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東非大草原里生活著數(shù)百萬的角馬,斑馬,羚羊等食草動物。</h3><h3>從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5月之間,食草動物們悠閑地生活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保護(hù)區(qū)內(nèi)。這里有著豐美的水草,這為它們提供了足夠的食物。</h3><h3>它們逐水草而生活,在雨季,隨著雨水由北向南移動,它們追逐著水草而不停遷徙。</h3><h3>從5月中后期開始,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就迎來了旱季。在這期間,公園的水草不能滿足大量食草動物們的需求,迫使它們開始向塞倫蓋蒂的西北面遷徙,而雨水亦逐漸北移,為了生存只能不停地追趕青草和水源。</h3><h3>到了每年的7,8月,持續(xù)的干旱嚴(yán)重地威脅到了動物們的生存,大量的食草動物紛紛越過邊界(地圖虛線以北為肯尼亞國土)到達(dá)肯尼亞,并穿越馬拉河,進(jìn)入這時期雨水充沛,水草豐盈的馬塞馬拉大草原。這樣的好景會一直持續(xù)到9月。</h3><h3>從10月份開始,非洲的塞倫蓋蒂大草原重新迎來了雨季,在雨水的滋潤下,青草開始返青生長,同時,面積只有塞倫蓋蒂約十分之一的馬賽馬拉大草原(約1500平方公里)并不足以長時維持這幾百萬數(shù)量龐大的食草動物們。所以,食草動物們又開始從東線向南遷徙,重新回到塞倫蓋蒂大草原,整個過程大概持續(xù)一個月的時間,基本結(jié)束要在12月。</h3><h3>10月,動物們重返故地,開始繁衍后代,休養(yǎng)生息,逐漸補充在遷徙路途中失去的同類數(shù)量,為明年,年復(fù)一年的大遷徙做準(zhǔn)備。</h3><h3>請看附圖的遷徙的路線圖,深色部分就是東非大草原,包括北部的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和南部的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食草動物們就是按這路線順時針走向行動,周而復(fù)始地大遷徙,生生不息!</h3><h3>參加大遷徙的食草動物分為前,中,后三“軍”。打前的是50多萬匹斑馬,緊跟其后的是150多萬頭角馬,殿后的20萬只瞪羚。因為斑馬喜食高層草,中層的草正好是角馬的食物,而底層的短草便是個頭矮小的瞪羚的美味了。</h3><h3>草原上的非洲獅,獵豹,花豹,鬣狗,野犬等兇猛食肉動物在大草原上埋伏等候,圍追堵截,獵殺這些一路遷徙而過的食草動物,還有那必需渡過的水流湍急,兩岸陡峭,危機重重,充滿殺機的馬拉河,那里有眾多的兇殘成性的尼羅巨鱷,和身軀寵大性情暴燥的河馬。</h3><h3>食肉動物們都在等待著享受著一年中一度的美味盛宴。</h3><h3>在這長達(dá)近3000公里的東非大草原動物大遷徙的過程中,蘊藏著殺機四伏,危險重重,大約有30%食草動物在遷徙路途中喪生。</h3><h3>這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奇觀之一,東非大草原動物大遷徙。</h3><h3>而其間,驚心動魄,悲壯慘烈,為生存而博斗的“天國之渡”,將在馬拉河里,一年一度地,鮮血淋漓地不斷演譯,令人視覺倍受沖擊,心靈備受震撼!</h3><h3>這時人們不遠(yuǎn)萬里,路途顛簸地來到馬賽馬拉,夢寐以求的,就是能親睹這難得一見的,人生必需看的世界50個自然奇觀之東非大草原動物大遷徙,這其中最精彩震撼的“天國之渡”!</h3> <h3>在納庫魯湖返回奈瓦沙湖鄉(xiāng)村俱樂部后,行程的第六天一早,離開奈瓦沙湖,前往非洲大型的野生動物保護(hù)區(qū)之一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hù)區(qū)。</h3><h3>歷經(jīng)260公里,5個多小時,顛簸的道路,中午到達(dá)保護(hù)區(qū)邊緣的酒店營地稍事休整,下午就進(jìn)入保護(hù)區(qū)游獵。</h3><h3>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世界最大的羚羊一非洲大角斑羚,這種大羚羊的肩高一般在172一178厘米,大的可達(dá)182厘米,身體的長度在2.80一3.30之間,體重一般在600公斤,最大的幾乎要達(dá)到1噸左右,比非洲水牛還要高大。</h3><h3>馬賽馬拉動物保護(hù)區(qū)動物資源豐富,里面生活著約有95種哺乳動物和450種鳥類,是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動物保護(hù)區(qū)之一,堪稱肯尼亞的野生動物園的“園中之冠”。</h3><h3>BBC拍攝的的著名電視節(jié)目《動物世界》中的許多鏡頭均取景于此地。</h3><h3>馬賽馬拉還是一個巨大的保護(hù)完好的風(fēng)景區(qū),低矮的丘陵綿延起伏,寬廣的平原一望無際,廣袤無垠,巨大的金合歡樹散落其間,馬拉河的眾多支流縱橫穿越,景色美輪美奐,令人神往。</h3> <h3>又見“非洲五霸之一”的非洲象。</h3><h3>這里環(huán)顧左右,大象不時出現(xiàn)。</h3> <h3>草原上聚集了一大群經(jīng)大遷徒,從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到達(dá)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的斑馬和角馬以羚羊,它們?nèi)绱蠛涤龈事栋阍诒M情享用青草。</h3><h3>這里斑馬和角馬成群結(jié)隊,散布在草原各處。</h3> <h3>馬賽馬拉大草原里聚集眾多食草動物,除了大遷徙來到這里的“外來客”斑馬,角馬,瞪羚,還有其他“原住民”牛羚,大羚羊,狷羚…等食草動物們,它們在一起和睦相處,共享一方青草。</h3><h3>斑馬是大遷徙的另一支主力軍,體長2一2.4米,肩高1.2一1.4米,體重約350公斤,全身密布較寬的黑色條紋,具有保護(hù)色的作用,而每匹斑馬的條紋都不盡相同,如人的指紋一樣,每個人的都不同。