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永遠的學兵十七連

55二連(李進京)

<h1> 學兵十七連簡介<br>  一、5809部隊學兵17連(2107工程學生民兵第17連),由原西安市21中學135人、33中學46人,69級初中應(yīng)屆男性畢業(yè)生181人和4名帶隊干部組成。年齡基本在16-18歲之間。1970年8月25日從西安出發(fā),1973年4月下旬全連分批退場分配工作,走向新的工作崗位。</h1><h3></h3> <h1>(1998年重返襄渝線,在營房故地祭奠去世戰(zhàn)友)<br>  二、連隊駐地:<br>  1970年8月28日——同年11月駐紫陽縣權(quán)河口。</h1><h3></h3><h1> 1970年11月——1973年4月駐紫陽縣溫家溝。</h1> <h1>  1971年冬,我連戰(zhàn)友在部隊營房前留影。</h1> <h1>  三排十班部分戰(zhàn)友溫家溝留影。</h1> <h1>  我連炊事班戰(zhàn)友合影。</h1> <h1>  我連九班戰(zhàn)友三線老照片。</h1> <h1>  與身后正在建設(shè)中的三勝寨隧道和任河鐵路橋合影:李愛國、李好燕、衛(wèi)建平。</h1> <h1>  1972年冬合影。前排左至右賈小平、張秉林、封雷霆。后排:劉保衛(wèi)、過渡、趙練。</h1> <h1>  劉永興在我連營房前留影。</h1> <h1>  我連戰(zhàn)友李愛國、劉永興、張長民、靳長安在任河上搖船</h1> <h1>  我連戰(zhàn)友李立新、張長民、鄧海移、李雙龍和前來探望的盛東耀同學在撐篙渡河。</h1> <h1> ?。?998年,任河公路橋、鐵路橋遠眺)</h1><h1> 三、獨立完成或參與完成的襄渝鐵路主要工程(以時間先后為序):<br> 1、紫(陽)高(灘)公路建設(shè);<br> 2、溫家溝駐地至任河大橋的施工便道工程;<br> 3、配合蘭州送變電公司,安裝完成五座330千伏安高壓線鐵塔安裝掛線工程;<br> 4、任河公路大橋工程;<br> 5、任河鐵路大橋工程;<br> 6、三勝寨隧道工程;<br> 7、煉(爛)石灘隧道工程。</h1><h3></h3> <h1>?。?998年10月1日,與鐵路局紫陽工務(wù)段領(lǐng)導(dǎo)合影)</h1><h1> 四、三線建設(shè)期間立功受獎及入黨、入團、提干情況:<br> 1、集體三等功:八班、炊事班。</h1><h1> 2、個人榮立三等功名單(共19人):</h1><h1>賈小平、吳建新、張永安、郝立年、劉繼林、鮑 &nbsp;鋒、吳建生、李乃棠、孟繁禮、李雙龍、陳洪濱、高爾維、李鐵力、呂凡平、李戰(zhàn)國、馬世昌、王重建、張劍川、劉保衛(wèi)。<br> 3、入黨:7人<br> 4、提干:6人<br> 5、入團:73人</h1><h3></h3> <h1>  2007年8月25日聚會,三排長、排副、四班長、衛(wèi)生員喜相逢。</h1> <h1>  2013年3月13日,二排長、排副喜相逢。</h1><h3></h3> <h1></h1><h1> (2016年4月24日,聚會合影)</h1><h1> 五、人員組織結(jié)構(gòu):</h1><h1> 連隊共分三個排,每排四個班,每班十二人,另有炊事班和連部直屬勤雜班,共十四個班。因施工期間各班、排人員多有調(diào)整變動,故基本以退場前為準,重現(xiàn)原人員編制。</h1><h3></h3> <h1>(2000年8月26日,赴三線三十周年聚會)<br>  全體人員名冊:<br>  連 長:孫忠海(國測一分局干部)<br>  指導(dǎo)員:胡太時(國測一分局干部)<br>  副連長兼副指導(dǎo)員:黃治中(秦嶺科考隊干部)<br>  副連長:賈小平(學生)</h1><h1> 司務(wù)長:鮑 鋒(國測一分局干部)<br></h1><h3></h3> <h1>  孫連長、指導(dǎo)員、司務(wù)長<br>  鐵道兵駐連部軍代表先后由吳副連長,羅副連長和謝副指導(dǎo)員等人擔任。