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紅軍八路軍解放軍部隊序列的來龍去脈(組圖)

洪哥警影

<h3><font color="#010101"><b>△油畫《井岡山會師》 何孔德 1980年作 (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博 紅色記憶》畫冊)</b></font></h3> <h3><b>△油畫《古田會議》 何孔德 1972年 作(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博 紅色記憶》畫冊)</b></h3><h3><b></b><br></h3><h3><font color="#ed2308"><b>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序列的來龍去脈</b></font></h3><h3><b>原文標(biāo)題;解放軍“山頭”“派系”的來龍去脈 </b></h3><h3><b><br></b></h3><h3><b>文章編自: 共識網(wǎng) 佚名 2010-01</b></h3><h3><b>圖片翻拍:洪哥警影 制作美篇</b></h3><div><b><br></b></div><h3><b> </b></h3><h3><b>山頭是根據(jù)地的俗稱,由于歷史的原因,我軍是由大大小小的山頭組成的,這和歷史上的農(nóng)民起義頗有相似之處,其間分化組合,關(guān)系非常復(fù)雜。下面我把我軍各山頭的形成情況作一簡單介紹,希望能對愛好軍史的朋友有所裨益。</b></h3><h3><br><b></b></h3><h3><b>山頭的形成分三個時期,紅軍時期、抗戰(zhàn)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b></h3><h3><b></b><br></h3><h3><b><font color="#ed2308">一、紅軍時期</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font> </b></h3><h3><b>紅軍時期是我軍的初創(chuàng)時期,大大小小的山頭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除瓊崖紅軍一直堅持到全國解放以外,其他山頭都逐漸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頭: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陜北紅軍。其中大山頭里面又有小山頭。</b></h3><h3><b></b><br></h3><h3><b>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有三大主力軍團:1軍團、3軍團、5軍團。</b></h3><h3><b></b><br></h3><h3><b>先說5軍團,該軍團前身是國民黨西北軍26路軍,1931年在寧都起義參加了紅軍。后來一、四方面軍長征途中會師后,該軍團劃歸張 國燾指揮,后來參加西路軍,在甘肅被馬家軍全部消滅,該山頭遂不存在。5軍團出的最高級人物是當(dāng)過副總理的姬鵬飛和副總長李 達上將。</b></h3><h3><b></b><br></h3><h3><b>下面詳細說說1、3軍團。</b></h3><h3><b></b><br></h3><h3><b>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發(fā)動了秋收起義,建立了工農(nóng)革命軍一軍一師,起義部隊由武漢國民警衛(wèi)團、安源礦工和萍、瀏、澧的農(nóng)軍組成。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部上了井岡山,又收編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裝,這是毛澤東的最基本部隊。羅榮桓元帥、譚 政大將、宋任窮、張宗遜、陳士榘、陳伯鈞、黃 永勝上將都是參加過秋收起義的。</b></h3><h3><b></b><br></h3><h3><b>1928年4月,朱 德、陳 毅、王爾琢率領(lǐng)南昌起義殘余部隊,發(fā)動了湘南暴動后,也來到井岡山。這支部隊出了朱 德、陳 毅、林 彪三個元帥和粟 裕、黃克誠一個半大將,還出了6、7個上將。兩支部隊會合后成立了紅4軍,下轄3師8團,但只有兩個團是主力,即秋收起義部隊的31團和南昌起義部隊的28團。后來紅4軍(28團為核心)、紅6軍(黃公略組建的江西地方部隊)、紅12軍(31團為核心)擴編為紅1軍團。</b></h3><h3><b></b><br></h3><h3><b>1928年7月,彭德懷發(fā)動平江起義,建立紅5軍,12月來到井岡山與朱毛會師。后來,紅5軍加上李 燦的紅8軍(原5軍5縱隊加上程子華大冶兵暴部隊組成)發(fā)展為紅3軍團,再后來,鄧小平發(fā)動百色起義建立的紅7軍在張云逸大將帶領(lǐng)下也加入了3軍團。由于毛、彭在井岡山時就心有芥蒂,影響了1、3兩個軍團之間也互有不滿,3軍團出身的王 平上將在回憶錄中就談到過1軍團對3軍團的歧視。這件事影響很久遠,直到59年廬山會議批彭德懷時,林 彪還提出來過要徹底搞清1、3軍團關(guān)系問題。