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h5><h5><br></h5><h5> 許久沒有走古道,印象漸漸模糊。</h5><h5> 經過兩年休整,徒步沖動重現。</h5><p><br></p><p><br></p><p><br></p> <h5> </h5><h5><br></h5><h5> 婺源賦春鎮(zhèn)長溪村到石城的古道,在深秋季節(jié)楓葉紅時,風景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戶外朋友在此徒步,攝影愛好者也紛至沓來,絡繹不絕。</h5><h5> 已是12月的冬日,趁暖冬快快行動吧!</h5><h5> 明天的天氣預報說有小雨,而且降溫厲害。 </h5><h5> 釣友、騎友和徒步者都把時間定在周六,我們也要出行,走走這條紅楓古道。</h5><p><br></p><p><br></p><p><br></p><p><br></p> <h5> </h5><h5><br></h5><h5> 山水間相約,不失消遣處。</h5><h5> 長溪水潺潺,歡笑在橋上。</h5><p><br></p><p><br></p><p><br></p> <h5> </h5><h5><br></h5><h5> 自長溪和石城出名之后,紅楓古道便成為這兩個村之間一條絕佳的連接線,全程約12公里,中間的曹家村和方家村是這次行程的目的,來回約11公里,自帶中餐,走到方家村返回。</h5><h5> 看紅葉已過了季節(jié),零落的掛在枝頭,透過枝丫,遠遠的便可以看見長溪村,比以往更多的是新建的房屋,那幾棟老宅窩在一角,越來越孤獨寂寞,見證著時光流逝,物是人非。</h5><p><br></p><p><br></p><h5> </h5><p><br></p> <h5> 開始順水渠邊走,這是山下發(fā)電站的引水渠,1990年發(fā)電站投入運行,時間也過去了快30年了,這次在大修儲水池,村民們從山腳向上挑運沙和水泥,引水渠里的水基本干枯,金黃的葉??片密密麻麻鋪滿水面。</h5> <h5> 高大的引水渠從兩山間垮過,歷經風霜雪雨,依然挺立。</h5> <h5> 古道上來來往往的徒者甚多,猶如趕集般,天下驢友一家人,不時相互調侃,天南海北,更有婺源老鄉(xiāng)慕名而來,操著鄉(xiāng)音,甚是好聽。</h5><h5> 古道上紅葉已不在,獨立的枝丫,等待來年的春天,發(fā)芽成長,秋霜紅葉,撒落一地。</h5><h5> 古藤彎彎曲曲順樹干盤旋而下,金藤蘿特有的枝丫密密麻麻的纏繞,爬滿樹枝,一大片一大片的,可惜已過了季節(jié),剩下幾顆掛在高高的枝頭,那是我們不可遙及的,著罷,死了心,繼續(xù)前行。</h5> <h5> 山里人,除了竹子和山貨,一般的收入是滿足不了生活的開支,所以年輕人都出門在外打工養(yǎng)家。留下的都是老的老小的小,快消失的鄉(xiāng)愁。</h5><h5> 路遇一位老者,背著柴刀,刀柄上掛著中午的點心,問他到何去?</h5><h5> 砍柴,附近已無好的柴木,需要遠行才可得,老人家邊走邊說,轉眼就消失在古道遠方,一輩子生在大山里,行走這種山路是輕松舒服的,不像城市里的人兒,氣喘吁吁。</h5> <h5> 一路走,一路拍,一路所見所聞,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養(yǎng)蜂桶子,隨處可見,桶子是木頭的,上面蓋個鐵鍋擋雨,也有簡陋的用木板搭個架子,蜂桶一般放在倒臥的木頭上,山崖凹陷處,樹干向陽處,屋檐墻邊,最可愛的是放在腐朽掏空樹干里,絕佳的避風場所。</h5><h5> 蜂兒也要精心愛護的,每年采蜜時,都要留一部分,以免過冬時沒有花蜜不至于餓死。