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道,云上稻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黃炳會</p><p class="ql-block"> 上蒼篤愛那耶村,將它隱藏在時間深處,悠悠散發(fā)著壯鄉(xiāng)獨有的韻味。滄桑的古道、壯美的梯田、古老的壯劇、神秘的祭祀……一一融匯成那耶多彩壯麗的篇章?!? </p><p class="ql-block"> 那耶村位于富寧縣花甲鄉(xiāng),大自然在這里為壯家人造就了一方樂土,以絢麗優(yōu)雅的姿態(tài)靜立山間,讓那耶形成一幅秀美的風景畫。當循著青青碧草,踏上寬厚拙樸的千年石階,依在憑欄橫跨河岸的古橋時,是一種精神的凈化和靈魂的皈依。徜徉在田間小徑,融入風光如畫的田野懷抱,感受大自然給予的一份寧靜,聽著時而悠揚婉轉(zhuǎn)時而高亢、猶如裂帛之聲的山歌,讓飽蘸鄉(xiāng)土乳汁的旋律按摩心靈,拂拭身心的塵埃。</p> <p class="ql-block"> 《 古道?歲月如詩獨悠然》 </p><p class="ql-block"> 唐時,那耶就處在大理國到邕州的陸路交通要道上,宋《嶺南代答》載:“若如至特磨道,亦自橫山一程至上安縣,一程至羅博州,一程至陽縣一程至隘岸,一程至西寧州,一程至富州,一程至羅拱縣,一程至歷水鋪,一程至特磨道矣,自特磨道一程至結(jié)也蠻,一程至大理界?!薄 ∥覀冄刂藢毢右宦夫?qū)車到三臘,經(jīng)峨色到田房,站在田房丫口向北望,那耶便出現(xiàn)在眼前。極目遠眺,只見群山拱抱,峰巒起伏,有如洶涌波濤,林木蒼茫,云蒸霞蔚,俯身四望,豁然開朗。南末、田房、中平、那耶四個村落,疏疏朗朗地散布著。從山腰到山腳,千級梯田,萬畝連片。近景遠景,相互交織,構(gòu)成一幅氣勢恢宏的圖畫。崎嶇的古道鑲嵌在阡陌縱橫的高山梯田之中。關(guān)于這條古道,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趕馬下剝隘,三天兩頭發(fā),上趕阿猛那灑,中趕八寶八甲,下趕那耶花甲”。古道旁如蔭的草地上,三五成群的牛或立或臥,漫不經(jīng)心地蠕動著嘴巴,反芻胃中的食物。如今寂寞的古道,曾經(jīng)騾馬成群熙來攘往,每一塊石級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個馬蹄踏出的石臼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走在先人曾經(jīng)走過的石板上,仿佛穿越在綿長的歷史回廊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呼吸,隱約聽到他們的腳步聲、馬的嘶叫聲和馬蹄發(fā)出的嘚嘚響聲。在寂寞的時光里仿佛看到另一個世界:成千上萬的辛勤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艱難地行走在這坎坷的山路上,日夜兼程的肩挑夫,來往穿梭,依稀聞到一股茶香和旱煙味道?! ?lt;/p><p class="ql-block"> 從田房丫口到橫跨于兩條山澗交匯的安濟橋渡口,高差近千米。千百年來,難以計數(shù)的馬幫商隊,來往那耶,都要從這座橋上通過,小橋上青石鋪就的古道早已被磨得光滑,橋頭立著一石碑,記錄著那耶村民和過往客商建橋的歷史。這石橋、石碑,雖經(jīng)受著風吹雨打,仍舊保持著古老的姿態(tài),傲然挺立,無視變幻的歲月風云。拱形如虹,投影在清澈的河水中,折射出一個美麗的環(huán)影。為了讀懂它,我佇立在安濟橋邊,與它作伴、和它對視。注視它,就像注視著一段歷史。安濟橋是蒼老的,老得說不清年月,它又是年輕的,即使殘破了,依舊脊梁挺拔任風雨沖刷,風采依舊。那些歷史的殘片,會在那一瞬間得以整合,并重現(xiàn)光華?! ?lt;/p><p class="ql-block"> 沿著古道走到那耶村中心的古戲臺,看著記載那耶歷史的四通碑文,心中釋然。在這條古道上雋刻著不知多少悲壯的人生傳奇,烙下了許多無言的承諾,無契的約定,而很多前輩的記憶也慢慢地在我的腦海里復活、呈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梯田?千年的人文畫卷》 </p><p class="ql-block"> 那耶村依山就勢,凌空而居。每天倚在桿欄平臺上,可觀遠山,可望云海,在日落日出、云卷云舒之中拋閑著歲月。每一次穿行寨中,無不感慨那耶是藏于深山鄉(xiāng)野的滄海遺珠。進入村中,被稱為“莫曼”的神奇古井是必須看的。相傳,那耶村的先民居住在那耶河邊,只要村里一放牧,牛就全部往山腰的草坪上跑,草坪中央有巨石,巨石邊泉水汩汩而出,牛群飽食之后必去舔食,又飲山泉,又憩臥陰涼的榕樹下,十天半月不回家。