茫溪河。到了夏季山洪暴發(fā),山澗水時而會將這個小巷子沖毀,阻礙著交通往來。故鹽商在建橋時,認定造成洪水泛濫的成因,正是半山這條惡龍所致,故建橋后,特意給橋取名為“鎖龍橋”,就是要鎖住半山作祟的惡龍。 <br> 又據(jù)街道耄耋老人講,花鹽街過去是沒有井房鹽灶的?;}街主要是臨河而建的鹽運碼頭,在花鹽街沿河岸上,修筑眾多的鹽倉供鹽巴儲運。此后慢慢形成街市。當這一帶凝聚起人氣,形成遠近聞名印鹽運倉儲中心后,逐漸熱鬧起來,各地鹽商的會館才興起,成為犍為鹽場的水陸碼頭,成為巴鹽、花鹽的轉(zhuǎn)運集散地。<br></h3> <h3>突兀的石壁如一只龍眼(拍于楊宅柴房)</h3> <h3>鎖龍巷民居</h3> <h3>鹽運碼頭</h3> <h3> 民國時期的犍為鹽場,產(chǎn)鹽地主要分布在紅豆坡、金山寺、灰山井、鲝草灘一帶,井架林立,鹽霧蒸騰。史料表明,從明代開始,嘉定州府已經(jīng)在四望關(guān)設(shè)巡檢司署,到清雍正十二年改為經(jīng)歷司署,乾隆十八年又改為通判署。《嘉定府志》記載:“嘉定府通判前于雍正十二年駐馬踏井太和場,居中總理嘉定、犍為、并川西井研等州縣鹽務(wù)督捕事務(wù)。乾隆十八年詳改駐四望關(guān)?!敝撩駠跗冢鶚符}場的管理機構(gòu),改稱稽核支所,職能為征收鹽稅,稽核走私。至民國中期,又改設(shè)為川康區(qū)五通橋鹽務(wù)管理分局,地址都在四望關(guān)。<br> 犍為鹽場下設(shè)有紅豆坡、金山寺、灰山井等9個場務(wù)所,犍樂鹽場的民間機構(gòu),則分為鹽商與運商兩部分。井房提鹵與灶房燒鹽,都歸屬場商;鹽巴的運銷則由運商負責,分工明確。場商的職能,是井房用牛車提起鹵水,再用筧桿傳輸?shù)皆罘恐邪局瞥甥},同時要經(jīng)過轄地的場務(wù)所派出師爺、稅警到臨時倉儲內(nèi)查驗,登記造冊后,方可將鹽巴轉(zhuǎn)給運商手中,再外運到銷岸去脫銷。<br> 在紅豆坡、金山寺、灰山井、鲝草灘一帶的鹽巴,一般用鹽船由茫溪河、印石溪水運到花鹽街碼頭靠岸,存放在花鹽街的各大倉儲(鹽公倉)內(nèi)儲放。此后再由運商到川康區(qū)五通橋鹽務(wù)管理分局去辦理鹽票,拿到鹽票方可把產(chǎn)品通過岷江水運,遠銷到上下各銷岸。 <br> 至民國時期,整個花鹽街上鹽倉密布,由金山寺、鲝草灘、灰山井、紅豆坡等地灶房轉(zhuǎn)運過來的成品鹽,在花鹽街鹽公倉內(nèi)堆積如山。運商拿到獲準外銷的鹽票后,伺機通過岷江水域外銷。但大批量遠銷的鹽船,還都要等到洪水季節(jié)來臨,借竹根灘牛屎濠洪水漲潮,在牛屎濠形成穿濠的江河航道,這樣的水運航線才更節(jié)約運鹽成本。<br> 每當夏季洪水來臨,牛屎濠逐步漲潮穿濠,花鹽街的大鹽船,便從茫溪河順水至欄河坎??看龣z,經(jīng)四望關(guān)鹽警隊稽核查驗后,浩浩蕩蕩千船競發(fā),越過涌斯江下堰埂,借用牛人工水道進入大河,運往長江下游各口岸。 <br> 至抗戰(zhàn)歲月淮鹽受阻,民國政府指令川鹽濟銷湖北湖南,犍為鹽場的部分灶房,又開始改煎花鹽,以滿足楚人的食鹽嗜好,很多灶房改灶稱提,“提”有提煉之意。因此,各場務(wù)所轉(zhuǎn)運過來的花鹽,主要集中在鎖龍巷一帶的鹽倉存儲。因此,花鹽街的地名不脛自走,被方圓百里的老百姓,把花鹽街叫得當當直響。 <br> 民國時期的花鹽街與對岸的寶慶街,二條街道十分熱鬧,沿茫溪河不僅有眾多的鹽巴碼頭,沿岸還有各色的會館宮觀,聚集滿大小的鹽商運商。當時的鎖龍巷還叫興隆里,巷子內(nèi)扎住的住戶,以運商老板居多。鎖龍巷內(nèi)的民居,建筑風(fēng)格迥異,徽式、閩南、江浙的民居建筑都有,甚至有依山貌而建的船型石階,民居古色古香。