長征后期,成立陜甘支隊,3軍團合并于1軍團,番號從此取消。后來中央紅軍又成立了6、7、8、9、10軍團,除10軍團有方志敏山頭的部隊外,其他軍團都是在上述山頭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b></h3><h3><b></b><br></h3><h3><b>另外還要說一點,中央本來曾決定將彭德懷的3軍團擴編為紅三方面軍,但為彭德懷拒絕,他覺得部隊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沒意義,于是這個番號一直空缺。</b></h3><h3><b></b><br></h3><h3><b>紅二方面軍:二方面軍實際上是到了長征即將結(jié)束時才成立的,開始時一直稱為紅2、6軍團。</b></h3><h3><b></b><br></h3><h3><b>紅2軍團是賀 龍的部隊。南昌起義失敗后,賀 龍沒有象劉伯承、葉劍英那樣到蘇聯(lián)留學(xué),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隊伍,建立了紅4軍,后與洪湖地區(qū)周逸群、段德昌、許光達的紅6軍合并,建立紅2軍團。這支隊伍最多時曾達到三萬人,但兩任政治領(lǐng)導(dǎo)都起副 作用,影響了部隊的發(fā)展。先是鄧中夏來貫徹立三路線,使部隊遭到極大損失;后來的夏 曦 貫徹王 明路線,更是亂 殺一氣,懷 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軍出身的領(lǐng)導(dǎo)干部幾乎被殺 害 殆盡,一度全軍團只剩下三個半黨員:賀 龍、夏 曦、關(guān)向應(yīng)和盧冬生,軍團也縮編為紅3軍。</b></h3><h3><b></b><br></h3><h3><b>紅6軍團原是中央紅軍系統(tǒng)的,前身是紅3軍團的紅8軍和湘鄂贛地方部隊紅18軍。后來為了牽制敵人,減輕中央蘇區(qū)的壓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時、蕭 克、王 震率領(lǐng),從湘贛地區(qū)趕到湘鄂西與2軍團會合,一起活動。</b></h3><h3><b></b><br></h3><h3><b>由于任弼時黨內(nèi)地位高,兩個軍團會,得以解決夏 曦問題,挽救了紅2軍團的命運。2、6軍團與四方面軍會師后,按中央指示,2、6軍團加上羅炳輝的9軍團(當(dāng)時歸屬四方面軍指揮,改稱32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b></h3><h3><b></b><br></h3><h3><b>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的前身是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建立起來的鄂豫皖紅軍。最早部分是黃麻起義余部組成的第七軍,后改稱11軍31師;商南起義部隊為32師;六霍起義部隊為33師。創(chuàng)始人吳光浩軍長犧牲后,徐向前接任軍長。后11軍改稱紅1軍,許繼慎任軍長。后來,1軍與蔡申熙的15軍(原3軍團8軍余部發(fā)展起來的)合并,改稱紅4軍,曠繼勛、徐向前先后任軍長;同時,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隊25軍;不久,4軍、25軍合編為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 昌浩任政委。由于張 國燾決策失誤,隊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轉(zhuǎn)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陜根據(jù)地,鼎盛時期有5個軍,近10萬人。但使它如此強大究竟是誰的功勞,至今沒有明確的評價。</b></h3><h3><b></b><br></h3><h3><b>一號人物張 國燾先是叛 變 中共,后遭國民黨唾 棄,除了他在回憶錄中自我標(biāo)榜外,誰都惡 心 他,因此很少有人論及他的領(lǐng)導(dǎo)才能。二號人物陳昌浩精明強干,但政治上有張 國燾做主,軍事上有徐向前指揮,而他后來指揮西路軍時遭到慘敗,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讓人頗有疑問。前一段網(wǎng)上有一篇文章《紅軍中最大的冤 案》,就是為陳 昌浩抱 屈,但該文章題目聳人聽聞,內(nèi)容華而不實,作者對黨史軍史了解不深,寫作態(tài)度不夠嚴(yán)肅。三號人物徐向前是有軍事才能的,但他是張 國燾一手提拔起來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權(quán)也很難說,連他的夫人被張逮捕殺害他都無法阻攔。</b></h3><h3><b></b><br></h3><h3><b>一、四方面軍長征中先聯(lián)合又分 裂,造成了兩軍的嚴(yán)重對立。本來四方面軍人多勢眾,但先是張 國燾南下戰(zhàn)略失敗,隨后西路軍失敗,兩個軍全部損失,只有李先念率領(lǐng)一小股部隊逃出,連總指揮徐向前都是要飯才回到陜北的,這使得張 國燾底氣大虛,從此雙方攻守 逆 轉(zhuǎn)。