后來村中長老相形堪輿,認為是難得的形勝風水寶地,遂擇卜遷居于此,經(jīng)過披荊斬棘,疊山理水,墾山造田,引水灌溉,鑿石搭橋,填坎立寨?! ∪龂鴷r期,諸葛亮南征,氐羌部落首領(lǐng)孟獲兵敗,其中一只隊伍向滇東南遷徙,輾轉(zhuǎn)到那耶后,加入了大規(guī)模的共同開筑造田運動。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營造,那耶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富寧最大的村邑。遷到山腰后,周邊村寨,天花瘟疫流行,那耶村民安然無恙,村中寨老說這都是村中的靈泉護佑的原因。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先輩們胼手胝足,扶犁開耕,把周邊的荒山變成了沃野良田。梯田,是那耶祖先在自然山水間持續(xù)創(chuàng)作上千年的人文畫卷,是一部篳路藍縷的開拓史,也是一部血淚斑斑的創(chuàng)業(yè)史,更是一部稻作文明的發(fā)展史。立足那耶村前,俯瞰滿山層層疊疊,經(jīng)歷千年造就的萬畝梯田連成的一方奇景,你會為這壯美的氣勢感到難以名狀的震撼。 </p><p class="ql-block"> 那耶在時光的流轉(zhuǎn)中走過千年的歲月,枕著蛙聲入夢,聽著鳥鳴醒來,寒來暑往的耕耘,春夏秋冬的輪回,把精耕細作轉(zhuǎn)化為財富。以“那”為本的傳統(tǒng)稻耕文化,據(jù)“那”而作的生產(chǎn)性文化,憑“那”而居的桿欄文化,賴“那”而食的飲食文化,依“那”而樂的節(jié)日文化,世代因因相襲。它是人們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的根本,是稻作文化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 《祭稻神?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理念》 </p><p class="ql-block"> 那耶村腳山丫口。有兩棵秋楓樹和兩棵大葉榕,虬枝盤旋,老藤攀纏,雖然歷經(jīng)歲月滄桑,依然生機蓬勃。遮蔭蔽日,綠意盎然。山澗在樹根邊的巖石上跳躍奔流,異常清冽。斑斑點點的日影從層層疊疊的樹冠上漏下,給這片樹林增添了些許的神秘。樹腳下的廟里供奉著“稻神”和“竜神”,“竜”壯語是“森林”“樹林”的意思。崇拜山林,以林中大樹為村中保護神樹,稱為“竜”樹,其周圍均嚴格保護,不許砍伐,不許扔污物或垃圾,禁止置葬?!案o”的圣潔,能免除疾病、瘟疫、預(yù)防災(zāi)害。有“竜”環(huán)抱的村寨,村民都能健康長壽,衣食無憂。祭拜森林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本質(zhì)是古樸的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化特征。和富寧各地的壯族一樣,那耶村誠信神袛?shù)乃木S存在,每年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在這固定的場所祈求靈魂的安寧和隨時的照應(yīng)。除夕就餐前要到這里拜,祈神求雨要到這里拜,村里要舉行婚嫁娶在這里拜,臨出遠行、外出闖蕩他鄉(xiāng)要在這里拜……綿綿相襲,約定成俗。 </p><p class="ql-block"> 趕瓏端,參加開街前的拜稻神祈神求雨活動是我?guī)啄暌詠淼钠笈巍榱松砼R其境,我融入到莊嚴的祭祀稻神的人群中之中。在祭神、娛神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中迎接春耕和春雨的到來。在焚香禮拜的香煙裊裊中感受著祖輩的遺訓,用心傾聽前輩的叮嚀,以求得到神靈庇佑。摩師在吟誦完對土地的感恩,對豐收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深情呼喚的經(jīng)文后,就將筐里的種子撒向參加祭拜的人群,人們則用雙手捧,或卷起衣角接著種子。并將接到的種子用紅紙或紅布包好再放進兜里。古老的風俗是融入血液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是維系一個民族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古老的經(jīng)文,能洗滌靈魂的污點,拂拭肉體的塵埃,慰籍疲憊的心靈,讓人在與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學會包容、謙讓和尊重。稻神廟邊的那棵秋楓永遠在我的心底留下一隅美麗,因為它與祖先之間尚還存在臍帶淵源。</p> <p>祭稻神,請谷神活動</p> <p class="ql-block"> 《瓏端?