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0月10日上午8時,我們按團分乘8輛豪華大巴,在平坦廣闊的公路上向老廠進發(fā)。如今從三明到明溪的公路,早已不是當(dāng)年的沙石土路了,坐在車上再也不會有當(dāng)年那種左擺右晃、上顛下簸的感覺了。一路上大家無心瀏覽沿途的風(fēng)光,只想早早地回到老廠,去看看那里的廠房、宿舍、食堂、禮堂、辦公樓、車庫、道路等,還是不是當(dāng)年的模樣?</h3><h3>大巴進入明溪縣境內(nèi)不久便駛離省道,進入一條通往老廠的水泥叉路。這條水泥路約長4.5公里,當(dāng)年是由我們各車間分段包干澆灌的,如今長年失修的路面已經(jīng)坑坑洼洼,我們乘坐在大巴車上,一路不停地顛簸著,好在距離不長,總算進入了廠區(qū)。</h3> <h3>首先映入我們眼瞼的是一座用毛竹松枝搭建的彩門,彩門兩邊的立柱上用大紅的顏色書寫著一副對聯(lián):紅二代青春奉獻三線廠 五十載相約攜手返故鄉(xiāng) 橫批:回家</h3><h3>彩門前的道路兩側(cè)八名美女,有節(jié)律地擂響了迎賓鼓樂,地面上數(shù)掛長約二十米的鞭炮也“劈哩吧啦”響成一遍,那是當(dāng)?shù)劓?zhèn)鄉(xiāng)政府為我們組織的歡迎儀式。這樣隆重的安排,一定與組委會前期和當(dāng)?shù)卣氈碌販贤?、策劃分不開……</h3> <h3>大巴車在當(dāng)?shù)亟痪ぷ魅藛T的引導(dǎo)下,陸續(xù)停泊到了指定的停車場。為了此次活動,這個停車場也是組委會通過當(dāng)?shù)卣畢f(xié)調(diào)人力物力臨時平整出來的。這里原來是三車間和九車間的生產(chǎn)大樓,不知從何時銷聲匿跡的?如今改作停車場雖然面積不大,但停泊8輛大巴還是綽綽有余。</h3><h3>按會議議程,下車后的任務(wù)便是拍攝集體大照片,這可是事先告知參會的每一個人的,如果因自己的原因沒趕上合影,那只能自己哭去吧!</h3> <h3>每次活動拍好一張集體大照片,是整個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nèi)容,為了確保這項任務(wù)的完成,組委會特地將拍照的議程放在到廠后的第一時間,拍攝的地點當(dāng)然是選擇在當(dāng)年最熱鬧,最寬敞的燈光球場了。</h3><h3>這座看似簡易的燈光球場,如今除了少了兩個籃球架外,其它各方面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容貌。水泥球場地幾乎完好無損,球場兩端豎立的四根電線桿依然挺立,甚至連上面用鋼纜懸掛的照明燈,還堅守如初地掛在上空。這十盞燈曾經(jīng)俯望過我們的歡樂,見證了那一段艱苦,但又快樂的時光和我們。如今,它們雖已風(fēng)燭殘年,但還是忍受著萬般寂寞和日曬雨淋,默默地祈盼著、等待著當(dāng)年的我們重新到來!因為這里曾經(jīng)是我們共同的故鄉(xiāng),共同的家園!</h3><h3>燈光球場邊上,專門為拍照搭建了一座長約20米的四層站臺,重修的廁所也恢復(fù)了原貌和功能,為解決一些人如廁的困難,組委會還專門添置了坐便椅,從這些看似小事的細節(jié)中,可以感觸到組委會考慮問題的全面和細致……</h3><h3>攝影師團隊早已選好機位,架好器材,從不同角度和方位,為我們留下難忘的時刻和精彩的瞬間。</h3> <h3>組織一次大型的活動必須有一個主題,這不僅是活動的主線,也是活動靈魂和精神所在。據(jù)悉, 組委會在2014年成功舉辦45周年聚會之后,便開始醞釀確定2019年聚會的方案和主題,如果說2009年40周年聚會的主題是“友誼”,2014年聚會的主題是“溫馨”,那么2019年,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是否應(yīng)該回到我們走出小家,邁進大家的大家園呢?