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真正的生活,在巷子里,這里有最深的溫暖</b></h5> <h5><p></p></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從靈魂三問開始</b></h3><h5>“到一座城市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br>“當然是看它的標志性景色。”<br>“還有嗎?”<br>“還會了解當?shù)赜惺裁刺禺a(chǎn),或許會去買一些。”<br>“還有嗎?”<br>“如果這個城市有,我想去看看有特色的老巷子。”</h5><h5><br>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br>“出去”,已然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動力。而“進來”的功課,地方上都做好了嗎?越來越多的人在看過標志性的山水建筑后,希望能在城市更“深入”一點。他們不但想了解這座城市的亮色,還想了解這座城市的底色。顯然,城市獨特的故事,不僅噴繪在巨幅廣告上,更烙印在上了年紀的巷子里。人們只要在巷子里流連,便能大概知曉當?shù)氐拿袼罪L情、生活習性,乃至特色物產(chǎn)。很多時候,底色往往能成就亮色。<br>在江西萍鄉(xiāng),有這么一條老巷子,從一個特殊角度,記載著這座城市的驕傲、遺憾、崛起。</h5><p></p>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曾經(jīng),鐵路是萍鄉(xiāng)最閃亮的名片</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5>早在整整120年前的清光緒25年,萍鄉(xiāng)就有了江西第一條,也是全國不多見的鐵路線。幾年后,萍鄉(xiāng)至株洲的鐵路正式通車,中外商人通過鐵路紛至沓來,萍鄉(xiāng)經(jīng)貿(mào)發(fā)展迎來大爆發(fā)。到了1922年,那場轟轟烈烈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更是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時代。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橫穿萍鄉(xiāng)的浙贛線一直是國家八縱八橫重要干線之一,萍鄉(xiāng)以“縣”級(1970年升為地級市)坐擁鐵路一等站,車務、機務、工務、電務等“段”級鐵路單位均在萍鄉(xiāng)單獨設置,控制著幾乎整個江西西部和湖南部分地區(qū)的鐵路運營,凸顯著萍鄉(xiāng)鐵路舉足輕重的地位。</h5><div><br></div><h5>鐵路的不斷發(fā)展見證著地方的日益興盛。以火車站為例,1949年,萍鄉(xiāng)解放,經(jīng)歷了多年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萍鄉(xiāng)鐵路開始修復重建。至1950年,萍鄉(xiāng)火車站(又稱老站、西站)建成,建筑面積600平米,現(xiàn)為貨運站;1979年新建的萍鄉(xiāng)火車站(又稱新站、北站)投入使用,站房面積7800平米,現(xiàn)為客、貨共用站;2014年,現(xiàn)在的萍鄉(xiāng)北站(高鐵站)正式運行,站場面積已達16000平米,為客運站。百-千-萬,車站的每一次華麗變身,順應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和社會變化,加速了地方發(fā)展。事實上,萍鄉(xiāng)城區(qū)的擴張深深的融合著鐵路的影子。早先的老站是城市中心。之后新站建成,城市迅速往北擴張,在全省都領先的城市公交(1路)應運而生。及至現(xiàn)在的高鐵站,更是帶動一大批公園、樓盤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進一步變大、變美。鐵路的發(fā)展從一個側(cè)面,成為城市蒸蒸日上的縮影。</h5><div><br></div><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其實社會上很多人不太了解鐵路,以為鐵路就是火車站。實際上由于歷史原因,鐵路不但有車務段、機務段、工務段、電務段、車輛段、客運段等專業(yè)部門,還有水電段、建筑段、生活段、通信段、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套教育部門,以及醫(yī)療、城管、公檢法等眾多保障部門,加上建國以來長期的半軍事化管理,一度被稱為“獨立王國”。鐵路職工家屬一般稱自己為“路內(nèi)”,社會上的為“路外”。但隨著國家深層次變革,鐵路不再“獨立辦社會”,醫(yī)療、教育、通信等許多部門逐漸從鐵路徹底脫離出來,內(nèi)部也不斷進行優(yōu)化整合。