許世友等四方面軍將領(lǐng)就是在紅大上學(xué)時因為不滿一方面軍的歧視,才計劃出逃回四川打游擊的。</b></h3><h3><b></b><br></h3><h3><b>陜北紅軍:陜北紅軍從規(guī)模和影響上講,不能與三大主力紅軍相提并論,但它在紅軍的存亡絕續(xù)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說到陜北紅軍,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紅軍。當(dāng)初鄂豫皖紅軍主力西征四川時,留下了一小股部隊紅25軍,由沈澤民、徐海東、吳煥先率領(lǐng),在當(dāng)?shù)卮蛴螕?,后來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就是這支部隊的。但這支部隊在蔣介石的重兵圍剿下很難繼續(xù)立足,于是在沈澤民犧牲后,由中央派來的軍長程子華和徐海東等人率領(lǐng)也開始長征,并最先到達陜北。到陜北后,他們發(fā)現(xiàn)那里有劉志丹的兩塊小根據(jù)地,于是兩支部隊合并,建立了紅15軍團,徐任軍團長、程任政委、劉任副軍團長。正宗的陜北紅軍其實是很弱小的,但這支小部隊卻出了個大人物高 崗,此人曾一度被毛澤東作為接班人培養(yǎng),地位和劉少奇、周恩來并列。</b></h3><h3><b></b><br></h3><h3><b>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時,從出發(fā)時的八萬人減少到八千人,1、3軍團合并為1軍團,于是15軍團加入進來,組成了新的紅一方面軍。當(dāng)時的15軍團兵強馬壯,但徐海東堅決服從中央指揮,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對中央幫助極大。因此毛澤東一直很感激徐海東,稱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盡管他后來因傷病長期休養(yǎng),沒有工作,但55年授銜時仍排為第二大將。</b></h3> <h3><font color="#010101"><b>△油畫《平型關(guān)大捷》任夢璋、楊為銘 1959年 作 (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博 紅色記憶》畫冊)</b></font></h3> <p><b>△油畫《東渡黃河》局部 300×190cm 高泉 1995作(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博 紅色記憶》畫冊)</b></p><p><b></b><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b></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 </b></span></p><p><b>抗戰(zhàn)時期,原來的四大山頭逐漸演變?yōu)槲宕笊筋^。</b></p><p><b>  </b></p><p><b>三大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紅一方面軍改編為第115師,紅二方面軍為第120師,紅四方面軍為第129師?! ?lt;/b></p><p><b></b><br></p><p><b>115師師長林 彪,副師長聶榮臻,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下轄343旅,旅長陳 光,為原1軍團部隊;344旅,旅長徐海東,為原15軍團部隊。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后,林 彪受傷出國,這支部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聶榮臻率領(lǐng),建立了晉察冀軍區(qū),成了一個新的山頭,即以后著名的華北山頭?!叭A北山頭”這個詞文革時曾很常用,楊余傅被打倒時開始批華北山頭,一直批到九 一三事件之后。晉察冀軍區(qū)除了聶榮臻從115師帶去的基本部隊外,后來又加入了兩股,一股是原東北軍呂正操部建立的冀中軍區(qū),另一股是李運昌建立的冀熱遼軍區(qū)。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羅榮桓、陳 光率領(lǐng)的343旅,東出山東,建立了山東軍區(qū)。第三部分是344旅部隊,后一分為二,一部由楊得志率領(lǐng)建立了冀魯豫軍區(qū),另一部由黃克誠率領(lǐng)建立了蘇北軍區(qū),皖南事變后該部加入了新四軍。</b></p><p><b></b><br></p><p><b>120師師長賀 龍,副師長蕭 克,政治部主任關(guān)向應(yīng)。下轄358旅,旅長張宗遜,為原2軍團部隊;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 震,為原6軍團部隊。由于賀 龍過于看重統(tǒng)一戰(zhàn)線,該師不注重建立根據(jù)地,一直發(fā)展緩慢,是幾支部隊中最弱的,該師建立的晉 綏 軍區(qū)與其他幾大根據(jù)地相比要小的多。擔(dān)任120 師副師長是蕭 克一生最輝煌的時候,后來就不再得 志了。