</h5> <h5> 到曹家時,看見人家空地上,一排排的蜂桶整齊排列,一個農家大嫂正拿著拍子在打胡蜂,這種蜂子個頭較大,守在蜂桶外,偷吃回巢的工蜂,所以蜜的多少和養(yǎng)蜂人的辛苦是不可分割的。</h5> <h5> 胡蜂的漂亮身姿,艷麗的外表下暗藏殺氣。</h5> <h5> 一路過來,發(fā)現樹上吊著圓圓的蜂巢,那便是胡蜂的家了。</h5><h5> 叢林生存法則在此體現,一物降一物,有生有死,自然規(guī)律一年又一年的重復不斷,連綿延續(xù)。</h5><h5> 呆在高高的樹叉上,自生自滅,自然淘汰,走過的旅游者不時抬頭觀望,生怕里面會飛出來幾只攻擊行人,不去打攪它或許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它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員,和人類一樣,為了生存四處奔波,都是辛苦之眾。</h5> <h5> 曹家村,真正的土墻部落,一眼望去都是濃重的黃土色,掩映在竹林里,三面圍山,古道村面前穿過,村前一片稻田。</h5><h5> 古樸的小山村,有六七戶人家,村里人也知道經商了,有各種土特產擺在家門口賣,干腌菜,紅薯干,大栗子,特別是煮熟了的紅薯,放在火盆上烤著,一是保溫,二是去掉水分,更甜。</h5><h5> 我們買了煮熟的紅薯吃,大的兩元,小的一元,貪心的我挑了個大的,發(fā)現中間有點硬,好像沒煮透,但也夠充饑了。</h5><h5> 有兒童到賦春去讀書都是步行,每個周五回來,周末下午再去,都是住校,最近的長溪要走一個小時,再坐班車到賦春,非常不便,所以村里的人大多都搬遷出去了。</h5> <h5> 煙熏黑的印跡順窗而上,像用毛筆粘了墨汁刷了一下。</h5> <h5> 大門緊閉,簡易的繩結,卻再也留不住游子漂泊的心。</h5> <h5> 朦朦朧朧感 卻有種別樣的美 令人浮想聯翩</h5> <h5> 和古村來個親密接觸</h5> <h5> 鄉(xiāng)音繞耳,我們坐在門前的空地上東扯西聊,有個稍大的老者,蹲在地上,手端飯碗,滋滋有味的午餐,那個讀書的小女孩也端個大碗坐在長木凳上,問起讀書的事,奶奶在旁邊說著小孩讀書不易,她沒有勞動力,靠的是門口擺的攤子掙點生活費,出外打工的兒子們一般會寄錢回來的,閑不住的老人們自立自強,盡量不麻煩孩子們,這就是母親的偉大吧!</h5> <h5> 紅薯 爛鞋 南瓜 金藤蘿</h5><h5> 足見山里面的貧瘠 空氣環(huán)境雖好 沒有物質也是白搭 生存談何容易</h5> <h5> 行走的故事很多,又偶遇一條小白狗。</h5><h5> 記得那次北安徒步,不知何處竄出一條黃色的家狗,不緊不慢的跟著我們,一會兒超過我們跑在前面,或者在前方探頭等著,不認生,搖著尾巴和我們逗玩,拿了好吃的喂給它,此生相遇,也算是極有緣分。</h5> <h5> 就是這條萌萌噠的小精靈,上躥下跳的,搖頭擺尾,我們說它是吃百家飯的,差的還不吃,包子只吃肉不吃皮,也是服了它,看來日子過得好??!</h5> <h5> 一路喊著小白,生怕它跑走開,再也不見,有個小伙伴陪著也是一種樂趣。</h5><h3> </h3><h5> 唯一的合影留念照,配合稍差,但也露了一條尾巴,大半個身子,算是給足面子。</h5><h3></h3> <h5> 人與自然的和諧,或許就在“咔嚓”一瞬間吧。</h5> <h5> 古道不險,平坦曲折,有的地方基本上沒有青石板,黃土被踩得光滑,地上鋪滿落葉,走過去沙沙響,想像里的古人或許也是如此,一路走一路卷起落葉,云起云落,花開花榭,見證一個個流年歲月。</h5> <h5> 陰天出像,光線柔和,出彩較多,精選部分,不枉此行。</h5><h5> 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吧!</h5>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