到如今,原南昌鐵路局萍鄉(xiāng)鐵路地區(qū)早已撤銷,萍鄉(xiāng)鐵路“夠級別”的僅剩下工務段這一段級單位,其他鐵路工種都已成為外地站段下屬的一個車間級機構(gòu)。即便仍是一等站的萍鄉(xiāng)火車站,也是屬于宜春車務段管轄的下屬站。主管單位和諸多法人單位沒了,加上一代代的鐵路人逐漸老去,那些萍鄉(xiāng)鐵路的輝煌過往和相關鉤沉開始湮沒進時光里。</span></h5>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楊家沖的故事</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5>西門電影院旁的巷子就是楊家沖(現(xiàn)在叫楊家巷)。巷口的八一街曾經(jīng)是萍鄉(xiāng)最繁華的街道,萍鄉(xiāng)飯店、萍鄉(xiāng)百貨商場、萍鄉(xiāng)郵電局、萍鄉(xiāng)供銷社等一批巨頭緊挨巷口,更不消說不遠處的萍鄉(xiāng)火車站、萍鄉(xiāng)汽車站。</h5><h5><br>解放后,隨著鐵路大發(fā)展,天南海北的人匯聚萍鄉(xiāng),在這里工作,其中大部分扎根生活了下來。加上日漸增多的新員工以及龐大的家屬群,住宅,成了重要問題。緊跟老站重建進行的,是散處鐵路沿線周邊的鐵路家屬區(qū)建設。三里臺、飛行山、楊家沖、丁家沖、呂家沖、包家沖……“沖”是南方一帶的方言,指的是山區(qū)的平地。萍鄉(xiāng)為丘陵地型,城區(qū)內(nèi)包包鼓鼓,山坡眾多,自然形成了各種以“沖”命名的居民區(qū)。</h5><h5><br>楊家沖內(nèi)現(xiàn)在這一排排樓房的前身,是建國初鐵路地區(qū)建起的平房,戶均建筑面積不超過20平方。至70年代,鐵路地區(qū)拆除平房,在原址建樓房。地區(qū)僅是做好整體規(guī)劃,具體到各棟,則是交由各站段自行設計建造。當時萍鄉(xiāng)飯店的正后方矗立起的楊家沖第1棟,是工務段建的2單元4層樓住宅,各單元里每層樓有4戶,共32戶,分幾種戶型,戶均建筑面積42平方。1976年建成,都是本段干部職工入住。隨后第2棟是由車站設計建造居住,第3-6棟是機務段,第7-8棟是工務段,第9棟又是機務段,然后是2棟老的2層樓,保留至今。再往里原來是個小水潭,填平后是地方上的法院,之后改為家屬樓。沿著巷子繼續(xù)往里,則是90年代初由鐵路建筑段拆除原平房建起來的名喚“A、B、C”的三棟樓,居住著鐵路各單位職工家屬。巷子最后是鐵路醫(yī)院的家屬樓,楊家沖內(nèi)的整片平地到這兒為止。四周是依山坡而建的各類房屋,鐵路各單位居多,還有小部分是原住民,以及百貨商場的家屬樓。</h5><div><br></div><h5>楊家沖與四周有龐雜的小路相連,正前方上坡后是包家沖;整體左側(cè)則是丁家沖;在山坡最高處還有個“上楊家沖”,是50年代建筑段建造的帶小院的幾棟平房,事實上是當時的鐵路地區(qū)干部宿舍,屬于高干區(qū)。翻過小山頭一路下來,是鐵路俱樂部、鐵路幼兒園、鐵路小學、鐵路醫(yī)院、鐵路單身宿舍及其他鐵路家屬區(qū),往西沿大路離開小區(qū)則是火車站、機務段等鐵路單位了。</h5><h5><br></h5><h5>春天,春雨伴著滿山橘花飄香的清新;夏天,晚飯后孩子們聚集在一起打鬧或躺在竹床上數(shù)星星;秋天,不等桔子熟透就爬上樹摘吃,酸的掉牙;冬天,屋檐上的排排冰柱,順山坡而下滑雪的嬉鬧。鐵路小學的石頭乒乓球臺總是圍滿了排隊的人,鐵路俱樂部周末的電影是大家一周最期盼的“盛宴”……兒時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美好的情境至今仍歷歷在目。<br></h5><h5><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再后來,隨著新站的建立,那邊也攤開了一大片家屬區(qū)及鐵路各單位,但由于楊家沖身處城市繁華最中心,一直是人氣最旺的。</span></h5> <h5><h3></h3><h3></h3><h3></h3><h3></h3><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巷變身網(wǎng)紅</b></h3><h3><br></h3></h5><h5>隨著家庭人口的增長,生活的逐漸富足,小小的房子難以滿足幾代同堂居住的需求,搭建擴張空間慢慢成了常態(tài),在幾十年的時間維度里,已經(jīng)與樓房渾然一體,成為獨特景觀。而由于先天不足,接入鐵路內(nèi)部水網(wǎng)、電網(wǎng)的鐵路家屬區(qū)再也無法忍受不穩(wěn)定的水電,終于并入地方線路。在這之前之后,通訊、燃氣、有線電視,乃至社區(qū)管理,都慢慢社會化。如同整個鐵路改革的進程,鐵路小區(qū)最終也不再是獨立王國,成為了地方社會緊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5><h5><br>政府民生普惠進到了楊家巷:原來坑坑洼洼的路變成整潔的柏油路;原來長長的巷子到晚上一處亮一處暗的,現(xiàn)在到處都亮堂堂了;便民充電站解決了在樓道里電動車充電不安全的問題;便民消防站則應對老巷里消防車難以進來,導致火災得不到及時救援的窘狀;學習書屋的設置,豐富了居民的閑暇時光;原來商販隨意擺攤占道,現(xiàn)在道路通暢了,居民的心也通暢了。