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州哥打來電話,邀我去章漢過稻草節(jié),“稻草節(jié)”,多么新鮮的詞兒,于是很爽快就答應了。 同行的還有浩哥,新聞中心的開彬。 快到章漢時,透過車窗望去,層層疊疊的梯田鑲嵌在大山中,瀲滟的水光,映著蒼蒼茫茫大山的影子,那是多年前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景觀嗎?頓時,一種親近泥土,親近鄉(xiāng)村,親近大自然的焦渴在心底蔓延開來,思緒飄飛在遙遠的記憶中,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是那些梯田延續(xù)了農人的生命。因此,大山是農人的根,梯田便是農人的希望,農人天天都跟梯田打交道,把梯田料理得井井有條,季節(jié)的更替讓梯田對應著春耕、夏播、秋收、冬藏,滋養(yǎng)著不同季節(jié)的鄉(xiāng)親,昭示著農人與梯田,與自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規(guī)律。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農人們紛紛南下打工,或進城務工,把梯田棄置在荒涼冷寂的原野,每當看到那些被荒草和雜樹覆蓋的梯田,心中有著說不出的劇痛。 在章漢,我沒有看到一丘田荒著,心里驀然一驚,是這里遠離了城市,還是我遠離了鄉(xiāng)村?遠離了自然? 一個遠離了鄉(xiāng)村和自然的心靈,又留得住多少的本性呢?對于一個從鄉(xiāng)村走出來的人,剛剛甩掉身上的塵土,就竟然復制城市的規(guī)則粘貼在鄉(xiāng)村的規(guī)則上,這未免太過愚昧無知。 登上山梁,目之所及,幾十戶人家隱蔽在叢林中,屋頂飄著裊裊炊煙,幾聲鞭炮聲打破了村子的寧靜。州哥指著對面幾棵大樹下的幾戶人家:“我岳父家就在那兒?!比缓髱ьI我們穿過一條林蔭小道向著州哥岳父家步行過去,這條小道,如一條長龍彎彎曲曲地向村子延伸開去,路面點綴著零零星星的鵝卵石,那是長龍身上的鱗片了。這些用石子鋪成的路,古稱花階路,在我的家鄉(xiāng)也有,它越歷經腳步的親吻,越圓滑光鮮,堅強而固執(zhí)地守護著它的村子。然而,這條花階路已爬滿了青苔,顯然很少有人走過,再加上剛下過一場秋雨,路上很濕滑,我們小心翼翼地踩在古人用汗水和智慧鋪砌的花階路上,不禁讓人頓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感慨。原來,村里通了寬闊坦蕩的水泥路,人們便很少走小路了,鄉(xiāng)村的邏輯已經逐漸被城市的思路覆蓋,我更加擔心那些層層疊疊的梯田有朝一日消失在歲月的蒼茫里。 我們爬上一個小山包,繞過幾戶農家,終于到達了州哥岳父家。熱情好客的主人已恭候多時,見我們來了,急忙招呼坐下,吃好飯后好趕去看牛打架。我們都是農村人,不必太拘禮節(jié),大家就在炕邊圍著四方桌動起筷子來。滿桌的農家菜散發(fā)出略帶泥土的芳香,我想,這才是最純正的農村味道吧。不是嗎,這些在鍋子里沸騰的魚兒,一個小時前還在田里喝著泥水;這只和大米一起燉熟的土雞,一個小時前還在泥土里刨食;這杯醇香的米酒和這碗白花花的米飯則是稻草的結晶,而稻草就更加離不開泥土了……我相信,鄉(xiāng)村是泥土做的,泥土便是鄉(xiāng)村的靈魂。一團泥土,就是一部百讀不厭的經文,我們的祖祖輩輩讀過,我們讀過,我們的子孫后代還要讀下去?!巴辽灵L”、“一方凈土”、“一抔黃土”就是這部經文給讀者的詮釋了。我從內心去敬畏一團泥土,敬畏一根稻草,因而這頓飯,我吃得特別斯文,特別認真。 席間,我聽到了有關稻草節(jié)的傳說:章漢村自古以來水土豐饒,盛產糧食,每年農忙時節(jié),遠近村子都有幫工紛至沓來,幫忙栽秧打谷,換些銀兩。由于幫工勤勞善良,樸實敦厚,主人非常滿意,當幫工將要回去時,主人要結算給幫工回家過年,同時為了表達謝意,于是殺豬宰羊歡送,日久天長,這種感謝方式逐漸演變成一種習俗,稱為“幫工年”。