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優(yōu)化課堂教學,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信息技術時代的教師基本上已經脫離了教鞭、講臺和粉筆的三部曲,越來越現代化的學習方式正在進入我們的課堂,改變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h3> <h3> 2019年11月26日上午,我們有幸聆聽了武漢市洪山區(qū)教育信息技術中心張輔純副主任給我們帶來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創(chuàng)新》的專題講座。</h3><h3> </h3> <h3> 人工智能時代對教師的要求高了,我們要去探索,教師是信息時代的“移民”,學生是“土著”,我們要教會“土著”融入土著社會,壓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摸索著前進。</h3> <h3> 張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什么是地平線報告。</h3> <h3>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給課堂注入新的血液,使課堂更加有活力。</h3> <h3> 張主任與我們分享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案例的視頻。</h3> <h3> 理念的更新、行動的變化、考核的創(chuàng)新才能引領教師應用能力的提升。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要發(fā)生轉變,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國家宏觀政策、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終生學習,成為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時代新型老師!</h3> <h3> 朱幼菊——湖北省小學語文研究委員會理事,新洲區(qū)教研室教研員,湖北省特級教師,先后獲“湖北省優(yōu)秀語文教師”“湖北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武漢市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h3><h3> 下午,朱老師為我們帶來《在觀課議課中成長》的專題講座。她結合自身豐富的經歷與事例,從四個方面進行深入解讀,讓我們明白了“聽課評課”和“觀課議課”的不同、怎樣的“觀課”效率才會最大化、怎樣的“議課”才是我們追求的最佳境界以及怎樣提高“觀課議課”的能力。</h3><h3><br></h3> <h3> 一開始的互動交流,啟發(fā)了學員們的思考,讓學員們帶著問題走進了“觀課評課”的世界。</h3> <h3> 通過創(chuàng)設“和”的人際關系,追求議課的最佳境界。常學習,勤觀摩,多實踐,來提高“觀課議課”的能力。</h3> <h3> 朱老師現身說法,如話家常,娓娓道來,很有感染力,使聽課的老師收獲頗多。</h3> <h3><br></h3><h3> 不忘初心,不負前行。學習的第三天,兩位專家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精神大餐,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層次的思考——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用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打磨自己的課堂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我們必須下大力氣去做的“與時俱進”。愿我們都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牢記自己的教育初心,努力把所學到的寶貴知識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去,為宜州的教育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