于是,一個以“回家”為主導(dǎo)的思路逐漸展開,最終,“回家”成了我們2019年50周年聚會的主題。</h3><h3>在拍攝集體大照片的現(xiàn)場,本次活動的總策劃人阮曉榕,舉起了一幅大照片,高聲地向大家講述了這張照片的含義:<br></h3><h3>“這張照片拍攝于五年前,那時組委會便開始醞釀、籌劃50周年聚會的方案和主題,片中的人物便是全體組委會成員及熱心為組織活動獻計獻策獻力的人員,地點是在北京最著名、景色最美的野長城——“望京樓”。長城象征著中華民族,象征著我們偉大的祖國,象征著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象征著老一輩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象征著我們的領(lǐng)袖。在這里我們拉起了“習(xí)近平您好!”的橫幅,用以表達我們?nèi)俣鄠€人的共同心聲!并借今天這個重要的場合正式對外公布?!?lt;/h3><h3>隨之,大家在“主席好!”的高呼聲中,完成了集體大幅照片的拍攝。</h3><h3>長城的精神和象征,不僅貫穿于“回家”聚會活動的全過程,同時“回家”的聚會活動,也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h3> <h3>我們的老廠象一條巨龍,盤臥在長約4.5公里的狹長山坳里。當(dāng)年全廠按車間部門相對集中的片,劃分成了四個區(qū)域,并分別設(shè)有四個食堂。其中作為龍首的四車間,獨立在外自成一體;第二塊區(qū)域主要是機關(guān)、家屬區(qū);第三塊區(qū)域主要有一、三、六(部分)、七、八、九車間,這塊區(qū)域人數(shù)最多;第四塊區(qū)便是處在“奶頭山”腳下的二、五、六(部分)車間。</h3> <h3>下面這張組合照片是2009年9月之前,組委會負責(zé)人阮嘵榕為了舉辦40周年聚會活動,專程進老廠拍攝的。那一年老廠的建筑已破爛不堪了,而如今又過去了十年,飽受大自然侵蝕的這些建筑更是雪上加霜,日漸衰亡……</h3> <h3>如今的廠辦公樓看外表破損的還不算嚴(yán)重,只是已更換了新主人。從一樓室內(nèi)遍地的羊糞便可看出,新主人可能已不屬于人類了。</h3> <h3>如今的廠大禮堂像被炸過似的,房頂已完全坍塌。當(dāng)年這里可是大家的活動中心 ??措娪?、演出節(jié)目、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溜輪滑、圖書閱覽……這些都一去不復(fù)返了。</h3><h3>如今每當(dāng)去電影院看電影時,看見年輕人手捧著大桶的爆玉米花的樣子,我就會想起當(dāng)年在老廠禮堂看電影的情景:那時,在門口花上五分一毛的,買上一竹筒純天然的山珍零食——椎子(小椎栗),邊磕椎子邊看電影,同時聽著滿電影場“咔、咔、咔”的配音效果,那才是絕美地享受呢!哈哈哈,再也享受不到了。</h3> <h3>如今的廠服務(wù)社用“門可羅雀”來形容,那絕對是贊美詞。當(dāng)年廠服務(wù)社可是全廠1300多號人(含家屬)的生活保障部,在這座不大的二層小樓里,擁擠著日用百貨、糧油米面、糖茶煙酒、剪發(fā)剃頭、縫補衣褲等等,總之,想花錢就只有這一個地方,別無分店。就這么個小樓要應(yīng)對一千多號人,你便可以想象到它有多“繁華”,多熱鬧了。</h3> <h3>這是老廠的洗澡堂,那時好像沒有“浴室”這個文雅的詞。由于當(dāng)年鍋爐房的蒸氣不足,洗澡堂難以保證男女澡堂同時開放,于是,就規(guī)定了一三五男生洗澡,二四六女生洗澡。記得有一天晚上,在車間里加工制做燒結(jié)用的石墨模具,一直干到深夜才完工,大家渾身上下都是石墨粉塵,一個臉花的像井下挖煤工人,不洗澡根本上不了床,于是收工后大家直奔澡堂。我主動提出回宿舍幫大家拿毛巾肥皂,當(dāng)我返回澡堂,剛跨進門就聽見里面“啊”的一聲慘叫,我走進去一看,一個個都光著身子,臉面貼墻,不知道是咋回事?