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直喜歡一首歌,歌的名字叫《醉千年》。歌里有句歌詞特喜歡,“就只看了你一眼,就已確定了永遠”。</h3><h3> 借用《醉千年》里面的這句歌詞,我要說給鞏義聽,盡管與鞏義是初次見面,就只看了“你”一眼,就已確定了永遠。以后,我會再來的,我會常來的。</h3><h3> 鞏義令人心醉,不是來自偶然,而是來自于她優(yōu)雅的魅力。</h3><h3> 鞏義的魅力表現在她的名片上。中國百強縣,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園林城市,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要多美有多美,要多厚重有多厚重。</h3> <h3> 鞏義的魅力,表現在工業(yè)上。這里是“鄭洛工業(yè)走廊” 核心城市之一,形成了以五個重點產業(yè)集聚區(qū)為骨干,以鄉(xiāng)鎮(zhèn)特色園區(qū)和重點企業(yè)園區(qū)為支撐的三級園區(qū)發(fā)展格局。全市現有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426家,上市企業(yè)6家。</h3><h3> 鞏義的魅力,表現在旅游上。她是一個寸土寸金、寸水寸金的地方,康百萬莊園、竹林長壽山、鞏義石窟寺、浮戲山雪花洞、青龍山慈云寺、杜甫故里、北宋皇陵、楊樹溝、盤龍山、伏羲山飛龍峽、嵩陰風景區(qū)、鞏義竹林、九龍峽、軒轅關、河洛匯流、紫云霞、張誥莊園、涼水泉、老廟、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等30個景區(qū),美在丘陵、美在窯洞、美在山水。</h3><h3> 鞏義的魅力,表現在地理優(yōu)勢上。河洛匯流滋生出河洛文化。要問世界上最具詩情畫意的地方在哪里?答案是就在鞏義,因杜甫的筆下流淌的全是詩情,伏羲畫八卦畫的全是畫意。</h3> <h3> 鞏義的魅力,表現在古韻上。境內有裴李崗、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70多處,擁有北魏石窟、北宋皇陵等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h3><h3> 鞏義的魅力,表現在礦藏上。這里擁有礦產21種,其中9種礦產已探明工業(yè)儲量,主要有煤、鋁土礦、耐火黏土、石英巖等。</h3><h3> 鞏義的魅力,讓我著魔,使我迫不及待地走進她。當我走進她,她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她的發(fā)展速度和成果,著實令我吃驚和震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孔窯洞誕生“詩圣”杜甫</b></h1> <h3> 提起杜甫,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要問他是哪里人,肯定有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沒有想到他竟然是河南鞏義人。</h3><h3> 杜甫,1300年前誕生在鞏義市筆架山山腳下一窯洞,鞏義是他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他7歲就會以鳳凰為題寫詩,到了9歲大小時寫的詩就有一麻袋。一生共有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h3> <h3> 走進杜甫故里,一抬腳便跨入了“百米長廊”。一棟長120米、寬2.5米的長廊,俗稱“百米長廊”,又叫“詩圣碑林”。廊內容納石碑百余通,內容大都為圣詩,匯聚國內外著名書法家的墨寶,真草隸篆古今書法各具特色,其書法技術精湛,結構嚴謹,雄深蒼渾,骨氣洞達,爽爽有神,揮灑自如,濃淡有趣,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堪稱一絕。</h3> <h3>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月上樹能千回?!边@詩是在杜甫故里生活區(qū)的一石壁上看到的。杜甫故里是由詩歌展區(qū)和詩人展區(qū)兩部分組成。詩歌展區(qū)系統介紹了杜甫的詩歌成就以及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卓越地位,并生動地展現了一代詩圣的心路歷程。詩人展區(qū)由杜公祠開始,途徑詹雪閣、誕生窯、上阮、北游園、三友堂、懷鄉(xiāng)苑、萬匯園,以“來自這片土地,又回歸這片土地”為主題,詮釋了一個真實而全面的杜甫。在他所寫的眾多詩歌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秋風楚竹冷,夜雪鞏梅春”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無比眷戀。