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師大中文系79級入學40周年返校紀念大會現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鄭懷仁老師與劉學鍇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學鍇老師與李沛儒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大會主席臺上就座的院領導與老師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同學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同學參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大會主持人車曉勤同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大會開始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紹前來參會的文學院領導與退休老教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學生代表向三位老師敬獻鮮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師大文學院黨委書記余大芹師妹給我們致歡迎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尊敬的劉老師、鄭老師、李老師,敬愛的79級校友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家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赭山秀麗風含笑,鏡湖柔美水揚波。山高水闊,阻擋不住校友們奔赴母校的腳步;世事紛繁,抵擋不了同學們師生歡聚的激情。在這個艷陽溫暖、和風沉醉的美好季節(jié),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迎來了1979級中文系各位親愛的校友。四十載長別思念悠長,今朝一相見心潮澎湃。此時此刻,請允許我代表文學院全體師生,對79級同學入學40周年返校聚會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對79級各位校友表示最誠摯的問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0年歲月風雨,40載砥礪前行。在校友們熱切的期盼和大力的支持下,文學院各項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1994年成立文學院,陸續(xù)新增了新聞、廣告、秘書、漢語國際教育、播音主持和影視戲劇文學專業(yè),拓展了人才培養(yǎng)領域;2003年獲得了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提高了人才培養(yǎng)層次;2007年獲得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獲得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至此形成了自本科教育到博士后研究的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這期間,為順應我省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2005年原蕪湖師專中文系成建制并入文學院;2010年新聞、廣告和播音主持專業(yè)分出組建新聞與傳播學院,壯大了學校的辦學力量。2006年,文學院整體搬遷至花津校區(qū),成為首批搬遷入駐新校區(qū)的四個學院之一。我們文學院目前擁有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基地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和國家級教學團隊;教育部卓越中學語文教師培養(yǎng)改革項目;首批全國高校“三全育人”試點院系;安徽省一流學科。文學院現有教職工96人,本科生1700余人,各類研究生、留學生近700人,各類函授在籍學生1200余人?,F有漢語言文學、秘書學、漢語國際教育、戲劇影視文學等4個本科專業(yè)。40年來,文學院在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一致贊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各位親愛的校友,79級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名字;79級是一個書寫傳奇的集體。40年前, 79級學子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從田間地頭、工廠企業(yè)、機關學校,來到師大校園求學問道,我們的校園由此迸發(fā)出更加旺盛的活力。赭山腳下,回蕩著你們朗讀的聲音;教室之中,充滿著你們渴求的目光,運動場上,馳騁著你們青春的身影。79級校友承載著祖國和人民的重托,懷揣著青春的追求和夢想,倍加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校期間,如饑似渴,勤奮學習;畢業(yè)之后,義無反顧地投身祖國建設和發(fā)展的第一線,譜寫了一曲激情歲月的壯麗交響。如今,校園里傳揚著79級校友刻苦學習的勵志故事,后學者汲取著79校友級昂揚向上的精神營養(yǎ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0年初心不改,40載成果卓著。