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血雉的英文名是:Blood Pheasant,學(xué)名:Ithaginis cruentus),為雞形目雉科血雉屬的鳥類。別名血雞、松花雞,屬雉科,主要分布于中國,為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西部和西南部留鳥。</p><p class="ql-block"> 血雉是一種高原雉雞。雄鳥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腳、頭側(cè)、臘膜為紅色,故稱血雉。其別名甚多,各地皆異。在甘肅,因其胸側(cè)和翅上覆羽沾綠,被稱為“綠雞”;因其羽毛形似柳葉,且沾綠,又稱為“柳雞”;因其主要棲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葉和種子,又稱為“松雞子”;因其腳紅色,稱“紅腳雞”者最為普遍。它們體小(46厘米)似鶉類,具矛狀長羽,冠羽蓬松。與腿猩紅,翼及尾沾紅的雉種。其頭近黑,具近白色冠羽及白色細(xì)紋。上體多灰?guī)О咨?xì)紋,下體沾綠色。胸部紅色多變。和大多數(shù)鳥類一樣雌性色暗且單一,胸為皮黃色。</p><p class="ql-block"> 血雉的諸多亞種羽色細(xì)節(jié)上有較大差異。指名亞種胸部具紅色細(xì)紋,僅最外側(cè)尾羽無紅色;beicki頭無紅色,三級飛羽栗色、羽軸綠色;berezowskii頭無紅色, 但三級飛羽全為栗色,sinensis雄鳥似berezowski,i但雌鳥斑紋較粗;affinis外側(cè)兩尾羽無紅色,額黑;tibetanus耳羽黃,胸紅,頸項無黑色;kuseri頸項及耳羽前方黑;marionae眉紋黑,頸項不完整;rocki胸部紅色較少,但喉紅并帶白色細(xì)紋;clarkei喉及臉頰幾無紅色;geoffroyi 頭部全無紅色。 </p><p class="ql-block"> 虹膜:黃褐;嘴:近黑而帶紅色蠟?zāi)?;腳:紅色。分布范圍:喜馬拉雅山脈,中國中部及西藏高原。為地方性常見鳥,分布于海拔3200~4700 米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血雉特征明顯,但辨識血雉的亞種有較大難度。中國有諸多亞種 -- beicki 在青海及甘肅的祁連山;sinensis在甘肅東南部(白水江)、陜西南部(秦嶺)及山西西南部;berezowskii在甘肅南部及四川北部;geoffroyi在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及云南西北部;affinis及cruentatus在西藏南部;tibetanus 在西藏東南部;kusneri在西藏東南部至云南西北部的茨姑;rocki在云南西北部怒江及金沙江之間;marionae在云南西北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clarkei在云南西北部的麗江周圍山脈。</p> <p class="ql-block">血雉一般棲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針葉林、混交林和杜鵑灌叢間,最高可達(dá)4500米,靠近雪線的地方。有較為明顯的垂直遷移行為,冬季遷到較低的山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歡結(jié)群活動,常結(jié)成幾只至幾十只的群體。在四川平武的王朗自然保護(hù)區(qū),還常見到血雉同藍(lán)馬雞一起混群活動。它們通常天剛蒙蒙亮就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以后才飛到松、杉等的較低的樹枝上棲息,中午則在巖石下或樹蔭處進(jìn)行短暫的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血雉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已經(jīng)記錄到90多種,常常用嘴啄食,邊走邊吃,啄食的速度很快,但很少用腳和嘴刨食。