當(dāng)大家看清是我后,便心有余悸地對我說:剛才進來了兩個女孩子,你不在讓你合算了?。ǜV萑顺S玫脑~,意思是便宜我了!)哈哈哈!這時大家靜下來想了想:不對,今天應(yīng)該是輪到女孩子洗澡吧?!但很快有人又為自己找到了無過錯理由: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半夜十二點了,應(yīng)該是男孩子洗的!哈哈哈,就這個插曲讓我們笑談了好長時間,后來還添油加醋的,越學(xué)越逗……</h3> <h3>如今的一食堂門窗已損,但房頂和墻尚完整,當(dāng)年所有的食堂都是饞嘴“小賊”惦記的重點目標(biāo),特別是有點葷腥味的食品,保管的稍有漏洞,就會被“饞貓”叼走。那時我們這群人正值長身體的時期,因為缺少油水滋補,一個個飯量大的出奇,許多人每頓的飯量都在一斤以上,一斤一卷的“白玉牌”面條下鍋煮好后,只夠一個人吃的,現(xiàn)在想想,那時吃下的東西都不知裝在哪兒啦?</h3><h3>別看很多人惦記著食堂的食品,但車間里的黃金白金卻沒有人動過念頭,在大家的眼里真的是視金銀如糞土。比如我們八車間的電鍍班,鍍金用的原料常常是一些黃金首飾,這些首飾被隨意地扔在抽屜里,從沒聽說過丟失。燒結(jié)爐使用的熱電偶,都是稀有的鉑金材料制作的,燒壞的熱電偶全都被當(dāng)作廢料垃圾,一箱箱地堆在墻角無人問津。一線生產(chǎn)車間的蒸金工藝,時間長了蒸發(fā)臺的罩殼內(nèi)壁上都會留下一層金箔,但也從未聽說過有人為此動過心思。假如這些東西放在現(xiàn)在,估計要派武警站崗了……</h3> <h3>一車間的大樓門窗已不見蹤影,但整座樓的結(jié)構(gòu)還算完整。當(dāng)年這座大樓尚未正式投入使用前,我們十班曾獨立的在這里住過近兩個月。那時廠區(qū)尚未正式通電,整個山溝到了晚間一片漆黑,風(fēng)吹山野草木的“刷刷”聲,夾雜著野獸的吼叫聲,不禁令人毛孔悚然。好在我們班配有10支56式步槍和100發(fā)子彈的武器壯膽,所以,并沒有讓我們感到特別恐懼。記得有一天晚上巡邏時,突然一聲槍響,打破了山溝的寂靜。我們本能地反應(yīng),立即就近貼靠隱避物觀查四周,但不見任何動靜。隨之,大家檢查武器,這才搞清原來是王加生的槍走火了,沒傷著人真是萬幸。</h3> <h3>如今的四車間的建筑算是保存的最為完好的了,可能是工廠搬遷以后,這里被當(dāng)?shù)厝擞糜谵k廠繼續(xù)使用有關(guān)。</h3> <h3>“奶頭山”腳下的二車間、五車間、六車間四周已是雜草叢生,完全失去了當(dāng)年的活力和生機。</h3> <h3>如今的氮氧站廠房</h3> <h3>如今的電鍍班廠房</h3> <h3>如今的水工班廠房</h3> <h3>在“奶頭山”腳下的“夾皮溝”里,如今的二車間的這棟宿舍,是保存的最為完好的,這座宿舍的每個房間,如今都住著一些非本地的外來人員,他們在這里靠山吃山,過著與世無爭,自由由在的日子。</h3> <h3>想當(dāng)年剛進廠那會兒,我們大都是尚未發(fā)育成熟的毛頭小伙和小姑娘,在這大山深處親自參與、親身經(jīng)歷、親手創(chuàng)建了這個國防工廠,我們曾為這座工廠揮灑過熱血,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溝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和故事……</h3><h3>下圖站在車間大門口的六位小帥哥中,右二便是我們歷次大型聚會活動的贊助人——郭建軍老友,他如今已是一家集團公司的掌門人。左二是本次聚會活動的總策劃人阮曉榕老友。</h3> <h3>瞧瞧當(dāng)初我們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h3><h3>《八一寄語》戊戌盛夏</h3><h3>作者:胡衛(wèi)東