八路軍中另外兩位副師長聶榮臻和徐向前后來都是元帥,蕭 克卻只授了個上將軍銜,這主要是因為二、四方面軍會師時,蕭 克支持張 國燾,毛澤東對他有所不滿。王樹聲盡管在一、四方面軍會師時也堅決支持張 國燾,但他本就是四方面軍的人,各為其主,也不為過,毛澤東能原諒他,55年仍授他大將軍銜。而蕭 克是毛在井岡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b></p><p><b></b><br></p><p><b>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張 浩(林 彪堂兄)?;謴?fù)政委制后,鄧小平接替因病去職的張 浩,擔(dān)任政委。下轄385旅,旅長王宏坤,為原4軍部隊;386旅,旅長陳 賡,為原31軍部隊。該師活動范圍主要在晉冀魯豫地區(qū),以385旅為主建立了太行軍區(qū),386旅為主建立了太岳軍區(qū),還有陳再道的冀南軍區(qū),后來,115師的冀魯豫軍區(qū)也劃歸129師管轄。</b></p><p><b></b><br></p><p><b>原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既包括原中央紅軍留下的部隊,如陳 毅部、粟 裕部;也包括原紅25軍留下的部隊,如高敬亭部;還有誰也不屬的小部隊,如閩東的葉 飛 部。盡管它是個軍,但級別只能與八路軍的師平級。這又形成一個新的山頭。不過,中央從八路軍派出了大量部隊加入新四軍,使新四軍的成分大為改變,后來,只有粟 裕的一師和譚震林的六師是比較純的新四軍部隊,其他幾個師都是原來八路軍的部隊了。還有個特殊情況:李先念的新四軍五師,雖然名義上屬新四軍序列,但它歸中央直接領(lǐng)導(dǎo),其實是個小山頭。他的部隊既不是由原南方游擊隊組成,也不是八路軍部隊南下,而是李先念從延安帶一部分干部過去自己發(fā)展起來的。到抗戰(zhàn)后建立了中原軍區(qū),更明確脫離了新四軍領(lǐng)導(dǎo)。</b></p> <b>△油畫《淮海大捷》作者:絡(luò)根生 (洪哥警影 2014年11月攝于上海中華藝術(shù)宮展廳)</b><br> <h3><font color="#010101"><b>△油畫《遼沈戰(zhàn)役——攻克錦州》 作者:宋惠民、陳建軍、張鴻偉等 2009 作(洪哥警影 2014年11月攝于上海中華藝術(shù)宮展廳)</b></font></h3> <div><b>△油畫《蔣家王朝的覆滅》陳逸飛、魏景山 1 977年 作(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博 紅色記憶》畫冊)</b></div><div><b></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三、解放戰(zhàn)爭時期</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解放戰(zhàn)爭時期,原來的五大山頭格局不變,但地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b></div><div><b></b><br></div><div><b>東北:抗戰(zhàn)勝利后,中央原準(zhǔn)備派林 彪到山東軍區(qū)接管老部隊,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關(guān),和國民黨搶占東北地盤。</b></div><div><b></b><br></div><div><b>然后,山東軍區(qū)的老部隊(原343旅發(fā)展起來的)和新四軍3師(原344旅發(fā)展起來的)從海路陸路分別進入東北,建立了東北根據(jù)地。隨后建立了東北軍區(qū)和東北野戰(zhàn)軍,但這支部隊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紅一方面軍山頭了,高級指揮員里四方面軍的干部很多。程子華的冀察熱遼部隊原屬晉察冀軍區(qū),但解放戰(zhàn)爭初期國民黨部隊隔斷了兩處的聯(lián)系,該部隊改隸東野指揮,即后來的13兵團,但該兵團被林 彪視為異類,屢受排擠。</b></div><div><b></b><br></div><div><b>西北:彭德懷在黨的“七大”后召開的華北工作會議上挨了一通批判后,不再讓他上前線指揮作戰(zhàn)了,只擔(dān)任解放軍的參謀長,協(xié)助毛、朱。但他不甘寂寞,胡宗南進攻陜北后,再次向中央請纓,鑒于他的指揮才能,毛澤東把賀 龍部隊交給了他,(在此以前,賀 龍已只管后勤供應(yīng)工作了,野戰(zhàn)部隊由張宗遜負責(zé)。)組建了西北野戰(zhàn)軍。賀 龍只負責(zé)晉綏軍區(qū)和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后改為西北軍區(qū)。軍區(qū)和野戰(zhàn)軍分頭管理,各戰(zhàn)略區(qū)中只有西北地區(qū)一家有這種現(xiàn)象。</b></div><div><b></b><br></div><div><b>中原:抗戰(zhàn)勝利后,原129師的晉冀豫區(qū)加上楊 勇的冀魯豫軍區(qū)合并成立了晉冀魯豫軍區(qū)。