</h3> <h3>鎖龍巷四合院</h3> <h3>幽幽鎖龍巷</h3> <h3>楊倫華老人與楊宅</h3> <h3>何家大院(小洋樓)</h3> <h3> 在興隆里,從巷口至巷尾,各有一幢中西合璧的的小洋樓,建筑風(fēng)格雷同,至今保存完好,十分搶眼。巷尾小洋樓的主人姓何名景興,是興隆里本埠一名大運商。何景興長期經(jīng)營鹽運發(fā)財后,在民國晚期,興師動眾修造出這幢小洋樓(今命名為“何家大院”)。小洋樓分上下二層,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約近二百平米。屋脊的中央,為寶頂裝飾。在房屋底層右側(cè)的山墻內(nèi),設(shè)有俄式風(fēng)格的小壁爐,小洋房的正面為雙開板門,兩側(cè)有隔開的扇形板,裙板上雕刻有“梅蘭竹菊”的刻花浮雕,窗楣有變形的祥云圖案。仰望二樓回環(huán)的走廊上,有外凸的美人靠長椅,裝飾有縷空的雕花木欄桿。整個樓房中西合璧,彰顯主人考究的生活與顯赫的身份。<br> 民國晚期的興隆里,住進了大量的鹽商富人,巷子里熱鬧非常,因而夜深常引來小偷盜賊光顧。為此,鎖龍巷內(nèi)的鹽商大戶,專門聘有一名打更匠,周年四季為鎖龍巷打更守護。 小洋樓中的何景興,不僅生意亨通,還把一兒一女送到成都讀完華西醫(yī)大。但好景不長,到民國后期,何景興的鹽運,明顯呈下滑勢頭。 <br> 無獨有偶。恰恰此時興隆里的小橋旁邊,遷入一戶運商叫龍子林。近年來,龍子林因鹽務(wù)大旺,隧后把舊宅推倒重建。其小洋房風(fēng)格與何宅相似,規(guī)模還較何宅闊綽氣派,這就引起何家嚴重不滿。何景興本為地頭蛇,以為這外來客是在暗地與自己較勁。在鎖龍巷居家中,龍子林又因習(xí)俗不同,難免與巷子里的住戶產(chǎn)生有過節(jié),現(xiàn)經(jīng)何老板煽風(fēng)點火,巷子里住戶都不滿起龍家來。何景興糾集鄰里,要打壓外來客的勢頭。住戶們認為,興隆里的“興隆”如今寓意的,恰恰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龍家,何老板提議把興隆里改稱“鎖龍巷”,要借用巷子口鎖龍橋的“鎖龍”二字,牢牢把龍家的財運鎖死。眾人為這個提議叫好,時間一長,興隆里真就改稱為鎖龍巷了。<br> 事與愿違,鎖龍巷不僅鎖住了龍家的財運,同時也鎖住了整個巷子人家的鹽運,甚至鎖住了整個花鹽街上昌盛的鹽運業(yè)。民國末期,鎖龍巷日漸衰落,運商何景興與龍子林兩家,都風(fēng)光不在。<br> 建國初始,何景興把自家的老宅賣給了鹽商王叔堪。1951年成立五通橋市之后,民族資本家王叔堪成為了五通橋市首任副市長,也成為鎖龍巷里唯一的新貴。幾年過去,王叔堪又將小洋樓轉(zhuǎn)售他人。至文革,小洋樓成為多戶居民的集體宿舍。時至今日,小洋樓空空如也閑置在鎖龍巷深處,任憑風(fēng)吹雨打。<br> 至于龍家,不知何年何月悄悄地遷離了五通橋,巷口的老宅,后來賣給了五通橋鹽廠一伍搞書畫的錢先生,畫家在小洋里勤奮潑墨,其書畫作品名噪巴蜀錦里。但終因小洋樓“陰氣過重”而后轉(zhuǎn)戶于他人,畫家未滿甲子,便英年早逝。<br> 五通橋江河縱橫,流淌不息,鎖龍巷有著講不完的鹽故事,在江風(fēng)中回蕩…… <br> <br> <br> 王 中 其 <br> 2019年11月29日于牛華溪<br></h3> <h3>何家大院外景</h3> <h3>畫家小洋樓</h3> <h3>鎖龍巷獨特民宅</h3> <h3>(美篇中的照片,均由作者所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