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與共和國同歲!

西西東東

<h1>不知不覺人生已走過七十個年頭,今年也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建國七十周年華誕。因為和共和國同歲,我有了足以自豪一輩子的稱謂:共和國的同齡人!</h1><h1> 70年的時間聽起來很長,可走過來卻覺得非常短暫。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懵懂無知的幼兒,再到充滿好奇的少兒,從青春靚麗的青年,到成熟穩(wěn)重的中年,再到遲暮衰退的老年,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h1><h3></h3><h1>感謝把我?guī)У竭@個世界來的父母,感謝父母辛勤的陪伴,感謝父母用心,細心地為我們留下了成長過程的影像。讓我看到嬰兒時的自己,感謝父母深沉的愛!以此美篇表示對已離我遠去的父母感恩之心!也讓我重走了一遍人生的路!</h1><h3><br></h3> <h1>父母都是軍人。父親1937年參軍,著名的“平型關(guān)大捷”戰(zhàn)役有他的參與。并在以后的戰(zhàn)役中流血負傷。母親1940入伍,在部隊里救治,護理傷病員,他(她)從八路軍到新四軍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h1><h1>這是有我后的第一張全家照。照片里的我大概也只有幾個月吧,被媽媽抱在懷里的感覺真好。哥哥也和爸媽一樣穿著同款的小軍裝,一看就知道是隨部隊跟父母行軍打仗的孩子。我也是在大軍南下的路上出生的。</h1><h1> 小時候,以為自己一直生活在南京,就和媽媽抱怨過從沒坐過火車?? ,媽媽說,你生下三天就坐火車了。當年媽媽懷著我隨大軍南下,在蚌埠生下了我,沒幾天部隊又要到合肥,媽媽就帶著剛出生三天的我坐火車到了合肥,我確實坐過火車了。很巧的是我居然定居在了合肥,這也是命運吧。媽媽那時沒什么奶水,在火車上就用京果粉加水喂我,可能是這個原因,我記事時就愛吃京果粉后來只要碰到就會買,只是現(xiàn)在的味道也沒以前好吃了。父親參加了大別山剿匪時我們又隨部隊從合肥到了桐城,住過一段時間。從小老聽大人講“桐城”,就是不知道這個地方在哪?感覺挺神秘的,后來才知道是離合肥不遠的一座小城,城內(nèi)有個“六尺巷”隨2016年的春晚的播出成了中國最美小巷而名揚中國。</h1><h3><br></h3><h1><br></h1> <h1>同時照了兄妹倆合影。因為我太小估計只有三,四個月,還打著“蠟燭包”(我是7月份出生,照相時天已冷了)無法坐,媽媽用手支撐著,背景被花遮住的是媽媽,那時就有“美圖秀秀”了,只不過是手工版的。</h1> <h1>已經(jīng)會坐小板凳了。</h1> <h1>根據(jù)照片估計,我還沒到一周歲,那也就是1950年的6月份左右。這張照片中哥哥一只手扶著童車,一只手插在褲子口袋,很酷的樣子,而我笑的挺可愛!</h1><h3><br></h3> <h1>同時還給我單拍了一張,這張我沒笑。哥哥的小手也被拍到了,以前我以為是上張裁剪的,這次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另外單拍的。更感覺到了爸媽愛的細心和長遠!特地為我留一張幼兒時的單人照片。</h1> <h1>我,哥哥,還有一個大伯家的姐姐。姐姐是大伯唯一的孩子。大伯去世后,父親就把她從山西老家接到我們家,和我們一起生活,上學,直到她出嫁。姐姐長的挺漂亮!</h1><h1>說起大伯,我的名字還是他起的。