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相聚在廬山—— 暨新洋農場中學65屆部分同學聯(lián)誼會</b></h1> <h1>金秋季節(jié)桂花飄香,新洋農場66屆部分同學相聚在廬山.我和二嫂為二哥保駕護航也隨同來到廬山。我們分別由南京,蘇州,上海三個城市匯集到同一列火車,向著九江市奔馳而去。</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i>五十年光陰彈指一揮間。今天我們懷著對同窗友情的思念和依戀,來到廬山,歡聚一堂,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i></b></h1> <h1><b>半個世紀的相聚,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大家相互簇擁著, 摟著肩膀,拍著胸膛,說著過往 , 如同看到了彼此青春的模樣。因為同學,讓我們找到了歲月的光芒萬丈。 有同學的地方都是景色最美的地方。</b></h1> <h1><b> 有一種憂傷叫同學,有一種喜悅也叫同學。同學仿佛是天賜的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b>。</h1><h3></h3> <h1> <b>姜玉華姐姐的同窗好友章 以明夫婦, 潘偉梁 夫婦也是同學情深如海。這次廬山行,他們唯恐王大哥照顧姜姐體力不支,他們一起搭檔前來照顧姜姐,這樣的同學情令人感動。因為同學情,我們有緣相聚??</b></h1><h3></h3> <h1><b> 在友誼里,不用言語,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無聲的歡樂中發(fā)生而共享了。</b></h1> <h1><b> 愉快的行程從茶話會開始。愛華姐真是個有心人,特地從南昌帶來了瓜籽花生巧克力等茶點,在歡快溫馨的氛圍下,我們共同回憶往事:校園嬉戲打鬧的奇聞趣事;宿舍饑寒交迫的窘況以及邊打工邊學習的往事都抖摟出來了回味無窮……回憶是那么親切,回憶是那么溫馨。尤其是愛華姐的發(fā)言感人至深,她抒發(fā)了自己遠嫁南昌幾十年來對親人對老同學無限思念之情,多少次“夢回農場淚滿眶”,情到深處而哽咽……,我們無不為她豐富的情感而動容……</b></h1> <h1><b> 在愛華姐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位于廬山半山腰的行政中心——牯嶺街。站在街心公園,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長江玉帶,為休閑、消遣、娛樂的理想場所,也常是廬山旅游者的首到之地。</b></h1> <h1><b> 牯嶺街心花園,把瞬間的幸福留存永恒的記憶。</b></h1> <h1><b> 牯牛象征著發(fā)奮圖強,牛氣沖天,我們與牯牛合個影。</b></h1> <h1><b> 燈火闌珊處,最美牯嶺景。</b></h1> <h1><b> 往事如煙,溫馨如昨。相聚使我們重溫那一同走過的日子?;貞浧鹉嵌渭で槿紵臍q月,歷久彌新,永不褪色!</b></h1> <h1><b> 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候,流淌著輕快的音符,這些音符匯集在一起,結成了美麗的主旋律。這就是生命劃過的痕跡……</b></h1> <h1><b>同桌的你已不是倩男靚女,。青絲變白發(fā),少女成老嫗。歲月可以改變我們的面容,卻無法改變我們的同學情。</b></h1> <h1><b> 愛華姐是個感情豐富且細膩的性情中人。為了這次同學聚會,她精心做了計劃。事先為茶話會準備了糖果瓜籽巧克力……讓大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接著又贈送給每位來客兩包廬山特產——梁茂隆茶餅;翌日清晨,獨自一人去街上買油條,豆?jié){,雞蛋和包子,為同學們能品嘗到物真價實的有廬山風味的佳肴,她親自踩點一一把關……愛華姐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親友們的摯愛化作無聲的行動?!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b></h1> <h1><b> 群主王哥和姜姐是一對感情深厚相濡以沫的恩愛夫妻。當年姜姐不顧父母的極力反對,毅然決然地嫁給王大哥;榮辱與共,無怨無悔。如今王大哥對姜姐更是疼愛有加,無微不至。為了不讓她感到孤獨寂寞,他寧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推著輪椅帶她游天下!</b></h1> <h1><b> 任勞任怨的老班長夫婦,此次廬山行功不可沒!由于他們的攻略做得仔細,我們食住在地處交通要道的甲秀商務酒店,標準間才75元/間。