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引子</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九六一年考入潞安中學初中34班的。因為入學時期正值我國連遭三年自然災害,許多同學相繼退學還鄉(xiāng),學校只好將我們?nèi)齻€班合并成兩個班,我就又分到32班,依靠國家發(fā)給我的最高助學金,堅持讀完了三年初中。1964年我又考入了本不發(fā)高中十八班。上高中時我把自已的乳名“雙狗”改成了“杰斌”,但同學們依然稱呼我“老狗”,老師也叫我“雙狗”或“狗狗”,這個親切的稱謂一直延續(xù)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按正常進度,我應于1967年畢業(yè),但由于1966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我們這些“老三屆”響應“你們要關(guān)心國家大事,要把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放下書本,走出教室,義無反顧地參加到這場自以為是責無旁貸的運動中去了。到頭來,歷史沒有嘉獎我們這批可謂的“功臣”,反倒冷漠地嘲風了我們的無知。</p><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們依依不舍一比告別了母校,到農(nóng)村,到工廠,到礦山,開始走上了人生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 我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走進這座知識店堂時的感受:整齊的校舍,陌生的環(huán)境,還有那些素不相識卻要在以后朝夕相處的同學。</p><p class="ql-block"> 記得剛開始,最怕的就是去上課。不是我沒有求知的欲望,而是我身體有病,行動不便。偌大的校園,對我這個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來到異地的病孩子是一種挑戰(zhàn)。是那些當時還叫不上名字來的同學向我伸出了友誼之手,扶我進教室,幫我打飯,使我走出了困境。而今,當年素不相識的我們己步入古稀,但當年純真的相識似乎仍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潞中,我在你的懷抱里成長壯大,在你的培育下成熟剛強。你是那樣的博大無秒,是那樣的胸懷坦蕩。有人把你比作一艘巨輪,把我們載到知識海洋的彼岸;有人把你比作一首歌,我們以歌聲來謳歌我的母校,你是我們成長的搖籃。</p> <p class="ql-block"> 一、如愿以償考入潞安中學</p><p class="ql-block"> 三個亮點招來交耳細語</p><p class="ql-block"> 我于1961年如愿以償考入了潞安中學。開始我分在34班,班主任是紅旗教師韓五孩。由于三年自然災害的襲擊,人民生活極為困難,不到半年,就有許多同學升始退學,直至三個班合并為兩個班。我并入32班,班主任是紅旗教師魏何祥和物理老師任國璋。</p> <p class="ql-block"> 我是如愿以嘗考入潞中的。所以用“如愿以償”這樣來描述,那是因為我體弱多病,行動不便,如果不能考入我哥哥就讀的潞安中學,而是考入其他任何一所中學的話,都意味著我的失學,等待我的將是望校興嘆。只有考入潞中,有了哥哥的照顧,我才能在哥哥的幫助下繼續(xù)求學。中考前,母親和我許下的心愿就是考上潞中。</p> <p class="ql-block"> 我哥哥一九五七年考入潞中初十八班,一九六零年考入潞中高十班,是我的校友和廣義上的同學。</p><p class="ql-block"> 到潞中報到時,我以三大“亮點”引起了眾多師生的關(guān)注: 一是到校的方式。遠路的同學大都乘班車前來,近處的是由家長騎自行車送。唯有我是坐毛驢車到校報到的,趕車的是我一位本家兄長。農(nóng)村的孩子對此是見怪不怪,不料卻引來眾多工礦子弟囲攏過來看稀罕。亮點二是,九月份的天氣早晚涼中午熱,正是秋老虎施展威風之時,人們?nèi)源┲难b。而我卻不合時宜地穿了一條中式勉檔棉褲,恐怕任何時候都難免成為眾人不解圍觀的對象。亮點三,是下了毛驢車的我是柱著一根拐杖一瘸一拐走進校門的,這奇特的景觀,讓現(xiàn)場的人都不由得駐足觀看竊竊私語并說長論短。好在我哥哥就在新生接待處,他領我辦了入學手續(xù),按照公榜明示,我去34班報了到,再去宿舍放下行李。我的宿舍在下西院排樓東側(cè)一個只安置六人的小宿舍,對門便是王述先老師家的居處。</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勒緊褲帶抗災害</p><p class="ql-block"> 勤儉節(jié)約傳萬代</p><p class="ql-block"> 正值中蘇關(guān)系惡化之時,我國又連遭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生活水平驟然下降。