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h3><h3> 國慶自駕游,到母親河流過的地方。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黃河源遠流長,波瀾壯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黃河穿山越嶺,流過平原,奔向大海。黃河兩岸,我們遠古祖先在此生息繁衍,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了反映中華民族智慧的無數(shù)典籍詩篇,古代文明的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產(chǎn)生在這里。母親黃河,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h3> <h3><br></h3><h3> 第一部分 古都開封</h3><h3> 開封位于河南中東部,古稱“東京”、“汴京”,古代七個朝代在此建都,故稱七朝古都。</h3><h3> 開封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的開封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東京開封更是當(dāng)時世界第一大城市。</h3><h3> 開封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在世界的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實屬罕見。黃河穿山越嶺通過黃土高原,到達平原后大量泥沙淤積在河床,黃河成為名符其實的地上“懸河”,開封北部的黃河河床底部高于地面5米左右。歷史上黃河經(jīng)常發(fā)生水患,決口改道屢屢發(fā)生,現(xiàn)在的開封城下2~12米的深處就淤積有6座城池。由于開封之地水系發(fā)達,河道多,土地肥沃,又通達京杭大運河,物流聚散十分方便,所以,各個王朝不舍放棄這塊寶地,就在泥沙淤平的舊城上再建新城,呈現(xiàn)出“中軸”不變“城摞城”的奇特景象。</h3><h3> 開封的輝煌是中原文化的集中代表,尤其是在北宋時期更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都城長達168年,歷經(jīng)九代帝王。東京城廓寬闊,人口達150萬,不僅是氣勢雄偉、富麗輝煌的都市,也是當(dāng)時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時期,科技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人文薈萃,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宋文化。如我國古代有深遠影響的四大發(fā)明,涌現(xiàn)出眾多文學(xué)巨匠,他們膾炙人口的宋詞是巨大的文化遺產(chǎn)。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光輝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至今仍在海內(nèi)外廣為傳頌。</h3> <h3> 第一篇、開封府</h3><h3> 開封府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譽為天下首府。史料記載,開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馳名中外。開封府府尹權(quán)大且油水多,開始由儲君擔(dān)任,如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恒在即位前曾擔(dān)任此職。擔(dān)任此職的官員一般不超過2年,寇準(zhǔn)、范仲淹、蔡襄、歐陽修、包拯、蘇軾、司馬光、宗澤等北宋名臣都任過開封府尹。</h3> <h3>開封府尹為京官,向來京官難當(dāng)?;蕶?quán)可干涉業(yè)務(wù),皇親國戚眾多,狗仗人勢,無理可講。包拯在職一年半的時間內(nèi),勇于懲治權(quán)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按捺府吏的驕橫之勢,及時懲罰市賴刁民。由于包公在開封府法律嚴(yán)正,大公無私,敢于碰硬,使得皇親國戚權(quán)貴大員懼怕,平反昭雪冤假錯案,深得民心擁戴,“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閆羅包老”廣為流傳民間。包公的清正廉潔、大公無私之名名揚四海,被百姓親熱喻為包青天。</h3> <h3> 戒石</h3><h3> “公生明,廉生威”為明清以來官吏引以自戒的座佑銘?!盾髯?不茍》篇“公生明,偏生暗”,謂之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以“公生明”三字作為官場箴規(guī)。古代府州縣衙門大堂前面豎立一石(戒石),向南刻上“公生明”三字,北面刻上“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字。十六字意為:你有你的俸祿,還要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好欺負(fù),但上天的神明是不可欺負(fù)的。