</h3><h3>曾懷理想臥茅棚,<br></h3><h3>困苦艱辛勵志誠。
</h3><h3>夏暑征伏揮汗雨,</h3><h3>冬寒抗九撫冰嶸。
</h3><h3>亮裝草綠軍工夢,</h3><h3>標(biāo)語血紅戰(zhàn)友情。
</h3><h3>今世有緣夸共事,</h3><h3>往生無畏再結(jié)盟。</h3> <h3>陳金香是我們?nèi)后w中優(yōu)秀的代表人物,在一次撲滅山火的行動中,不幸與另外兩名老友陶述芬、李艷艷一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至今我們都不會忘記她們……</h3> <h3>1973年數(shù)學(xué)家華羅庚發(fā)明的“優(yōu)選法”推廣小組來到工廠,他們的到來如同給全廠的兄弟姐妹們打了一針雞血。記得那天在一食堂的大廳里,黑壓壓地擠滿了人,就連窗戶也被人堵的嚴(yán)嚴(yán)實實,大家如饑似渴、專心致志地聆聽著推廣小組的人在講解“優(yōu)選法”,講解“0.618”這個神奇的數(shù)字,生怕漏掉一個字?!皩W(xué)以致用”,從那天開始各車間、各班組、各工藝,都結(jié)合自己的本職工作,運用“優(yōu)選法”解決實際問題。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全廠居然發(fā)表了一百多項運用成果,還專門在第一食堂大廳布置了成果展示會。這的個消息驚動了華羅庚,他特地趕到廠里,了解“優(yōu)選法”推廣的情況,并逐一認(rèn)真地查看了每一件發(fā)表的成果。在這些成果中,華老對一項出自二車間叢東民之手的項目很感興趣,他向叢東民詳細地詢問了運用的過程及對“優(yōu)選法”的理解。后來叢東民被華老借到“優(yōu)選法”推廣小組,并隨小組到其它地方傳經(jīng)送寶……</h3><h3>圖為華羅庚先生來廠時的工作情景</h3> <h3>我原是八車間的一名模具鉗工,對自己呆過的車間,自然有著特殊的感情……</h3><h3>八車間沖床班門前有一條通往“威虎山”的坡道,在這片山上的集體宿舍里,住著三車間、八車間、九車間的員工。由于山坡較陡,依山縱向建有兩排六座平房宿舍,遠遠望去,這些平房如同疊羅漢似的,一座騎在一座房頂之上。如今這里已夷為平地,磚瓦石基都被拆盡移做他用,看著那長滿野草,荒蕪凄涼的場景,不由地讓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過的人,心中泛起絲絲酸感。</h3><h3>借九車間老友林治進來此留下感言,也許能讓你體會到那種失落地傷感:雖說時隔多年,對我來說,每每念及,仍有頗多感受,個中滋味,只有自知。大約是在2001年深秋,我與廈門鷺星公司的同事(原八一廠職工)重返七七八一廠,當(dāng)我獨自爬上(本人當(dāng)年住在威虎山)時,極目之處,已是荒草遍野,原有的排排宿舍,已被夷為平地,難覓舊跡,據(jù)說磚石被拆做它用,只有成群叫不出名的小鳥,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似乎在責(zé)備我這個久別遲歸的舊鄰。此情此景,令我嘿然,只有將身軀匍匐下去,親吻這片讓我百感交集卻無法言說的土地。我知道,離去并不意味著背叛,別離有時是為了更好的歸來。傷感之余,我開始用目光在四周熟悉的山巒中梭巡,暮然,跳入我眼簾的是一顆田坎上的楓樹,在陽光的照射下,已然紅透的葉片,閃射著亮麗的色彩,每有山風(fēng)拂過,颯然有聲,且光點粼粼。更令我不解的是,樹的姿態(tài)是前傾的,似作迎迓之狀,說真的,此樹我并不陌生,在我的記憶里,它的軀干筆直,枝葉向前伸展,每每經(jīng)過我都會拍拍它的軀干,以示問候,可此時此景,讓我感到深深震撼,萬物有靈。