<br>  一排 長:高爾維 排 副:李鐵力<br>  一班 長:王 成 班 副:來建業(yè)<br>戰(zhàn)士:牛順成、任林明、朱家慶、徐 文、屈順榮、劉長安、郭和平、杜開建、李 宏、孫龍根、閻保平。<br>  二班長:楊華州 班 副:劉永平<br>戰(zhàn)士:孫政禹、應(yīng)建國、牛治敏、王銘一、房立本、李建國、趙建軍、曹云伍、劉繼林、李志明。<br>  三班長:王師友 班 副:孟繁禮<br>戰(zhàn)士:李愛國、劉永興、邊 健、馬志忠、井流柱、李西安、王愛民、楊繼成、馬國慶、衛(wèi)建平。<br>  四班長:吳建生 班 副:金愛國 戰(zhàn)士:李雙龍、夏 晴、高向明、侯永強、周亞光、周勝章、白長元、劉自勝、崔秦生、桑紹文。<br>  二排長:粘中合 排副:張永安<br>  五班長:劉保衛(wèi) 班副:趙國祥 戰(zhàn)士:師孝陽、張長群、雷學斌、趙新生、范建平、過 渡、趙蘭申、貟智鵬、張海龍、陳勝利。<br>  六班長:馬世昌 班 副:廉林森<br>戰(zhàn)士:陶建華、楊雙喜、魏文斌、孫志成、趙建生、董國慶、馬勝利、魏三德、張民杰、萬富生。<br>  七班長:孫海民 班 副:嚴惠仁<br>戰(zhàn)士:閆西安、趙前進、趙 練、趙佛龍、陳正強、周禮俊、田國勝、宋天寶、張汝民、張福生。<br>  八班長:任惠波 班 副:姚新疆 戰(zhàn)士:張劍川、李好燕、侯延平、趙曉鵬、葉正杰、邵學文、郭存財、陳明順、蓋西安、趙維平<br>  三排長:張秉林 排 副:陳洪濱<br>  九班長:李乃棠 班 副:李寶山 戰(zhàn)士:劉天運、吳秦生、任 勇、董春福、劉五一、王千一、張建華、黃盛宏、朱瑞森、楊三喜。<br>  十班長:楊和海 班 副:胡玉杰 戰(zhàn)士:徐春德、王繁祥、宋省省、張典宏、李小四、張長民、許廣安、劉新安、徐西賢。<br>  十一班長:唐鳳岐 班 副:王西安 <br>戰(zhàn)士:楊建元、趙恩寶、趙大明、鄧海移、王瑞明、李立新、校金升、 高雙全、尹作典、顏九洪。<br>  十二班長:熊壽健 班 副:謝來鎖<br>  戰(zhàn)士:曹黎明、楊全增、趙維雄、楊建華、張建軍、靳長安、陳金玉、郟建敏、王志義、朱驪酈。<br>  炊事班長:呂凡平 班 副:王重建 戰(zhàn)士:劉和平、李治磨、李新民、李益然、陳海泉、呂平安、朱留安、李長安。<br>  連部直屬班:<br>文 書:李戰(zhàn)國 統(tǒng)計員:薛平安 衛(wèi)生員:朱寶璋 譚星云 上士:吳建新 封雷霆 理發(fā)員:李 巖 材料員: 郝立年 通訊員:王光青。<br>  六、1972年12月參軍入伍:李曉峰。<br>  七、因為傷病等原因中途退場及調(diào)離戰(zhàn)士名單(10人):<br>石新華 沙建華 張鼎昌 田書楷 姚崗 汪建民 羅群成 王建武 龔凱旋 牛忠賢</h1><h3></h3><h3></h3> <h1>  2007年8月25日,赴三線三十七周年聚會合影。</h1> <h1>(1998年,國慶期間重返襄渝線,在任河公路橋上合影)</h1><h1> 八、退場后,自1977年10月始,截止2019年9月,已去世25人。其中死于心腦血管疾病者7人;死于癌癥者7人;死于肝硬化者2人;死于血液病者2人;死于車禍者2人;死于其它原因者5人。名單如下(以去世先后為序):</h1><h1>孫龍根 陳金玉 邊 健 王西安 劉永興 贠志鵬 陳海泉 李好燕 薛平安 馬志忠 楊三喜 李愛國 王繁祥 陶建華 趙建軍 任林明 張民杰 尹作典 粘中和 董國慶 趙練 李志明 陳洪濱 陳明順 黃盛宏&nbsp;&nbsp;&nbsp;<br></h1><h3></h3> <h1>  送別陳洪濱戰(zhàn)友。</h1><h3></h3> <h1>  送別陳洪濱戰(zhàn)友。</h1><h3></h3> <h1>  送別趙練戰(zhàn)友后,在答謝宴上合影。</h1> <h1>  送別陳明順戰(zhàn)友。</h1><h3></h3> <h1>  (送別黃盛宏戰(zhàn)友)</h1><h1> 謹向英年早逝的戰(zhàn)友默哀,致敬!<br> 安息吧!親愛的戰(zhàn)友,我們的兄弟!世人將永遠銘記你們在三線建設(shè)戰(zhàn)場所創(chuàng)建的豐功偉績!