父親參軍后一直到快解放時才和大伯有書信聯(lián)系,大伯知道了母親又懷有身孕,就在信中為還沒未出生的孩子起了名字,男孩叫“騰蛟”,女孩叫“鳳棲”。聽父親說當時的部隊駐在出過皇帝的鳳陽而讓大伯有了聯(lián)想,寓意龍鳳。我出生時大伯已病逝,父親就給我用了大伯起的名字。</h1> <h1>一定是玩得好的小伙伴,那時的我小瞇瞇眼,腦門有點大且犇,和旁邊的小朋友不能比,就是個丑娃娃。??</h1> <h1>這張照片中穿淺色衣服的小孩是我嗎?(照片是父母去世后才看到的,不能確認)看犇犇的額頭應(yīng)該是吧。雖然挺丑的像個小男孩,但我認賬。再看看長大了的我,怎么感覺有點像丑小鴨的故事。??</h1> <h1>哥哥開吉普,妹妹拿花花。在當時是挺時尚的!??</h1> <h1>穿著“海軍”制服的哥哥和坐在童車里翻書的妹妹,很經(jīng)典的五十年代初的照片,很可愛吧!這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張童年照片!</h1> <h1>有了妹妹后的全家福!妹妹是51年5月在上海出生的,這時我們隨軍住在上海。爸爸媽媽都身著軍裝,我被漂亮的堂姐姐抱著,姐姐的服飾據(jù)說當下正流行,看來服裝的流行幾十年一個輪回。</h1> <h1>根據(jù)童車和吉普車的道具,應(yīng)該是在我哥哥照相的同一家照相館照的,由兄妹倆變成兄妹仨。仔細看右下角,是“閔行照相館”那時我們家隨部隊住在上海閔行。</h1><h1>因父母工作忙,把哥哥和我送到軍部幼兒園上全托。半年左右才看望一次。爸爸到南京總高級步兵學校學習時,只帶走了媽媽和妹妹,我和哥哥繼續(xù)留在上海軍部幼兒園。哥哥和我在軍部幼兒園時我還沒有太多的記憶,只記得玩的地方是個很大的廳,地上有一輛有軌玩具火車??。(這個印象很深)還記得哥哥讓我把玩過的玩具放到一個要上樓梯的小房間里。根據(jù)后來從看的電影中感覺那里應(yīng)該是的舞廳,小火車也一定是有錢人家留下的,半截樓的小房間是雜物間。</h1><h1>52年9月部隊奉命離開上海赴朝參戰(zhàn),軍部幼兒園解散,本來爸爸請假到上海接我們,但正好有一個保育員回家路過南京就把我們帶到南京交給父母,可是我已經(jīng)不認識他們了,哭著要和阿姨走,可見已經(jīng)很久很久沒見過爸媽了。從此后,我再也沒上過幼兒園。原因是每次體檢我都因貧血不合格,不符合入園條件。從小我就身體不好,經(jīng)常生病,5歲時還自己一個人住過醫(yī)院,沒大人陪伴喲。記得爸爸到醫(yī)院看我,給我買山楂糕吃,我特別愛吃,是我記憶中最好吃的東西之一。妹妹體檢合格了去幼兒園了,我還是被留在家里。其實內(nèi)心很想去,很羨慕別的小孩能一起學習唱歌跳舞,想和他們一起過集體生活。這個愿望一直到上小學(一年級就住校)才得以實現(xiàn)。但在小學里因不會跳舞而自卑過,總覺得后來沒上幼兒園是我童年生活的缺憾。</h1> <h1>在南京先住在“大衛(wèi)新村”,應(yīng)該是南京城里,具體在哪?已不知道,只知道這個讀音。還住過“宇花廟”,可能是后來的宇花學校舊址吧。就在這住時發(fā)生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那時記得是住筒子樓,我們家在樓上。有天拿個蘋果在走廊吃,另一個孩子問我要,我不給,他就大哭,正好被下班的爸爸看見,爸爸就把我拉回家問情況,我說了原因后爸爸說,人家要就給他吃,不然就不要在外面“pian”(老爸是山西人,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顯擺”),并要我認錯,我覺得沒錯不認,老爸拎起我的一條胳膊一條腿,把我放到了二樓的窗口,問我錯了沒有,我當時嚇壞了,在“生死”面前違心地認了錯。