難道我的離去,讓它陷入深深的寂寞之中,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年輪層疊,星轉(zhuǎn)斗移,不見歸人,不見歸人——“征人歸來石應(yīng)語”,我輩回時,滿山草木泣有聲。我知道,這么多年,陪伴它的是只有清冷的山月山風(fēng),和無窮無盡,沒有結(jié)局的歲月。我想,人的思念在腦海,在心頭,揮之不去,去還復(fù)來,下眉頭上心頭。而樹的思念則以它獨有的方式,每條枝芽,每片紅葉,面向蒼穹,搖曳著只有它自身才能明白的昭示。不論白天黑夜,凄風(fēng)苦雨,兀自站立在漫漫的歲月里,守護著無望的期盼,許是沉重的思念,已然化成前傾的姿態(tài),我擔(dān)心會不會有一天,它因不堪重負而轟然倒地,與大地融為一體,歸去兮,物我兩忘。不寫了,以上便是此事的由來,我想樹尚如此,況人乎?不知諸君有否同感:“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鳥好兄弟”(稼軒詞)。</h3><h3>……</h3><h3>林治進</h3><h3>于公元二零一九年十月十六日子夜</h3> <h3>八車間沖床班邊上的這塊場地,建廠初期一直作為大件設(shè)備、材料的露天中轉(zhuǎn)站,設(shè)備材料進廠后,經(jīng)常在此卸載堆放,而后再根據(jù)各車間建設(shè)的情況,將設(shè)備材料轉(zhuǎn)運到相應(yīng)的車間就位。</h3><h3>記得1974年夏季的一個晚上快10點了,八車間生產(chǎn)用的液氨罐到達廠里,這是一個重達800公斤,直徑約1.5米的大密封罐體。為了不讓汽車承載過夜,我們八車間的弟兄們便用最簡陋的裝卸工具,三角架、手拉葫蘆、枕木、滾杠等,開始卸車。當(dāng)氨氣罐緩緩降落,在離地面不到70公分時,突然吊裝的繩索斷掉,沉重的氣罐極速砸向地面上的枕木,導(dǎo)致安裝在氨氣罐底部的閥門引管,撞擊到枕木軌道上折斷。隨之,液態(tài)的氨變成了巨大的氣體沖出罐體,一時間,濃烈刺鼻氨氣布滿了狹長的山溝。我們一班人當(dāng)時驚嚇的不知所措,本能地反映驅(qū)使我們急沖沖地奔向威虎山高處。在山上往下一看,白色的氨氣布滿了整個山坳,那山下還有一車間、七車間、八建工程隊的人員悶在宿舍里面,他們并不知道外面發(fā)生了什么情況?!“人命關(guān)天”,此時此刻沒有比通知人員撒離險區(qū)更重要的了!于是,我們一幫人又忍受著刺鼻刺眼的氨氣,冒死沖下山去,挨座樓地呼喊,挨個門地狂砸,提醒大家不要睡覺,趕緊轉(zhuǎn)移到高處躲避……那一晚驚心動魄,那一夜心絞力竭,所幸的是沒出人命……</h3><h3>數(shù)天之后,從八車間到四車間這段長約一公里的山坳里,20米以下兩面山坡上的植被,全部被濃氨侵蝕,草木枯萎、滿目焦黃……</h3><h3>真是太恐怖了,此事令我終身難忘。</h3> <h3>這里曾是八車間的機加工、鉗工車間,在這里我們的主要任務(wù)便是為各型半導(dǎo)體管子提供沖壓、燒結(jié)的模具。</h3><h3>曾記得1975夏季的一天,快到下午下班的時間了,突然孟慶榮發(fā)現(xiàn)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條挺大的蛇,于是大家不約而同地趕制起臨時的捕蛇工具,孟慶榮手腳最快,在一根鋤頭柄上綁定了一個鉗工用的劃規(guī),便匆匆地沖向后山,不一會就見站在一棵倒伏的大樹上,手按著鋤炳高呼“快!快!快!抓到了!”后在大家的助力下,將大蛇抬到了車間里。此時,有人翻出一本關(guān)于蛇的讀本(那時車間有發(fā)此書),按圖片一對照,這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條大眼鏡王蛇,其毒性劇毒無比,一旦被咬必死無疑。當(dāng)時嚇壞了眾人,要是一開始便知道是大眼鏡王蛇,相信拿槍逼著孟慶榮他也不敢去冒險。當(dāng)然,事后大家還是把他當(dāng)英雄一般吹捧了好一陣。這條大眼鏡王蛇長3.05米,重9.2斤,是一條真正的山中毒王。