</h3><h3>斑馬屬于群居動物,組成群體棲息,一同覓食。它的視覺很好,眼睛和其他馬一樣,同時可以看到遠(yuǎn)處和近處的東西,聽覺也很敏銳,進(jìn)食時也在警惕地豎起耳朵,防止突然的襲擊,在覓食時由群體成員輪流擔(dān)任警戒任務(wù),一有危險便發(fā)出長嘶警告信號,群體迅速逃跑。它的奔跑速度快而持久,每小時可達(dá)60一80公里,為獅,花豹等猛獸所不及,從而逃脫追殺得以生存。</h3> <h3>轉(zhuǎn)到另一處山丘,草原上一大群瞪羚在悠閑的吃草,一只長著美麗長角的公羚羊在張望著四周,在擔(dān)任警戒和保衛(wèi)著它的家族的重任。</h3><h3>在遠(yuǎn)處山丘前的矮樹叢,一群大象也在摘葉充饑,這里一切都那么和諧安寧,可能有大象在旁,不會有食肉猛獸出沒,羚羊們倍感安全。</h3><h3>瞪羚是大遷徙大軍中殿后的大軍。是大草原上的美麗精靈。在長途遷徙的艱苦路上,時刻面對獅子,豹,鬣狗,野犬等兇猛食肉動物的圍追堵截,它們身材矯小,四肢修長,體態(tài)健美,矯健小巧身材是天生跑步的能手,遇到了食肉動物追捕時,可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奔跑1小時之久,為了活命,弱小的瞪羚只有奔跑來躲避獵殺。而且小瞪羚一出生,5分鐘就能跟著母親奔跑,這是上天安排它的生存之道。</h3><h3>而且它們膽小,就是低頭吃草時,也會瞪著大眼向周圍觀察,一有危險,就撒腿飛奔而去,最大速度可達(dá)每小時90公里,瞪羚雖然是個奔跑健將,但比不上它的天敵獵豹的奔跑速度,兩個善跑健將為了各自的生存,常常展開追逐戰(zhàn),但往往獵豹在瞪羚幾次突然敏捷轉(zhuǎn)身向后,而其自身奔跑速度快,身長大,不能馬上急剎車轉(zhuǎn)身向后,而讓瞪羚逃之夭夭。</h3><h3>它們的眼晴特別大而外凸出,看起來就像瞪著眼一樣,故名瞪羚。其目光敏銳,視野寬闊。這也是為了生存而進(jìn)化的物競天擇。</h3> <h3>一大群美麗嬌健的瞪羚也遷徙到馬賽馬拉大草原。</h3><h3>它們雖然嬌小,但上天也賦于它以健美的身型,發(fā)達(dá)的肌肉,善于奔跑的細(xì)細(xì)長腳,這天生的健跑專家,得以逃過食肉動物的銳齒利爪,并靠數(shù)量眾多,令到捕獵者眼花繚亂,無從下手。</h3><h3>這真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啊。</h3> <h3>游獵在廣袤無垠的稀樹大草原上,無數(shù)的動物散布在草原各處覓食。</h3><h3>一棵孤獨的金合歡樹頂上,在上面共筑爰巢的2只兀鷲,正登高遠(yuǎn)望著那殺機四伏的草原,看是否有發(fā)生食肉動物的獵殺,為此好找點殘羹剩飯,以養(yǎng)活自己和后代。</h3> <h3>轉(zhuǎn)到一處低洼地里的矮樹草叢中,一只獵豹正享用著剛捕獵到的小角馬,在大快朵頤!</h3><h3>好血腥的埸面,可憐的小角馬!</h3><h3>但在里一切都正常不過,幾乎每一天都會發(fā)生。食草動物吃草,食肉動物吃它們的肉,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和繁衍的自然法則!只能順應(yīng)大自然的安排!而且這樣大自然才能得以平衡,不然食草動物就會泛濫成災(zāi),草原上的草會被啃得精光,土地將會荒漠化,環(huán)境變得更惡劣,人類生存環(huán)境更差,。</h3> <h3>獵豹是“非洲五霸”之一,棲息在非洲的溫帶,熱帶草原,沙漠,和稀樹大草原。</h3><h3>獵豹身長1一1.5米,尾長0.6一0.8米,肩高0.7一0.9米,體重50一80公斤,背,體部的顏色是淡黃色,身上有黑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這個特征可以用來區(qū)別獵豹和花豹,這條黑紋有利于吸收陽光,從而使視野更加開闊。</h3><h3>獵豹的體形纖細(xì),腿長,頭小,耳朵短,因為具有這種流線型的體型,所以跑起步來顯得十分輕盈快捷。加上獵豹的脊椎骨關(guān)節(jié)十分柔軟,容易彎曲,就像一根大彈簧一樣,它跑起來的時候,前肢和后肢都在用力,并只有一只腳點觸地面,四腳輪流交替,身體在奔跑時一起一伏,在急轉(zhuǎn)彎時,大尾巴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不至于摔倒。</h3><h3>身體的特殊結(jié)構(gòu)使得獵豹奔跑速度極快,更容易捕獲如瞪羚等有蹄類獵物。</h3> <h3>獵豹的生活比較有規(guī)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點鐘前后開始外出覓食。</h3><h3>它行走時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觀察有沒有可捕食的獵物。另一點,也防止其他猛獸捕食它。</h3><h3>它一般是午間休息,午睡時,會每隔6分鐘起來,觀察一下周圍有什么危險。在自然界常常被一些身型較大的食肉動物打敗,比如獅子,鬣狗等?;蛘哂锌赡鼙凰鼈兂缘?。幼豹的成話率很低,三分之二的幼豹在一歲前就會被獅子,鬣狗等咬死,或因食物不足而餓死。</h3> <h3>獵豹的主要捕食中小型的瞪羚,小角馬等,在食物匱乏時,也會襲擊斑馬,角馬,另外鴕鳥也是它經(jīng)常捕食的對象。</h3><h3>獵豹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h3><h3>捕獵時,偷偷接近獵物至10一30米距離時,然后猛撲過去,追捕時速度最高可達(dá)120公里/小時,但最多只能跑3分鐘,超過時因其生理構(gòu)造而必需減速,否則它會因身體過熱而亡。通常它在1分鐘內(nèi)即可捕捉到獵物,如獵豹捕獵失敗,那將會極大消耗體力,一個獵豹連續(xù)5次不成功或獵物被搶走,就有可能會被餓死,因為再沒力氣去捕獵了。</h3><h3><br></h3> <h3>這時,獵豹飽歺獵物后,用舌舔著滿臉和嘴上的血跡作歺后清洗。</h3><h3>第一次看到這血淋淋的嘴臉,覺得很驚怵,但對食肉動物來說這是家常便飯,再正常不過了。