你們的血汗將永不枯竭的滋潤襄渝線那綿延千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寸鐵軌,每一根枕木……<br> 戰(zhàn)友的不幸早逝,使我們在哀痛之余不禁會在腦海中浮起一個沉重的問號——為什么會有諾大比例的戰(zhàn)友匆匆地離開我們?這與我們少年時代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過早的承受超負荷的體力勞動和精神負擔有無關(guān)系?<br> 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過去的畢竟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當然不會沉溺于沉重、苦澀的回憶中不可自拔——回憶過去,正是為了更加珍惜今天!</h1><h3></h3><h3></h3> <h1> ?。?998年,重返襄渝線,在當年修建的隧道前留影)</h1><h1> 九、連隊的作風和特點:<br> 17連向以紀律嚴明和能打硬仗著稱。連隊在修建襄渝鐵路的兩年零8個月期間,始終與周圍的軍工連,民工連及山民友好相處,從未發(fā)生過尖銳沖突。</h1><h1><br></h1><h3></h3> <h1> ?。?015年4月15日,衛(wèi)建平和朱家慶代表學兵17連,迎送接待原鐵道兵二師九團江西籍鐵道兵重返襄渝線。)</h1><h3><br></h3><h1> 在溫家溝駐地,連隊干部劃定了一個狹小的活動區(qū)域——南到簡易澡堂,西到營房對面山腳下的廁所,北到炊事班,東到三排營房約100×50米的范圍。17連的干部戰(zhàn)士除上工和請假外出外,從未有人敢擅越“雷池”一步。<br></h1><h1>  也許正是因為這鐵一般的紀律,17連的181名學兵才逃過了那突然而至,摧枯拉朽的泥石流;逃過了河灘工地搶險中那呼嘯而來,氣勢磅礴的洪峰;逃過了隧道中驚魂奪命,恐怖萬分的大塌方;逃過了任河清流那表面平靜卻暗藏殺機的危險……181個生命都活著回來了。<br>  也許同樣是因為這鐵一般紀律的重壓,17連的學兵們才在施工中爆發(fā)了驚人的力量——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不在“重壓”下消亡,就在“重壓”下爆發(fā)!而17連義無返顧的選擇了后者。<br> 一次,在隧道施工激戰(zhàn)正酣之際,9團3營8個連隊搞月百米成洞大會戰(zhàn),17連一舉拿下了36.7米成洞的驕人戰(zhàn)績,驚得南征北戰(zhàn),見多識廣的鐵道兵老大哥也由衷地伸出了大拇指;<br>  鐵路橋打沉井的關(guān)鍵時刻,一為搶枯水季節(jié),二為保工程質(zhì)量,在人力緊張的情況下,17連兩個班連續(xù)奮戰(zhàn)56個小時!什么苦啊、累啊,干到最后已全然沒有了感覺,甚至沒有了語言功能和吃飯功能——平時總嫌吃不飽,可那時看著炊事班送來的飯菜卻直犯惡心!人整個像機器一樣,只是在不斷的重復(fù)著機械運動。一位學兵正攀在三、四米高的鋼筋骨架上綁軋鋼筋,突然掉了下去一動不動,都以為他摔暈了呢,急忙下去搶救,才發(fā)現(xiàn)他是鼾聲如雷地睡著了,臉上還流淌著摔傷的鮮血……正是因為堅持這種不怕連續(xù)奮戰(zhàn)的拼命精神,才保證了任河鐵路大橋的按期竣工。</h1><h3></h3> <h1> 1998年,重溫溫家溝舊日時光。</h1><h3></h3> <h1>(1998年,與溫家溝故地老鄉(xiāng)合影) </h1><h1> 還是在鐵路橋打沉井的關(guān)鍵時刻,1972年初春,早來的一場春汛將沉井樁坑扎好待用的、十一米長、幾噸重的鋼筋籠沖入河床。洪水退去后,必須立刻把鋼筋籠打撈出來,以保證工程按期完成。沒有吊車,沒有任何工程機械,只能依靠人力。在岸上麻繩拖拽屢試無效的情況下,一聲令下,戰(zhàn)友們爭先恐后脫掉棉襖,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圍攏在鋼筋籠兩側(cè)。