后來,不管有沒有幫工來幫忙收谷子,他們同樣殺豬宰羊慶祝豐收和對土地的感恩。這天,他們穿著苗族盛裝,披著稻草,舉辦斗牛和踩蘆笙等活動,吸引了遠近村子的人們,他們紛紛加入慶?;顒又校鸦顒油葡蛄烁叱?。這時,章漢人靜下心來琢磨:“幫工年”雖然體現(xiàn)人們對幫工的尊重,但“幫工”是為誰而幫工?不就是為“員外”、“土豪”、“地主”嗎?既然大家都是種田人,而且有些還是親戚,不應該存在等級分化,于是把“幫工年”改為“稻草節(jié)”,這樣更為人性化,更能符合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規(guī)律。 查閱史書,章漢是劍河通往榕江、黎平的古道必經之地,加上這里有近2000畝的上好良田,糧食富足,生活充裕。自古以來,章漢一直成為劍河縣最大的糧食出口村,據說老劍河的米市場,大多產自章漢,故有“魚米之鄉(xiāng)”之稱。也許是緣于章漢人固有勤勞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我之所以沒有看到一丘田荒著,這與我的家鄉(xiāng)形成極大的反差。很多年前,我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也和章漢人一樣守護著村落,守護著每一寸土地,但始終沒有掙脫饑餓的泥潭,成為劍河縣有名的貧困村。如今,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促使我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轉彎,往昔那視為根和希望的梯田已變得僵硬而肌瘦,在荒涼的大山里哭泣,寥寥無幾的谷粒依然讓人心寒,我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村規(guī)則在今天的意義又何在呢? 當我們來到斗牛場,已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兩牛相斗更是讓人驚心動魄,拍手叫絕。斗牛文化在很多地方已經失傳,而章漢人依然樂此不彼地傳承著,實在很難得。我觀看斗牛,從來不在乎輸贏,更不在乎誰是王,誰是寇,而是揣摩它們打斗過程中的那種默契,比如:你碰我抵,我摳你壓,你攻我防,我進你退,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你輸我追,我輸你追,演繹得如此惟妙惟肖,精彩絕倫。西方斗牛,是人與動物的演戲,是勇敢與力量的抗衡;東方斗牛,是動物與動物的比武,是力量與力量的碰撞。但無論是西方斗牛,還是東方斗牛,都展現(xiàn)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東方斗牛作為農耕社會的產物,能沿襲了幾千年,讓多少人心馳神往,包括今天的我們,它最終的魅力究竟在哪兒? 斗?;顒咏Y束了,接著是蘆笙表演,只見一群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苗家男女向斗牛場蜂擁而入,男的身披稻草衣,女的腰圍稻草裙。男的吹著蘆笙,女的跳著蘆笙舞,悠揚的蘆笙聲響徹蒼茫的大山,優(yōu)美的蘆笙舞使多少游人沉醉。他們圍著一個又一個圓圈舞動著,漂亮的服飾,特殊的裝扮,燦爛的笑臉,構成了一副新奇而美麗的畫卷。 章漢村的稻草節(jié),讓我讀懂了一個有關心靈的奧義:一方水土滋養(yǎng)一方人,章漢人懂得用感恩的心去敬畏稻草,敬畏土地,敬畏自然,致使他們變得安詳美麗,勤勞善良,知書達理,我想,這些或多或少來自一根稻草的饋贈吧! 回來的路上,我又一次望了望鑲嵌在大山深處的梯田,猶如一位滿是皺紋、安靜祥和的老人,守護著村落,守護著記憶…… 2015年11月18日于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