</h3> <h3> 杜甫號稱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來,杜甫到了成都,在成都窩居不到四年,他卻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蜀相》、《春夜喜雨》等千古名篇。</h3> <h3> 杜甫的詩歌具有穿越時空的巨大力量,其影響不僅是文學的也是社會的,不僅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不僅是中華的也是世界的,千載歷史的回音壁上,崇杜之聲不絕嗣響,這是河洛水土培育了詩人高尚的性情。其作品多涉民間疾苦,而其憂國憂民崇高情懷,千百年來贏得了后人的崇敬。在杜甫故里詩歌展區(qū),他寫于安史之亂時期的“三吏三別”,深刻地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杜甫對倍受戰(zhàn)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h3> <h3>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專家、學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拜謁詩圣者。余光中來了,汪國真也來了。詩圣杜甫長眠在這里,一聲聲杜詩吟誦,一陣陣秋風長嘯,人民永遠懷念他。鞏義舉辦杜甫詩歌節(jié)好幾屆了,旨在表達對“詩圣”的紀念之情,弘揚傳統文化,推進當代詩歌的發(fā)展與繁榮。公祭“詩圣”,詩歌高峰論壇,音樂詩會,讓“杜甫”又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幸福地暢飲著家鄉(xiāng)的小酒。</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孔窯洞走出“人民藝術家”常香玉</b></h1> <h3> 常香玉故居位于鞏義市河洛鎮(zhèn)南河渡村董溝,坐東面西,現存窯洞4孔,平房三間,大門及古井一口,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四孔窯洞分別為“堂窯”“廂窯”“誕生窯”“磨道窯”。</h3> <h3> 常香玉,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民國時期曾捐款修補南河渡石壩一段。在陜西義演救助河南災民??姑涝瘯r期,率“香玉劇社”義演,捐贈一架“香玉”劇社號戰(zhàn)斗機。2004年7月7日,被國務院授予“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h3> <h3>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幼年家境貧寒,父親以賣藝為生。父親為了不讓常香玉做童養(yǎng)媳,把9歲的常香玉引上了學戲路,并任常姓的藝人為義父,改藝名為常香玉。13歲時,她以演《泗州城》轟動開封市。從那個時候起,張妙玲的名字逐漸被人淡忘。而常香玉的藝名,卻越唱越響。</h3> <h3> 常香玉,對民族戲曲藝術家充滿著熾熱的情感,始終履行自己提出的“戲比天大”的諾言,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中國民族戲曲事業(yè)。她是常派的創(chuàng)始人,有著豐富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純凈的音質,正確的運氣方法。宏達的發(fā)聲共鳴,精巧的吐字藝術和嫻熟的潤腔手段,表演細膩傳神,富有一種陽剛之氣。她原唱豫西調,后來逐漸融合了祥符調的古樸醇厚,委婉含蓄、俏麗典雅風格。同時,還吸收了曲劇、河北梆子、京劇等諸多劇種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常派”唱腔。例如,“花木蘭”中“在那日才改扮喬裝男子”的唱段里,用的是河南曲劇的音調;《白蛇傳?斷橋》中“恨上來罵法海不如禽獸”唱段里,用的是河北梆子的音調;《拷紅》中“等姑娘穩(wěn)坐在繡樓以上”唱段里,用的是京韻大鼓的音調。</h3> <h3> 在常香玉故居里,我看到了一口老井以及一個磨盤。李書升,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圖洛書代表性傳承人,他說,常香玉為什么能唱那么好?因為她是喝家鄉(xiāng)的井水長大的,嗓音好。有一年回到村子里,她直接站在家門口的磨盤上給大家唱戲聽,身邊圍了很多人。董溝是個戲窩子,喜歡唱戲、會唱戲的人特別多,常香玉回鄉(xiāng),自然得到家鄉(xiāng)父老的熱捧。聽李書升的話音,他和常香玉特別熟悉,問其熟悉到何種程度?“她家在鄭州的時候,經常去她家。每次回來,都讓給她的母親捎話比較多。”</h3> <h3> 唱戲七十年,常香玉留下了很多代表劇目,最經典的有:《打工地》、《秦雪梅吊孝》、《拷紅》、《花木蘭》、《桃花庵》、《大祭樁》、《五世請纓》、《破洪州》,《三哭殿》、《游龜山》、《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紅燈記》、《斷橋》、《柳河灣》等。