但特殊時期的人們?yōu)樽鎳鲐暙I的干勁依然飽滿,革命士氣高昂。</p><p class="ql-block"> 就我們潞中來說,為了度過非常時期,學校經(jīng)常組織學生支援工農(nóng)建設。春播秋收,師生們滿懷激情戰(zhàn)斗在農(nóng)業(yè)第一線;長北鐵路修建期間,師生全體在大崗山砸石子,學校的小農(nóng)埸建設得欣欣向榮;師生們還在綠化、植樹造林方面做出了非凡成績。大崗山上,長太路旁的綠樹濃蔭全都包含著潞中師生的血汗。校舍建設、校內(nèi)林蔭道的輔設,全體師生發(fā)揚抗大精神,全身心投入,圓滿完成了任務;師生們還反對浪費,提倡厲行節(jié)約∴;學習雷鋒,做好人好事。當年的潞中,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園丁如父母忠于職守</p><p class="ql-block"> 學子尊師長勤學有進</p><p class="ql-block"> 潞安中學的教育質(zhì)量在當時是享有盛名的。每年新招的班級,校領導都要專派紅旗班主任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培養(yǎng)學生樹立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的思想,防止修正主義思想的侵蝕,防止階級敵人在新一代身上搞和平演變。不僅如此,每周還要由政治老師在全校、或按年級講評時事政治。同時經(jīng)常組織學生走出去,參加工礦農(nóng)村的批斗階級敵人大會、憶苦思甜大會、價級斗爭展覽會。也常以請進來的方式,請戰(zhàn)斗英雄或貪下中農(nóng)到學校向廣大師生做傳統(tǒng)教育?!?lt;/p><p class="ql-block"> 我考入潞中后,對我影響最深,使我受益匪淺的是體育老師田宇安、語文老師呂乃珠。</p>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時我體弱多病,靠拐杖支撐行走,身穿一身帶補丁的粗布衣服,引起了田宇安老師的關(guān)注。他既不是我班的班主任,也不是我的代課老師,卻像一位慈父一樣,每天早晨專門到宿舍領我到小操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能訓練。有時碰上值日未倒尿桶,田老師就親自去倒。春夏秋冬堅持不懈。在田老師的幫助下,加上我持之以恒的鍛練,終于使我扔掉了拐棍,能夠自如地活動在校園里,堪至奔跑在操埸上。</p> <p class="ql-block">我的語文老師呂乃珠,是安徽一大地主之女,一九五七年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但由于她接受了黨的教育和改造,始終對教育事業(yè)充滿了熱愛,對學生傾注了全部心血,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歡和愛戴。在課堂上,她朗讀課文時聲情并茂,感情投入,課講得有聲有色。我至今還記得她在朗讀《糧食》一文時,當讀到兒童英雄興兒為給八路軍護送糧食而被日本鬼子槍殺的段落時,幾次泣不成聲,淚流滿面。當時教室里泣哭聲成一片,就連同學中那些平時自詡“流血不流淚”的小硬漢也幾次抬起衣袖來擦止不住流淌的淚水。呂老師給我們講《松樹的風格》,講《誰是最可愛的人》,講得生動,講得精彩,使語文課成為我們最為盼望的課。我上初中時用的還是母親給我起的乳名“雙狗</p><p class="ql-block">”呂老叫我時,總是輕輕議翹著舌尖叫我“雙狗兒”。那“兒”化的尾音,溫柔且好聽,使我感到分外的親切。每一次呂老師在課堂上叫我的名字,我總是一邊答應,一邊悄悄享受著那溫柔的甜蜜。如果說田宇安老師像一位慈父,關(guān)心著我的身體健康,呂老師則像一位慈母,用甘露滋潤著我純真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這里我還要懷念教我三年俄語的老師謝啟剛。如果單從似乎弱不經(jīng)風的長相,是不配“啟剛”這兩個字的。但實際聽她的講課卻丹氣十足,她那竊竊的身姿,優(yōu)雅的舉止,獨特的見識以及流利的口舌,深深印在我心中。</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我考入高中十八班,班主任是語文老師張如一。我們雖然己是高中生了,但張老師們?nèi)幌駥Υ⒆右粯雨P(guān)心我們。</p><p class="ql-block">張老師面相和藹,樂觀向上。他講課感情投入,繪聲繪色,往往能很快把學生帶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中。