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媽媽》是一部史詩--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這是一個闡述愛的舞蹈,講述的是一個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母親撫養(yǎng)日本遺孤的故事。這種至高無上的愛稱之為大愛,它摒棄了仇恨,抹平了悲傷,跨越了國界。在這個舞蹈里.無論是在動作上,表情上,還是情感表現(xiàn)上,都完美的用臉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細膩的塑造了這個故事里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jié)。成功的反映描繪出了中國母親最偉大、最本真、最淳樸的胸懷,和對每一個弱小生命的珍視。 一,憎恨<br>一群衣著簡樸的中國媽媽弓著腰,在激昂的音樂聲中,邁著沉重而整齊的步伐,向所指的同一個方向迸發(fā)尖銳的控訴和撕心裂肺的吶喊,控訴日軍滔天罪行令人發(fā)指,這樣的血海深仇無法寬恕,不能原諒,不共戴天!那彎曲的背,絕望的眼神,舞蹈深刻表現(xiàn)出中國媽媽遭受的苦難失去親人的痛苦。<br> 二,接納<br>音樂嘎然而止,人群中出現(xiàn)一個穿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縮著身體蹲在地上,怯懦而可憐!然而,她是侵華日軍的孩子,她的和服上還沾著中國人的血,一方面是對敵國的國恨家仇.另一方面,看著幼小可憐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國媽媽感到不忍與同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對于飽受家園洗劫、親人被殺戮的中國母親說,能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給予這些孩子超越仇恨的親情和關愛,已經(jīng)超出了常人范疇,實在很難做到!但最終,無私的母愛使中國媽媽接納了這個日本孤兒,演員圍成圓后再散開,瞬間她的和服換成了中國小女孩的衣服。中國母親是善良與母愛的代表,這樣的母愛稱之為大愛,是跨越國界、化解仇恨的曠世情懷!<br> 三,養(yǎng)育<br>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當養(yǎng)育遺孤孩子時,中國媽媽表現(xiàn)出的那種真情流露及無私奉獻,讓所有人都能感到中國女性的偉大精神。在寒冷的冬天,母親們插秧、割草,在田間辛勤勞作,同時也忘不了對自己女兒噓寒問暖。媽媽將孩子的手捂在懷中取暖,而自己卻被凍得瑟瑟發(fā)抖時,一個中國媽媽對孩子的疼愛不言而喻,無關國界,這是真正的大愛。此時,當年的異國小兒郎已經(jīng)成了一個地道的中國姑娘了,她的活潑與懂事,讓中國媽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簡單的播種收割動作,讓人聯(lián)想到媽媽辛勤勞作,撫養(yǎng)這個本不屬于自己的孩子,憎恨與母愛的矛盾碰撞,母性的偉大瞬間體現(xiàn)。尤其是那幾句歌詞:老玉米,金黃黃,養(yǎng)活了異國的小兒郎。我捧著玉米回頭望,地里站著的是我娘“女兒”一把抱住正在地里勞作的母親,由于常年勞作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母親的手磨出了層層老繭,女兒把媽媽的手緊緊貼在自己臉上,對母親的心疼和體貼溢于言表,接著,女兒彎下腰,模仿母親的動作開始為母親分擔勞苦,以求回報深沉的母愛。這一刻觀者飽蘸淚水,媽媽也欣慰地潸然淚下:懂得感恩,知恩圖報,不是親生勝似親生!接著,家喻戶曉的東北民歌《搖籃曲》的旋律響起,旋律如泣如訴,悠揚感傷,輕柔的音樂讓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還有媽媽溫暖的懷抱。<br> 四,送行<br>然而,當年的小兒郎已經(jīng)長大,可以幫媽媽干活了,可是中國媽媽卻并沒有就這樣讓孩子留下,白發(fā)蒼蒼的媽媽彎著背,一步一步蹣跚著步子拿出了當年的和服,告訴她當年的身世。女兒終將離去,離開這片養(yǎng)育她的厚實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個生下她卻未能撫養(yǎng)她的陌生的國度。當她狠著心將女兒推出自己的懷抱時,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養(yǎng)了十幾年的孩子啊,是她的兒啊。誰能體會她的心疼與無奈,在送行時,突然,女孩一個轉(zhuǎn)身,回奔到媽媽身邊,緊緊抱住媽媽雙腿不忍離去,此刻別離讓所有媽媽愴然淚下。母親、孩子的戀戀不舍,讓人為之動容。漫天大雪中,親手撫養(yǎng)日本鬼子遺孤的善良的中國媽媽依然在癡癡地守望,守望那個曾喊過“地里站著的是我娘”的女兒。母親長久凝望的身影,讓我體會到了中國媽媽的博大胸懷。<br> <p>謝謝您的觀賞,不足之處恭請指正。</p><p>文字來源于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刪除。<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