</h3> <h3>這座樓的集體宿舍,當(dāng)年我們八車間的人也曾住過,后來“威虎山”的宿舍蓋好后,我們才搬離這里。</h3> <h3>八車間的兄弟姐妹們游覽老廠時,在一車間大樓前合影留念。</h3> <h3>一車間的集體宿舍就在燈光球場附近,集體合影照一結(jié)束,姑涼們便迫不及待地結(jié)伴登上了當(dāng)年所住的宿舍樓,并在老舊不堪,但深藏回憶的室外樓梯上合影留念。此時此刻,她們應(yīng)該找到了家或故鄉(xiāng)的“趕腳”……</h3> <h3>三車間的兄弟姐妹們游覽老廠時,在二車間大樓前的合影留念,原本屬于自已的車間如今已蕩漾無存、了無蹤影……</h3> <h3>四車間的兄弟姐妹們,在原四車間的大門前合影留念。(張慰軍提供照片)</h3> <h3>五車間的兄弟姐妹們在車間門口合影留念</h3> <h3>五車間姐妹們在當(dāng)年住過的集體宿舍前合影,如今的宿舍樓已破爛不堪,根本無法住人……</h3> <h3>六車間擔(dān)任著工廠的水電氣動力保障,圖為六車間的兄弟姐妹們在氮氧站門前和電工班門前合影留念。(胡衛(wèi)東提供照片)</h3> <h3>七車間的兄弟姐妹們在車間大樓前合影留念(劉忠東提供照片)</h3> <h3>七車間兄弟姐妹們在曾經(jīng)住過的宿舍樓前合影留念(劉忠東提供照片)</h3> <h3>九車間的兄弟姐妹們游覽老廠時,在二車間集體宿舍樓前合影留念。九車間的廠房與三車間廠房原在同一座樓,如今此樓已夷為平地。</h3> <h3>以“奶頭山”為背景,我們倆口子必須留一張合影,畢竟我們在這個廠生活工作了14年……</h3> <h3>離家?guī)资甑挠巫?,回家后最想追尋的莫過于媽媽親手做的飯菜,它不需要多么奢華,只要能夠感受到當(dāng)年的那種滋味,以喚醒早年的味覺就好!</h3><h3>為了這頓特殊的午餐,組委會一班人可為絞盡心機,費盡周折。據(jù)宋曉峰介紹:為了最大限度找到接近舊時的感覺,組委會安排了懷舊午餐。特別要提到這頓午餐,用的是瑞金紅井的水,井岡山的紅米,延安的小米,古田的菜籽油,龍湖地瓜干。這是一頓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午餐,即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又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是紅二代,我們?nèi)〔木褪茄刂覀兏篙叴蚪剿哌^的路,不忘初心,這是我們心中刻骨銘心的路。</h3><h3>以下照片出自宋曉峰美篇</h3> <h3>“吃水不忘挖井人 時刻想念毛主席”</h3><h3>瑞金的水取之這口紅井</h3> <h3>井崗山的紅米,采集于毛澤東朱德舊居前。</h3> <h3>延安寶塔山下連夜加工小米</h3> <h3>在臨時搭起的帳篷里做飯,給人一種野戰(zhàn)部隊野營拉練的感覺,特帶勁兒!好久沒有見到這種場面了……</h3><h3>當(dāng)年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缺油少肉,副食供應(yīng)也十分緊張,食堂一日三餐的菜多以便于收藏的海帶、粉絲為主,日子長了,大家戲稱海帶為矽鋼片,粉絲為漆包線……不知今天的菜品中有沒這兩個食材?</h3> <h3>這幾個大瓶是組委會在瑞金市場上現(xiàn)買的,而后倒空原裝水,用大瓶灌裝了紅井的水,再用車運回了老廠……</h3> <h3>排隊吃飯,這是當(dāng)年的老傳統(tǒng)!</h3> <h3>這注滿正能量的的飯菜香氣四溢,吃上一缽,準(zhǔn)保強身健體,邪氣不侵!</h3> <h3>郭建軍及組委會成員,陪同來賓共同享用這頓注滿紅色基因的午餐,回味當(dāng)年的老廠生活……</h3> <h3>看看大家吃的多香?。★埐死锍錆M著“家”的味道!</h3> <h3>工作人員與我們共享午餐,為了聚會活動順利進行,真是辛苦他們了!