79級校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奮斗,已由當初剛畢業(yè)時的芬芳桃李長成了參天大樹,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領軍人物和精英力量,成為祖國改革開放進程、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參與者、推動者和領導者,涌現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專家學者、企業(yè)家、各級領導,在各個領域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yè)績,為社會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79級學子以自己的奮力進取和努力拼搏,為文學院贏得了聲譽,讓文學院引以為榮耀,更讓全社會引以為驕傲。在文學院發(fā)展的不同階段,79級校友在母院的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教育教學實踐等方方面面都給予了不遺余力的支持和幫助,將對母校的大愛一次又一次播撒在母校多情的土地上。在這里,我謹代表文學院,向在座的各位校友表示由衷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為中文系82級的師妹,我和各位校友有著諸多情緣:你們大四的時候我進校學習,我追隨著師長們的腳步,在同一間教室、同一幢宿舍樓、同一個食堂,踩著同樣的時間點行進在校園的同一條小路上。我們入學后中文系自編的閱讀教材上,赫然在列的是曹漢俊的詩作《中國,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使剛進入大學的我們深感震撼又無比崇拜,從此,詩文創(chuàng)作的熱情在校園激蕩,也直接催生了“江南詩社”和其綿延數十年在中國高校的影響力。我們的第一次迎新晚會上,聆聽車曉勤學姐優(yōu)美激越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驚嘆于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我們中文系的人才濟濟。我和高亞森學姐有幸在一個宿舍同住了一年,在我們學習、生活甚至個人感情等諸多方面,我們的高大姐給予我們七個小妹妹體貼入微的關懷和幫助,令我們終身銘記,我至今還保留著高大姐在她畢業(yè)之際送給我的筆記本。我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馬鞍山商業(yè)專科學校工作,拜訪的第一位學長校友就是已經在商專工作的余綿超老師,在商專的5年,余綿超夫婦給予了我無微不至的幫助和關懷。1998年我剛進入文學院班子,有幸先后和吳尚華、劉運好、吳國慶、汪亞君、周家群等老師成為同事,為學院的師生服務,為學院的發(fā)展獻力。幾位學長教我做事做人,使我受益終身。忘不了張榮國、謝德新、葛余清、聶慶義、吳天宏、張俊杰、姚尚友、秦家祥、軒家炳等領導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諄諄教誨和悉心幫助;忘不了郭惠宇、王屹宇、肖家蕓、饒永豹、查屏球、朱志榮、江弱水、裴德海、許春譙、周梅、唐永生等學長對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所給予的全力幫助和傾心扶持。王大明、高勤兩位校友更是在母校設立助學基金,獎掖和幫助后學者,彰顯了寬廣的胸懷和博大的愛心。王大明還是在母校設立教育基金的首位校友,也是到目前為止捐資最多的校友,已經累計捐贈了三千萬助學資金。在三十余年的學習、工作交往中,我還有幸結識了吳寧波、黎麗、萬直純、周永志、張秋嬋、姜洪、張文芹等學長,忘不了你們親切的面容、自信的眼神、瀟灑的步伐和奮斗的姿態(tài)。這次聚會,蔣華光更是全程呵護我們敬愛的劉學鍇老師從京城回到母校,和親愛的同學們共敘師生情誼。每每想起這些,都如沐春風,如飲甘露,格外親切,格外美好,格外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親愛的79級校友們,你們心系天下、志存高遠的報國情懷,勤奮努力、時不我待的求知精神,關注社會、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忠于職守、愛崗敬業(yè)的優(yōu)秀品格,已經成為文學院精神的重要內容,這些品格經過一屆屆學子的薪火相傳,正在不斷發(fā)揚光大。文學院的建設和發(fā)展離不開廣大校友們的關心和幫助,衷心希望各位校友今后一如既往地繼續(xù)關心文學院的建設和發(fā)展,文學院的全體師生更是希望你們經?;貋砜赐蠋煟笇Ш髮W。我們也將不負各位校友的囑托和期望,繼承好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好莘莘學子,照顧好先輩老師,守護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0年前,校友們在茫茫人海中,沒早一步,也沒晚一步,剛好相遇,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生活,風風雨雨一起走過,這是一種難得的情緣,值得終身紀念。此時歡聚,愿大家盡情感受母校的體溫,盡情享受重逢的喜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衷心祝愿敬愛的老師們身體健康,闔家歡樂;衷心祝愿親愛的校友們青春常在,永遠幸福!衷心歡迎各位校友畢業(yè)40年、50年、60年再相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春不老,我們不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鄭懷仁老師給我們講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11.10.鄭先生發(fā)在安師大退休教工群里的微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上午到赭山校區(qū)參加中文79級同學入學四十周年返校聚會,到會的有五十多名(實為六十一人,編者注)同學,文學院余大芹書記、儲泰松院長,教師劉學鍇、李沛儒和我。