既舒適又干凈,四夜五天的食宿費用包括進出廬山的包車費以及所有景點交通費夯不啷當一共才七百多元??。性價比太高了!和班長一起出游,省錢省事還省心。??哪有歲月靜好?是有人在默默奉獻。??</b></h1> <h1> 朱劍飛哥哥是改革開放時代的弄潮兒,經歷了一番酸甜苦辣咸的拼搏,如今置田造屋事業(yè)有成,賺得盆滿缽滿。正如歌中所唱:愛拼才會贏<b>!??</b></h1> <h1><b> </b><b>張浩志老師當年是新洋農場的英俊瀟灑的帥小子。改革的春風吹綠了大地,他憑借扎實的文化功底當上了農場學校的人民教師,從此如饑似渴地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學習……學富五車,才高八斗?,F在是我們“眷村”里老教授哦!??</b></h1><h1><b> (我在臺灣看見一排排簡陋的小房子,里面住的都是國民黨老兵家眷。說著五湖四海的方言,臺灣管這里為“眷村”,鄧麗君就是眷村里的孩子,所以會說山東話,四川話,杭州話……聯(lián)想農場也是一排排茅草屋,住的都是原上海公安局轉業(yè)過來的國民黨舊警官。也是說著五湖四海的方言,我們也會說許多方言。所以我稱農場為”眷村”。不同的只是他們可以讀書升學甚至出國深造,而我們只能讀到初中。然后做農民修地球。)</b></h1> <h1><b> 王明槐哥哥為人厚道,話語不多。每次我們出行他總是默默無聲地小心推著輪椅,唯恐顛簸造成輪椅上的人不適。細微之處看真情。??<br></b><b> 明槐哥哥在農場是個出名的孝子,前幾年伺候年邁的母親,送走了雙親又無怨無悔地照顧90多歲的丈母娘。他的心里裝的是孫子和老人,唯獨沒有自己。??</b><b><br></b></h1><h1><br></h1> <h1><b> 我們漫步在牯牛街上,正好遇到中秋前夜,一輪明月掛在天空與山下萬家燈火遙相呼應,構成美妙的山水油畫太美了!這時朱劍飛哥哥突然有了靈感,只見他深情地望著月亮,瀟灑的吟詩一首:<br></b><b> 今晚同窗沽酒游,牯嶺美景一覽收;<br></b><b> 秋風明月隨風沐,回程與你喝幾盅。</b></h1><h1><b> </b></h1> <h1><b> 緊接著二哥鵬飛思考片刻也作詩一首:<br></b><b> 愛華誠邀廬山行,滄桑錘煉未老心,<br></b><b> 相聚時難別亦難;又見當年同窗情。</b></h1><h3><br></h3> <h1> <b>閑庭信步在牯嶺街上,二哥鵬飛用生硬的上海話唱起了小時候的歌謠:“落雨咯,打烊咯,小巴辣子開會咯……”緊接著大家一起和聲唱了起來:“小弟弟小妹妹儂伐要哭,明朝帶儂到上海去。上海蘋果多來嘻,我?蘋果儂?皮。”“雞沾醬油老卜燒蹄膀,油激豆腐嘛兩面黃;叭煮雞蛋紅燒獅子頭,?起來咪道叫怪哉,叫怪哉……”一首首曾經伴隨我們長大了的耳熟能詳的吳儂軟語兒歌,唱起來感到特別親切,仿佛就在昨天…… 此時此刻我們都沉浸在深深的回憶中……</b></h1><h3></h3><h1><b>(我們都是隨父母從上海公安局轉業(yè)來到新洋農場。當時農場語就是上海話。后來地方干部帶家屬子女來的多了,才逐漸轉化為現在的方言。至今仍有部分人用上海話交流。)</b></h1> <h1> <b>倆位可愛可敬的大姐,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們雖然只相逢幾天,你們身上所發(fā)出的閃光點是永遠值得我學習的。</b></h1> <h1> 鵬飛:我倆唱首“同桌的你”?<br></h1><h1> 愛華:可我記不得歌詞了。</h1><h1> 鵬飛:沒關系的,咱一起跟著音樂??一起唱……</h1> <h1><b> 姜玉華姐是個樂觀開朗的人,她的腰因腰椎盤突出壓迫神經開刀失敗引起的病變,醫(yī)生斷言要常年臥床,而她卻依驚人的毅力,以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著自己和身邊的人。</b></h1><h3></h3> <h1><b>推著輪椅看日出??是我們這支隊伍靚麗的風景,引來多少游客回眸。姜玉華姐的同學潘為良夫婦和張義明夫婦也是同學情深,他們先后陪同姜姐去云南旅游,去臨安農家樂度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輪椅上的老同學看到陽光彩虹和青山綠水。要讓玉華姐和大家一起縱情的歡悅大聲的笑。這次他們擔心王大哥身體單薄又一次結伴來到廬山,前后左右簇擁著她,這樣的同學情深意切看著令人感動。有一種緣分叫同學。</b></h1><h3></h3> <h1> <b>我們閑庭信步地走在最美的牯牛街心花園。共同回憶過去的時光,撫今追昔話滔滔;相聚雖然短暫,但濃濃的親情深深的感動了大家,那晚二哥鵬飛思緒萬千,轉展難眠,賦詩一首:<br></b><b> 五老峰上論春秋,古稀同窗話意濃;<br></b><b> 閱盡人間滄桑事;期待西山再聚首。<br></b><b>(他們已經約定好了,深秋聚會在蘇州吳中太湖之濱——西山。