一二三吶、一二三吶……在山呼海嘯般的號子聲中,岸上、水中一起使力,終于將巨大的鋼筋籠拖到了岸上!然而,掙扎著爬上岸的戰(zhàn)友卻一個一個“撲通”、“撲通”,相繼凍昏,倒在了河灘上……<br></h1><h1>  那個時候最熟悉的毛主席教導(dǎo):“三線建設(shè)要抓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7連都不折不扣地做到了。三勝寨隧道施工中有一次“瞎炮”突然爆炸,滾滾的硝煙中,學兵們在并不了解危險是否解除的情況下,仍奮不顧身沖向洞內(nèi)排險救人。死傷的三個鐵道兵戰(zhàn)士都是被學兵背出來的,鮮血,腦漿,紅的,白的糊滿了他們?nèi)怼?lt;br> 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已經(jīng)融化在了戰(zhàn)友們的血液中,成為了大家的自覺行動。它不僅表現(xiàn)在連隊的集體行動中,更表現(xiàn)在各班、乃至個人單獨執(zhí)行任務(wù)的時時刻刻。<br> 1971年5至7月,為保證襄渝鐵路的電力供給,連隊先后派出二排六班、八班和三排九班部分人員(根據(jù)工作需要,隨時增加施工兵力,有時甚至會調(diào)集連隊大部兵力突擊投入)配合蘭州送變電公司,進行330千伏高壓線鐵塔和線纜的安裝工作。時逢夏季,陜南的天氣既潮濕又悶熱,大太陽火辣辣的。在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幾個戰(zhàn)友頂著烈日暴曬,在無遮無攔的高壓線塔架上一干就是五六個小時不下塔,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又曬干了,又浸透了,又曬干了,留下了白花花的鹽堿漬。特別讓人感動的是,楊雙喜等戰(zhàn)友肩背部皮膚被曬傷,鼓起了一片片燎漿大泡,而自己因為一心都撲在工作上,竟毫無察覺,無意間用毛巾一擦,把血泡都捋爛了,露出了紅呲呲的嫩肉,血水涔涔地往下流,那慘景,簡直讓人不忍卒睹……</h1><h3></h3> <h1>?。ㄈ魏予F路橋頭,與火車同框,喜笑顏開)</h1><h1> 還有艱巨的任務(wù)是在那無遮無攔的山頂上挖基坑、往那高聳陡峭的山頂上背鋼架,那不但特別累,而且有危險,長長的鋼架壓在肩上,一不小心就會被別下懸崖,摔個粉身碎骨;放電纜的時候,寸把粗的電纜壓在肩上,每人負重都在七八十斤,連成一串,循著塔與塔之間的方向,在沒有路的荊棘叢中鉆出鉆進,裸露的皮膚上劃破了無數(shù)的血口子……哪一個人一不小心摔倒了,立刻便會拽倒一長串……然而,顧不上鼻青臉腫,顧不上血汗橫流,立刻爬起來又繼續(xù)攀登、攀登……用不著誰來督促、誰來派活兒,一個心眼就奔著按期完成任務(wù),給襄渝鐵路及時送上電的宏偉目標!<br>  而能打硬仗則不僅表現(xiàn)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上,還表現(xiàn)在他們的聰明才智上——任河公路大橋的土法上馬懸索吊梁;鐵路大橋空心橋墩的滑動鋼模澆注;爛石灘隧道的超密度排架支撐等技術(shù)含量較高的工程,都是學兵17連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首先掌握,并作為絕對主力承擔完成的,部隊首長和負責技術(shù)工作的橋工連均對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信任。</h1><h1>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評價和信任,17連除了得到物資上些許的“優(yōu)待”之外,更多的,卻是一個個更加艱巨的任務(wù),一天天更加玩命的付出,一樁樁與死神搏擊的涉艱歷險,一次次不斷升級的血與火的嚴峻考驗……</h1><h3></h3> <h1> 地質(zhì)構(gòu)造極其復(fù)雜,大面積塌方頻頻發(fā)生的爛石灘隧道施工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撤下了軍工連,交給了學兵連的。