1947年,按照中央戰(zhàn)略部署,劉鄧大軍搶渡黃河,進軍大別山,建立了大中原軍區(qū)(與原李先念的小中原軍區(qū)相區(qū)別),原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改稱中原野戰(zhàn)軍。原李先念部改隸劉鄧指揮。49年整編后二野有三個兵團,楊 勇5兵團就是原冀魯豫軍區(qū)部隊,陳 賡的4兵團是原太岳軍區(qū)部隊(386旅),陳錫聯(lián)的3兵團是原太行軍區(qū)部隊(385旅)。</b></div><div><b></b><br></div><div><b>華北:抗戰(zhàn)勝利后,晉察冀和其他戰(zhàn)略區(qū)一樣分為兩攤,主力部隊組建為野戰(zhàn)軍,軍區(qū)管地方部隊和后勤供應(yīng)。劉鄧大軍南下后,原晉冀魯豫軍區(qū)與晉察冀軍區(qū)合并,建立了華北軍區(qū)。1949年全軍整編時,華北野戰(zhàn)軍未加入野戰(zhàn)軍序列,三個兵團直接受中央指揮。這三個兵團只有楊成武的20兵團是晉察冀的老部隊,周士第的18兵團是原129師的太岳軍區(qū)部隊,楊得志的19兵團是原冀魯豫軍區(qū)部隊。后來,18、19兵團都劃歸一野指揮。</b></div><div><b></b><br></div><div><b>華東:115師的部隊進軍東北后,原山東軍區(qū)交給新四軍,陳 毅任司令兼新四軍軍長,原新四軍的地盤建立華中軍區(qū)暨野戰(zhàn)軍,中央原定由粟 裕任司令,但他很謙虛,堅持由張鼎丞任軍區(qū)司令,自己任副司令兼野戰(zhàn)軍司令。當(dāng)時的華中軍區(qū)只是戰(zhàn)略上受陳 毅指揮。同時,陳 毅對山東軍區(qū)的原八路軍部隊指揮也不順利,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指揮員時有沖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戰(zhàn)爭初期華東戰(zhàn)場形勢并不樂觀。鑒于此,中央決定華中山東合并為華東軍區(qū)及華東野戰(zhàn)軍,這才擺脫了被動局面。</b></div><div><b></b><br></div><div><b>三大戰(zhàn)役后,地域又發(fā)生變化。東北野戰(zhàn)軍改稱四野,一直打到廣東,建立了中南軍區(qū),轄豫鄂湘粵桂五省,解放后改稱廣州軍區(qū)。華東野戰(zhàn)軍改稱三野,華東軍區(qū)轄蘇浙皖閩贛滬六省市,解放后改稱南京軍區(qū)。中原野戰(zhàn)軍改稱二野,解放大西南后,建立了西南軍區(qū),轄云貴川藏四省區(qū),解放后改稱成都軍區(qū)。西北野戰(zhàn)軍改稱一野,西北軍區(qū)包括陜甘寧青新五省區(qū),解放后改稱蘭州軍區(qū)。華北野戰(zhàn)軍整編時已經(jīng)撤消,華北軍區(qū)轄京津冀晉蒙五省區(qū)市,解放后改稱北京軍區(qū)。東北野戰(zhàn)軍入關(guān)后,東北軍區(qū)依然存在,轄黑吉遼三省,解放后改稱沈陽軍區(qū)。山東軍區(qū)建國初期對華東軍區(qū)呈半獨立狀態(tài),后志愿軍歸國后,大部分留在山東軍區(qū),于是該軍區(qū)徹底獨立,解放后改稱濟南軍區(qū)。</b></div><div><b></b><br></div><div><b>四方面軍抗戰(zhàn)以后基本上被分散,各部隊都有,以后的地域性就不太明顯;二方面軍人數(shù)本來就少,又是由兩部分合并而成的,地域性也不明顯,西北地區(qū)六軍團的人略多一些;比較明顯的是廣州軍區(qū)、南京軍區(qū)和北京軍區(qū)。南京軍區(qū)是新四軍的地盤,北京軍區(qū)是聶榮臻的地盤,而林 彪 九 一三時想到廣州另立中央更說明了問題。</b></div><div><b></b><br></div><div><b>毛澤東對待山頭的態(tài)度是:承認(rèn)山頭、消滅山頭。1973年八大軍區(qū)司令員對調(diào)就是為了消除山頭。但山頭的真正消除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b></div> <h3><font color="#010101"><b>△油畫《珍寶島對蘇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事刊物畫頁) </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油畫《凱旋日》局部 作者:趙淑欣(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事刊物畫頁)</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油畫《碑》 作者:陳堅(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事刊物畫頁)</b></font></h3> <p><b>△新時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洪哥警影 翻拍珍藏軍事刊物畫頁)</b></p><p><b><br><font color="#ed2308">弘揚人民軍隊光榮傳統(tǒng),</font></b></p><p><font color="#ed2308"><b>永葆紅色軍魂政治本色!</b></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