更可貴的是,他從不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老師,教學中常和學生互動,使我們總有一種語文課堂由我們當家做主的感覺,從而不知不覺更加喜歡語文課。張老師說話語言幽默,和同學對話時常常妙語連珠,我們在笑聲中不知不覺接受了他講的道理,同時也深深愛上了這位教學業(yè)績突出,深得師生好評沁好老師。</p> <p class="ql-block">我的數(shù)學老師程克遠,是一個干巴巴的老頭兒,身材適中,一副書生氣質(zhì),講一口四川普通話。他講起課來有時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有時又如涓涓細流,千回百轉(zhuǎn)。干巴巴的數(shù)字、死板板的公式和一成不變的定義,在他的課堂上成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吸引著我們年輕的心靈,讓我們欲罷不能。不過,程老師還是一位嚴歷的老師,他常常會對某個同學的粗心馬虎不自信等不良現(xiàn)象提出嚴歷批評,這又使我們愛著他的課,怕著他的人。</p> <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俄語老師龍良坤是一位嚴肅嚴謹而又扱其負責任的老師。他雖講一口生硬的江西話,但念俄語卻非常純正。</p><p class="ql-block"> 龍老師特別注重對我們發(fā)音準確性的培養(yǎng),這是難度很大的一件事。因為晉東南各縣區(qū)各有各的方言,同學們來自各縣,各操方言,語音復雜。有時候為了一個音節(jié),一個單詞,龍老師需要多次反復地為我們朗讀,反復地糾正我們的發(fā)音。龍老師時常是板著一張冷酷的面孔和為我們糾正發(fā)音的形象,至今是我記憶的經(jīng)典。但龍老也有冰雪消融的時候。為了幫我們加強記憶,他想出了很多妙招: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組織我們到長北火車站訪問一位蘇藉老太太。(老太太的孫女屈雪梅也在潞中就讀),讓我們用俄語和老太太對話;課間操時,龍老師總要到我們的隊列里和我們一塊做廣播體操,并讓我們隨著廣播體操的節(jié)奏用俄語喊“一二三四……”。此外他還自已編配俄語歌曲教我們唱,以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和增強記憶。</p> <p class="ql-block"> 政治老師張丁義,幾何老師廖何義,化學老師聶镕等,都盡到教師的職責,引領我們走進知識的殿堂付出了心血。</p> <h3> 這里我還耍順便提及化學老師聶镕。我們每年的四一五校慶要開運動會。為了節(jié)約開支,聶老師為校運會制作發(fā)令槍時不幸引燃,他的面部嚴重燒傷。但他不叫苦,沒住院,傷情還沒好清就站到了講臺上。</h3> <p class="ql-block"> 我們班的王新瑞、晉佩英、李桂琴等每次考試都出類拔萃,被同學們羨慕地譽為班上的“學霸”。我當時的學習成績可與他們比肩,并經(jīng)常受到校領導的表彰。在學習雷鋒的運動中,曾多次評為學習雷鋒先進模范和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正因如此,一九六五年底,主管教學工作的王風陽校長找我單獨談話,鼓勵我再接再厲,爭取隨六六屈高中畢業(yè)班提前一年參加高考,學校以政治保送。盡管由于文化革命,六六年高校停招,但領導對我的關(guān)懷、鞭策,我永遠記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讀毛主席著作 樹立正確人生觀</p><p class="ql-block"> 學習雷鋒同學 甘當革命螺絲釘</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幾乎都熟悉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p><p class="ql-block"> 千遍那個萬遍呦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深刻的道理,我細心領會,</p><p class="ql-block"> 只覺得心眼里頭熱乎乎。</p><p class="ql-block"> 哎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好像那</p><p class="ql-block"> 旱地里下了一場及時雨呀,</p><p class="ql-block"> 小苗兒掛滿了露水珠哇</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思想哺育了我,</p><p class="ql-block"> 我干起那革命勁頭兒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首歌,流溢出一個時代的真實情感,一首歌,代代相傳,召喚著一種激情,展示著一種激昂向上的精神。