注)</b></h1><h3></h3> <h1> <b>二哥鵬飛身患癌癥多年,在親人的關愛下,在二嫂無微不至的照顧下,他以頑強的毅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豁達開朗,笑對人生。這次他懷揣大包抗癌藥,滿面春風地與大家交流。在他的臉上看不到憂愁和悲傷,聽不到抱怨和牢騷。我們看到的他總是充滿陽光的微笑???;磉_的胸懷令人欽佩。親愛的二哥,我愛你!??</b></h1><h3></h3> <h1> <b>衷心地感謝二嫂對二哥無微不至地照顧關愛,讓我們的兄妹情能延續(xù)更長。<br></b></h1><h1><b> 二哥,人生征途,我們會攜手并肩,共同享受夕陽的余暉。</b></h1><h3></h3> <h1><b> 朱善珍姐姐是上海知青,七十年代末從云南西雙版納邊陲來到新洋農場。與老班長張磊喜結連理??芍^月下老人心愜意,千里姻緣一線牽。幾十年來他倆舉案投眉,相敬如賓。在廬山相聚的日子,她樸實無華的待人和一絲不茍地做事。給我們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b></h1><h3></h3> <h1><b> 秋天的陽光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我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隊伍。我們一行十四人有的手扶輪椅,有人拉著纖繩,一路歡歌一路笑,浩浩蕩蕩地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走去,一路迎來游客們的贊嘆。??從游客們的眼神里,我能感覺到他們在說:瞧!那支推著輪椅上含鄱口看日出的隊伍多友善?。∵€有那坐在輪椅上的人多陽光?。∈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我們是快樂的“徐霞客”,青山綠水任我游。</b></h1><h3></h3> <h1> <b>一輪火紅的太陽沾著湖水升起在紫褐色的霧靄中。頓時 染紅了藍天、綠水、遠山、近嶺。 湖面生輝,極為壯觀。依亭四望,浩浩蕩蕩,胸襟頓時為之開闊。</b></h1> <h1><b> 含鄱口的“日出”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眼球。觀湖亭上人山人海,你方唱罷我登臺。煞是壯觀!</b></h1> <h1> <b>我們盡情地在人群沸騰的歡呼聲中享受真這美好的時刻。</b></h1> <h1>問蒼茫大地誰主沈???</h1><h3></h3> <h1><b>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b></h1> <h1><br></h1><h1> <b>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b></h1><h1><b>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b>!</h1><h3></h3> <h1><b> </b></h1> <h1><b> 我要和你們合個影。</b></h1><h3></h3> <h1> <b>美麗的景色,幸福的時刻。</b></h1><h3></h3> <h1> <b>“犁頭尖”山峰陡峭筆直,像個犁頭直指蒼穹。是含鄱口看日出的最佳方位。站在“犁尖頭”之巔觀看日出?? </b><b>煙波浩渺,</b><b> 一覽無遺……遠眺五老峰,就像毛主席仰臥在水晶棺材里的模樣,所以也稱之——領袖峰。</b></h1><h3></h3> <h1> <b>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五人爬上了含鄱口附近的梨尖山,這是觀賞對面五老峰的最佳地方。</b></h1><h3></h3> <h1><b> </b>我們是勇敢的攀登者!</h1><h3></h3> <h1><b>展開想象的翅膀,把最美的景色拍攝下來,收藏起來。</b></h1><h3></h3> <h1> <b>無限風光在險峰。</b></h1><h3></h3> <h1> <b>老班長,小心啊,上山容易下上難哦??</b></h1><h3></h3> <h1> <b>無論征途多坎坷,我們都要攜手并肩風雨同舟。</b></h1><h3></h3> <h1><b>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b></h1><h3></h3> <h1><b>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五十五年歲月彈指一揮手!當年的俊少年,如今的小老頭。