會議由車曉琴同學主持,向老師獻花,余大芹書記致辭,我和劉學鍇、李沛儒分別講話,四個班的同學代表也分別講話,會后合影,中午同學們到學生食堂就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講話簡單,只說參加79級同學返校聚會,非常高興,也感到十分榮幸。當年,在赭山腳下,我給同學們上課,是一頭黑發(fā),今天,又在赭山腳下,與同學們相見,已是兩鬢成霜。真是光陰似箭,箭箭讓人嘆,歲月如刀,刀刀逼人老。我們都老了,"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物是人非,無限感慨。但是歲月無情人有情,四十年了,同學們還記得我們這些滿臉滄桑的老師,邀請我們參加聚會,我要真心地說一句:謝謝大家!我說人生兩個寶,心態(tài)好,身體好,希望大家身健似山,心靜如水,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灑脫地走完一生。祝大家活得幸福,活得快樂,活得年輕,活得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與一些同學有幾十年沒見面了,我本想多說一些話,可是我講了幾句,就覺得不太順暢,不能像大芹書記那樣滿懷激情,語言清晰流暢地說下去,我也不是代表老師講話,只是即興說話,事先沒寫好稿子,現在記性也差了,很多想要說的話一時想不起來,很可能說到中間會卡往了,難以說下去,再說下面還有劉老師、李沛儒和各班同學代表講話,我不能多講,占時間,于是就簡單地說了幾句結束了。現在靜下來,我把自己原來想說的一些話寫出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99年退休,2003年起,就和老伴帶外孫女,從上海到北京,整整十四年,一直陪伴外孫女。前年她考取美國一所著名的女子中學,去上高中了,我們就完成了"歷史使命","解放"了,回到了蕪湖。</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朋友問我天天做什么,我說過日子,怎么過?自己過想過的日子,生活隨意,吃好睡好,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具體做些什么事情?每天做點家務,有時出去玩玩,空暇時間就讀閑書,寫詩文,學書畫,彈鋼琴。問晚年有何想法?愿能夠做到"四無":無憂,無煩,無災,無妄。"四有":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你愿意做什么樣的人?做一個有童心、童趣的人。比爾蓋茨說:" 我們要像大人一樣工作,但要像小孩一樣生活。"人可以失去童年,但不能失去童心,更要充滿童趣。問你最喜歡那位名人的話?豐子愷說的: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以往,如此,安好。你的座右銘?"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今年八十歲了,葉劍英老帥寫過《八十抒懷》,說"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我沒有老一輩革命者那樣的廣闊胸襟和豪情壯志,但也不想像李商隱那樣感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樣灑脫: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說了這些,不知是否對同學們有點啟發(f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中文系每一屆同學里都有一大批人才,畢業(yè)后成為社會的中堅。你們79級同學也是這樣,為事業(yè)、生活奮力拼搏了大半生,不管身份是領導還是百姓,不管活得是精彩而是平凡,你們都為社會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對你們的辛勤勞動表示敬意,為你們的每一份成績感到驕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學聚會,是人生的盛宴,師生重逢,是美麗的相遇,一生難得有幾回,我們?yōu)榇烁械叫老玻‰m然大家相處的時間只有一段,但是彼此的情誼卻難忘一生,同學情,師生情,是世上香醇無比的老年陳酒,無論何時何地開啟,都會讓人沉醉,感到韻味無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江南風景好,菊花盛開又逢君。深秋菊花綻放,陣陣吐香,令人想起來了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中漂亮的八個字:"落花無言,人淡如菊",說的好啊,人的品行、性格要像菊花一樣淡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在衰老面前,我們要順其自然,笑對滄桑,什么悲歡離合,什么陰晴圓缺,驀然回首,淡然一笑,慢慢地老去,靜靜地等待離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學們,但愿人長久,十年后相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學鍇老師給我們講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把這次聚會叫做“懷舊之旅”。人年紀大了,就容易懷舊,懷念故鄉(xiāng),懷念母校、老同學、讀書時的生活,特別是大學時代,因為這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的關鍵時期、黃金時期。懷舊不是單純的傷感,是對已經過去的美好青春的懷念、追尋和珍視流連。至少在我,就永遠珍藏著北大十一年生活的記憶。我想大家的心情跟我大概差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們這一屆是著名的新三屆的最后一屆。