學兵們也就是在這種評價和信任的精神激勵下,義薄云天的在白皮棺材上簽了名,抱著慷慨赴死的決心,毅然昂首進洞施工的……<br>   好在17連命大、機敏,巧妙地躲過了幾場瞬息襲來的巨大災(zāi)難,非但沒有像軍工連和民工連那樣頻頻死人,反而勝利地降伏了爛石灘這條翻災(zāi)云、覆血雨的“孽龍”,豪邁的用生命的如椽大筆飽蘸著血汗,將“爛”石灘改成了“煉”石灘!</h1><h3></h3> <h1>  如今,每當十七連的學兵或是從電視上,或是乘坐火車故地重游,從襄渝線隧道中呼嘯而過的時候,那個赫然印在隧道口的、蒼勁有力的“煉”字都會猛烈地撞擊他們的眼球和心扉,令他們油然生出無限感慨,生出攪動五臟六腑,久久難平的唏噓嗟嘆……</h1><h3></h3> <h1>  戰(zhàn)友情深——1998年重返襄渝線,在紫陽至安康的游船上。</h1><h3></h3> <h1> ?。?998年8月22日,在革命公園聚會)<br>  十、近年來所參加和舉行的較大型紀念活動:<br>&nbsp;&nbsp;&nbsp;&nbsp; 都是因為解不開的三線情結(jié);<br>&nbsp;&nbsp;&nbsp;&nbsp; 都是因為忘不掉的悲壯往事;<br>  都是因為放不下的沉重心愿;<br>  都是因為斬不斷的懷舊情絲;<br>  都是因為永不老的一顆童心;<br>  都是因為拆不散的戰(zhàn)友情誼……<br>  近年來,十七連戰(zhàn)友積極參加和籌措舉行了一系列戰(zhàn)友聚會和紀念活動,使戰(zhàn)友們所渴望得到的情感釋放和宣泄;所渴望得到的理解和友誼;所渴望得到的扶持和幫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br></h1><h3></h3> <h1>  1998年8月22日,應(yīng)以兄弟連隊戰(zhàn)友寧勇為首的隴海大酒店之邀,在西安市革命公園參加全省學兵大聚會,17連到會86人。</h1><h3></h3> <h1>  2000年,赴三線30周年聚會現(xiàn)場。</h1> <h1>  2006年12月10日,與網(wǎng)站和回國省親的戰(zhàn)友相聚。</h1> <h1> 2007年8月25日,紀念參加襄渝鐵路建設(shè)37周年聚會,部分戰(zhàn)友合影。</h1> <h1>  2007年8月25日,紀念參加襄渝鐵路建設(shè)37周年聚會,三排九班戰(zhàn)友合影。</h1> <h1> 2007年8月25日,紀念參加襄渝鐵路建設(shè)37周年聚會,三排十二班戰(zhàn)友合影。</h1> <h1>  2012年6月17日,在安康流水鎮(zhèn)參加緬懷學兵英烈的活動。</h1> <h1>  2011年《鐵兵 學兵 戰(zhàn)友情新春團拜會》。</h1> <h1>  2012年11月28日,相聚在連旗下。</h1> <h1>  笑逐顏開——好哥們又相聚了(2012.11.28)</h1> <h1>  2012年11月29日,戰(zhàn)友相聚連旗下。</h1> <h1>  2013年1月16日,戰(zhàn)友相聚。</h1> <h1>  2013年1月29日戰(zhàn)友合影。</h1> <h1>  2013年2月14日,相聚在春節(jié)團拜會。</h1><h3></h3> <h1>  2013年4月7日,相聚在連旗下。</h1> <h1>  2013年4月27日,相聚在連旗下。</h1> <h1>  2013年5月3日,相聚在連旗下。</h1> <h1>  2013年12月24日,相聚在連旗下。</h1> <h1>  2014年9月11日,聚會合影。</h1> <h1>  2016年3月31日,在西安北二環(huán)中院門前合影。</h1> <h1>  2017年4月11日,廣場照片。</h1> <h1>  2017年5月2日,廣場照片。</h1> <h1>  2019年8月25日,紀念參加襄渝鐵路建設(shè)49暨50周年聚會,一排部分戰(zhàn)友合影。</h1> <h1>  2019年8月25日,紀念參加襄渝鐵路建設(shè)49暨50周年聚會,二排部分戰(zhàn)友合影。