</h3><h3>這圖是用了團(tuán)友拍攝的照片,我因所站角度不同,而沒有這正面的震撼的特寫。</h3><h3>特此致謝!</h3> <h3>黃昏夕照下,有非洲斑鬣狗家庭在草原上嬉戲。</h3><h3>斑鬣狗體型似犬,個體中等偏大的食肉動物,軀體較短,長頸,肩高而臀低,后肢較前肢短弱,頸后背中線長有長鬣毛,有強大的牙齒和咬合力,咬合力為460公斤,而非洲草原之王獅子的咬合力也僅有360公斤。其頜部粗而強,能咬開大骨頭。</h3><h3>它們成群生活,以經(jīng)驗豐富的母鬣狗(女王)為首領(lǐng),群體捕獵時,奔跑速度相當(dāng)迅速,可達(dá)50一60公里,而且能夠奔跑很長的距離卻沒有倦意。除食腐肉外,能捕獵羚羊,角馬,斑馬等食草動物,饑餓時,還敢搶獅子的食物,一兩只獅子基本不是整群鬣狗的對手,只能眼睜睜地被它們哄搶走口中美食。鬣狗和獅子都是草原上頂級獵食動物。</h3> <h3>繼續(xù)在草原上游獵。</h3><h3>大群遷徙而至的角馬正在啃食鮮美的青草。</h3><h3>一會見遠(yuǎn)處砂塵滾滾,一大群斑馬列隊奔跑而至,聲勢浩大,埸面壯觀。</h3><h3>角馬是大遷徙的主力軍,約150萬頭角馬自7月將陸續(xù)來到馬賽馬拉大草原。</h3><h3>角馬也叫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動物,長得牛頭,馬面,羊須。頭部粗大肩寬,很象水牛,后部纖細(xì),比較像馬,頸部有黑色鬣毛,長成一個“四不像”的樣子。</h3><h3>角馬個頭碩大,體重可達(dá)270一300公斤,體長約1.8一2米以上,高1.25一1.45米,一般壽命15一20年。</h3><h3>角馬喜歡群居,群體是它們在自然界生存的法則。在水草豐美的雨季,通常10一20只左右結(jié)成一個家庭團(tuán)體,在食不裹腹的早季,角馬會自覺地組合成幾十萬只,甚至上百萬的大團(tuán)體,團(tuán)結(jié)在一起,每天行走約48公里,長途跋涉,尋找新的草埸。</h3><h3>角馬鼻子特別靈敏,不僅能聞到獅子,獵豹等天敵的氣味,而且能夠嗅出遠(yuǎn)方雨水的氣息,從而找到好的草埸。</h3><h3>同時奔跑速度亦很快,持久力亦很強,遇到食肉猛獸的追捕時,迅速奔跑逃脫,甚至有強大的角馬會用頭頂?shù)募饨侨サ挚躬{,豹,將其驅(qū)趕走,以保護(hù)幼仔。</h3> <h3>夕陽下的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無數(shù)的遷徙到來的的角馬在享用鮮嫩青草。</h3><h3>豐美水草吸引著遠(yuǎn)方的饑渴的角馬在這期間不斷湧來。</h3><h3>一會,不計其數(shù)的角馬浩浩蕩蕩地,分列幾個縱隊,從遠(yuǎn)處像洪流一樣洶涌而來,尤其是遠(yuǎn)處的那一縱隊陣容寵大,尤如千軍萬馬在沖鋒陷陣,陸續(xù)匯入草原食草大軍。</h3><h3>埸面震撼,人心激動,這時才真正體驗到什么是萬馬奔騰埸面!</h3> <h3>離開角馬遷徙的震撼埸面,驅(qū)車往回走。</h3><h3>途經(jīng)一片草叢,在美麗的黃昏夕照下,一只獵豹躺在草叢中悠閑的享受傍晚溫暖的陽光。</h3> <h3>馬賽馬拉作為知名的浪漫落日之地,在被夕陽映照的一片金紅色的天地里,廣袤草原上,蒼勁的植物與安靜悠然的動物相得益彰,這樣如夢幻般的美景,只要見一次,則讓人終生難忘。</h3><h3>在黃昏回營地的返途中,一拐彎,暮然回首一瞥,就被眼前如夢幻般的美景攝入心魂,急忙叫司機停車,抓起相機就拍。</h3><h3>在落日余暉和艷麗晚霞的映襯下,遠(yuǎn)處的草原上,高大的金合歡樹下,一群非洲象在悠然自得地享用著晚歺。</h3><h3><br></h3> <h3>在金合歡樹下的草地上,大象的旁邊,3只瞪羚在安然地吃草。仿佛有強大的“鄰居”的屁護(hù)下倍感安全。</h3><h3><br></h3> <h3>一會,母象回到小象的身旁,在黃昏美景里,一起共享那溫馨美好的晚歺。</h3><h3>“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天美好的時光就快結(jié)束了,美景當(dāng)前盡管迷醉,但公園規(guī)定要在6點前必須離園,只能不舍而去。</h3> <h3>在馬賽馬拉的第二天早晨,又繼續(xù)在大草原上游獵。</h3><h3>朝暉灑滿了整個大草原,鋪成一片金黃。清晨,空氣清新,草原上到處散發(fā)出青草清香。</h3><h3>一群斑馬沐浴在朝陽下,這里一切都顯得是那么柔和安祥。</h3> <h3>獵豹也懶洋洋地躺在草地上,享受著這明睸溫暖的世界。</h3><h3><br></h3> <h3>一群非洲兀鷲也聚集在草地上,都朝著一個方向盯著前方。</h3><h3>可能那里有食肉動物獵殺了獵物,正在進(jìn)食,禿鷹們想等它飽歺以后離開,能分享一點殘羹剩飯。</h3><h3>非洲兀鷲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它們通常會飛到幾百米的高空,盤旋搜覓草原上的動物尸體,發(fā)現(xiàn)尸體后,通常會聚集數(shù)十甚至于數(shù)百只,經(jīng)常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nèi)將動物尸體清理干凈。</h3><h3>非洲兀鷲體長94厘米,翼展218一220厘米,體重4.15一7.2公斤。是非洲最常見的體型中等的兀鷲。棲息于草原,稀樹草原,沼澤地和稀疏林地這些能容易找到腐肉的地方。</h3> <h3>幾只禿鸛也加入了兀鷲的覓食行列,一群食腐肉的大鳥。</h3><h3>禿鸛是也一種大型食腐鳥類,最大的高達(dá)1.5米,體重超過9公斤,翼展3.2米,主要以各種動物尸體為食,也捕食昆蟲,魚,鼠,和鳥等活的獵物。</h3><h3>非洲禿鸛棲息在河流,湖泊,沼澤,草地等。</h3> <h3>鴕鳥也在享用帶有露水的青草。</h3><h3><br></h3> <h3>在一大群角馬前方的草叢中,走出一群非洲疣豬,在金色草原上游逛覓食。</h3><h3>非洲疣豬因眼部下方長有疣而得名,在挖土取食時,這些疣可能有助于保護(hù)眼睛,頭較大,占體長的三分之一。