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萍鄉(xiāng)市委市政府“三年大變樣”深入推進,通過清除雜物、捆扎電線、去除小廣告、美化墻面一系列舉措,實現(xiàn)巷子“硬化、亮化、凈化、綠化、文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楊家巷煥發(fā)出新的光彩。</h5><h5><br>曾經(jīng)的老巷幾十年變化不大,留存著許多人的溫馨回憶。如今,街道通過有趣的創(chuàng)意墻繪描畫出昔日老巷樣貌、居民生活場景,展現(xiàn)了新時代生活新時尚,傳遞出積極向上、綠色生態(tài)的正能量。這些墻體繪畫取材于當?shù)氐奶攸c和歷史文化,那些舊時楊家沖的生活場景就像穿越了時空又回到居民身邊,勾起無數(shù)人的回憶。<br>精心“梳妝打扮”后的楊家巷變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當?shù)鼐用窈貌幌矚g。更多的市民聞風而來,紛紛在各處墻繪前拍照打卡。老巷子儼然成為新網(wǎng)紅。</h5><h3></h3>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有可為的巷子文化</b></h3><h5>70年彈指一揮間,楊家巷內(nèi),搬出去的人越來越多,四周的樓房也越來越高。然而不管巷外如何高速變化,巷內(nèi)的時間仿佛一直緩慢的流動著。這里是溫馨的、寧靜的,也是閑適的、愜意的。在老巷里,有得是家常里短、雞毛蒜皮。離開喧鬧的大街,拐入安靜的小巷,慢慢的行走,能夠在熱鬧的人群中找到一份生活的歸屬。巷子里展現(xiàn)出來的生活態(tài)度和景致,才是真正的市井生活。那些被風雨侵蝕了帶著歷史厚重感的老房子,是每個人的心靈歸處。</h5><h5><br>老巷子里的風,永遠不急不緩地吹著。老人一天到晚都在,遇上晴天就會搬出安樂椅躺著,孩子則專注玩著他們的游戲,一任人流涌動。老人在巷子里坐成了樹,孩子在巷子里跑成了風。和車水馬龍的大街比,巷子里安靜的多,聽不到吵鬧,聽得到心跳。</h5><h5><br>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這座城市的老巷子,因為這條巷子就是這座城市的印記。很多城市會羨慕成都有寬窄巷子,福州有三坊七巷,北京有各種胡同這類充滿歷史感的街巷,感嘆自己的城市缺少這些資源。其實,大可不必羨慕,許多城市都可以做到。要知道,那些各色風格的巷子其實都是新規(guī)劃重建的。游客喜歡它們,有多少是為其真實歷史而去?有多少是為其深厚文化而去?人們?nèi)ツ莾?,只是因為那兒有特色——是建筑的特色,更是生活氛圍的特色。游客們覺得自己在那里觸摸到了這個城市溫軟的生態(tài)文化。</h5><h5><br>萍鄉(xiāng)有著百余年深厚的鐵路文化,這在全國亦是殊為難得。鐵路文化是楊家巷的主調(diào),找到過去的路徑,才能明了前進的方向。現(xiàn)在的美化已經(jīng)很好了,但覺得還可以更深入地營造文化氛圍。比如已經(jīng)有“蒸汽機-內(nèi)燃機-動車”的車頭墻繪,還可以來一面“綠皮車-紅皮車-藍皮車-白皮車”的車廂墻繪,每個車廂外可以掛上真的典型車次牌;再比如可以花很少的錢建起鐵路崗亭+站臺牌的組合;而有的墻面上不見得全部采用繪畫形式,還可以廣泛征集鐵路職工家屬的老照片,展示各個時代的故事……這些都是非常有感染力的。</h5><h5><br>搶救并擦亮百年鐵路這張地方名片,不囿于“路內(nèi)、路外”區(qū)隔,由當?shù)卣疇款^組織,打造楊家巷獨特的鐵路文化亮點和新經(jīng)濟增長點,對于萍鄉(xiāng)全域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h5> <h3><font color="#010101">楊家沖處身最繁華的鬧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入得巷來,喧囂已在腦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整潔、美觀撲面而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沒錯,小時候我還真在這里爬過?,F(xiàn)在,兒時最純真的快樂會不會仍在夢中縈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來貼滿小廣告的墻煥然一新,大叔告訴正在照相的我,真得好好宣傳下楊家沖的變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人在小巷漫步,墻上的孩子為老人打亮手電筒。這是很久以前真實的寫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追風少年嬉笑而過,一如墻繪左圖無憂無慮;中間的老人擺好一桌飯菜,電話里說道“快回來吃年夜飯”;右圖的成年人回答“今晚我要加班”。年少不知此中意,看懂已是淚滿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哎喲,今晚的影片經(jīng)典哦。