</h1><h3></h3> <h1>  2019年8月25日,紀念參加襄渝鐵路建設(shè)49暨50周年聚會,三排部分戰(zhàn)友合影。</h1> <h1>  1、1996年8月,在團省委的“佳境飯店”,17連有了第一次聚會,到會人數(shù)16人,目的是應(yīng)邀召開座談會,為《三線學兵連》電視紀實片攝制組提供素材。</h1><h1>  2、&nbsp;1998年5月,借觀看《三線學兵連》樣片,17連在省止園飯店聚會,到會人數(shù)28人。<br>  3、&nbsp;1998年8月22日,應(yīng)以兄弟連隊戰(zhàn)友寧勇為首的隴海大酒店之邀,在西安市革命公園參加全省學兵大聚會,17連到會86人。<br> 4、&nbsp;1998年9月25日,在省止園飯店召開“重返襄渝線,再赴溫家溝”活動預(yù)備會,到會90人。</h1><h1> 5、&nbsp;1998年9月30日——10月4日,參加并完成“重返襄渝線,再赴溫家溝”活動者65人。活動口號是:重返溫家溝,尋找青春歲月;再飲任河水,追憶苦樂年華。<br></h1><h1><br></h1><h3></h3> <h1>  1998年9月30日,重返襄渝線途中在秦嶺之巔合影。</h1> <h1>  1998年10月1日,溫家溝口老房子前懷舊。</h1><h3></h3> <h1>  (1998年10月1日,當年乘敞篷卡車奔赴三線情景再現(xiàn))</h1><h1> 6、 1998年11月1日,17連一行9人組成“戰(zhàn)友慰問團”,前往校金升、楊建元等病困戰(zhàn)友家中進行了慰問,送去了經(jīng)濟上的捐助和心靈上的溫暖。自此以后,每逢戰(zhàn)友因病住院或不幸去世,17連戰(zhàn)友聯(lián)誼會都會組織人員,自籌資金前往探望,并參加告別儀式,給戰(zhàn)友和他們的家庭送去了溫暖。</h1><h3></h3><h3></h3> <h1></h1><h1> 看望患病戰(zhàn)友校金升,送去慰問金。</h1><h3></h3><h3></h3> <h1>  看望患病戰(zhàn)友許廣安。</h1> <h1>  看望患病戰(zhàn)友陳洪濱。</h1> <h1>  看望患病戰(zhàn)友顏九洪。</h1> <h1>  看望患病戰(zhàn)友徐文。</h1> <h1>  徐文的孫子在連旗上替爺爺簽名。</h1> <h1>  看望患病戰(zhàn)友黃盛宏。</h1><h3></h3> <h1>  (看望患病戰(zhàn)友張建華)</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7</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2000年7月25日,17連30周年慶典籌備指揮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代</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連</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隊,參加了由“陜西財富廣播經(jīng)濟臺”和“陜西省紅十字會”在鐘樓世紀金花廣場共同舉辦的“情系安康”大型賑災(zāi)義演活動,登臺接受了記者采訪,并向紫陽災(zāi)區(qū)捐款1000元。</span></h3><h1> 8、&nbsp;2000年7月26日,《西安晚報》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17連向紫陽災(zāi)區(qū)捐款的消息,在全省、尤其是三線學兵當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營造“三線學兵林”活動由此發(fā)起。<br> 9、2000年8月26日,在隴海大酒店舉行“學兵17連赴襄渝線30周年紀念”慶典,到會103人。<br> 10、&nbsp;2006年3月19日,應(yīng)邀參加學兵六連在西安“唐樂宮”舉行的“赴三線35周年”紀念大會。