體長0.91一1..5米,身高0.64一0.85米,體重50一150公斤。背部長有鬃毛,嘴巴吻部長有4枚獠牙,長而鋒利。除尖疣使疣豬面目睜猙獰外,4顆巨大的獠牙更加讓人望而士畏。</h3><h3>但它卻是很多非洲食肉動物的捕食對象,這些包括斑鬣狗,野狗,獵豹,花豹,獅子等。當(dāng)危險來臨時,如果可能,它們會盡可能退到自己的洞穴里,如離巢穴遠(yuǎn),不然就奪路狂奔。不得己在抵抗戰(zhàn)斗中,非洲疣豬能用長而鋒利的下獠牙進(jìn)行防御,讓自身占多些優(yōu)勢以保安全。</h3><h3>除了掠食動物外,疣豬對非洲大草原上的其他動物能和平相處。在多雨季節(jié),非洲疣豬會靠吃草原上的長草為生,而在旱季,則用獠牙和嘴巴挖掘地底下的植物球莖和塊莖吃。</h3><h3>它們成群穴居,善于挖洞,這樣既可躲避掠食者,又可以防止太陽暴曬,又可在洞里繁衍后代而作為自己的家,而且繁殖力很強,一胎多仔。</h3><h3>它們的生存能力很強,非常適應(yīng)高溫和干旱的環(huán)境,可連續(xù)數(shù)月不飲水。</h3> <h3>早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晨霧飄渺,一群長頸鹿緩緩地走在金色草原上,遠(yuǎn)處,孤獨的金合歡樹疏落散布在金色晨光下的大草原,這一望無際,寧靜安逸的原野,就像一幅浪漫的油畫,令人醉迷。</h3> <h3>在大草原上游獵,一處草叢里,發(fā)現(xiàn)了“草原之王”的非洲雄獅,大概它晚上吃飽了,也在懶洋洋地躺在草叢里,享受那溫暖的金色晨光(因高海拔的草原溫差很大,早晚氣溫十來度左右,而中午則高達(dá)二三十度)。</h3> <h3>而在另一草叢中,有一對獅子愛侶也正享受著早上和暖陽光,并溫馨地相擁共寢。</h3> <h3>當(dāng)時就我們一輛游獵車駛到它們前面。</h3><h3>聽到聲響,獅王愛侶從甜蜜夢中蘇醒過來。</h3> <h3>回過神來,一會,它們含情脈脈,四目相視,風(fēng)情萬種。</h3> <h3>心有靈犀一點通,郎情妾意,欲火焚心。</h3> <h3>一往情深,共赴愛河。</h3> <h3>按捺不住,霸王上馬。</h3> <h3>濃情蜜意,纏綿悱惻。</h3> <h3>情到濃時,激情亢奮,一展雄風(fēng),一瀉頃情,生生不息,千秋萬代,稱霸草原。</h3><h3><br></h3> <h3>草原獅王和爰侶起初在鼾睡,沉睡不起。我們的司機等得不耐煩,要開車離開,我們?nèi)圆桓市?,要求其再?分鐘觀察。奇跡真的出現(xiàn),在人聲發(fā)動機聲的嘈雜聲中,此時它倆被驚醒后,就濃情蜜意地共渡愛河,十分溫馨浪漫的上面一幕就展現(xiàn)在眼前。</h3><h3><br></h3><h3><br></h3> <h3>完成了薪火相傳千秋萬代偉業(yè),又到暫離時。</h3><h3>可能雌獅覺得當(dāng)著眾人面,幾支鏡頭對著它們,感覺害羞,起來后,引導(dǎo)雄獅鉆入灌木叢中,再行其好事。</h3><h3>通常雌獅發(fā)情,要同雄獅交配,過程通常要持續(xù)4天時間,經(jīng)多次的交配才能懷孕。有時同雄獅一天要交配多達(dá)20一40次之多。為了傳宗接代,它們惟有尋找恰當(dāng)?shù)臅r期,持續(xù)不斷地進(jìn)行交配。對獅子們來說,繁育過程絕對是一個體力活,所以它們一有空閑躺下就睡,以恢復(fù)體力,再接再厲。</h3><h3>一個偶然難得的機會,幸運地目睹了獅王與愛侶在晨光下的甜蜜,浪漫,充滿濃情蜜意的春霄一刻。</h3><h3><b>這將是生生不息的循環(huán)!</b></h3> <h3>在草原上一處沼澤地邊,一對冠冕鶴恩愛地在一起覓食。</h3><h3>它們棲息于沼澤地帶等濕地,以魚,昆蟲,蛙小型水生動物和各種植物嫩牙為食。</h3><h3>生活在東非肯尼亞的身體高大的灰冠(冕)鶴也稱東非冠鶴,體長1.27米,額部向外凸出,有烏黑色絨羽,枕部有由無數(shù)條金黃色絨絲向四周放射而形成的絨球狀冠羽。眼晴后方的面頰有上紅下白的色塊,長頸,喉部有紅色肉垂。體羽主要為淺藍(lán)灰色,翅膀上的覆羽為白色,飛羽栗色,而尾羽為紅色,整個鶴看起十分艷麗多彩。</h3><h3>因這羽狀頭冠特別美麗高貴,為同類的佼佼者,如帝王的冠冕而得名。它體態(tài)高雅,羽色美麗別致,是動物世界中珍貴的觀賞禽類。</h3> <h3>一雙冠冕鶴在恩愛地在濕地一起溫馨覓食。</h3> <h3>“非洲五霸之一”的非洲野水牛也在四處徘徊覓食。</h3> <h3>上午繼續(xù)在草原上游獵,在一處長滿矮樹叢下的土坑里,一只花豹正在樹叢中休息。</h3> <h3>發(fā)現(xiàn)花豹的消息一下子傳遍草原,正在附近巡游的狩獵車蜂涌而來,將樹叢周圍圍得水泄不通。</h3><h3>花豹耐不住車輛的嘈雜聲,經(jīng)過一段時間忍耐后,終于從另一邊走出土坑,跑到地面,這時才能一睹其真容。</h3><h3>這圖是另一輛車上我們的導(dǎo)游拍的照片,比較清晰地展現(xiàn)出花豹漂亮外型。</h3><h3>非洲花豹生活于森林,灌木叢,稀樹草原等地方。是大型肉食動物,體形似虎,但明顯較小。其身型頭小尾長,四肢短健,體毛黃色,滿布黑色環(huán)斑?;ūw長1一1.5米,體重50一100公斤,軀體均勻,肌肉發(fā)達(dá),四肢中長,奔跑時速可達(dá)70公里,視,聽,嗅覺均很發(fā)達(dá)。其強大的顎和尖銳牙齒,功能強大而鋒利的爪,足以使其能夠殺死和肢解獵物,是一部強大的獵殺機器。</h3><h3>花豹獨居,其巢穴多筑于濃密樹叢,灌叢。白天在樹上或巢穴休息,夜間活動和捕獵,捕食各種有蹄類食草動物,如羚羊,也善于爬樹,可以上樹捕食猴,鳥類等。</h3><h3>捕獵吋,有時隱蔽在樹上,高居臨下發(fā)現(xiàn)獵物,等待獵物從樹下經(jīng)過時,從樹上撲下獵殺,另一種是偷襲,先潛行接近獵物,然后突然躍出,將其捕獲,然后拖上樹上,懸掛在高高的樹枝上,可以慢慢吃,不至被獅子和鬣狗搶走。它的力量大得驚人,可將比自身重一半的獵物咬住拖上樹上去。</h3><h3>花豹和獵豹同是非洲五霸之一!</h3><h3><br></h3> <h3>幾只轉(zhuǎn)角牛羚在埋頭吃草,它們又名黑臉狷羚。</h3><h3>轉(zhuǎn)角牛羚是群居動物,族群可十多二十頭一起成群。