</h3> <h3> 常香玉沒有遠去,她又“活”在曹慧貞的剪紙里。剛從澳門回來,參加慶祝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中國夢,澳門情,名人名家藝術大展”的曹慧貞,又創(chuàng)作出“人民藝術家常香玉”的剪紙作品出來。只見她的剪紙作品里,有牡丹圖案,代表著“國色天香”的寓意,含有一個常香玉的“香”字;有“祥云”,余音裊裊,直沖云霄,寓意“戲比天大”;有“魚”的圖案,魚、玉諧音;有捐贈的“戰(zhàn)斗機”。</h3><h3> 今年62歲的曹慧貞,是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她說剪紙是家里的祖?zhèn)?,已經剪?0年,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展出、收藏,2008年10月就已獲得世界民間文藝家協會最高獎---“金飛鷹獎”,分項獎(剪紙)終身成就榮譽稱號。之所以剪紙“常香玉”,曹慧貞說:“因為常香玉是鞏義人,她一生對中國戲曲的貢獻大于天,這是家鄉(xiāng)的驕傲。雖然常香玉大師遠去了,但她一直活在人民心里。自己會剪紙藝術,就想著通過剪紙的形式,使她的形象在剪紙的世界里栩栩如生起來,這也是一種戲曲文化的傳承方式?!?l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處河洛匯流孕育出“河洛文化”</b></h1> <h3> 鞏義,自古以來就是洛陽的東大門。鞏義北部為自洛陽延綿而來的天然屏障邙山,山陰為天塹黃河,在這里黃河與洛河相交相匯,融為一體,“龍馬負圖,神龜出書”,河洛文化于此發(fā)祥。</h3> <h3> 自古以來,河洛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相傳,這里是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畫八卦的地方。河洛地區(qū)先民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fā)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當我趕到河洛匯流處,天色向晚,鞏(義)溫(縣)黃河大橋上車來車網,川流不息。看著落日暮色籠罩下的邙山,顯得格外壯觀而美麗。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圖洛書)代表性傳承人李書升指著河洛匯流處告訴我:“伊洛河自偃師入境,向東北流入黃河,形成沖積平原。你看那是不是一處水清,一處水渾,分界線非常明顯,形成了天然的水上八卦圖,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河洛文化發(fā)源地。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冬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lt;/h3> <h3> 怕我聽不明白,李書升又進一步補充說,河洛地區(qū),概言之,就是以洛陽、嵩山為中心的“河南”“河內”“河東”的廣大地區(qū)。</h3><h3> “太極圖是河洛交會的自然現象,這是因為太極圖很像黃河洛河交匯形成的旋渦,通過這個自然現象觸發(fā)靈感,人族伏羲才創(chuàng)造出太極和八卦?!笨粗顣先?,我不知道他怎么懂那么多,面對河洛文化,我只有傾聽的份。</h3> <h3> 繼續(xù)聽李書升老人的講解,“河洛文化的最大特點,一是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都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二是樹大根深的根文化都在這一地區(qū)。由于歷史的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因此這里又是華人之根。”就在河洛匯流處,我看見兩個人一起拿著礦泉水瓶,下到黃河岸邊,裝滿兩瓶水帶走,我想這大抵也會和根文化有關吧!</h3> <h3> 河洛文化,是我國5000年華夏文明的源泉與主脈。今年76歲的尚繼業(yè)老人,是河南省鞏義市紫荊路街道高尚村人、河洛大鼓第四代傳人?!昂勇宕蠊氖菄壹壏俏镔|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不能在我們這失傳了,讓更多的人學習河洛大鼓,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有生之年一個最大的愿望。”受河洛文化熏陶,尚繼業(yè)老人唱河洛大鼓幾近60個年頭,敲起河洛大鼓,他開口就唱河洛文化:“黃河濤濤浪花翻,清清洛河來人間。兩河匯流奇跡多,河圖洛書千古傳。三皇五帝到今天,炎黃子孫根相連。河洛文化太久遠,河洛故事說不盡道不完……”此外,他還在全市廣收學員進行免費培訓,目前已培訓學員682人,正式收徒83人,河洛大鼓會一直唱下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個莊園一個家族的連續(xù)劇</b></h1> <h3> 在鞏義,有好幾處莊園,康百萬莊園當屬“老大”??