本次紀念大會不論從規(guī)模上,形式上,策劃上,社會影響上都堪稱經(jīng)典,堪稱“后三線學兵運動”的里程碑:尤其是西北大學新聞系幾位風華正茂,青春洋溢的青年學子對于“三線精神”、“學兵現(xiàn)象”的一番贊頌和感慨更使人產(chǎn)生了無限豪情和諸多聯(lián)想,慶幸可貴的“三線精神”有了傳承延續(xù),發(fā)揚光大的希望。<br> 11、2007年8月25日,在柏樹林湖南土菜館舉行“赴三線37周年紀念大會”,到會105人。<br></h1><h3></h3> <h1></h1><h1>  12、2010年8月8日,17連20余人應(yīng)邀參加由《三線學兵連網(wǎng)站》和“陜西三線戰(zhàn)友合唱團”、及其它單位共同主辦、協(xié)辦,在第四軍醫(yī)大學禮堂舉行的、主題為“魂牽襄渝線·笑迎四十年”的“三線學兵赴襄渝線40周年紀念大會”,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br> 該紀念大會主會場的背景主題文字和十幾條會標,均由我連衛(wèi)建平戰(zhàn)友在陪護母親住院間隙,夜以繼日地構(gòu)思撰寫。其中以“一二三四”打頭、朗朗上口的大玄關(guān)會標給與會戰(zhàn)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紛紛在此合影留念:<br>&nbsp;&nbsp;&nbsp;&nbsp; 一條襄渝線,集結(jié)起一百四十一個連隊的鐵血少年;<br> 二根鋼軌間,凝聚了兩萬五千八百零九顆忠心赤膽;<br> 三線獻青春,書寫就共和國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br> 四十年慶典,吟誦出追憶往昔笑對人生的壯麗詩篇。<br>  13、2010年8月25日,在灃峪口舉行赴三線40周年紀念聚會,與會30余人;<br>  14、自2005年《三線學兵連網(wǎng)站》創(chuàng)辦以來,17連先后有近10人注冊,陸續(xù)發(fā)表多篇回憶文章、散文、詩歌等網(wǎng)文,積極支持網(wǎng)站活動,烘托人氣,為弘揚三線精神,張揚學兵影響做出了應(yīng)有的貢獻。</h1><h3><br></h3><h3></h3> <h1>  15、自2009年始,17連派出專人積極參與三線學兵和鐵道兵,旨在彌補歷史空白的出書撰史活動,并在其中擔任重要工作。已先后出版《三線學兵連叢書》、《苦樂年華——鐵道兵女兵風采錄》、《10年,我們一起走過》、《風華正茂——鐵道兵女兵風采錄》以及《警苑新歌》等,近兩百萬字的紙質(zhì)書籍編撰工作。</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6、2016年4月24日,在胡家廟“大鯢館醇厚堂”舉行“參加三線建設(shè)凱旋43周年紀念大會”,到會108人。</span><br></h3><h3></h3><h3></h3> <h1>  2016年4月24日,“大鯢館醇厚堂”聚會花絮。</h1><h3></h3> <h1>  籌備組戰(zhàn)友合影。</h1> <h1>  衛(wèi)建平主持大會議程。</h1><h3></h3> <h1>  指導(dǎo)員講話。</h1> <h1>  “大鯢館醇厚堂”老板、原5851部隊學生六連戰(zhàn)友宋明致歡迎詞。</h1> <h1>  周勝章、賈小平、魏三徳、李乃堂等戰(zhàn)友與指導(dǎo)員親密合影。</h1><h3></h3> <h1>  我連向“大鯢館醇厚堂”宋明戰(zhàn)友贈送錦旗。</h1><h3></h3> <h1>  彭芳戰(zhàn)友為聚會全程攝像,并制作三集視頻。</h1><h3></h3> <h1>  退場時分配到省建三公司的戰(zhàn)友合影。</h1><h3><br></h3><h1> 17、2019年8月25日,在東儀路“瑞成名仕酒店”舉行“學兵17連赴三線49暨50周年紀念大會”,與會120人。</h1><h3></h3><h3></h3> <h1>  籌備組戰(zhàn)友考察8.25聚會現(xiàn)場。