</b></h1><h1><br></h1> <h1> <b>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br></b><b>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b></h1><h3></h3> <h1><b>在廬山牯嶺東谷,</b><b>有一座掩隱在一片綠蔭深處的英國券廓式的別墅----“美廬”。它是廬山所特有的一處人文景觀,它展示了風云變幻的中國現代史的一個側面。</b></h1><h3></h3> <h1><b>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b></h1><h3></h3> <h1> </h1> <h1> <b>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br></b></h1><h1><b> 今天,我們是美廬的主人,我們盡情地唱著,歡快地跳著。愉悅的心情溢于言表。</b></h1> <h1> <b>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br></b><h1><b>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b></h1></h1><h3></h3> <h1><b>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b></h1><h3></h3> <h1> <b>廬山會議會址建于1937年。黨中央先后三次在這里召開工作會議。這里保留了1961年會議原班人馬就坐的排列順序。<br></b></h1><h1><b> </b></h1><h3></h3> <h1> <b>廬山國民廬山大廈是一座民國主題文化酒店,是民國時期廬山三大建筑之一,被譽為“廬山之冠”?,F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廈原為國民黨中央黨?!皞髁晫W舍”,軍官訓練團舊址。落成于1936年,由蔣介石親筆題寫“廬山傳習學舍”,1946年改為“廬山大廈”。</b></h1><h3></h3> <h1> <b>走進大廳,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廬山傳習學舍”橫額便映入眼簾。再往里走,正面一個架子上,放了一柄放大了的“中正劍”模型,后面停放一輛考究的人力車模型,再后面的墻壁上,是孫中山先生的像。像的左邊是國民黨黨徽,右邊是國民黨黨旗。像的最上面,有孫中山“天下為公”橫額,橫額下方書有“國民黨軍官訓練團舊址”。</b></h1><h3></h3> <h1><b> 廬山傳習會舊址;國民黨中央黨校舊址。</b></h1><h3></h3> <h1> </h1><h3></h3> <h1><b> 花經院內綠蔭成行。花團錦簇,小橋流水……</b></h1><h3></h3> <h1><b>姜姐雖然行動不便,但意志堅強,陽光向上,帶給大家的始終是微笑。是朵活力四射的鏗鏘玫瑰??</b></h1><h3></h3> <h1> 《<b>花徑·白居易廬山草堂》以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期間游覽廬山花徑的文化流韻和營造草堂的造園思想為貫穿線,闡述文化名人與文化名山交相輝映的歷史進程。</b></h1> <h1> <b>難怪白居易在此居住并賦詩名句:<br></b></h1><h1><b>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br></b><b>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b></h1><h3></h3> <h1> <b>我們因同學情而相聚在廬山,常熟虞山的朋友,你們的真誠,你們的豪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常來常往才能友誼天長地久。朋友,南京歡迎你們!</b></h1> <h1> <b>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br></b><h1><b>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b></h1></h1> <h1> <b>廬山交通特方便,只要買70元的一卡通,一周內所有的景點都有中巴接送,游玩方便極了。旅游局的宣傳標語也是絞盡腦汁,中巴車的犄角旮旯都懸掛著“不到三疊泉,不是廬山客”的標語。我們這次在廬山幾乎玩遍了所有的景點,為了做個正真的”廬山客”,必須去三疊泉打卡。</b></h1> <h1> <b>三疊泉瀑布,立于”觀瀑亭”俯視三疊。聽瀑鳴如擊鼓,吼若轟雷;見瀑像噴晶拋珠,水灑濺玉,連垂素練,落入深谷。仰看與俯視各蔚壯觀,自成美趣,現在“觀瀑亭”我要大聲地,自豪地告訴自己:我是廬山客,我驕傲!</b></h1> <h1> <b>每次來到三疊泉瀑布。