轉(zhuǎn)角牛羚在受驚時可以奔跑達(dá)時速70公里,及會跳越其他牛羚以逃避危險。它被認(rèn)為是最快速的羚羊。</h3> <h3>白天,從早到晚在馬賽馬拉大草原上游獵,由于草原太大,距酒店較遠(yuǎn),中午只能在野外食用早上從酒店帶的歺盒充饑。</h3><h3>這是當(dāng)時離車,坐在樹陰下席地而坐,享用午歺的情景。</h3><h3>這里離馬拉河不遠(yuǎn),草原遠(yuǎn)處有一條綠帶下即是馬拉河,而周圍就是野獸出沒的大草原。</h3> <h3>中午在一樹蔭下草地野歺,聽到樹頂上有鳥鳴歌唱,抬頭一望,發(fā)現(xiàn)了這只色彩繽紛,艷麗無比的鳥。</h3> <h3>午后,享用草原野歺后,來到了著名的馬拉河岸邊。</h3><h3>放眼望去,在陡峭兩岸下面,如在峽谷底的河床彎曲蜿蜒,河水流淌不絕,兩岸均是矮樹林,兩邊均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這里景色優(yōu)美,也是鱷魚和河馬的家園。</h3><h3>馬拉河發(fā)源于肯尼亞多雨的山區(qū),由北向南,將馬賽馬拉大草原一分為二。流經(jīng)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全長395公里,流域面積13504平方公里,其中60%位于肯尼亞境內(nèi),40%位于坦桑尼亞境內(nèi)。</h3><h3>每年的東非大草原食草動物大遷徙時,都要橫渡馬拉河,陡峭的兩岸,暴漲的激流和鱷魚的狙擊,這是最艱難 險阻的一段跋涉險途,這被稱為馬拉河之渡,更被形象地比喻為“天國之渡”。</h3><h3>食草動物奮力拼死過河,渡過去,前面就是天國伊甸園,遍地賴以生存的豐美的水草,過不去留下的意味著死亡,或被鱷魚吃掉,或被淹死,或被同伴踩踏而亡。這是生存的抉擇,自然的法則。</h3><h3>馬拉河下游在坦桑尼亞境內(nèi),形成馬拉河濕地,最后注入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談水湖維多利亞湖。</h3> <h3>半潛伏在馬拉河邊的尼羅巨鱷。</h3><h3>尼羅鱷是非洲最大的鱷魚,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流域。尼羅鱷會捕食羚羊,角馬,斑馬,水牛等,甚至可能獵殺獅子,有時會襲擊人類。</h3><h3>尼羅鱷體型非常龐大和強壯,尾巴強而有力,有助游泳和捕獵。其體長2一6米,最大的長6米,重一噸,壽命長達(dá)70一100歲。</h3><h3>馬拉河里生活著許多鱷魚,有些體型巨大,長約五米,差不多有一噸重,兇猛的龐然大物胃口當(dāng)然也大,一只角馬或斑馬被它一口咬住,拖進(jìn)水里淹死,一眾大小鱷魚齊涌上來,多個血盆大口咬住獵物各一部分,來個“死亡翻滾”旋轉(zhuǎn)身體,用力猛烈翻滾,將獵物絞斷分尸,不一會就將獵物吞食精光,一點不剩,非??膳驴植溃钊苏痼@。</h3> <h3>靜靜地一動不動地呆在河里,如同幾段枯浮木似的。在靜候獵物的到來。</h3> <h3>在馬拉河里常見的鱷魚的鄰居就是河馬。</h3><h3>河馬是非洲生活在熱帶水草豐盛淡水區(qū)域中,最大型的雜食性哺乳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約3噸,僅次于大象的陸生動物。身軀龐大而笨拙。常由10余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jié)成上百只的大群。</h3><h3>河馬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食物短缺時,也吃肉。</h3><h3>河馬與鱷魚為食物各不相爭,共處一河相安無事。鱷魚不敢攻擊體型龐大的河馬,而小河馬有媽媽的保護(hù),鱷魚也不敢輕舉妄動,而退避三舍。</h3><h3>因母河馬為保護(hù)小河馬極具領(lǐng)域和攻擊性,河馬性情暴燥,發(fā)起怒時,張開可怕的特別大的口,露出長長的四個獠牙,咬合力驚人!可一口咬斷小船。</h3><h3>非洲就經(jīng)常發(fā)生河馬傷人事件,據(jù)統(tǒng)計非洲野生動物傷人最多的紀(jì)錄,競?cè)皇呛玉R。</h3><h3>據(jù)新聞報道: 前段時間就有臺灣游客以為河馬很溫順,因而靠近河馬拍攝,河馬以為會被傷害,惹怒河馬而遭到襲擊,造成一死一傷的慘痛教訓(xùn)。故觀賞河馬時,一定要保持安全距離。</h3><h3>河馬的地域性很強,對闖入的動物會展開攻擊和驅(qū)趕,所以角馬,斑馬過河也要小心避開河馬群,以免遭受攻擊,招致殺身之禍。</h3><h3>故河馬有“河中之王”的稱號。</h3><h3><br></h3><h3><br></h3> <h3>馬拉河里生活棲息著很多龐然大物河馬和各種鳥類。</h3><h3>一派生機勃勃。</h3> <h3>這里靜悄悄,周圍都是一片安靜,只有一些游獵車在河岸不停地巡視。</h3><h3>陡峭的河岸中,一處稍為不那么陡的河岸,動物們過河的“渡口”,不見一點動靜,要渡河的動物在何方?</h3><h3>我們在等待,鱷魚也在等待。</h3> <h3>游獵中,我們有豐富經(jīng)驗的司機和導(dǎo)游看到一群斑馬走向河岸,擬有渡河的動向,趕快把車停在一旁,熄火,遠(yuǎn)遠(yuǎn)地觀察,怕阻嚇了它們繼續(xù)前行,所有在埸的游獵車都在靜候它們下河的行動,我們的心都很緊張。</h3><h3>一只頭馬領(lǐng)頭遠(yuǎn)遠(yuǎn)的走在斑馬隊伍的前面,在離河岸不遠(yuǎn)空曠處停止前進(jìn),四處張望,在判斷和評估四周及河中的安危情況。</h3> <h3>后面的斑馬在列隊跟進(jìn),開始越聚越多。</h3> <h3>遠(yuǎn)處草原上的角馬見狀,亦奔跑過來,加入準(zhǔn)備渡河的行列,而且越聚越多。</h3><h3>斑馬和角馬都停留在河岸上,都在試探對方,到底是過還是不過,在猶豫和顧慮,糾結(jié)不前。</h3><h3>但它們都清楚知道過河可能會有喪命的危險,但后面的草己差不多吃光,而且還有獅子,獵豹,花豹,鬣狗等食肉猛獸的獵殺,生存己受到嚴(yán)重的威脅,留下來只有死路一條。而渡過河,對岸就有豐美的青草等著它們,能到達(dá)天國伊甸園,就可以生存,繼續(xù)繁衍生息。