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收藏老河口(45)從秋樹墳到秋豐路――作者薛盛強</h3> <h3> </h3><h3><br></h3><h3> 七、八十年代的秋豐路</h3> <h3> 秋豐路原來叫秋樹墳,后來被人們雅稱秋豐街,1980年12月由老河口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秋豐路,從兩儀街北口到航空路,全長1050米。</h3> <h3> 1980年代以前的秋豐街道路并不長,也就是從漢江河邊到老氣象站(北京路口)。但歷史上曾有老河口重要的英雄人物在這里生活、奮斗。</h3><h3> 革命烈士張蔭遠(1879-1930),女,老河口市秋豐街人。自幼讀書,后求學于襄陽道立女子講習所。1925年在老河口模范女子小學任教。"五卅"運動爆發(fā)后,城區(qū)群眾紛紛走上街頭游行示威聲援。張蔭遠走在隊伍前列,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并且激情演講,啟發(fā)群眾反帝反封建的愛國覺悟。1927年元月,張參加了國民黨光化縣臨時黨部的成立活動,參與組建老河口店員工會、商民協(xié)會和房客聯(lián)合會等群眾團體。同年春,加入中共黨組織,擔任黨的地下交通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白色恐怖籠罩城區(qū),她毅然堅持斗爭。1930年6月,由于叛徒出賣,被國民黨老河口152旅逮捕。在獄中,敵人施盡酷刑,但她堅貞不屈,同年9月就義。</h3><h3> 張蔭遠的弟弟張文漢(杰三)(1886-1976),當年參加了張國荃、李秀昂領導的辛亥革命老河口起義,曾任第三協(xié)參謀、分司令部參軍。后來從事教師職業(yè),在秋豐街老家(現(xiàn)電力家屬院對面街心花園處)開設有騾馬客棧(干店)。</h3><h3> </h3> <h3><br></h3><h3><br></h3><h3> 張文漢</h3> <h3><br></h3><h3><br></h3><h3> 杜汝賢,1889年出生于光化杜家營,不久即隨父母搬到秋樹墳杜家祠堂居住。成年后進人福音堂紡織廠,1925年接觸到老河口地下黨負責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她在杜家祠堂辦起了織襪廠,并以此為掩護,直接為黨工作。</h3> <p><br></p><p> 秋豐路老街秋樹墳一帶曾經(jīng)擁有一些歷史建筑,其中比較知名的有:魯班廟,在秋豐路原絮棉廠后,坐西向東,磚木結構,一小型大殿,一六角過廳,占地約一畝,解放后拆除建了新房屋。關帝廟,位于秋豐路西南、現(xiàn)望江花園大門正東,建于民國三年,坐北向南,磚木結構,一小型大殿,六十年代后改為居民住房。將軍廟,民國十三年建,在現(xiàn)關帝廟巷子中間西南側,坐北向南,磚木結構,一院三間正房,占地約一畝,1974年被拆除新建房屋。</p><p> 抗戰(zhàn)期間,在秋豐街東端與花布街交匯處建立了國民黨空軍氣象站。1950年,改為老河口光化航空氣象站,隸屬于中南軍區(qū)空軍司令部;1954年改名為“老河口氣象站”(省屬)。后來,老河口氣象站交由地方管理,1970年代后期搬遷到洪城門外馬家崗。</p><p><br></p><p> 原來秋豐街西北端民國時期曾經(jīng)有駱駝場,解放后一度成為馬車場和其它場院,1969年在這里辦起了井岡山中學(從原縣一中分來)、1971年改為光化縣二中,1984年2月改辦為市職業(yè)中學,1985年改設為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2000年后與市師范學校(老縣城處)合并;原址就是現(xiàn)在的望江樓花園。</p><p><br></p><p> 歷史上秋樹墳河邊是竹排場,往南是篾匠街。往東,有老河口老城墻、小東門;東部兩旁大部分是菜地或土坑。在新中國誕生后,秋豐路逐步創(chuàng)立了一些合作企業(yè),有皮革廠、絮棉社等等,還有后來的制藥廠。</p><p><br></p><p> 從1966年開始建設、1969年建成到1980年代前期,整個秋豐路中北側都是水灌稻花香電灌站的水渠。秋豐路快速發(fā)展是在1983年縣市合并后,當時道路中間的街心公園,規(guī)劃設計超前,高標準,大手筆,至今仍不落后。</p><p><br></p><p> 1988年秋豐路主干道建成后,光化辦事處、土地局、建設局、電力局、房產(chǎn)局、人事局、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航空公司、老年門球場、建工局、液化氣公司、公交公司陸續(xù)落戶,街道兩側開始繁華。2010年以來望江樓花園等高檔小區(qū)的興建,進一步提升了秋豐路的整體形象;可說是老河口建設園林城市的標志性街道。</p> <h3>望江樓花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