精神就是支撐,支撐著一個社會,支撐著一個民族!</p><p class="ql-block"> 我在潞中就讀的時代,學習毛主席著作是學生主要課程之一?!?lt;/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在全國勢不可寸當,并涌現(xiàn)出雷鋒、王杰、歐陽海、住裕祿、張春玉、廖初江、黃祖示等一大批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先進人物。在這場運動中,我作為一名團支部委員,不僅自已要帶頭學,還要組織全班一起學。</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我被評為全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并在大會上作了發(fā)言。(發(fā)言稿原稿現(xiàn)仍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三月,《中國青年》雜志率先刋登了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從此,轟轟烈烈的學雷鋒活動在全國展開。“雷鋒”己不僅僅是一個人,這個名字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艱苦樸素”、“樂于助人”、“勤奮好學”、等一系列精神的代名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時隔半個多世紀的今天,“雷鋒精神”仍跨越時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前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學習雷鋒同志的活動中,我班團支部工作搞得有聲有色,發(fā)展新生力量非常迅速。</p> <p class="ql-block">在校團總支表彰大會上,我班團支部(支部書記陳永富,組織委員段風貞,宣傳委員魏杰斌)得到了表彰,并由我作了《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做好團支部工作》的發(fā)言。(發(fā)言原稿仍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p> <h3> 我在學習雷鋒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成績優(yōu)秀,被評為全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并在一九六六年四月十五門的表彰大會上作了《讀毛主席的書,做毛主席的好學生》的發(fā)言。(原稿仍保存完好)</h3><h3> 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的學毛著、學雷鋒的活動中,我省學生界涌現(xiàn)出一名先進代表:山西大學學生劉普德?!渡轿魅請蟆烽_辟了“走革命化道路,做毛主席的好學生”欄目,并于一九六五年三月十日刊登了《發(fā)階級之憤,為革命而學一一記貧農(nóng)兒子、山西大學三好生劉普德》一文,同時又發(fā)表了題為《學習劉普德,邁向又紅又?!返脑u論員文章。我們潞安中學在學習雷鋒的同時,又開展了一個學習劉普德的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被評為“劉普德式的好學生”,并多次在版報、廣播中被表揚。在這時,王風揚校長單獨找我談話,學校在政治上力推我隨六六屈提前一年報考文科大學。</h3><h3> “學習雷鋒標兵”、“學毛著積極分子”、“劉普德式的好學生”,是在那個紅色年代里校領導和同學賦予我的光環(huán),也許現(xiàn)在會有人說“一錢不值”,但我卻認為它們體現(xiàn)的思想與現(xiàn)在提倡的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h3>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五一六”吹響文化革命號角</p><p