</h3><h3>這是生死之搏的考驗!</h3> <h3>在猶豫中,聰明狡猾的斑馬按兵不動,就想讓角馬打頭陣,以犧牲角馬,引開鱷魚,以便自身安全渡河。</h3><h3>在這生死存亡之間,沖動的傻大個角馬,按捺不住響往生存的欲望,帶頭沖下河岸勇敢地去渡河。</h3><h3>而斑馬則站在后面觀望,以待時機。</h3><h3><br></h3> <h3>見頭馬沖下河岸直奔馬拉河而去,后面的角馬群毫不猶豫,前赴后繼,洶涌而去,視死如歸,悲壯的“天國之渡”開始了。</h3> <h3>我們經(jīng)驗豐富的黑人兄弟司機,看到河岸下面塵土揚起之時,知道渡河開始了。</h3><h3>一聲招呼大家坐穩(wěn),即敏捷地將車發(fā)動,百米沖刺,將車迅速開到河岸邊,搶占較好的觀察位置。</h3><h3>此時,眼前立刻展現(xiàn)出夢寐以求一睹的,一幕驚心動魄,極具視覺沖擊,震撼心靈的“天國之渡”!</h3><h3>趕緊拿起相機,紀(jì)錄下這埸終生難忘的,人生必看的世界50個自然奇觀之一的埸景。</h3><h3>突然,透過綠樹遮掩處看到: 從混濁河水中,沖出一條巨鱷,一口咬住一只正在渡河的角馬,這駭人的影像出現(xiàn)在鏡頭里,不禁大聲驚呼:鱷魚!</h3> <h3>鱷魚咬住角馬,順流而下,沖向渡河的角馬行列。</h3> <h3>鱷魚沖進(jìn)渡河的角馬行列中,但求生欲望迫使角馬們?nèi)择R不停蹄地奮勇直前,保持隊型,泅渡前進(jìn)。毫無驚恐潰不成軍的混亂狀況。真的是置死地而后生!</h3><h3>或者是前者的犧牲,因而得以讓后續(xù)者保存,因為食草動物畢竟數(shù)量上遠(yuǎn)遠(yuǎn)多過鱷魚,盡管它們沒有利齒,但占盡數(shù)量的之利。</h3><h3>只要有生存就有希望延續(xù)種群,這就是殘酷的自然法則!</h3><h3>而鱷魚沖進(jìn)角馬渡河隊列中,一不小心,也可能會被洶涌而至的角馬鐵蹄踩踏而受傷甚至而亡。</h3><h3>為了生存,雙方都在冒極大風(fēng)險,真是生命之搏。</h3> <h3>鱷魚叼著角馬沖過了渡河的角馬隊伍。</h3><h3>但角馬們?nèi)郧案昂罄^,不懼死亡,勇往直前,陸續(xù)成功登岸。</h3> <h3>鱷魚咬著角馬的同伴在前面通過,但角馬們?nèi)院敛晃窇郑此蓝珊印?lt;/h3> <h3>巨鱷口叼角馬,順著濁流揚長而去,將享用一頓忍了一年的饑餓,而等待得到這一度難得的大歺,或者可能吃過了這頓大歺,又要再等來年這個時候了,但這也要冒被角馬踩踏受傷或死亡的風(fēng)險,為了生存亦值得一搏。</h3><h3>而角馬為了生存,繼續(xù)拼死渡過馬拉河,上得彼岸獲到了賴以生存的青草。</h3><h3>這場生死之爭,雙方都是為了食物,為了生存而拼死相搏,這就是上天安排的自然法則,雖殘酷,但不可違!</h3> <h3>這幅圖是借用同車團(tuán)友用長焦鏡頭抓拍的,放大觀看,比較清晰突出,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巨鱷捕獲獵物,口露利齒,撕開角馬身上鮮血淋漓的傷口的真實場景。</h3><h3>而以上角馬渡河圖組均是截圖于拍攝的視頻,但像素不高,只1920x1080不夠清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因當(dāng)時情況特發(fā),但只有一雙手,緊張激動之時,只能用相機視頻功能將這難遇的過程紀(jì)錄下來,唯恐有遺漏,己沒有時間顧及用相機抓拍了,因而有點遺憾,幸好有團(tuán)友的抓拍補充,在此致謝!。</b></h3> <h3>這段視頻真實地展現(xiàn)了一次角馬,斑馬們渡過馬拉河的如上述的過程。</h3><h3>從集結(jié),下河,渡河(其過程受到鱷魚襲擊并繼續(xù)度河),登岸,奔向水草豐美的大草原,這一悲壯慘烈的“天國之渡”之全實錄。</h3> <h3>遠(yuǎn)眺對岸,最后渡河的角馬都己攀爬上岸,己登上河岸的角馬長長隊伍正歡快地奔向長滿青草的大草原,獲得了新生。</h3> <h3>細(xì)看圖像,這次渡河的隊列里,僅有一匹斑馬跟隨大隊伍的后面,成功渡河到達(dá)彼岸,并在不斷呼喚著此岸的同伴。</h3><h3>而其他斑馬們因太聰明狡猾,先讓角馬渡河探險,然后隨后跟進(jìn),以圖損人利己,而得以安全。</h3><h3>但機會總是稍縱即逝,見鱷魚出現(xiàn)而畏縮不前,錯過了渡河的佳時,繼而被蜂涌而至,不顧一切往前擠,以圖觀渡的游獵所截斷,由此痛失良機!</h3> <h3>經(jīng)此生死之搏的“天國之渡”一役,成功登岸的勝利者們浩浩蕩蕩地,走向那長滿豐美水草的浩瀚大草原。</h3> <h3>頃刻演繹的一幕驚心動魄的“天國之渡”,這時嘎然而止。</h3><h3>只見此岸的斑馬,角馬們己調(diào)轉(zhuǎn)馬頭朝回撒退了。</h3><h3>這難得一見的渡河轟動震撼場面,通過司機們的車載無線報話機傳遍了草原,附近的許多游獵車不顧一切蜂涌而至,截斷后面要跟上渡河的斑馬群和角馬群隊列,膽小的斑馬,角馬們只能卻步,另尋時機再行渡河。遺憾!</h3> <h3>草原上又恢復(fù)了平靜,下一回的“天國之渡”又會到什么時候,在何處發(fā)生呢?</h3><h3>這連當(dāng)?shù)亟?jīng)驗豐富的司機導(dǎo)游也無從知曉和回答,這只能由角馬和斑馬們回答了。</h3><h3>看到這奇觀只能靠運氣,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有人在這蹲守數(shù)天而不得,甚至包括專業(yè)的動物拍攝專家,如《動物世界》的攝影組等。</h3><h3>但我們第一次到馬拉河就如願以償,實在是太幸運了!</h3><h3>期盼著明天也能幸運降臨,再次目睹這一自然界里的壯烈奇觀。</h3> <h3>草原上機警的羚羊。</h3><h3>它們在凝神觀察,似乎嗅到了危險的氣息,而駐足不前。</h3> <h3>頭領(lǐng)眼里透出警惕的目光,在凝視著前方,鼻孔在嗅著空氣,正在探測而不敢妄動。</h3> <h3>果然不遠(yuǎn)處一婑樹叢邊的草地上躺著一頭雄獅。</h3> <h3>旁邊的樹叢里還有另一頭雄獅。</h3><h3>這可能是被獅群趕出來的兩頭流浪年輕雄獅,結(jié)成了患難兄弟。一起狩獵一起成長。