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的老師老七公

查福春

<h3>  前幾天的教師節(jié),社交媒體里,看過太多祝福老師感恩老師的文字。盡管大多為轉發(fā)的只言片語,鮮花圖片,我亦相信都是出自真心。這當中,自然也有不少催人淚下一往情深的篇章,從早已流逝的歲月娓娓道來,老師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h3><h3> 我亦曾數次提筆,想寫下我曾經的老師。然而,總是兩三段之后悄然擱筆。一來覺得自己的文字寡淡乏味,引不起讀者的興趣。再一個,我發(fā)現但凡寫老師的總是那些成功的學生,而自己,顯然不是足以讓老師引以為傲的學生之一。</h3><h3> 事實上,我認為老師之所以值得尊敬,在于他們天性中的慈愛,而并不是因為這個職業(yè)。講臺上循循善誘的老師和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農民,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只因朝夕相處時間久了,便有了更多的回憶。</h3><h3> 吳祖誼老師是我們這個山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鼻祖,遠在民國時代就是我們紫湖鄉(xiāng)唯一一所完小的校長,他當年的故事已近乎傳說。據說他是國民黨員,因為加入了某個委員會,甚至配了手槍的。他的家族也堪稱輝煌,是少有的幾個大戶之一。也因為如此,可以想象后來他所經歷的苦難日子。論年齡,到我讀書時,他是沒法做我老師的。七十年代末,地富反壞的帽子摘除之后,因為生活依然貧困,在一位已身為縣長的學生過問之下,吳祖誼時隔三十余年才重新走上講臺,此時他已年近七旬。盡管民辦教師的工資微薄,但總好過一家人只依賴那兩畝田地,況且他根本就不擅長于農作。</h3><h3> 在他面前,學生們恭恭敬敬地叫一聲吳老師。而他的外號比他的正名更加廣為人知,因為他是家里七兄弟中的老幺,故大家稱他為老七公。這個外號并無貶義,甚至帶著尊敬,以至于我們可以很坦然用來稱呼他。</h3><h3> 吳祖誼老師是在初中時教的我們,他教隔壁班級的語文,同時任我們的歷史和法律老師。他頭發(fā)已近全白,背微駝,深深的皺紋遍布整張面孔。他步伐不快但有力,衣裳古舊而風紀嚴謹。他不茍言笑,卻渾身散發(fā)著老者的慈祥。歲月的摧殘,令人絲毫無法想象他年輕時勃勃英姿。毫無疑問他在所有老師里是最老的,但他寫的黑板字,卻力道最足。下課后,值日生揮動黑板擦,甚至擦不干凈那些字。他每一個字都工工整整,四四方方,絕不肯有一絲含糊。</h3><h3> 他講歷史,繪聲繪色。并不因為老邁而坐著授課,亦不因為有人不認真聽講而惱怒。他沉醉于自己的講述之中,有時會完全離開課本,卻有了更多我們愛聽的故事。在我們這所村級初中,調皮搗蛋的學生那是極多的,我還算是守紀律的一個。而在他的課堂上,我尤其用心。記得有一回歷史考試,發(fā)了試卷,吳老師或許是累了,無力再巡視全班。他坐于講臺前,底下的同學們紛紛翻書查題。而我因為酷愛歷史,那一冊書早已熟記于心,并不需要靠作弊提高分數。不到十分鐘,我便交了卷。分數出來,班上有半數同學滿分。吳老師笑笑,卻在課常上堅稱只有我一個是考出來的滿分,因為翻書,沒有這么快交卷的。原來同學們欺他年老,肆無懼憚,卻不知老師洞若觀火。</h3> <h3>  但吳老師顯然已經老到無法勝任教師的工作了,因為他講課太慢。每個學期,他都無法講完課程。就連薄薄的一本法律常識,到學期末尾都還有近半沒能上完。</h3><h3> 有一段時間,我們那年輕英俊的語文老師請假了,吳祖誼老師便給我們上語文課。依然是一節(jié)課只能講幾行,但他抑揚頓挫的吟誦別開生面,很是有趣。以至于我有幾個從不認真讀書的同學,至今還能拖著長腔惟妙惟肖地模仿:“多乎哉,不多也”。令人感動的是,為了形象地講述古人的叩拜動作,他甚至笨拙地爬上講臺,跪在臺面上給同學們示范。文字動情之處,吳老師閉著雙眼搖頭晃腦,讀音卻并不標準,時常引起哄堂大笑。</h3><h3> 我直到長大后離開學校,才知道他的國文才學,在整個地方,可稱第一。后來我認識了更多學識淵博的老先生,都是在民國時期讀的書,他們每一位都公認吳祖誼先生的學問無人能比。經過了幾十年的顛簸生涯,他那一貧如洗的家中,幾無藏書。又由于手忙腳亂于田地之間,溫飽難繼,更是數十載不曾翻過書本??删褪撬浽陬^腦中的那些知識,方圓幾十里,已無人能比。他在垂暮之年堅持走上講臺,一半是為了生計,一半是為了熱愛。可惜同學們,肯仔細聽他講授的并不太多。但我確認我是因為他而愛上了研讀古詩文,哪怕在顛沛流離的打工生涯里也沒有完全放棄。</h3><h3> 在我當年就讀的這個學校,哪怕是初中,也幾乎都是民辦教師。多數人自知憑讀書跳出農門并無太多可能,亦不肯下力氣去鉆研。但吳祖誼老師卻是對我寄托了厚望,多次勉勵我。以至于多年之后,我總覺得對不起他老人家。</h3><h3> 九十年代初的一個冬天,異常寒冷。已近春節(jié)的日子,剛從廣東回家的我,裏著厚厚的棉襖,戴著手套,騎著自行車到外面玩。路兩側焦黃的野草,覆著一層冰霜。在一個下坡處,我看到吳祖誼老師彎著腰,歪著身子奮力挑著擔子往上走來。他的步子是多么地艱難,雜亂的白發(fā),滄桑得讓人落淚。我急忙停住,向他奔去。而老師也看到了我,放下擔子,緊緊握住我還來不及脫下手套的雙手。他是挑著七八十斤稻谷,到我家附近的電站輾米,輾好了,一身的粉塵,正往數里外的家挑去。此時的他,七十好幾,比幾年前更為蒼老,已不再教書。家中的師娘,身體不好,大兒子遠在城里工作,小兒子卻是個不能做事的傻子。我頓時覺得老師的可憐,哽咽著不知說什么好。他卻開心,殷殷地囑咐我,不管何時何地都要努力讀書。他顯然并不知道我早已離開了學校,怕他傷心,我也沒說。有一輛同村人的拖拉機過來,我攔下,把老師把擔子搬上車,吩咐司機載老師一程。拖拉機開到拐彎處,還見老師,寒風中仍在向我揮手。</h3><h3> 之后數年,我還是在外地打工,回家后聽聞老師已經過世。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已經很少有人再提起他。他就如同森林里倒下的一棵樹,慢慢化為了塵土。而我仍清晰地記得他的樣子,記得他匆匆邁進教室那急促的腳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