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訪五仙觀 1980.02</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是坡山渡,珠江日夜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蠻歌和越鼓,斗勝端陽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歲歲稻粱熟,仙羊一穗留;<br>明鐘從此禁,鬧市有紅樓。</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仙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惠福西路。現(xiàn)寺觀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廟。該觀坐向南,門上大匾有清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拔逑捎^”是廣州建城2000年的歷史標(biāo)志,傳說遠(yuǎn)古年代有五仙人騎著五色羊,五羊銜著谷穗降臨廣州,從此廣州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故亦稱廣州為“羊城”。<br></h1> <h3>“五仙觀”在公元265年兩晉時,是珠江的“坡山古渡頭” 江面有1500米。明代曾以“穗石洞天”列入羊城八景。清末民初廣州拆城墻擴(kuò)馬路,“五仙觀”是羊城福祉,其所在地命名為“惠福路”。</h3> <h3>儀門還保存有一對用漱珠崗火山巖刻制的石麒麟,這是國內(nèi)十分罕見的珍貴文物。</h3> <h3>嶺南第一樓位于五仙觀大殿之后。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建。后毀。萬歷年重建,現(xiàn)存上層的木構(gòu)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遺構(gòu)。<br></h3> <h3>鐘樓坐北朝南,通高17米,首層用紅砂巖石砌筑臺座,仍為明代遺存。寬13.9米、深11.9米、高6.8米,中開一寬3.8米、深5.7米的拱券形門洞,前后貫通。</h3> <h3>二樓正中懸掛的明代青銅大鐘,重約5000公斤,鐘體鑄篆文:“大明國洪武十一年歲次戊午孟春十八日辛卯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31個字,陽文。鐘底下以方形豎井下通門洞,形成一個巨大的共鳴器,這獨(dú)具匠心的設(shè)計,不但可以使鐘聲洪亮悠揚(yáng),也有利于聲浪傳播。扣之,可“聲聞十里”。此鐘是作為遇火警非常事故時召救之用,無事禁止撞擊,因名“禁鐘”。是本省現(xiàn)存最大的古銅鐘。</h3> <h3>嶺南第一樓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h3><h3>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hù)單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