</h3><h3>或者它有一天變得更加強大,足以跟其他獅群里的老獅王一較高下,打敗并驅(qū)走原來的獅王,并占有這獅群的雌獅,以此自立為王,開始其生命的延續(xù),去繁衍下一代。</h3> <h3>準(zhǔn)獅王正顯露著王者之風(fēng)。</h3> <h3>下午的強烈陽光下,炎熱的草原上一片沉寂,食肉動物都躲在樹蔭下乘涼歇息,停止捕獵。</h3><h3>而食草動物羚羊等則利用這安寧時光在進(jìn)食,這里一切都是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下生息。</h3><h3>一天游獵就快結(jié)束了。</h3> <h3>在馬賽馬拉第三天早上,迎著朝陽又來到了馬賽馬拉草原繼續(xù)游獵。</h3><h3>在草原的中部有一個簡易機埸,跑道停機坪均是泥地,是專供從內(nèi)羅畢飛來的小型客機起降的,這是為那些不願受6個多小時長途顛簸的折騰,而選擇快捷舒適的,乘小飛機到這里旅行的客人而開僻的。這個機場完全融入于荒野中,沒有任何圍欄,四處都有野生動物在自由活動,機場完全沒有妨礙影響到它們的生活。</h3><h3>而機場邊則聚集了不少當(dāng)?shù)鼐用窈婉R賽族人來此擺攤,向游客兜售地產(chǎn)的土著手工工藝品。</h3><h3>我們來到這里,下車參觀,并在馬賽人的地攤上挑選精美工藝品。</h3><h3>圖中地攤后邊,站著披著鮮艷紅色披風(fēng),耳朵掛著大耳環(huán),脖子手臂戴著各種飾物的就是當(dāng)?shù)氐鸟R賽人。</h3><h3>馬賽人是現(xiàn)今生活在東非大草原的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的最著名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過著傳統(tǒng)的舊有較原始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了當(dāng)?shù)氐穆糜螛I(yè)中,穿梭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h3><h3>馬賽人驍勇善戰(zhàn),馬賽人生活在草原,叢林中,與野獸為伍,善于捕獵理所當(dāng)然,但事實上,馬賽人不僅不狩獵,不吃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yuǎn)離了狩獵。以畜牧為生的馬賽人幾乎全部依靠性畜的肉,血和奶為生。他們口干了,就拔出腰間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去吸,就像我們?nèi)粘:蕊嬃稀?lt;/h3><h3>馬賽人的裝束很顯眼,披紅色黑條的布快,這種衣著很像一團(tuán)火,在野獸遍布的大草原上,能有效驅(qū)趕野獸。此外,馬賽人都隨身攜帶一根圓木棍或長矛用予防身,趕牛。</h3><h3>馬賽傳統(tǒng)規(guī)定,每個男子必須殺死一頭獅子才能成年,但由于肯尼亞政府為保護(hù)野生動物而禁止馬賽人獵獅,他們只有自己的牛群受到獅子攻擊被吃時,才選擇殺死獅子。</h3><h3>現(xiàn)在馬賽人則利用靠近自然保護(hù)區(qū)的地利條件,加入到旅游服務(wù)業(yè)的洪流中。</h3><h3>保護(hù)區(qū)里及附近的酒店服務(wù)生和旅游紀(jì)念品售賣的,都經(jīng)常看到馬賽人在充當(dāng)角色。旅游業(yè)己是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h3> <h3>我們在這馬賽人的地攤上,挑選了幾幅用蕉樹皮手工制作的線條粗曠的非洲野生動物的畫。</h3><h3>他應(yīng)我們的請求,愉快地同我們合影留念。</h3> <h3>離開了機場,在草原上巡游,發(fā)現(xiàn)了在樹叢中的獅子。</h3> <h3>這兩頭獅子可能昨晚捕獵成功,吃飽了在樹陰下歇息,帶有血腥味的臉上吸引來眾多的蒼蠅嗡嗡作響,而布滿了黑點(蒼蠅),連我的車?yán)锒硷w來不少蒼蠅,著實令人有點討厭而不斷驅(qū)趕。</h3> <h3>吃飽了打著欠哈,十分愜意。</h3> <h3>從樹叢另一端走來一只雌獅,左后腿一跛一跛的艱難走著,它的左大腿上部,靠胯部暗紅色的地方有明顯的傷口。</h3><h3>可能是昨晚捕獵時,不慎被有角的獵物所傷。</h3><h3>如果獅子受傷不能痊愈,則意味著生命的終結(jié),因不能捕食而只能餓死。</h3><h3>所以獅子捕獵都很小心,避開如水牛,角馬的頭部,一般都咬臀部和頸部喉嚨,以免被角所傷。</h3> <h3>它們互相用頭摩擦對方身體,以示友好和歡迎。一個獅群里的雌獅子們都是互相友愛,共同捕食和繁衍生息在一起,維持獅群的繁榮代代相傳。</h3> <h3>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的獅子們,因大遷徙季的到來,食草動物遍布草原,食物充足,晚上捕獵食飽了,都懶洋洋地在矮樹叢中樹陰下休息和躲避陽光。</h3><h3>而對蜂涌而來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游獵車都司空見慣,毫不在意,任你如何圍觀,我自巋然不動,甚至走到車旁遮陽處納涼。似乎它們覺得在這里,它們才是主人,而我們僅是關(guān)在“車籠”里的匆匆過路客,互不相干,各取所需而己。</h3><h3>衷心希望今后人類能繼續(xù)和自然動物能和諧相處。</h3> <h3>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再次來到心中惦記著的馬拉河邊。</h3><h3>見到一群斑馬集結(jié)在岸上一個渡口邊,猶豫不前欲前又退。</h3><h3>而對岸有一匹可能先前過河的斑馬在不斷嘶叫,仿佛在招呼它的族人們,“這里有芳草,趕快過來”。</h3> <h3>我們的車擠上去,游獵的車都遠(yuǎn)遠(yuǎn)分列兩邊,讓出一條大道讓斑馬們通過去渡河,我們都手拿“長槍”在等著搶拍。</h3><h3>將照片放大可以看到,領(lǐng)頭的斑馬己站在渡口的岸上缺口前,欲下去渡河,而后面集隊的斑馬在靜靜地等待出發(fā)的命令。