</h1> <h1> 迎接專程從武漢趕來的指導(dǎo)員父子。</h1><h3></h3> <h1>  為指導(dǎo)員父子接風洗塵。</h1><h3></h3> <h1>  指導(dǎo)員在連旗上簽名。</h1><h3></h3> <h1>  定居美國的司務(wù)長為大會題詩祝賀。</h1><h3><br></h3><h1> 18、除此之外,近年來,17連還積極參加《三線學兵連網(wǎng)站》等學兵團體組織的“春節(jié)團拜會”等聚會活動;同時,還積極參與維護學兵利益的活動,并有杰出人物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做出了特殊的貢獻。</h1><h3></h3><h3></h3><h3></h3> <h1>  我連戰(zhàn)友參加《三線學兵連網(wǎng)站》2016年春節(jié)團拜會合影。</h1><h3></h3> <h1>  九班長李乃棠在戰(zhàn)友聚會上講話。</h1> <h1> 我連戰(zhàn)友參加《三線學兵連網(wǎng)站》2018年春節(jié)團拜會合影。</h1><h3><br></h3><h1> 19、自2013年開始,由我連衛(wèi)建平負責,會同其他連隊幾位戰(zhàn)友,受《三線學兵連網(wǎng)站》委托,歷時兩年多,為新建的“安康博物館三線建設(shè)展廳”收集文物近千件。</h1><h3></h3><h3></h3> <h1>  2015年11月,在安康博物館開館揭幕儀式上,衛(wèi)建平代表三線學兵登上主席臺。</h1><h3></h3> <h1>  衛(wèi)建平在文物捐贈儀式上講話。</h1><h3></h3> <h1>  與會人員合影留念。</h1> <h1>  參加捐贈儀式的人員,在安康博物館門前合影。</h1><h3></h3> <h1>  2015年3月21日,在安康博物館庫房移交三線文物。</h1><h3></h3> <h1> ?。ㄐl(wèi)建平捐贈的三線文物之一)</h1><h3> </h3><h1> 2015年11月,衛(wèi)建平和文澍偉、李進京、張西莉等戰(zhàn)友一起,代表三線學兵出席了安康博物館開館揭幕儀式和文物捐贈儀式,為填補安康博物館三線建設(shè)展廳三線文物的空缺做出了貢獻;為四十多年來一直散落在幾十位三線學兵手中、面臨自然滅失可能的三線建設(shè)文物找到了永久的歸宿;完成了一項“讓實物訴說歷史”的重要工作。</h1><h3></h3> <h1></h1><h1>(壯觀的合影,永久的紀念)</h1><h1>《唯有戰(zhàn)友真情在》<br>作者:賈小平<br>鐵血少年駕長風,踏破任河浪千重。<br>舍生忘死戰(zhàn)襄渝,沐雨櫛風趟泥濘。<br>暮齒僵臥憶舊事,榮辱功過轉(zhuǎn)頭空。<br>唯有戰(zhàn)友真情在,盈樽痛飲笑人生!</h1><h3><br></h3><h1> 最后,謹向為我連的歷次聚會提供了慷慨捐助,和在看望患病戰(zhàn)友,以及送別去世戰(zhàn)友時慷慨付出的戰(zhàn)友們表示感謝!<br> 向為連隊的歷次聚會付出了種種辛苦的籌備組戰(zhàn)友,以及主動提供種種幫助的眾位戰(zhàn)友們表示感謝!<br> 向先后為我連的聚會提供了種種協(xié)助的兄弟姐妹連隊彭芳、李進京、宋明、屈明等戰(zhàn)友表示感謝!</h1><h1> 向為本美篇的豐富內(nèi)容提供了珍貴文字和圖片資料的我連賈小平、李戰(zhàn)國、朱寶璋、馬國慶、陳正強、馬世昌、張長民、趙新生等戰(zhàn)友表示感謝!</h1><h3><br></h3><h1> 祝戰(zhàn)友們身體健康,笑口常開,萬事如意,生活幸福!<br> 祝十七連紅旗不倒,友誼長存!<br> </h1><h3><br></h3><h1> (注:根據(jù)連隊現(xiàn)存史料及戰(zhàn)友的回憶整理)</h1><h1><br> 學兵十七連戰(zhàn)友聯(lián)誼會<br> 2019年9月末初稿,10月初完稿</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