只是售票窗口太高了,得姚明才能買到票吧。那放映窗口還真有臺機器,是干什么用的?別急,天黑了再告訴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一桶萍青,滿滿的回憶殺??!好懷念當年能喝上本地啤酒的味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安全很重要。老巷子很難開進大消防車,得做足準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2棟磚房可有年頭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門電影院,幾十年前小伙伴們用一張票全部都進去了?,F(xiàn)在卻怎么都想不起那位微笑的檢票阿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搭起放映機,放電影啦!都放的啥???鰲州軼事、永昌十二時辰、鐵道游擊隊之萍鄉(xiāng)站……哈哈,都是接地氣的大片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片墻則全是宇航員、科學家、通信工程師等高大上的職業(yè)?;蛟S老人也在想象孩子成長后能像他們一樣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這逐漸老齡化的社區(qū),老人們是應該關注的主角。不僅是鏡頭的關注,更需要來自家人和社會的人文關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新顏值惹人愛,老面孔讓人嘆。在繼續(xù)網(wǎng)紅文化之旅前,我們暫且到山坡最高處去看看上楊家沖。因為地勢和種種實際的關系,這里仍保留著50年代的最原始風貌,是市區(qū)內(nèi)難能得見的原汁原味歷史遺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絕大部分已人去房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老兩口舍不得搬走,還住在這兒。種種蔬菜,曬曬花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9歲的隋和芬老人老家山東,1959年搬來這里,已經(jīng)整整60年了。他參加工作時早先是在鐵路公安段,后調(diào)工務段任保衛(wèi)股股長。他的4個孩子都在這里出生成長,后來也在鐵路各單位工作,早已搬到外頭居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好碰見老人的孩子回來看望他們。這一幕,讓我想起王維的詩“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如冬日暖陽的情愫縈繞著他們,祝老人身體健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依山而建的布局結(jié)構(gòu)確實復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坡最高處,是當年鐵路水電段建設的800噸水塔,利用水壓供水到比它低矮的樓房各層人家。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見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翻山而下,這邊是現(xiàn)在仍正常運轉(zhuǎn)的鐵路俱樂部。改了門面,建了新房,老的鐵路電影院還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的鐵路子弟第一小學5年前已改換門庭,現(xiàn)在是八一小學,全部進行了拆除新建。和同樣遭遇的鐵二小和鐵中一樣,這些鐵路子弟的母校永遠消失在了歷史中,讓當年學子的懷想再無歸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學校外墻自有學校的風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邊的老房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鐵路單身宿舍,各鐵路單位的外地職工一般分配在這里居住。里頭綠樹成蔭,其外墻彩繪充分融和這個特點,確實意趣十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媽媽,大樹從墻里長出來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電力、電視、電信,俗稱“三電”的線路,在老舊小區(qū)確實因為歷史原因,是個很頭大的事。這里的墻繪倒是借勢發(fā)揮,讓人莞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轉(zhuǎn)個角,這邊的立體彩繪色彩濃烈,很有梵高的風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勢復雜,小路極多,這里的環(huán)境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躲貓貓”優(yōu)良場所。