class="ql-block"> “十六條”指明革命師生方向</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北京通過了毛澤東主席主持起草的文化大革命綱領性文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通知(中發(fā)[66]267q號文)》,(簡稱五一六通知),從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我們這些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革命小將參加了批到現(xiàn)代修正主義的戰(zhàn)斗,向黨內(nèi)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quán)派展開了猛烈開火…………</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八月,《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關(guān)于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簡稱十六條)發(fā)表,其中提出了成立文化革命委員會的方式方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這波瀾壯闊的革命形勢下,在學校黨支部的領導下,根據(jù)十六條精神,潞中文化革命委員會于八月底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選舉,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為高太生老師,副主任為魏杰斌、常欽山、付懷理三名學生,辦公室主任為韓喜來老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文革篇幅很大,但有些東西寫出來牽涉到很多不愉快和不和諧的符號,故省去。)</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十八班師生訴衷情</p><p class="ql-block"> 五十載聚首憶青春</p><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27日,我們潞中十八班師生舉行了五十周年大聚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老三屆”作為一個特定的名詞被歷史加諸我們身上。五十年的光陰,我們“老三屆”已兩鬢染霜,面對歷史重新回顧青春的歲月,我們?yōu)樽砸言?jīng)有過的幼稚和真誠以及種種無可挽回的閃失和局限感慨萬千。</p><p class="ql-block"> “老三屆”的命運是和共和國連在一起的。我們的經(jīng)歷,我們的痛苦,我們的反思是我們這一代的生命價值,也是下一代的精神營養(yǎng)。</p><p class="ql-block"> 這次聚會,能聯(lián)系上的同學都參與了。大家見面之后握手擁抱,表達相互問的問候與思念。歡笑情如舊,聚首已白頭。多少相思!多少感慨!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故人相見,世間最真的情感莫過于師生同窗!耄耋老人,我們的班主任張如一老師專程從太原趕來,和他的子弟相逢:馮興盛、韓喜來老師也特邀前來相聚……</p><p class="ql-block"> 參聚師生倍感這次相聚之珍貴,大家紛份揮筆在留言簿上寫下自已的感言:</p><p class="ql-block"> 感情不會隨歲月的流逝而流逝。感情是用文字不能完全表達的。</p><p class="ql-block"> 一一張如一(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五十周年能見面,又激動來又歡暢,</p><p class="ql-block"> 希望同學能保重,健健康康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一一馮興盛(老師)</p><p class="ql-block"> 年輕時,我們激情似火,拼命向前看?,F(xiàn)在老來時,開始懂得向后看,不免心生感慨。讓我們珍惜、享受屬于我們的美好時光吧!</p><p class="ql-block"> 一一張明星(班長)</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來不尋常,祖國正在變富強,</p><p class="ql-block"> 師生歡聚歌盛世,同學手足常相望。</p><p class="ql-block"> 一一安愛堂</p><p class="ql-block"> 相見恨晚喜相逢,似曾相識如夢中。希望各位保重!</p><p class="ql-block"> 一一李富堂</p><p class="ql-block"> 憶往昔三垂岡下讀書忙,</p><p class="ql-block"> 著今日師生聚會樂融融。</p><p class="ql-block"> 一一王啟明</p><p class="ql-block"> 我一生中有坦途、有曲徑、有鮮花、有荊辢、有愛、有怨恨。但隨著時間的游戈,一切都忘記了。但同學的友誼給我的愛和真誠,讓我禁不住又一次嘮叨,感謝讓我和美麗邂逅,又一次感謝上帝,我愿意把自已撕碎,呈現(xiàn)于同學并共勉。