</h3> <h3>吃完飯缽頭可得洗干凈,那是贈送給大家的一件很有紀(jì)念意義的禮品!也許在別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在我的心中它卻有著沉甸甸的份量!我喜歡,并珍藏!</h3> <h3>八車間的兄弟姐妹們要拍一張合影真不容易,好在午餐的時間,總算湊齊了人數(shù),可一轉(zhuǎn)眼又少了幾個,大家都太忙了。哈哈哈!</h3> <h3>午餐場地有一處《留言紀(jì)念》墻,聚會的老友們紛紛在此留下大名……</h3> <h3>我即興揮毫,臨時創(chuàng)作小詩一首,并一蹴而就以表達當(dāng)時的心情。也許小詩既不合轍,也不押韻,更談不上工整對仗,但那確實是我有感而發(fā)!</h3><h3>五十年前少年郎,</h3><h3>今日重返龍湖崗。</h3><h3>井崗紅米瑞金水,</h3><h3>延安小米熬稀湯。</h3><h3>回首當(dāng)年青春志,</h3><h3>不負祖國勇?lián)?dāng)!</h3><h3><br></h3> <h3>1969年11月,那時工廠還沒有一座建筑,龍湖村便是我們剛進廠時的第一個落腳地,那年我們400多人(含軍代表)一下子涌進了這個龍湖村,使得這個小山村頓時熱鬧起來。我們被分作三個連,其中女生人數(shù)較多被分成二個連,一部分住在村里的禮堂和哨所的大庫房里,還有一些人則被安排在老鄉(xiāng)家中。男生人數(shù)較少,被編為一個連,共分成四個排十一個班,全都住在老鄉(xiāng)家,并按每班入住一戶,被分在十一個老鄉(xiāng)家里。早晨早起出操,幾百號人統(tǒng)一行動,哨聲、口令聲、腳步聲、口號聲,能讓全村的老鄉(xiāng)們都睡不成懶覺,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挺有意思……</h3><h3>龍湖村曾是紅軍駐扎過的村莊,村口的“擴大紅軍”四個大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寫著大字的墻已不見了,但“紅軍村”的歷史不會改變。</h3><h3>回龍湖村探訪,也是本次聚會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由于我們一行12人提前幾天已先行來過龍湖村,并在美篇50周年老友聚會之二《明溪,我們來了!》一文中做了詳細介紹,本文便不再累贅。</h3> <h3>《破陣子.龍湖》</h3><h3> 作者:胡衛(wèi)東</h3><h3>越嶺龍湖起步,
</h3><h3>踏溝電子連棚。
</h3><h3>聞號曉催群早奮,
</h3><h3>伴曲夕暉眾晚行。
</h3><h3>激昂會戰(zhàn)迎。
</h3><h3>曾啟遙天舊夢,
</h3><h3>又封閩地新呈。
</h3><h3>一代風(fēng)華辭故里,
</h3><h3>幾度韶顏化壑嶸。
</h3><h3>笑談花甲情。 </h3> <h3>我們這次聚會活動,得到了當(dāng)?shù)卣嘘P(guān)部門的大力支持,進入明溪縣后,整個車隊通行由警車前導(dǎo)開道。為了防止聚會過程中發(fā)生意外能得到及時救護,120救護車也開到了現(xiàn)場。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央電視臺的采訪車也到達現(xiàn)場跟蹤采訪,并在新聞頭條欄目中給予了及時報到……</h3><h3>這一切都說明了組委會的工作細致周全!</h3> <h3>歡迎晚宴就設(shè)在三明賓館的宴會大廳內(nèi),這是一間可容納500人同時用餐的大廳。