為人而歌為神而舞》 </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瓏端節(jié),來自州內(nèi)外10多家戲班登臺展示壯劇的多種聲腔流派,同時還可聆聽歌王歌仙優(yōu)美歌聲。 </p><p class="ql-block"> “瓏端不賽歌,禾少稗子多”。唱歌、賽歌是瓏端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作為東道主的那耶歌手首先開場熱唱:“家住云端上,村居彩云間,村旁是梯田,鋪九重壯錦……”隨后歌王歌仙爭霸賽開始,女歌手開腔唱:“妹住高山上,家住梯田旁,田埂高又陡,找伙伴種田,妹尋伴當家……”男歌手對唱:“正月楓葉發(fā),哥在踏歌行,二月楓葉綠,哥在歌圩等,等得心糾結(jié)……”歌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放開歌喉,隨口可歌,指物可唱,仿佛心里裝有永遠唱不完的歌。歌圩、歌堂中以歌交情,以歌求偶,以歌比試才情,歌王歌仙擂臺賽上,見面歌、求歌、接歌……風趣橫生,詼諧幽默。在悠揚的歌聲中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歌手們在歌圩場上顧盼神飛,在路邊,在樹腳下,人們或低吟淺唱,或竊竊私語,醞釀歌詞。節(jié)日里,讓勞作者得以憩息,讓心情生長快樂。</p><p class="ql-block"> “瓏端必唱戲,無戲不瓏端”“鑼鼓不響,莊稼不長”,在瓏端節(jié)里壯劇是必備的文化娛樂活動。那耶瓏端節(jié)這天,鳴鼓開臺后,人們可觀看各路戲班的精彩展演,聽著鄉(xiāng)音裊裊的“哎依呀”“哎啲呶”“乖嗨咧”“依嗬嗨”等不同聲腔演唱的傳統(tǒng)劇目和新編劇目,一邊喝著米花茶、吃著粽粑和滿口茶油香味的面蒿粑。此時,壯語母語的醇厚抑楊,戲曲的動人旋律,一浪又一浪,一陣又一陣,沖撞心窩,沉入心底?!? 壯劇作為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蘊藏于秀麗的青山綠水,流淌在千萬大眾的內(nèi)心深處。謳歌新人新事,新世界,點燃繁花似錦的生活。教化人們知善惡、辯是非、分黑白、判對錯、明事理,有所為有所不為;引導人們知榮辱、講正義、端品行、守氣節(jié)、善兼讓、好寬容、敬畏天地,敬畏自然。這一切都凝結(jié)成揮之不去的情緒,銘刻在族群的心中,世世代代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響力構(gòu)筑和維系著族群的精神世界。歌者用特有的方式,詮釋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演繹鮮活的生命律動,表達甜美幸福的愛情主題,用最樸實的語境去傳遞天人合一的博大內(nèi)涵。</p> <h3>三鳥共一嘴(三元一炁圖)</h3> <h3>天地水三元一炁圖。</h3> <h3>祭稻神古壯字經(jīng)文</h3> <p class="ql-block"> 《那耶·一個被塵封久遠的紅色鄉(xiāng)村》</p><p class="ql-block"> 每當站在由村民們無償獻出土地建蓋的紅色陳列館前,我又仿佛回到了英雄輩出的烽火歲月,這片土地上演的一幕幕悲壯與不屈的戰(zhàn)斗詩篇。</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古道上的咽喉鎖鑰之地點燃了熊熊燃燒的愛國之心,那耶人集谷捐資、裹糧策馬、踴躍參軍,開啟了保家衛(wèi)國的鐵血悲歌。滇黔桂邊區(qū)軍民在敵人的血腥鎮(zhèn)壓面前毫不屈服,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毫不吝嗇地揮灑在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三十年代紅七軍二十一師余部在黃松堅等領(lǐng)導下,開辟創(chuàng)建了以富寧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根據(jù)地軍民在遠離中央領(lǐng)導、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的孤立無援的嚴峻形勢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前仆后繼,浴血奮戰(zhàn),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黨的建設(shè),軍隊建設(shè),民族統(tǒng)戰(zhàn)工作和根據(jù)地經(jīng)濟、文化建設(shè),堅持 20年紅旗不倒,直到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古道邊的那耶人民以心系家園,胸懷天下的擔當和家國天下的責任感。