盡管那時還小,但父親嚴以待己(包括家人)寬以待人的處事原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次體現(xiàn)。</h1><h1>父親畢業(yè)后留在總高級步兵學校當教員,我們就到總高住了。(現(xiàn)在的南京理工大學)兒時的記憶從總高開始,從7號樓住到505樓。走過訓練用的浪橋,蕩過高高的秋千,逮過閃閃的螢火蟲,撈過池塘里的蝌蚪……軍營里度過快樂且難忘的童年和少年!</h1> <h1>這是爸爸帶我和哥哥在孝陵衛(wèi)的百樂門照相館照的。哥哥有笑容,我卻很嚴肅。但是爸爸喜歡這張照片,還放大加彩了。</h1> <h1>五星紅旗下長大的孩子!</h1> <h1>和妹妹的合影。我和妹妹頭上都扎了小辮,還扎了蝴蝶結(jié)??。那時女孩子頭上的蝴蝶結(jié)就是美的象征。妹妹雖然小我兩歲,但卻長的比我快。拍這張照片時已差不多高了。媽媽懷我時正是解放戰(zhàn)爭后期,整天行軍打仗,吃不飽吃不好,先天發(fā)育不足,生下來又瘦又小。加上后天我愛吃糖,經(jīng)常牙疼,挑食,不好好吃飯,所以小時候爸爸老說我是又黑又瘦。聽媽媽說我到南京后,媽媽去上班我就哭,保姆哄我的殺手锏就是挖一小搪瓷碗的白糖給我,我立馬吃糖就不哭了,特靈!</h1> <h1>兄妹仨席地而坐,到底哥哥大些,照相時面帶笑容??,兩個妹妹面無表情??。</h1> <h1>爸媽周末會我們出去玩,這是在南京玄武湖留影,那時還沒大弟弟,不知是55年,還是56的春夏之交。</h1> <h1>又一次的游玩留影。</h1> <h1>1956年9月17日,是老家來了親戚,媽媽帶親戚和我們一起到中山陵。已經(jīng)上小學了,是總高的子弟學校。總高在南京中山門外的孝陵衛(wèi),而學校在城里,校名是“大陽溝小學”。當然我們就住校了,我的又一波離開父母的生活開始了。記憶中在學校也發(fā)生過許多趣事:躲貓貓躲在床頭底下的儲物柜子里,用床單裹著當裙子學唱戲,吃飯時不吃肥肉但又不敢扔就當藥片吞下,午睡時睡不著有同學傳授秘籍,把臉搓紅。上課時一男生把大便拉在褲子里我們就給他起了外號“拉屎大將”……還是因為體質(zhì)差,只要有人生病我就被傳染上,發(fā)燒住過校隔離室,別的同學星期六回家我被隔離不能回家,挺傷心的。一年級結(jié)束我們學校就搬到了紫金山腳下離家很近的新校區(qū),改名“紫金山小學”,在那學習了兩年。能生活在爸媽身邊感覺好多了。在“紫金山小學”我入了隊,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還當過中隊干部。記得“除四害”,哄麻雀,打蒼蠅,用紗布網(wǎng)網(wǎng)蚊子,就是沒逮過老鼠??,從小就特怕老鼠。還撿過廢銅爛鐵,我們會到總高的樹林里撿不知怎么留下的子彈殼等。我們班還養(yǎng)過山羊,課間給羊喂草,種過蠶豆,老師把收獲的蠶豆米油炸了發(fā)給我們吃,覺得太好吃了。還記得我的頭發(fā)長了,老師說可以扎辮子了,我像得了圣旨一樣回家告訴媽媽,媽媽說那你自己扎吧,第二天我就扎了個歪七扭八的辮子到校,也就從那時起自己學會了編小辮。總之,留在我記憶里的學校生活真美好!</h1> <h1>已經(jīng)有大弟弟了。這張照片應(yīng)該是58年底拍的。妹妹明顯比我高了。</h1> <h1>1959年,“六.一”兒童節(jié)合影,是爸媽給的我們有意義的珍貴禮物。</h1><h1>也就在這年我們家搬到了城里,總高級步兵學校合并到了南京軍事學院。我們開始住在解放路4號,我也和同學們一起轉(zhuǎn)到解放路小學。