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style=""><b>星河滾燙,你是人間理想</b></font></h1><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 —=記明德學校同課異構(gòu)=</b><b>—</b></font></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167efb"></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167efb"></font></b></h3> <h3> 十年“1751”遺風在,辦成了一些事,也成就了一些人,請相信,大浪淘沙,能激流勇進的,絕對是能力和情商都是上乘的佼佼者,雖然一些冠名的活動結(jié)束了,但是,在優(yōu)質(zhì)教學的陣地上,我們從來都沒有停止腳步。11月14日,滕州滕西中學、濟寧第四中學,三校教研于明德學校展開,應孔校長邀請,有幸參加了此次活動。</h3> <h3>到處都是新學校的味道</h3> <h3> 八點十分,滕西中學老師抵達學校,上課前還在以教研組的方式交流</h3> <h3>濟寧四中的郭文靜老師授課,也是我和張校長作為同位的唯一一張合影!</h3> <h3>課題《影響氣候的因素》</h3> <h3>明德學校劉賢靈老師授課,兩節(jié)課題相同。</h3> <h3>沙老師聽課是最仔細的,她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我有些都忽視了。</h3> <h3>積極研討,只留了我的背影,顯然是話太多了擋鏡頭。</h3> <h3>還有一位查完體匆匆趕來的陵城的地理老師,為你點贊!</h3> <h3>人教版課本上的題目為《影響氣候的因素》,而星球版課本上的題目為《形成氣候的因素》,我認為形成是從無到有,例如山脈的形成,河流三角洲的形成等,而氣候是亙古存在的,所有的因素對它而言,只能是影響,而不能讓它消失或形成別的事物,所以,濟寧四中的郭老師,使用“影響”一詞,是十分準確的。</h3> <h3>郭老師的導課</h3> <h3>劉老師的導課</h3><h3>第四個圖片濕潤,應該換成潮濕,濕潤是個褒義詞,說某地溫和濕潤,是很宜居的環(huán)境,指在人能接受范圍內(nèi)的降水,對農(nóng)業(yè)和生活是有益的,而天天下雨,就應該是熱帶雨林氣候的狀況,因為炎熱潮濕,所以無人居住,也就是說,人類生存極不舒適的程度。</h3> <h3>學習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兩位老師高度一致。</h3> <h3> 在課程主線方面,郭老師采用了現(xiàn)在最熱門的學習方式——研學小組。幾個研修小組分別到緯度不同,海陸位置不同,地形、地勢不同的地方,去感受溫度和降水,最后,撰寫研學日記,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jié),這是個非常新穎的方案。</h3> <h3>先有黑龍江和海南省的小分隊,體會到兩地氣溫不同的現(xiàn)象,進而引發(fā)學生探究其原因的好奇心。</h3> <h3>回憶已知內(nèi)容,陽光直射、斜射,對地球表面獲得熱量多少的影響,完成這個知識點的理解。</h3> <h3>出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得出降水分布規(guī)律的第一條,赤道地區(qū)降水多,兩級地區(qū)降水少。</h3> <h3>以補充研學日記的形式完成緯度因素對氣候影響的總結(jié)。</h3> <h3>對于海陸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學習,都是采用這種方式,先以研學小組在兩地發(fā)現(xiàn)景觀的不同,來揭示景觀不同的影響因素。然后 ,以“學以致用”的練習方式,去深刻理解這種因素影響氣候的一些現(xiàn)象,從而實踐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并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解決實際的問題。</h3> <h3>海洋和陸地物理性質(zhì)不同,解釋海陸在冬夏季節(jié)不同時,溫度高低不同的原理 ,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用視頻作為輔助手段,起到的效果是很好的!</h3> <h3>此處,注意了緯度的范圍,很好。也已擬人化的說法,解釋了海洋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的原理,遺憾的是郭老師當時說反了。</h3> <h3> 本次課的教學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在教學中運用過了大量的圖片來展示緯度、海陸、地形三大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圖片展示能夠直觀的向?qū)W生展現(xiàn)不同位置、不同緯度的不同氣候景觀圖。