</h3> <h3> 古代清官不多,百姓蒙冤屈無處申訴,只有寄托神明救助,反映了廣大百姓的無奈。</h3><h3> 古代官場箴規(guī)仍有現(xiàn)實意義。如果在現(xiàn)在的各級政府前立一塊戒石,是否對反腐更有意義呢?</h3> <h3> 擊鼓鳴冤</h3> <h3> 議事廳</h3> <h3> 大堂議政</h3> <h3> 這里是包公辦公的地方,大堂放置的三口鍘刀,讓犯人膽戰(zhàn)心驚。</h3> <h3> 三口鍘刀功能各不相同。龍頭鍘專門對付犯死罪的皇親國戚和貴族重臣,虎頭鍘則是對犯死罪的一般官吏用刑,狗頭鍘的地位就低了,犯死罪的地痞流氓、殺人越貨之類的普通人只能享受這樣的待遇。</h3> <h3> 清心樓</h3><h3> 清心樓是介紹北宋時代府尹的文化區(qū),登上最高層,可以俯瞰整個開封府的全貌。</h3> <h3> 清心樓和其它樓閣一樣,建筑恢宏精美。但這些建筑并非北宋遺留下來的,也并非在原址上修繕而成,它們完全是現(xiàn)代建筑。</h3> <h3> 還有人以為這是北宋的實物遺產(chǎn),其實這是北宋文化和現(xiàn)代建筑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北宋開封城歷經(jīng)朝代更迭,水患人禍,早已不見往日的容顏。金滅宋,元滅金和南宋,中華文化慘遭摧殘,時代大大退步。</h3> <h3> 除了黃河決口水患外,開封城還遭遇2次災(zāi)難。一為蒙元滅金后對城內(nèi)建筑的摧毀,二為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圍困開封城,明軍(也有說是起義軍)決黃河口,開封城又一次遭戰(zhàn)火和水淹。這座文化名城還能留給后人多少東西呢?</h3> <h3> 游完開封府,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h3> <h3> 第二篇、包公祠</h3><h3> 包公祠是為紀(jì)念中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復(fù)重建的。史書記載,開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時期,經(jīng)明、清朝代歷代修繕,已有近千年歷史。由于黃河水患,屢毀屢建,于1984年在包公湖邊重建了包公祠。</h3> <h3> 包公祠全貌。</h3> <h3> 此殿為二殿。兩側(cè)楹聯(lián)為:</h3><h3> 峭直傳今古</h3><h3> 清廉著史乘</h3><h3> 包公剛直嚴(yán)峻的性格和做事方法千古流傳,清正廉潔為官更是載入史冊。</h3><h3> 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贄所言“此等世界,此等人自少不得?!?lt;/h3> <h3> 二殿內(nèi)有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石碑,刻有183任開封府尹的名字。唯有包拯名字的位置留下一道深深的指痕印。人們喜歡在他的名字處撫摸指點,表達自己的敬慕之情。</h3> <h3> 啟正門,群奸喪膽;</h3><h3> 斷關(guān)節(jié),百姓開顏。</h3><h3> “啟正門”有一個典故。當(dāng)時,老百姓告狀,不能直接走進衙門,須先將狀子交給衙役上交公堂,衙役乘機敲詐勒索,收賄行奸,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包公上任后,為便于百姓告狀,命人在府衙北面開一道門,讓告狀人直上公堂,訴說冤屈,懲辦了許多貪官污吏和不法之徒,深得民心擁戴。</h3> <h3> 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h3><h3> 丹心昭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h3><h3> 這是包公一生的真實寫照。一片忠心與日月同輝,知善惡,辯忠奸,這正是世人膜拜包公的原因。</h3> <h3> 包公祠二門上懸掛著一塊匾,上書“德昭古今”四個字。表現(xiàn)了世代人民對包拯清正無私的敬仰,也是對包拯最好的詮釋。</h3> <h3> 公元1973年,安徽省合肥某鋼鐵廠準(zhǔn)備擴建,域內(nèi)有包氏家族墓需遷走。在清理包氏墓葬的過程中,令考古人員難以置信的是,包拯及其后人們的墓中殉葬品十分簡樸,和一般老百姓的無異。整個墓群里總共才50多件。包公去世后,朝廷念其功德,追贈“禮部尚書”,文官中已是較大的官員了,但他的墓葬卻是如此簡單,更印證了包公一生的清廉。</h3> <h3> 包公墓的墓志銘共有3200字,記載其清廉的一生。</h3><h3> 摘徐志摩先生詩《再別康橋》中的一 段:</h3><h3> 悄悄的我走了,</h3><h3> 正如我悄悄的來;</h3><h3> 我揮一揮衣袖,</h3><h3> 不帶走一片云彩。</h3><h3> 徐志摩的詩用在包公身上是十分準(zhǔn)確的!</h3> <h3> 孝肅家風(fēng),嚴(yán)厲冷峻。1062年5月13日,包拯在樞密院辦公時突發(fā)疾病,臥床不起,自知時日不多,遂召集家人立此家訓(xùn),并簽字畫押?!?lt;/h3><h3>包拯家訓(xùn)</h3><h3>包孝肅公家訓(xùn)云:</h3><h3>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lt;/h3><h3>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h3><h3> “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庇质淖郑钫?,孝肅之子也。