</p><p class="ql-block"> 一一張靜榮</p><p class="ql-block"> 同窗情誼,天長地久。</p><p class="ql-block"> 一一劉富榮</p><p class="ql-block"> 五十載風雨歲月,雖然已跨越了半個世紀,使我們從青年步入老年,但是當年的爛漫真情,友誼永遠難忘。</p><p class="ql-block"> 一一晉佩英</p><p class="ql-block"> 歲月已逝,感情永存。</p><p class="ql-block"> 一一段風貞</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歲青蔥,潞中三載同窗情,</p><p class="ql-block"> 翻身之處初相識,古稀之年又相逢。</p><p class="ql-block"> 當年風華正當時,苦讀圣賢鑄人生。</p><p class="ql-block"> 星轉(zhuǎn)斗移五十載,真情不忘永銘心。</p><p class="ql-block"> 一一魏杰斌</p><p class="ql-block"> 注:“翻身之處初相識”一句,是指我們相識于潞中所在地張莊村。美國友人韓丁曾在此參加土改,并撰寫有長篇紀實小說《翻身》。</p><p class="ql-block"> 在我們最美的年華里,你們是我最清晰的記憶;在我一生的旅程中,你們是我最幸福的回味。</p><p class="ql-block"> 一一秦予枝</p><p class="ql-block"> 同窗學友聚九州,細語桑麻樂心頭。</p><p class="ql-block"> 望君各自多保重,若干年后再聚首。</p><p class="ql-block"> 一一陳永富</p><p class="ql-block"> 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既往不咎,海納百川。</p><p class="ql-block"> 一一閆銀慶</p><p class="ql-block"> 想來想去,還是同學最親。</p><p class="ql-block"> 一一張淑琴</p><p class="ql-block"> 同窗三載是記憶中最動人的風景,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經(jīng)歷,是一生中最純潔的財富。歲月流逝,友誼永存。</p><p class="ql-block"> 一一崔雪萍</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面孔還是那么熟,話語還是那么親,情誼還是那么濃,心還是那么近。相聚讓我們心與心不再分離。</p><p class="ql-block"> 一一李桂琴</p><p class="ql-block"> 永遠的同學,永恒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一一王常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風華正茂,五十年后己步入老年。今天大家能相聚,來之不易,很難得。愿珍惜這美好的時光,暢所欲言,快快樂樂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一一李湘澤</p><p class="ql-block"> 時光飛逝,友誼長存,讓我們的心永遠年輕。</p><p class="ql-block"> 一一馬愛月</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風雨兼程,今聚會感慨頗多。</p><p class="ql-block"> 一一薛文俊</p><p class="ql-block"> 老友如酒,愈久愈醇。</p><p class="ql-block"> 一一周冬生</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聚會感言</p><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彈指五十年。無奈歲月,兩鬢已如霜。</p><p class="ql-block"> 同窗時光,幾分純真,幾分孟浪,滿懷激情、憧憬,又不乏幻想,然而,卻是那樣短暫。之后,生活家庭的重擔相繼落在肩上。勞作與打拼的艱辛,成功與幸福的喜悅,失敗與災禍的病苦、悲傷,挫折的焦慮、困惑,磨難的消沉、迷網(wǎng)、傍徨……,苦辣酸甜,人生百味都曾經(jīng)歷、品嘗。</p><p class="ql-block"> 閱歷,讓人感悟人生,洞悉世事。</p><p class="ql-block">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轉(zhuǎn)瞬己越過花甲走進古稀之年。經(jīng)歷順利平坦也好,坎坷曲折也罷,均已成往事,名利得失也成過眼云煙。