為世代生息的人們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為他們的后代編織起一個安睡的搖籃。一九三四年紅軍干部趙敏、覃永蓋、黃國橋、朱國英到花甲、那耶開展秘密地下活動,汪富興、汪富明、盧錫候、傅少華等熱血青年與紅軍干部圍爐夜話,喝雞血酒,歃血誓盟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秘密的串聯(lián)和組織,成立了那耶赤衛(wèi)隊。汪富興任赤衛(wèi)隊隊長。傅少華、盧錫候任副隊長,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間組織赤衛(wèi)隊參加了六次攻打那耶的慘烈戰(zhàn)斗。這是一塊被熱血澆鑄的土地,為鞏固和壯大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作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為了讓子孫后代不忘記紅軍赤衛(wèi)隊驚心動魄的偉績,不忘記烈士們血染山河的事跡。在有關(guān)部門的關(guān)心幫組下,那耶村民投工獻料,集資建設(shè)了紅色陳列館和紅色文化廣場,紅色陳列館里銘刻著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串串可以把富寧的歷史鼙鼓震得天響的名字和事跡供后人緬懷。每當我站在汪氏田的遺像前,透過她的目光,看到那耶女人的溫婉賢淑和執(zhí)著堅毅。靜穆中隱隱約約約有一種聲音在風中吟誦,令人憑生無限感慨。她視死如歸的壯舉,為那耶留下了一道霓虹般的亮色。汪氏田是赤衛(wèi)隊隊長汪富興的妻子,到 2005年去世前,90歲高齡的這個深山里的壯族婦女還能一字不漏的用壯語和漢語兩種不同的語言演唱《國際歌》。一九三六年年底,滇桂軍閥加緊了對滇黔桂邊區(qū)根據(jù)地的圍剿,由于汪氏田剛生下兒子小山林,產(chǎn)后虛弱,不能隨隊行軍而不幸被捕,她面對敵人滴血的屠刀和發(fā)燙的槍口毫不畏懼,敵人把她輾轉(zhuǎn)押到花甲、那能、富寧 6次陪殺仍堅貞不屈,坐一年牢未動搖革命信念。在國難家仇面前,那耶赤衛(wèi)隊的剛烈、勇敢之舉令人驚嘆和敬佩。十里沃野滾滾狼煙,在歷史上留下動人的喧響。他們身上充滿了磅礴的民族抗爭精神,像出鞘的利劍,勇氣沖天,閃耀著耀眼的光華。像懸掛的鐘,響徹云霄,化作鏗鏘的歌聲。人民是最堅強的堡壘,民心是最牢固的根據(jù)地。鄧小平同志作出:“富寧是革命根據(jù)地,確有其事,請有關(guān)部門給予重視”的囑咐與重托。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滇黔桂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和紅軍游擊隊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史一直鮮為人知。2016年 12月 26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滇黔桂邊區(qū)游擊隊革命斗爭史學術(shù)研討會暨革命老區(qū)脫貧攻堅座談會在富寧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滇黔桂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地位,一致認為:“滇黔桂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是云南創(chuàng)立時間最早,斗爭范圍最廣,堅守時間最長,政權(quán)最完善,少數(shù)民族參與最多,犧牲最大,發(fā)揮核心作用最大的紅色革命根據(jù)地”。英烈鑄就豐碑,歷史積淀文化。歷史一定會將革命老區(qū)的火種,寄寓在有著熾熱胸懷的壯鄉(xiāng),讓它綿亙延續(xù),并在欣蓬盛世時發(fā)揚光大。</p><p class="ql-block"> 歷史文化不僅是一堆廢紙殘碑,不僅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在穿越千百年的蒼茫煙塵后,處處透著鮮活的光芒,處處蘊含著誘人的商機。仰觀流金歲月,俯攬千級梯田,我的眼中風景抑或摻入了我們先人的血淚,承載了千百年民眾的期盼。</p><p class="ql-block">圖:黃志彪 黃炳會 </p><p class="ql-block">文:黃炳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