當時改革開放之風正盛,學習熱潮未退,商品經濟大潮的消極面還沒有侵蝕人的靈魂,又是我在改革開放以后教的第一屆。說實話,你們學得很用心,我教得也相當用心。我們當時已經失去了二十年,好不容易捱到文革結束,撥亂反正,能正常讀書、教書、搞學術研究,非常珍視這剩下不多的時間。當時我是四條戰(zhàn)線先后同時作戰(zhàn):教本科的唐宋文學,還指導研究生,還教夜大唐宋文學,還有就是做《李商隱詩歌集解》。正好是你們在校的1979-1983年(1979年開始,1983年交稿),那時我是挺拼命的。特別是最后一項,占了一半以上的時間,曾經有過18天不下樓的記錄,所以我對自己這段生活、對你們這一屆,還是很懷念的、很珍視的,很親切的,這也是我這次來參加聚會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六年前,你們這一屆畢業(yè)二十周年的時候,我們在鐵山賓館聚過一次,那一次來了許多教過你們的老師,余恕誠、梅運生,不知道有沒有汪裕雄,可惜他們都不在了。那年我還參加了一次闊別五十三年的高中同學聚會,學校連大門也不在了,只剩下兩個舊花壇,一口封了口的水井,真是讓人感慨萬千。回母校感懷過去了的青春,我就是在那一次悟出來的。在京的89級(同學),從2004年開始,每個教師節(jié),我們都相聚,他們是我教的專業(yè)基礎課的最后一屆,我對他們也懷有一份特別的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自己從1998年參加校友會(北大百年校慶以來),每次聚會從沒有缺過席,2002年還負責過聯系工作。從2014年以后,每年在我家里聚會兩次,參加的人越來越少,更感到余生的可貴,有一種“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的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說的太多了,就用四句杜詩結束吧:“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边€有兩句:“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币姷酱蠹?,真的是又高興,又感慨,又懷念,又流連。雖說現在是朝發(fā)夕至,但四十年時間相對不過百年的人生來說,還是讓人感慨無端,浮想聯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祝大家后半輩子活得健康、充實、快樂,但愿人長久,十年后再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沛儒老師給我們講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學們,我沒有準備,但是我也想講兩句。第一句要講的,感謝大家,為什么呢?因為你們這兩個班主要是季老師帶的,我跟季老師關系很好,我們是一個黨支部,所以你們……叫我總輔導員。其實呢,輔導員就是給大家做做服務,做做后勤保障。這些工作呢,大部分都是我們季老師做的,因為我們兩個分工還是比較明確的。一二班重點是我的,三四班是季老師的。季老師做的有些……決定都是他自己做的,我不干預。我這個人雖然……,但是還是比較開明的,我從不干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個呢,你們還沒畢業(yè),我就離開中文系了,那時是中文系,當時的學校副書記叫……,后來到省教育廳當副廳長。他呢,主要是在學校成立一個德育教研室,指名叫我去負責。當時我們(中文系)的書記鄭明軍老師,……書記堅決不同意,但是不行呀。下級服從上級,最后搞得沒辦法,我也不能讓兩個書記為難,我就和兩個書記說去吧,就到學校去了。很遺憾,我是文學院畢業(yè)的,也是受這兩位老師教誨的。我在他們面前學了很多東西,我不愿意離開中文系,但是作為一個黨員,不能不服從組織。我呢,就離開了中文系。中文系這些年來發(fā)展的很快,剛才大芹講的話,確實不僅僅是文學院發(fā)展的快讓我高興,大芹講的話也讓我高興,講的真到位。這些同學對文學院的貢獻,我沒有做出貢獻,我很慚愧。后來……最后在生物系搞了十年的書記就退休了,所以大家能來看我,我感覺到無比的自豪。昨天……大家能看我,我激動得不得了,菜都燒糊了,這就是得意忘形,我昨天是得意忘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剛剛講,文學院這兩年發(fā)展很快。我還介紹我們兩位老師,老師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我們的鄭老師,書法大家知道寫得好,畫畫得好,球也打得好。到現在了還在上書法班,鋼琴也彈得很好,也是在老年大學學的。還出了一本書,這本書1975年進校的同學人手一本。那時候大家還沒來,他想給大家也給不了,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有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應該向鄭老師學習,真是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他現在還在上書法班,一個……的書法班。再來說說我們的……劉老師,劉老師是我聽課最多的老師,比……鄭老師還多。為什么呢,因為劉老師課上的太好了。從我進校到畢業(yè),到我以后在中文系工作這么多年,我感覺到沒有哪個老師的課上的……,他是我最崇拜的老師。劉老師上課的時候花了許多功夫,可是大家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安徽師大報轉載了《光明日報》的文章,介紹了劉老師。老師把唐詩300首擴大到650首,73年出版,河南……出版社出版(上下)300萬字。劉老師不用打字機,可能也不太熟悉電腦打字,全是手寫的300萬字,我看完了才知道,上下兩冊300萬次,出版了5年,再版了5次,10次300萬字也不止了。劉老師86歲了,同學們,這些老師真值得我們學習,我非常敬佩我的老師。我要向他們學習,我想同學們也有同感。剛才劉老師講了,同學們已經接近退休年齡了,我已經退休十幾年了,我現在已經74歲,大家比我小一點,也快到60了。