在新的環(huán)境里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h1><h3><br></h3> <h1>已經(jīng)是兄妹五個了,小弟弟還很小,是1960年5月份生的。</h1> <h1>第一張全家福。</h1> <h1>小學很要好的同學。我們兩家大人也是好朋友,而且很巧的是她哥哥和我哥哥同歲,我倆同歲,她弟弟和我妹妹同歲。挺奇怪吧,好像父母們商量好的一起生孩子!小學畢業(yè)后她隨父親去了外地,就失聯(lián)了。但幸運的是2015年小學同學群里找到她哥哥,也找到了她。我們又有了聯(lián)系。這張照片她也保存的很好,發(fā)給我看過。</h1> <h1>小學生</h1> <h1>小學畢業(yè)照。這張照片印了很多都送給同學了,自己留下的是從證件上撕下的。</h1><h1>我的小學生涯比較復(fù)雜,雖然只上了五年就畢業(yè)了,但地址換了4處,校名也有4個,分別是“大陽溝小學”,“紫金山小學”,“解放路小學”和“宇花學?!?。只不過前兩個是同所學校,后兩個是另所學校。以南京“中山門”為界線分成城里,城外。我們家在總高時住城外,學校在城里,我們住校,后學校搬到城外。父親調(diào)到軍院時我們家搬到城里,但一年后學校又搬到城外。我也就從住校到走讀,又從走讀到住校。</h1><h1>小學住校的生活給我留下許多美好和難忘的記憶。最后一年因發(fā)高燒半夜被生活老師送到校衛(wèi)生所的隔離室,一個人住在一個小房間,可能是打了退燒針后迷迷糊糊睡著了,等第二天早上醒來,看到窗戶外邊有一棵樹,葉片閃著金光,隨風輕輕搖曳。仔細看看,每片葉子都是金色的,和童話故事里的金樹一樣,當時我驚呆了,趕緊跑到外面繞過房子去看那棵樹,到了跟前看到就是一棵普通的樹,葉片就是綠的。再回到房間看樹葉已不再全是金色了,只是被陽光照的有些金點。這時我才明白是陽光的作用讓我在童話世界里呆了一小會。但那一刻卻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h1><h1>接著就放假回家了,是大客車把我們送到軍院馬標附近的地方然后各自拿上行李回家。有的家長來接孩子,或帶自行車??放行李。因我剛退燒,渾身沒勁,加上我又瘦又小,拿不動鋪蓋行李卷,想等家人來接我,可是等到學生都走光了還沒人來,當時我快哭了時看到了妹妹來了,她先到家,看我一直沒回去就來接我了。(雖是妹妹但長的比我高半個頭)和我一起抬著行李回去,記得到家了還被爸爸說我沒用!所以從小就受著嚴格的教育,吃苦耐勞,獨立性強!</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這張照片是貼在初中學生證上的(根據(jù)反面留的姓名和學號判斷),但照片一定是小學時照的。初中是南京九中。</h1> <h1>1963年夏秋之交,哥哥初中畢業(yè)才16歲,卻要參軍就要離開家了。哥哥當?shù)氖强哲姷目战当?,一想到他將從飛機??上跳下,再打開傘在天空飄蕩,就讓我們感到既神奇又自豪!</h1><h1><br></h1> <h1>留長辮子可是那個年代的流行和時尚哦!所以故意把長辮子放到前面留影。</h1> <h1>初中畢業(yè)照。當年我并沒有這張照片,是近期同學聚會時才得到的,非常有紀念意義!</h1><h1>初中一是年齡小,二是班級超分男女界線,所以照片上的女同學都認識,但男同學記得的不多,除了有幾個高中也是同班外,也就記得班長,同桌等幾個男生,2016年聚會前通過其他同學惡補了一下名字,不至于見面時太尷尬??。</h1> <h1>我們家住過的小營13號樓西三樓的大陽臺,后面尖頂樓房是俱樂部,過節(jié)時會有舞會,我們也常會去湊熱鬧。