就是想領略詩仙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偉壯觀的氣勢。</b></h1> <h1><b> 站在三疊泉的最低谷的“觀瀑亭”,盡情領略著”勢如奔馬,聲若洪鐘”的三疊泉瀑布的雄偉壯觀。<br></b></h1><h1><b> 此時的我們如愿以償,所有的汗水都無怨無悔!</b></h1><h3></h3> <h3> </h3> <h1> <b>明天早晨就要告別廬山了,上午才去過聞名遐邇的三疊泉,群主交代下午休整,明天返航。 我想趁下午還剩半天時間去五老峰登高望遠,再次領略廬山勝境。于是趁午休時分,悄悄出門,然后大步流星地踏上中巴車。我獨自一人來到五老峰,中秋前夕,公園里游客稀疏,我獨自一人拾級而上,走走看看,悠閑自在。我喜歡這樣的感覺,讓想象插上翅膀,在天空中翱翔……不知不覺我迂回周轉地來到了五老峰的第四峰,當我爬上四峰之巔極目遠眺,哇!好雄偉??!遠處藍天白云山巒疊嶂。從山頂往下望去,更添神秘感,深深的吸引住人們的眼睛,就像是萬丈深淵,給人震驚的感覺。夕陽灑落在鄱陽湖上泛起點點金光,九江輪廓盡收眼底。我仿佛來到傳說中的瓊臺樓閣,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br></b><b> </b></h1><h3><b></b></h3> <h1> <b>五老峰的奇特秀美自古到今廣為流傳。詩李白路徑此處也不忘作詩一首: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br></b><b> </b></h1><h3><b></b></h3> <h1><b> 站在四峰之巔,白云繚繞拂面,天風颯颯振衣,大千世界,盡收眼底。真想就這么默默地獨自欣賞夕陽西下的五峰美景。但今天的告別晚聚一定不能遲到,讓別人擔心是很不禮貌的。依依惜別雄偉壯麗的五老峰。再見了廬山,我一定會回來再次領略你的風采。</b></h1> <h1><b>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b></h1> <h1> <b>望斷云天,心意飄渺。<br></b><b> 想花開花落,看云卷云舒……</b></h1><h3></h3> <h1><b> 九月十三號清晨,我們依依惜別了廬山,迂回周轉地向九江出發(fā),一路上群山連綿,起伏跌宕。太陽??出來了。村子里的屋頂l飄著縷縷炊煙,空氣中彌漫著輕紗似的薄霧。我情不自禁地拍下這美好的畫面。</b></h1><h3><br></h3> <h1><b> 趁上午的半天時間,我們南京方向的四個人立即去瀏覽九江市有名的潯陽樓。<br></b><b>步入二樓展廳,108好漢的雕像栩栩如生,流光溢彩。正面墻上懸掛著宋江江州題反詩。二哥略有所思片刻,口中念道: <br></b><b> 潯陽樓前評宋江,疏財仗義美名揚;<br></b><b> 熱衷招安奔錦繡,英雄好漢葬沙場。</b></h1><h1><b></b><b><br></b><b> 同窗八方喜相逢,友情長存年華中;<br></b><b> 聚首幾日又離別,潯陽樓前好愿送。<br></b><b>...這是王中發(fā)大哥蹬上潯陽樓后抒發(fā)出內心的情感。??</b></h1> <h1> <b>群主大哥心系長江,始終關注兩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否。瞧!他正在專心致志地視察長江汛情呢。</b></h1> <h1><b> 潯陽樓上憑欄遠眺,滾滾長江盡收眼底,巍巍匡廬一覽無余。令人心曠神怡陽樓,雅趣無窮</b>……</h1><h3></h3> <h1><b> 我們趕在十一點正踏上返寧的歸途。列車喘著粗氣徐徐前行,仿佛是含情脈脈地向九江告別。窗外鄱陽湖面百舸爭流千帆競,田野村莊層林盡染秋意濃。我們邊觀景邊指點著:那里是鄱陽湖,那里是長江。瞧!那是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那座山大概就是石鐘山……看夠了風景就打摜蛋,當華燈初上的時候,我們平安地到達南京。抬頭看天空,一輪明月照九州,今年的中秋節(jié)我們在途中,這是個意義非凡的中秋之夜。在我記憶的長河中,一定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難忘今宵……<br></b><b> 迎著朝陽別牯嶺,捧著玉盤歸金陵;<br></b><b> 一路歡笑一路情,最是難忘廬山行。<br></b><b> 2019.9.13日中秋之夜。林紅</b></h1> <h1> <b>帶著愉悅的心情,結束了難忘的廬山行。我們十四個人在短短幾天的相聚中建立了友情。 我除了收獲旅游的快樂以外,還看到了你們身上的閃光點。你們真誠的為人;踏實地做事;豁達的胸懷;堅韌的意志以及面對疾病樂觀向上的堅強表現令我感動,是我此行的又一個收獲。</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