爬上墻頭樹梢去摘點柚子也是一大樂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巷子里的光陰流淌的很慢,老人和小孩在午后的暖陽下悠然自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排風扇、下水道,各處小墻繪很生動,惹得孩子哈哈大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風格各異,美不勝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鐵路題材始終是鐵路小區(qū)人的最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幾代建筑,很有層次感的畫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從這兒上坡就能出巷子。圖中正對坡底的是老供電局的院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坡出巷子就是城市主干道躍進路了。</font></h3> <p>巷子口的指示牌是包家巷。</p><p>實際上,從翻過鐵路俱樂部這邊就都是包家沖了。對鐵路來說,都是不分彼此的家屬區(qū),對地方來說,楊家巷還是包家社區(qū)管理呢。</p><p><br></p> <h3><font color="#010101">新變化的有些妙處得晚上去。入夜了,再探楊家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墻繪的照明燈帶和過往車輛的燈光輝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巷道左邊是鐵路派出所的家屬區(q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多次曝光,自娛自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側(cè)上坡是丁家沖。</font>幾個“沖”緊挨一塊兒,密不可分。崎嶇陡峭九曲十八繞的小路四通八達,外人入內(nèi)一定迷路。軍綠書包、滾鐵環(huán)、沖天門、丟沙包、水豆腐、賣冰棒、端碗吃幾家、極融洽的鄰里……魂牽夢繞,滿滿的思緒和回憶。那是時代縮影,更是我們最美好的童年時光。</h3> <h3><font color="#010101">來,看看白天的放映機,到了晚上,巧妙的融合電影元素,成為名副其實的“星光大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形象墻的燈亮后,比白天更漂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看報的老人真是不分白天黑夜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瓦片上爬滿的青苔,是最柔軟愛憐的體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鄰居們呼和著串門,經(jīng)過拍照的我時,都說多拍點,多好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廉政宣傳長廊也是如今必不可少的表現(xiàn)主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這個坡出巷子就是恒隆大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還是最喜歡這幾張,把他們做結(jié)。</p></font></h3> <p>尤其是這張,拍的時候眼淚都出來了。說說當時的情況吧。當晚我在巷子里游走,看到一處適宜點就會立起三腳架原地拍一陣子。從鐵路幼兒園到恒隆國際出巷口斷斷續(xù)續(xù)拍攝的這一段路,多次遇到攙扶行走的兩位老人。原來是家住鐵路俱樂部旁的86歲歐陽連生老人,他62歲的女兒專門送湯過來給他喝。晚了,女兒要回去了,老人堅持要送女兒出巷子。老人腿腳不好,拄著四點支撐的拐杖都還是顫巍巍的,在幼兒園處的路旁沙發(fā)上就休息了很久。以致于女兒一個勁勸他天冷了,不要總坐在外面快回去。但歐陽老人堅持要送。寒冷的冬夜,這一段2百多米的路,兩位老人攙扶著停停走走幾十分鐘??斓较锟诹?,考慮這個坡相對有點陡,女兒堅持不讓父親再送,就在坡頂作別。兩人又是反復叮囑,早點回去,注意安全。<br></p><p>“你陪我長大,我陪您到老”。父母有孩子陪伴,冬夜里不再寒冷。老巷里,流淌著深深的溫暖。<br></p> <p><b>祝愿</b>:</p><p>少年有理想,壯年有擔當,老年有依歸。<br>歲月不改其性,紅塵不染其心。<br>遠游之日無牽掛,居家之時無妄思。<br>長河悠遠,歲月無痕,大地不老,陽光普照。<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