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編號:故一〇四〇〇四<br><br> 底賬名稱:玉奩(對)<br><br> 文物級別:一級甲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漢◎高一二·三厘米?口徑六·九厘米?底徑六·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h5> 卮是一種酒器,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末期,流行于漢代。這件夔鳳玉卮乃清代皇家珍藏過的東漢酒器,通體采用優(yōu)質(zhì)新疆和田白玉制成,局部有糖色、褐色沁斑。圓筒形的器身上,配有圓形隆頂蓋。蓋頂中心有高浮雕柿蒂鈕,上飾漩渦紋,邊沿作凸出的三花瓣形,每瓣均有穿孔,蒂紐周邊有三只等距高浮雕羊首。卮身通體以勾連云紋為錦地,錦地上淺浮雕四只變形的夔鳳,兩兩相對。鳳勾喙,杏眼,眼梢細(xì)長,頸部長羽后揚(yáng)。鳳身作風(fēng)格化的幾何形,陰刻網(wǎng)格紋及兩兩成組的平行短陰線為飾。環(huán)形的單鋬卮耳在腹中部,耳上陰刻龍首紋。器身下承三獸蹄足,筒身下緣淺浮雕三獸面與足相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漢◎高一二·三厘米?口徑六·九厘米?底徑六·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h5> 遠(yuǎn)古先民,從掘土、伐木等生活經(jīng)歷中,認(rèn)識到玉是「美而不朽」的石頭;它散發(fā)著春陽般的光澤。先民相信美玉含有豐富的「精氣」,并將其按照陽、陰二氣運(yùn)行的模式,琢磨出圓璧與方琮,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樣,刻劃上「密碼」式的符號,希望經(jīng)由「制器尚象」發(fā)揮「同類感通」的法力,與天帝對話。他們相信萬能的天帝派遣神靈動物,將神秘的生命引渡到世間,才繁衍了人類。也就是在這種「萬物有靈」的思維中,發(fā)展出中國特有的「龍鳳文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漢◎高一二·三厘米?口徑六·九厘米?底徑六·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h5> 玉含有的精氣既多,古人乃有食玉之法。《周禮·天官·玉府》:「王齊(齋)則共(供)食玉。」《尚書·洪范》也說:「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注家一般認(rèn)為「玉食」比喻食物美好,其實(shí)很可能也是指食玉而言的。由于玉的精特別多,所以只許君主食用不許臣下食用。漢以后神仙家有的也食玉,其淵源是很古老的。 ◎東漢◎高一二·三厘米?口徑六·九厘米?底徑六·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 漢代延生求仙之風(fēng)經(jīng)久不衰,這件盛酒的玉卮,或許就是希望卮中之酒能吸取玉精,冀以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