希望大家做好自己的工作,向劉老師、鄭老師學習,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一點,快樂每一天,健康每一天,健康第一,也祝愿大家健康長壽。到了50、60歲了,祝愿大家健康長壽也不為過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班代表吳寧波同學上臺發(fā)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班代表張?zhí)酵瑢W上臺發(fā)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班代表葛余清同學上臺發(fā)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班代表吳尚華同學上臺發(fā)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班周家群同學向母校文學院贈送畫作《黃山云煙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班周家群同學向母校文學院贈送畫作《黃山迎客松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次同學聚會,我用了整整半個月時間,為母校安師大文學院畫了一幅迎客松,這幅迎客松寓意深遠。迎客松堪輿學認為是招財松,擋煞氣。它背倚山石,意味著基業(yè)永在,底蘊深厚,背有靠山。這倚山石的最特別之處是它似一尊佛,迎客松位于它的懷抱,而下方山石恰似蓮花寶座。眾多山峰指向著迎客松,如同蒼莽的眾生正奔涌而來,八方來朝,加上旭日東升,紫氣東來好運到,滿目祥云籠罩,自然天成,象征著師大文學院蒸蒸日上,稱心如意,后繼有人。謹以此畫作敬贈安師大文學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家群記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11月9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師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院領導與老師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學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師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師大中文系79級1班入學40周年合肥聚會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師大中文系79級2班入學40周年返校聚會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師大中文系79級3班入學40周年返校聚會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師大中文系79級4班入學40周年返校聚會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師大中文系79級入學40周年返校聚會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余大芹書記的致辭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鄭懷仁老師的講話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學鍇老師的講話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沛儒老師的講話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班代表吳寧波同學的發(fā)言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班代表張?zhí)酵瑢W的發(fā)言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班代表葛余清同學的發(fā)言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班代表吳尚華同學的發(fā)言視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家群同學的解說視頻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家群同學的解說視頻之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錄1:</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6_Mn6Kv1b2xteemcdJvy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青春如酒,歷久彌香——記文學院中文系79級校友入學40周年返校聚會</a><span style="font-size:22px;">(點擊標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錄2:</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Hgkf_jdxMLxN2ku4v3vd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回望四十年,鏡水赭山常入夢</a><span style="font-size:22px;">(點擊標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攝影:蕪湖富浩團體照、79級各班同學及師大校友會師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