</h3><h3>【譯文】</h3><h3> 包拯在家訓(xùn)中有這樣一段話:“后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在家訓(xùn)后面簽字時又寫道:“期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直立在堂屋東面的墻壁旁,用來曉喻后代子孫?!痹挠钟惺膫€字。 </h3><h3> 包珙,包拯的兒子。</h3><h3> 孝肅,包拯的謚號。</h3><h3> </h3> <h3> 這是大殿內(nèi)一尊包公坐像,蟒袍玉帶,威嚴(yán)端坐在靠背椅上,展示包公的氣魄和威嚴(yán)。包公本是白面書生,因其剛正不阿,執(zhí)法如山,不徇私情,被后人譽為“黑臉”。因而在以后的文學(xué)作品和戲劇中,就成了黑臉包公。</h3> <h3> 東殿</h3> <h3> 東殿的群組臘像,《鍘美案》與真人大小一樣,色彩鮮明,形神一致,栩栩如生。</h3> <h3> 任憑太后公主軟硬皆施,殿上說情,都沒有用。包公手摘官帽,執(zhí)意鍘陳世美,何等的大義凜然!</h3> <h3> 在中國各種戲劇中,有關(guān)包公的戲很多。如 在 《秦香蓮》和《鍘美案》這兩個戲中的秦香蓮和陳世美是虛構(gòu)的人物,歷史上并不存在。所以成戲,完全是百姓的訴求和愿望,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對邪惡強權(quán)的憎恨。</h3> <h3> 包公祠東側(cè)的包公湖。</h3> <h3> 廉泉</h3><h3> 包公祠東花亭里一口水井。傳說廉泉有特別神奇之處,喝此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老百姓喝后會解渴;清官喝后,清冽可口;貪官喝后,苦澀難咽,像有茫刺封喉且當(dāng)場頭痛欲裂,無藥可醫(yī)。唯一能減輕病痛的偏方是:喝一碗狗尿。</h3> <h3> 包公湖邊的花園</h3> <h3> 來到包公湖邊,猶如穿越千年北宋又回到了現(xiàn)在。</h3><h3> 回到了現(xiàn)在,只是包拯沒有隨我同來。</h3> <h3>一個造就富人的時代是可怕的時代。人因富而不平,社會因富而不公。時代如果沒有了公平,希望就是泡沫!</h3> <h3>社會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平,也不可能有絕對的平均。但基尼系數(shù)的居高不下,對于國家和民眾絕不是好事。</h3> <h3> 公正、公平、社會和諧,自古就是百姓的期盼和愿望?,F(xiàn)在是從“精英主義”到“民本主義”、從“以資本為中心”到“以“人民為中心”的轉(zhuǎn)變。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wù),公平正義和人民主權(quán)是最大的初心。</h3><h3><br></h3> <h3>理論上的正本清源,實現(xiàn)第五個現(xiàn)代化,讓毛澤東思想回歸!</h3> <h3> 淘氣的小孫女。</h3> <h3><br></h3><h3> 第三篇、大相國寺</h3><h3> 相國寺歷史悠久,這里原為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齊文宣帝始創(chuàng)寺院,名為建國寺。唐睿宗李旦即位當(dāng)皇帝改名為相國寺。</h3><h3> 該寺為我國古代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北宋時期最為鼎盛。北宋滅亡后,遭嚴(yán)重?fù)p壞,以后各代重修?,F(xiàn)建筑主要為清代遺物。</h3> <h3> 寺和廟是不同的。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供奉鬼神的為廟。寺,原為官署,佛教傳入中國后,寺又指寺院(僧侶居住之地)。寺是外來宗教宣講之地,廟是記念國殤和忠孝人仕的場所。</h3> <h3> 鐘鼓兩樓</h3><h3>1992年重建,鐘樓間懸掛的銅鐘為乾隆年間的遺物。該鐘重達五噸,鐘聲響亮優(yōu)美,尤其是秋冬霜天敲擊,聲音清越,響徹全城,素有“相國鐘聲”的美譽。</h3> <h3> 天王殿</h3><h3>清代乾隆年間修繕。綠琉璃瓦頂。殿額為趙樸初所題。</h3> <h3> 藏經(jīng)樓</h3><h3>建于康熙年間,收藏佛教經(jīng)典的地方。</h3> <h3> 羅漢殿</h3><h3>清乾隆年間所建。內(nèi)有“千眼千手”佛,是乾隆年間的一藝人用58年的時間完成的藝術(shù)杰作。四面造型,每面六只大手及扇狀小手三四層,每只手掌刻一眼,共計一千零四十八只眼。雕工精巧,鬼釜神工,是大相國寺鎮(zhèn)寺之寶。</h3><h3><br></h3> <h3>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由五臺山來到大相國寺管理菜園子,制服了一幫潑皮無賴,倒拔垂楊柳,并和林沖相識……,這些故事都是施耐庵先生虛構(gòu)編寫的,實際并無此事。</h3> <h3>小和尚們的武功好生了得!</h3> <h3>(上集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