蛋偃f莊園最有名的當數康家家訓,鎮(zhèn)家之寶就是“留余匾”。</h3> <h3> 來到康家莊園,莊內的時間是停滯的。石板路是靈魂的床,明晃晃的陽光是暖暖的被子。放下所有的你的角色的背負,在這里靜一天,靜上幾天,仔細聆聽一個家族興昌百年、貢獻一方的傳奇故事。</h3> <h3> 讀康家莊園的每個院落,我都肅靜于它的莊嚴,并為這個家族幾百年的繁榮發(fā)展感到格外震撼??导壹矣栆沧屛矣浽诹诵奶?,“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滿”。</h3> <h3> “柿子紅了,喜鵲叫了,少奶奶上轎了”,隨著一聲炸嗓子的歌吼,32集電視連續(xù)劇《河洛康家》火辣辣地撲向了熒屏,撲向了觀眾的眼睛。擁有中原氣派、中原風骨、中原神韻的《河洛康家》,以康百萬家族傳承13代、歷時400余年而不衰的傳奇經歷為背景,以康家人物為原型,講述康家主人周若蘭攜幼子康悔文振興家業(yè)、報效民族的故事。該劇生動地刻畫了在大是大非面前康家忠于國家,在巨額財富面前心系百姓、在恩怨情仇面前寬容待人的大豫商形象。</h3> <h3> 據了解,這部劇的主場景都是原址實景拍攝,比如康家大院、黃河灘、蘆葦蕩等,拍出了一幅完整的河洛風情畫卷。</h3> <h3>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曹慧貞,更是對康百萬莊園情有獨鐘、深愛一層。在她的工作室,我見到了她的鎮(zhèn)店之寶----剪紙《留余》,是根據康家家訓創(chuàng)作出來的。單單就是這么一個作品,曹慧貞說她連創(chuàng)作和剪,共計花去10年時間,才創(chuàng)作出這么一個“大頭”作品?!斑@幅作品上的字,和康家莊園留余匾上的字都是一模一樣的,是從匾上拓印下來之后又通過剪紙的形式創(chuàng)作的。留余匾上172個字,起先剪好后都編上號然后放到鞋盒子里面,創(chuàng)作時再按照字的順序放好它的固定位置。這幅作品在北京展出時,有位專家想收藏,讓我出個數?我笑笑說這作品我不賣,自己留著,回去后好給康家莊園作收藏?!?l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劉家莊園見證一段革命斗爭史</b></h1> <h3> 都是莊園,都在鞏義,劉振華莊園和康百萬莊園不可同日而語。</h3><h3> 今年75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圖洛書)代表性傳承人李書聲,自然還是熱情的向導。一路走,一路看,他一路介紹,“莊園里有劉家祠堂,后來做學校用了,現在廢棄了。當時的劉家有7男3女,是個大戶人家,院內還曾駐扎有國民黨的部隊。整個莊園6個院落,210間樓房,平房30間,窯洞30孔,總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北部依山建窯洞,辦公區(qū)五層帶地層,仿重慶大廈。地基是用煤做的,比較堅固。莊園女眷,意大利閣樓的樣式。園主劉振華屬于墻頭草式人物,風往哪里吹,他就往哪里倒。一直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搖擺。8年抗戰(zhàn),他也做過一定的奉獻。劉振華母親過60大壽時,他的老師張和勛給他寫了一副對聯,‘兄主席弟主席兄弟主席,父軍長子軍長父子軍長’,這大概說的是當時他們這個家族人員的職務。由此可見這個家族在當時的地位非常顯赫?!?lt;/h3> <h3> 后從有關資料記載上,進一步印證了李書聲所說的話。劉鎮(zhèn)華清朝末年人,祖居鞏縣神北村,其祖父任過清朝知縣,其父劉壽山以經商為生,小有家產。早年曾參加同盟會,進行反清活動,后任鎮(zhèn)嵩軍司令,民國時期任陜西、安徽兩省督軍和省政府主席, 兼任豫、鄂、皖邊 區(qū)“剿匪”總司令,1948年赴臺灣,1952年病故于臺。其弟劉茂恩曾任國民革命軍十一集團軍司令、河南省主席等職。</h3> <h3> 不管當時歷史風云如何,眼下這層院落見證了那段歷史。劉振華莊園在建筑上富有特點,且規(guī)模宏大,保存基本完好,對研究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和建筑具有重要的價值,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處宋陵蘊含一個“風水”傳說</b></h1> <h3> 來到鞏義,和鞏義市委辦曹亞輝科長一見面,他就夸鞏義是個好地方,“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就足以說明鞏義是個風水寶地。</h3><h3> 宋陵,即北宋皇陵,是北宋(960-1127年)皇帝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寢。宋陵地處鄭州、洛陽之間的鞏義市,南有嵩山,北有黃河,占地面積約156平方千米。