</h1><h1>說起來家里當時的條件還是比較好的,但在那時提倡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小弟弟還穿著帶補丁的褲子。</h1> <h1>高中生了。</h1> <h1>為了讓還在部隊服役的哥哥看到幾個弟弟妹妹的模樣特地照的,記得是1966年初在我們家后來住的寧海路附近的照相館照的。</h1> <h1>也給自己留下一張單獨照片。</h1> <h1>第一次到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在天安門城樓前留影!</h1> <h1>1968年我參軍了,實現(xiàn)了我從小就想當解放軍的愿望!當兵后第一張照片。</h1> <h1>不知為什么,這張照片顯得很小,感覺是只有十三,四歲的小孩。</h1> <h1>當兵后第一次回家。兄妹五人在家門口。</h1> <h1>穿軍裝后的第一張全家照。</h1> <h1>工作照,看體溫表。</h1> <h1>1985年換成大蓋帽的軍裝。近二十年的軍旅生涯我戴過有檐帽,無沿帽和大蓋帽。</h1><h1>我的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留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所大學校里,我為曾是解放軍的一員感到驕傲和自豪!</h1><h3><br></h3> <h1>解放軍第105醫(yī)院??肺科的女護士們</h1> <h1>“七仙女”們</h1> <h1>86年夏帶女兒去北京游玩,在好同學家打擾半個月。</h1> <h1>轉(zhuǎn)業(yè)后的工作和生活</h1> <h1>院衛(wèi)生所的同事們</h1><h3></h3> <h1>轉(zhuǎn)業(yè)后戰(zhàn)友們聚會</h1> <h1>2001年10月部分戰(zhàn)友在原105醫(yī)院病區(qū)大樓前</h1> <h1>花甲之年</h1> <h1>2011年6.1小學畢業(yè)50年后在南京相聚。</h1> <h1>2016年4月初中同學聚會</h1> <h1>16年4月部分高中女生相聚</h1> <h1>參加合唱比賽</h1> <h1>單位自娛自樂</h1> <h1>出國旅游</h1> <h1>2018年4月參軍50年紀念活動合影</h1> <h1>2018年10月高中同學聚會</h1> <h1>受戰(zhàn)友之邀上海聚會留影</h1><h3></h3> <h1>2019年3月張家界旅游到韶山?jīng)_</h1> <h1>2019年7月開始參加安徽電視臺綜藝頻道舉辦的“老爸老媽好聲音”的活動,我們的小合唱從海選“我的祝福你聽見了嗎”,到復(fù)賽的“到吳起鎮(zhèn)”,再到?jīng)Q賽的“草原迎賓曲”。在電視屏幕上3次展現(xiàn),一路走來,開心快樂!給我的70周歲生日增添了光彩!</h1> <h1>為了慶祝建國七十周年的演出</h1> <h1>大,小合唱</h1> <h1>文藝演出跳的6個舞蹈:斗笠舞“唱山歌”,圓舞曲“陽光路上”,藏族舞“扎西德勒”,圓舞曲“我和我的祖國”,蒙古族舞“馬背上的思念”,長扇舞“若水三千”。為了慶祝共和國70周年華誕,雖然排練時很辛苦,但演出時刻心情愉悅!開心快樂!</h1> <h1>人生的路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了過來,今后的日子還要繼續(xù)往前走,繼續(xù)和共和國同慶生日!我愛你中國!</h1><h1>愿余生安好!愿每天快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