大廳內(nèi)明燈高懸,絨毯鋪地,顯得大氣但不張揚,進入廳內(nèi)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h3> <h3>歡迎晚宴上,數(shù)次活動贊助人、首批進7781廠的老友郭建軍先生,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談到了創(chuàng)業(yè)歷程的艱辛,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助人為樂的胸懷以及對企業(yè)未來的展望,他的情緒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不時地報以熱烈的掌聲……</h3> <h3>借四車間吳小寧回顧聚會的文章,以表達當(dāng)時大家的心境:(全文)</h3><h3>期盼已久的五十周年回家大聚會圓滿結(jié)束了,興奮、激動、歡聲、笑語再加上美景美食,構(gòu)成了相聚的主色調(diào),但同樣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有許多不經(jīng)意間流淌的熱淚。</h3><h3> 歡迎晚宴上,郭建軍講到“八一廠的兄弟姐妹,我真的很愛你們,我真的很愛我們黨、我們國家”時,聲音哽咽,熱淚奪眶而出。那一刻,作為同一塊熱土成長,感同身受的我們,禁不住也潸然淚下,全場掌聲久久響起。過去,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郭總的成功,今天,他又突顯了他感人至深的兄弟姐妹家國情懷,我們只知他有著傲人的財富,卻很少了解他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理想、抱負以及坎坷和艱辛。那一晚,我們對這位五十年前的“頑皮”少年有了更多的敬重。我想,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堅韌不拔的品格、至真至善的為人,應(yīng)該是他成功的關(guān)鍵。北海曾在相見時對他說“感天動地”,沙平的點評是“大恩不言謝”,這言簡意賅的兩句話已道出了我們的所有心聲,可不知為何,那一晚望著已露少許白發(fā)的郭總,我卻不禁升起絲絲憐憫之心……</h3><h3> 許是年紀(jì)大了,心理承受情緒控制力都差了,聚會幾天差點多次落淚:三明報到時、去老廠劉軍對我說“我要哭了”時、大家告別時……我們都已漸漸老去,生活中都要面對身體及家庭的種種問題,但八一廠的友誼,八一廠的情懷,八一廠的精神會一直是前行中的樂活力、正能量,還用建軍那句話結(jié)束這小小的隨想:八一廠的兄弟姐妹,我愛你們!</h3> <h3>老友們爭相合影留念,以定格那相聚的精彩與美好的瞬間……</h3> <h3>結(jié)束語</h3><h3>五十周年老友“回家”的聚會活動雖已落幕,但活動期間的點點滴滴依然在我的腦海中蕩漾,那一幕幕美好的瞬間著實令人揮之不去!</h3><h3>我之所以選用這張160*60公分的精美合影大照片作為本文的壓軸,是因為這張照片濃縮著組委會的智慧結(jié)晶!此次活動的總策劃堪稱民間巨作,而巨作的成功又來自對細節(jié)把控,沒有總策劃的藍圖,細節(jié)無從談起。沒有細節(jié)的支撐,藍圖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從活動全過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組委會一班人付出的努力和智慧。真心感謝你們!同時也真心感謝為這次活動付岀勞作和汗水的當(dāng)?shù)叵嚓P(guān)政府部門、攝影師團隊、生活保障團隊、領(lǐng)隊導(dǎo)游團隊、交通運營團隊、安全保障團隊。另還要感謝老友宋曉峰、吳小寧、林治進、胡衛(wèi)東,借用了他們的美圖及詩文為本美篇壯色……</h3><h3>為了留住這段美好的時光,為了老時貯藏精神食糧,特編輯此美篇,聊以心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