面對人生又一個驛站,心態(tài)與生活重心都該調(diào)整轉(zhuǎn)變。知足寬容,樂觀豁達,科學養(yǎng)身,笑對人生,健康快樂生活每一天,應該是你我共同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在己古稀之年相聚,冀望耄耋之年再聚首歡笑暢談。</p><p class="ql-block"> 一一魚培林</p> <p class="ql-block"> 老師和同學寫下肺腑之言,迸發(fā)出滿腔熱情和真摯的情感。繞開的是歲月,繞不開的是情誼;阻隔斷的是距離,阻不斷的是思念。情誼、思念,不會隨筋骨而老化,不會隨世事而黯淡,它們長在我們分不開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在相聚大會上,我們到會全體同學首先向三位恩師三躹躬。韓愈曰:“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蔽覀兊睦蠋熡谜Z言播種,用汗水澆灌,用心靈滋潤,不僅教會我們知識,還教會我們做人。老師,是引導我們走向通向人生光輝道路的人。…………緊接著,班長張明星,學生會干部劉富榮、秦予枝、張靜榮等先后發(fā)了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情懷舊鄉(xiāng),客烏思故林”,我們懷著對同學的眷戀,放下所有的恩恩怨怨傾情交談,共訴衷腸,傳遞真情,難免勾起我心目中難以忘懷的幾位同學。</p> <h3> 班長張明星,人如其名,在我們班上確實是位大明星。德智體在他身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雷鋒精神”助人為樂是他一貫的品質(zhì)。他是我們班的“學霸”之一,是運動場上的健將。他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是我的表率。在校時我們稱呼他“班長”,畢業(yè)后這個親切的稱呼仍然伴隨著我們的交往歲月,他表達著我們?nèi)嗤瑢W對他的敬佩和尊重。</h3><h3> …………</h3><h3> </h3> <h3> 我們的班長,畢業(yè)后走出校門,奔向社會,無論在農(nóng)場,在軍營,在企業(yè),在機關(guān),母校一培育他的優(yōu)秀品質(zhì)都得到了展現(xiàn),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h3> <h3> 其次我要提及的是我們班這次聚會的倡導者、投入力度最大的晉佩英同學。</h3><h3> 我們倆一九六一年同在32班,她是我們班的團支部書記。我雖比她年長兩歲,但她都好像一個大姐姐一樣在政治上、生活上關(guān)心我,照顧我?!?lt;/h3><h3> 一九六三年,也是她介紹我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組織。</h3><h3> 一九六四年我們倆又一同考入本校十八班。她學習成績力拔頭籌,當上了學習委員。</h3><h3> 文革后她從學校走向社會,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一心奉獻著青春;她懷著崇高的信念,從點滴做起,譜寫出一個螺絲釘?shù)钠?。她無論在糧機廠,還是到礦機廠,始終是一名優(yōu)秀職工。到了領導崗位,她是一名出類拔萃的企業(yè)領頭人,晉升到公司領導崗位,她仍是一名排頭兵。</h3><h3> </h3> <h3> 再則我要提及的是張靜榮同學。當年,“黑五類子女”的帽子壓得她抬不起頭來,因家庭出身問題給她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使我刻骨銘心。</h3><h3> 她從陽城小鎮(zhèn)走來,懷著考上名牌大學的美好心愿進入潞中。她出生在解放后白云蘭天的老區(qū),成長在五星紅旗的召喚中,純潔而又善良。但僅僅因為她出身不好,就遭遇到政治上的歧視。她學習成績優(yōu)良,尤以文學見長。但高二時班主任老師考慮到她的出身問題,勸她改學理科。雖然由于文革大學停招,她沒有實現(xiàn)大學夢,但即使正常招生,即使成績優(yōu)異,她在高考中的結(jié)局也不會樂觀。這是由于當時左傾已抬頭的出身政策造成的。</h3><h3> 文革中黨的出身政策“有成份論,但不唯成份論”,異化為血統(tǒng)論,概括成“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即使在文革前,只要成份不好,無論家庭反動與否,上邊總是要求子女“和家庭一刀兩斷”。試想,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關(guān)系如何能一句話就兩相分開呢?!張靜榮同學從小失去母愛,是奶奶一手把她養(yǎng)大,送她上學的。但我們卻每天做她的思想工作,要她和家庭劃清界限。