同時在教學中還穿插了大家同學以前所學過的詩句和俗語進行教學(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家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地理與其他科目的統(tǒng)一性,同時也展現(xiàn)了地理科目的多樣性。</h3><h3> 本節(jié)課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之中,老師的課堂注重了課堂的有效性,注重了問題的連續(xù)性。</h3><h3> 郭老師在自我反思當中,認為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回答問題不夠積極,我覺得沒必要糾結(jié)這些,也需要糾正一下我們自以為是的一些觀念,亂成一鍋粥的課堂就真的好嗎?我們不是以分貝來評價課堂的,而是看學生在這一堂課中的收獲,學生最佳學習方式是獨立思考,而思考的常態(tài)是安靜。我們沒必要追求表面上的喧囂和熱鬧,來判定學生收獲的大小,來評判課堂的優(yōu)劣。</h3> <h3>郭老師本節(jié)課所用時間為五十分鐘,也就是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之后,又拖堂了五分鐘。明顯的原因是,設計的內(nèi)容太多,對學生不敢大膽的放手,女老師的特點就是這樣,認為自己講到的,學生才能掌握。練的少了,學生掌握不好。其實是要大膽的取舍的,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要完成我們的教學目標,就要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可練的習題太多了,我們不能都搬到課堂上。郭老師在備課方面已經(jīng)非常的細致,如果向更優(yōu)質(zhì)的方面去發(fā)展,只需要做個減法就可以。</h3> <h3>劉老師采用先總后分,以練為主的方式。</h3> <h3>溫故而知新當中,引入地球上的五帶,說明太陽光照當中的直射或斜射對地球溫度的影響,下一組,哈爾濱和三亞的對比,也主要區(qū)別在溫度上,緯度因素造成氣溫上的差異,沒有一組是包含降水的內(nèi)容。氣候的兩大要素是氣溫和降水,顯然對于降水的理解和狀況的設計,有些單薄。</h3> <h3>海陸因素當中,沙子和海水的對比也主要是在溫度上,可以得出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海洋吸熱慢,放熱也慢的結(jié)論。對于海洋和陸地最熱月和最冷月的對比沒有涉及,冬天和夏天,陸地和海洋冷熱也沒有對比,冬天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夏天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有關降水當中,沿海和內(nèi)陸的差異,沒有進行對比,更不會涉及南北回歸線附近或者中緯度的情況。</h3> <h3>霧霾形成的人為原因,難度有些過大,可以給學生一些圖片作為提示。此課件中的上圖,一個是曲阜,一個是石家莊,如果地點一致就更好了。</h3> <h3>是真是假中,可以判斷出來ABCD應該所連接的位置是什么。BC作為一組,可以顯示出來是海陸因素對兩地降水的影響。但是緯度因素當中。如果剩余的兩張圖片最為對比的話,明顯沒有對比性,而且籠統(tǒng)的讓孩子總結(jié)出兩個影響氣候的因素,不精準。</h3> <h3> 劉老師這節(jié)課中,三種因素對氣候的影響,用了二十分鐘的時間,三種因素分別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有六個知識點。靜待花開和撒手不管是不一樣的,不把知識和活動設計到位 ,不能加深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解,是辜負了課堂的。課堂中舉的例子有點少,本次課其實是對本單元1、2節(jié)氣溫和降水的一個總結(jié),知識點基本上在前面大家就已經(jīng)學過了,所以它起到的是一個糅合作用,可以多舉些例子讓同學們更深入的透徹理解。</h3> <h3> 其實任何一節(jié)課,認真負責的老師拿到手,總是不停地在修改,力求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的高度統(tǒng)一,既有可觀賞性,有設計亮點,還要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另一個矛盾,就是今天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郭老師重點部分的處理用了四十分鐘,劉老師用了二十分鐘。教學研究的這條路上,我們一直在不斷的探索,所以,才有了我想到的題目:星河滾燙,你是人間理想!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促進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希望下一次,與優(yōu)秀的人同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