</h3> <h3> 宋陵共有300余座陵墓,所存700多件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陵墓群涵蓋了北宋除徽欽二宗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稱“七帝八陵”。圍繞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親墓、名將勛臣墓300余座。如寇準、包拯等大臣的陵墓也在其中,開創(chuàng)了幾種設置陵區(qū)的先河,體現了尊卑有序、等級森嚴的皇家秩序,形成了理論嚴謹、獨具特征的皇家喪葬文化。</h3> <h3> 1982年,宋陵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陵還是“十一五”期間國家100處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之一。宋陵,堪稱“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座石窟刻佛千萬像</b></h1> <h3> 石窟寺,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區(qū)東北的河洛鎮(zhèn)寺灣村,坐落在黃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嶺之下的大力山。</h3> <h3> 當我來到石窟寺,我感到有點奇怪,為什么大力山周圍都是土丘,偏偏就有這么一處位置出現石壁呢?或許,沒有答案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我也只是感到好奇而已。</h3> <h3> 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稱“十方凈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區(qū)重要的佛教石窟,唐玄奘出家之地。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禮佛的圣地。</h3><h3> 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存窯洞5個,千佛一個,小佛 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石窟寺背山面水,環(huán)境幽雅,風光秀麗,被稱為“溪霧巖云”的圣地,“石窟晚鐘”為鞏縣八景之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個石居部落一個“世外桃源”</b></h3> <h3> 世界再大,不過一個院子。</h3><h3> 這話很適合說石居部落。鞏義市石居部落位于涉村鎮(zhèn)北莊村,距離鄭州68公里,這里山高林密,層巒疊嶂,屬于青龍山的中段,十幾座山峰,五條峽谷,兩座湖泊,風光無限。宋朝楊家將曾在主峰楊家寨住兵看守皇陵。八路軍豫西支隊司令皮定均曾在山腳下駐扎。</h3><h3> 青龍山腳下,居民世代采石筑窯而居,建有許多精美石窯。改革開放以后,富裕的村民多數移居別處或遷往城市,100余孔窯洞廢棄荒蕪。</h3> <h3> 2016年春天,紅太陽集團公司董事長徐滟被這里的高山峽谷和傳統民居以及純樸的民風所折服,深挖抗日紅色資源和佛教文化的歷史淵源,投資開發(fā)了楊家寨旅游風景區(qū)。</h3> <h3> 漫步楊家寨,幽藍一山澄澈,賞一場楓葉正紅,看一番霞光云海。這里的每一個庭院都有盛開的鮮花,院子里的角落處流水潺潺,磨盤鋪設的小路直通房間,喂牛的石槽里開著睡蓮花,水里游著一條條紅色金魚。每個客房名字,是選了青龍山的二十一個主峰的名字來命名的,比如:楊家寨,海潮,風雪,虎溪,捧雪,戲海,玉兔等等。</h3> <h3> 來到這里,可以躺在床上看星星,坐在田間看牛羊。愿意享受這樣的生活,那就來鞏義石居部落吧!</h3> <h1><b><font color="#ed2308">寫在后邊的話:</font></b></h1> <h3> 鞏義,你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怎么讓人一看就念念不忘。</h3><h3> 鞏義,你的博大,你的深厚,你的精美,只有讓我抬頭仰望。</h3><h3> 鞏義,你是河洛文化的一片圣土。說你寸土寸金,一點都不為過。在你面前,任何形式的解讀都顯得蒼白無力。</h3><h3> 鞏義,就只看了你一眼,就已確定了永遠。轉身,你還是我的心心念。</h3> <h1><b><font color="#ed2308">鞏義名片:</font></b></h1> <h3> 鞏義市地處中原腹地,南依嵩岳,北瀕黃河,東瞻河南省會鄭州,西望九朝古都洛陽,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置鞏縣,以 “山河四塞、鞏固不拔”而得名,又因地扼古都洛陽,故有“東都鎖鑰”之稱,市域面積1043平方公里。1991年撤縣建市,現轄15個鎮(zhèn)、5個街道,288個行政村、30個居委會,人口82.8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