以至老人在病危期間,她為了顯示“進步”,(無奈之舉),沒有回去看一眼老人,更堪者在老人去世之后,她也沒有回去送老人一程。孰不知這些舉動都是在壓力下違背良心強忍悲痛的做作?!?lt;/h3><h3> 文革后,由于她為城鎮(zhèn)戶口,被分配到沁縣工作。乍到小縣城,盡管有領導的關(guān)懷,同事的幫忙,但仍然彌補不了她內(nèi)心的孤獨。在人生第一大關(guān)口戀愛問題上,她歷經(jīng)曲折,最終選擇了和同鄉(xiāng)衛(wèi)東仁結(jié)成伉儷。事實證明了她選擇的正確性。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她享受到了愛的忠誠。這是“好人有好報”的回應。</h3><h3> 她從沁縣調(diào)入霍州礦務局,憑借她堅實的功底和對工作的無限熱愛,一步一個腳印,從女工部長、組宣部長到辦公室主任,一路走來,用她自己的話說:“有坦途,有曲徑,有鮮花,有荊辢,有愛,有怨恨?!钡堰@些都忘記了。讓她感到難以忘懷的是同學的友情給她的愛和誠。</h3> <h3> 和張靜榮一樣,我班的魚培林同學同樣有過諸多的坎坷人生。他不善言語,與人為善,但由于家庭成份問題,在政治上受到極大的歧視和冷落。父親因成份問題解除公職,由于他是“黑五類子女”,畢業(yè)后返鄉(xiāng)務農(nóng)。在農(nóng)村風風雨雨的磨練中,他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拼博,用一種沉默的姿態(tài)展開飛翔的翅膀。他是如此熱愛自已的生命。只有會詮釋生命的人,才會珍惜生命的每一秒,才會在生活中努力拍打奮飛的翅膀。</h3><h3> 好運是為有準備的人而來的,好事是沖著有夢想的人而降臨的。一九七八年他迎來了兩件喜事:一是憑借自已的實力,考上了大學,圓了父親對他的期望,圓了他的大學夢。二是黨和政府為他父親落實了政策,平了反并復了職。雙喜臨門給予他無限的喜悅。</h3><h3> 邁入順境的魚培林同學沒有松懈他前進的步閥。他依然刻苦拼博,努力完善自己。他從低谷中走束,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光輝的人生,登上了生命的新臺階。這就是我的同學,性挌內(nèi)向不善言談卻不斷拼博的魚培林。</h3> <p class="ql-block"> 在青春歲月邂逅的純真友情是大家爭相追憶的永恒的話題。</p><p class="ql-block"> 這里,我以我在聚會上的暫短發(fā)言,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語:</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們從晉東南四面八方匯聚潞中。彈指一揮,昔日同窗皆到老年。年輕時代的拼博也好,老年時期的修身養(yǎng)性也罷,遮不住歲月的淪桑,抹不去青蔥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今日相見,時隔半個世紀,朗朗的讀書聲猶在耳旁,靜謐的校園景仍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三年師生誼,一世同學情。年輕時無論從事什么工作,無論奮戰(zhàn)在哪一條戰(zhàn)線,我們都用高漲的熱情迎送春秋,用辛勤的雙手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用青春和歲月詮釋了執(zhí)著和堅守。</p><p class="ql-block"> 牢記領導的重托,不忘人民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除了責任就是使命,除了敬業(yè)就是奉獻。</p><p class="ql-block"> 我們十八班的每位學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沒有辜負張老師及其他老師對我們的辛勤培養(yǎng)。</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我們都年過花甲或古稀之年。無論天南海北,地東河西,我們最大的幸福就是珍惜友情,平安健康!</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的心靈永駐青春,讓我們的思緒永伴快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完一一</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潞中師生在潞中原校址舉行了五百余人的大聚會。</p> <p class="ql-block">校史研究會成立至校史發(fā)行部分照片。</p> <h3>請看第二篇</h3> <p class="ql-block">預告第二篇標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