</h3> <h3>前方在召喚,斑馬在試探著下去。</h3> <h3>斑馬們一只跟一只的魚貫而下。</h3> <h3>但最終又退上來,可能下去后察覺到有什么危險了。很遺憾,期待即將發(fā)生的“天國之渡”終于半途而折。</h3><h3>而且久等,也不見再有斑馬和角馬繼續(xù)前來聚集,現(xiàn)在這里應(yīng)沒有渡河的故事發(fā)生了,司機和導(dǎo)游只得放棄而離去,繼續(xù)沿河岸搜索。</h3> <h3>但回頭察看,河里只看見河馬,不見鱷魚,可能鱷魚都悄悄地潛伏在混濁的河水里,等候那即將送上的豐盛大歺。</h3><h3>而這時斑馬憑敏銳的感覺,察覺到了潛在的危險,故退回不渡河了。</h3><h3><br></h3> <h3>沿河岸搜索,見河中堆積的淺灘上,一群河馬在休息,有些則泡在水里。</h3> <h3>河里及河灘都分布著很多河馬,偌大的馬拉河卻不見一條鱷魚的蹤影,難道它們都潛伏在混濁的水下,靜候那久等并即將到來的豐盛大歺?</h3> <h3>河里淺水區(qū)還有一群雁在覓食。</h3> <h3>淺灘上有一對冠冕鶴在溫馨覓食。</h3><h3>周圍一片寂靜。</h3><h3>如果沒有那悲壯的“天國之渡”,或者這里是歲月靜好,一片祥和。</h3> <h3>中午時候,隔岸遠(yuǎn)遠(yuǎn)看到對面草原上的角馬在集結(jié),樹底下,帶領(lǐng)的頭馬站在最前端觀察動靜,后隨的角馬在列隊緩緩向前移動,大有一觸即發(fā),準(zhǔn)備渡河之勢。</h3><h3>游獵的車都停在岸邊,大家站在車上,透過開蓬的車頂,緊盯著對岸的角馬,兩岸都彌漫著緊張的空氣,雙方都渴望著那“天國之渡”的出現(xiàn),角馬們在求生存,而我們側(cè)渴望能看到奇觀,兩種需求截然不同。</h3><h3><br></h3> <h3>長長的角馬隊伍排了很長見不到尾,但就是按兵不動,著實令人焦急。</h3><h3>等候了很長時間,頭馬一直駐足不前,好像嗅到了河里的危險氣息,角馬最終改變了主意,往后撒退。</h3><h3>雙方都再次落空,只能帶著遺憾離開。</h3> <h3>河水仍在靜靜流淌,這里是顯得那么安靜祥和,但可曾想到,馬拉河在這時的動物大遷徙季,每天都會可能發(fā)生那慘烈悲壯的“天國之渡”。</h3><h3>馬拉河流域很廣,動物渡河的地點也非常不固定,有時一天中,會在不同地點集結(jié)數(shù)次,因環(huán)境的原因,也未必會最終渡河。</h3><h3>很多人在馬拉河邊蹲守幾天,也不能目睹這50個世界自然奇觀之一的“天國之渡”。而只能抱憾離去。</h3> <h3>離開了馬拉河,繼續(xù)在大草原上游獵。</h3><h3>遇到了一大群遷徙而到的角馬,擋在前進(jìn)的方向毫不避讓,只能小心駕車迂迴穿越而過。</h3> <h3>下午,草原上,一隊遷徙到來的角馬從長頸鹿前列隊奔跑而去。</h3><h3>當(dāng)?shù)氐摹霸∶瘛遍L頸鹿們在平靜地注視著這些“外來移民”角馬們自由奔放而來,它們將在同一地方和睦相處,享受那豐富的食物。</h3><h3>全沒有世間人類社會的“排斥移民”的傾向。這里一切都是大自然安排好的,它們各取所需自由遷徙。</h3> <h3>一長列的角馬群遷徙而至。</h3> <h3>三個長頸鹿伸出頭來,窺探我們這些“外來客”,似乎在打招呼問:你們從哪里來?</h3> <h3>瞧,那里風(fēng)景獨好。</h3> <h3>壯美的馬賽馬拉大草原,水草豐美無限風(fēng)光!</h3><h3>但,再過兩個多月后,旱季如約而至,而草原上的青草,將被這群遷徙而來的世界上最大的“移動割草機”一掃而光。</h3><h3>它們將隨著雨水南移的步伐去追尋食物,轉(zhuǎn)回它們的家鄉(xiāng)一坦桑尼亞的蓋倫蓋蒂大草原,延續(xù)它們的生命,繁衍生息,繁育后代,補充因遷徙路上巨大折損的同類,養(yǎng)精蓄銳后,又繼續(xù)走在遷徙的艱險征途上,生生不息,永不停頓!</h3><h3>實在敬畏大自然的偉大而不可違!</h3> <h3>下午結(jié)束了3天的馬賽馬拉游獵回到營地。</h3><h3>黃昏,好好的艷陽天一下子風(fēng)云突變,烏云密布,狂風(fēng)大作,電閃雷鳴,馬賽馬拉大草原驟然下起來了暴雨。</h3><h3>雨停后,夕陽光輝將天上的云層,染得如火燒般絢爛多彩,好像干燥的大草原燃起了熊熊大火滾滾濃煙,景色令人震撼驚嘆!</h3><h3><br></h3> <h3>蒙上天眷顧,這次肯尼亞之旅,幾天以來的艷陽晴天,令我們得以融入大自然,順利看到了豐富多彩的野生動物和自然環(huán)境,更有那難得的動物大遷徙,“天國之渡”這精采演繹,因此而圓了兒時之夢,并增長了不少見識,獲益良多,懂得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愛護(hù)自然,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自然法則,草原上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而不可違。<br></h3><h3>但到達(dá)肯尼亞,看到的許多地方都是干旱的景象。</h3><h3>東非大草原動物大遷徙現(xiàn)象的解釋,就是因雨季變化的緣故,影響到草原上青草生長周期,以致影響了食草動物的生存。現(xiàn)食草動物遷徙到馬賽馬拉大草原,那這段時間應(yīng)該會下雨吧?帶著這個疑問,老天此刻終于給出答案了。</h3><h3>天降大雨,籍此滋潤大草原,恩澤萬物。</h3><h3>雨后,空中現(xiàn)出了雙彩虹,給這壯美大草原增添更多的絢麗色彩和瑰麗景色。亦給我們此次探秘東非大草原動物大遷徙的游獵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h3><h3>感謝上天的恩賜!</h3><h3>此圖是借用團(tuán)友在營地花園拍攝的照片,他取景的角度恰到好處,展現(xiàn)出一個完美的彩虹,。</h3><h3>籍此感謝他,以及其他給予幫助和指導(dǎo)的團(tuán)友和導(dǎo)游司機。</h3><h3>再見了,肯尼亞狂野的世界,或者有機會可能的話,會再次來到來,去探索那大自然的奧秘和動物世界的生命的密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