食物的種類隨季節(jié)不同而有所變化,冬季和春季以楊樹、樺樹、松樹、杉樹、漆樹、椴樹等各種樹木的嫩葉、芽苞、花序等為食;夏季和秋季主要食物有忍冬、胡頹子、莢、薔薇、石莢菜、懸鉤子、毛茛等灌木和驢兒韭等草本植物的嫩枝、嫩葉、漿果、種子,以及苔蘚、地衣等,還記錄到鱗翅目幼蟲、蚱蜢、金花蟲等昆蟲,以及蜈蚣、蜘蛛等10余種小型無脊椎動物食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血雉每年4—7月血雉進(jìn)入繁殖期,隨地區(qū)和分布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略有差異。這時它們的群體解散,經(jīng)過激烈的爭偶啄斗后,由一雄一雌結(jié)成伴侶,形影不離,朝夕相處,過著家庭式的生活,沒有配偶的雄鳥則呈3—5只的小群游蕩。在繁殖期,血雉是一夫一妻的單配制,而血雉的雄鳥是典型的“模范丈夫”。在孵卵期,雄鳥到巢邊鳴叫,召喚雌鳥一起外出取食,并作為衛(wèi)士保護(hù)雌鳥專心取食,然后再把雌鳥護(hù)送至巢邊。在育雛期,雄鳥與雌鳥一起育雛,直到小雞長大。在非繁殖期,血雉的不同家族會組成10-30多只的群體,一起活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筑巢</p><p class="ql-block"> 雌鳥5月初開始產(chǎn)卵,在灌木叢中、巖石下,或在林中大的倒木旁,找一個隱蔽的凹地將一些落葉及苔蘚、松針、蒿草和細(xì)根等抓或啄在一起,用身體壓迭,使之堆成疏松的巢。也有的巢位于林中樹木基部的樹洞中,以樹葉鋪于枯枝上而成,上面鋪墊自己的羽毛。巢呈淺碟形,大小為外徑19—27×20—24厘米,內(nèi)徑13—21厘米,深4—8厘米。巢口向陽,光線充足。筑巢之后便開始產(chǎn)卵,每隔2—3天產(chǎn)一枚卵,滿窩約3—9枚。卵呈淺黃色,其上有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濃赭色或濃褐色斑點和較小的暗色細(xì)紋。</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最后1枚卵產(chǎn)出后才開始孵卵。雌鳥孵卵十分辛苦,每晝夜只有一、二個小時外出覓食,其余時間專心一致地孵卵。遇到下雨天,它只好一直呆在巢里,并微微張開雙翅,用身體擋住雨水,以保持卵的溫度。每當(dāng)雌鳥出外覓食前,總是把一些枯草葉或羽毛蓋在卵上,把卵隱蔽起來,覓食的地方也離巢不遠(yuǎn),約在100米左右的范圍內(nèi)。據(jù)測定,雌鳥離巢時,卵殼表面溫度為24.5—28℃,巢底溫度為19.5℃,而當(dāng)時氣溫為9℃,空氣相對濕度為71%。在雌鳥孵卵期間,雄鳥就在巢周圍的區(qū)域內(nèi)活動、巡視,以免其他同類進(jìn)入巢區(qū),表現(xiàn)出較強的護(hù)巢行為。有時它也來到巢邊,與雌鳥親熱一番。</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28—29天的孵化,雛鳥就破殼而出了。剛出殼的雛鳥體重約19克,嘴長8毫米,跗跖長21毫米。它們身披棕色的絨羽毛,額部及頭兩側(cè)淺黃色,頭頂上面有一條濃密的黑色冠紋伸達(dá)后頸,眼圈、眼后紋及耳羽都是黑褐色,背部中央還雜以黑褐色的斑紋,嘴和腳都是肉紅色,顯得十分可愛。</p><p class="ql-block">待次日絨羽風(fēng)干后,就隨雙親一起離開巢區(qū),過著游蕩式的生活。如果遇到危險情況,它們能迅速鉆進(jìn)土洞,草叢中隱匿,直到危險解除,聽到親鳥的召喚聲時,才從隱匿處鉆出。這種奇妙的本能,可以使它們免遭天敵的傷害。雄鳥發(fā)出短促的si叫聲,報警時咯咯地叫。有時數(shù)聲si哨音連接為sisisi聲。雄、雌鳥均會發(fā)出鳶一般的chiu-chiu尖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