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7px;">謹以此文獻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大美磁縣”</b><br></h1><p></p><p><b><font color="#ed2308"><br> 磁縣槐樹學校 閆向坤</font></b></p> <h3> 如果我們要寫好作文,故鄉(xiāng)與愛就是最好的范本。在風與云之間,有一群人在無限的時空中相遇,共同生活呼吸,這就是最值得珍惜的因緣了。<br> ——林清玄</h3> <h3> <i><b> 曾經(jīng),</b></i>一直以為只有遠離家鄉(xiāng)的人們才會對家、對家鄉(xiāng)有眷戀和歸屬感。遠遠望鄉(xiāng),才有長長的思念和惦記;異地而處,感受別樣的風土人情車水馬龍,移風易俗的反襯之下,異鄉(xiāng)人的鄉(xiāng)愁才更濃吧。<br> 像我這樣一個生于此、長于此的人,家鄉(xiāng)即是左右,環(huán)顧四周身在其中,鄉(xiāng)情卻未必盈然于胸。直到人生的某個時刻,我開始懷念過往,懷念小時候的光景,才發(fā)現(xiàn)我所懷念的是對家鄉(xiāng)的追尋,是對家鄉(xiāng)點點滴滴的如數(shù)家珍,是對家鄉(xiāng)美好生活的守望。<br> <b><i> 曾經(jīng),</i></b>也以為只有偉人、名人、文化人才有家鄉(xiāng)的情懷,也許這樣人物的家鄉(xiāng)故事才更動人吧。 “一路景色,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蔚,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灑,暖氣上蒸,嵐采舒發(fā),云霞掩映,極目遐邇,有如圖畫?!边@段話是毛澤東對家鄉(xiāng)的描寫和思念。據(jù)史學家考證,這是毛澤東一生中寫的惟一的一篇散文,而且是贊美自己可愛的故鄉(xiāng)的散文,他把他這個“惟一”獻給了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里有童年的玩伴閏土,“他會用糊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還見過跳魚兒……”冰心姐姐的故鄉(xiāng),“一提起我的父母之鄉(xiāng),我的思緒就紛至沓來,不知從哪里說起,我只知道有蔚藍的海卻原來還有這碧綠的江……”家鄉(xiāng)的景色 、童年的伙伴、說不完的鄉(xiāng)情盡是贊美的辭藻,字字珠璣引人入勝。</h3> <h1></h1><h3> <b> <i>而我,</i></b>一枚煮婦,整日忙于三餐生計,周旋于灶臺廚案之間,雙手習慣了些柴米油鹽的瑣事,怕是沒有閑情去武文弄墨了,做文章實在困難。然而年與歲俱長,中年將至的時候感觸良多。青春的氣息漸漸退怯,花花世界的繁華和熱鬧也漸行漸遠,人也變得平和,更多的是一份兒對人對事的篤定。我的世界里一切變得沉靜、清澈的時候,我開始慢慢的向內(nèi)尋找,開始發(fā)現(xiàn)最美好的、最珍貴的東西也越來越清晰、明確——家鄉(xiāng)的田地、泥土路,歡跑的孩子們總是在我夢魂中頻頻而來。我想我可能陷入了一場凡夫俗子的鄉(xiāng)戀。<br> 想起我的家鄉(xiāng)就看見一彎滿滿的河水緩緩流淌;想起我的家鄉(xiāng)就看見孩子們光著濕漉漉的腳在鄉(xiāng)間的泥土路上歡快的追鬧著,我還能聽見那腳和水和泥路擠出來的聲響“咣嘰……咣嘰,咣嘰……咣嘰,啪啪啪啪啪”,這一串特有的聲響就是我跳進家鄉(xiāng)的密碼。</h3><p><br></p> <h1></h1><h3><font color="#ed2308"><b><i>滿滿的河水緩緩流淌,送我來到稻田。</i></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 眼前,汪澤縱橫接天連地,仿佛置身南國水鄉(xiāng)。緩緩的河水改道入渠,經(jīng)田間的隴道溝,由隊里指派的專人看管著,引著水像回家般的輕車熟路,去這家稻田,回那家稻田??囱?,緩緩的河水和松軟的土地多親昵啊,熱戀中的人兒一般緊緊相擁在一起。不一會兒的功夫,稻田里的水就滿了,等著插秧的到來吧。<br> 怎么把秧苗運送到自家稻田?那可有個俏法兒。將起好的秧苗成把的捆扎在一起,十幾個一堆,找個大點的塑料編織袋托著,放進水渠,順水飄浮著就走了。田間水渠就是天然的傳送帶,一堆兒一堆兒的,又省勁又不損苗。一方地幾十戶人家,只管站在自家的田埂上等著就行,誰也不會認錯自家的秧苗。</h3> <h1></h1><h3> 插秧的時候最熱鬧,故事比秧苗還要多。插秧是個技術活,而地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栽插的方法,誰跟誰也不一樣吧,還誰都覺得自己的技術最好!拿我們這一大家子人來說吧,就各有一派。先說在市里工作的叔叔吧,也請了假回來農(nóng)忙。他可是父輩里的文化人,又是從事圖紙設計工作的,那水稻在叔叔手里就講究起來了,株距要近、行距寬,要兼顧到日照生長和秋收增產(chǎn)呢!叔叔的這個插秧法當然是科學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秧苗頭上自然頂著文化的光環(huán)。還有大伯父、二伯父們多年的農(nóng)活經(jīng)驗算是行里老手了,一塊稻田多少秧苗,多少收成,早就估摸個八九不離十了。再說這插秧動作精準的像機器操作,秩序規(guī)整。顆顆秧苗直溜板正、利利索索。凡是經(jīng)伯父們的手栽插出來的秧苗不用返勁兒,落地就長,省了四五天的適應期,結出來的稻穗更飽滿。伯父們是當之無愧的資深實力派!還有我一幫堂哥們,跟在父輩們的左右,緊學慢趕的暗自努力。就是這幫哥哥們替我們擋下了不少長輩們的“嚴厲”。印象中父輩們一直對家里的男孩子們要求比較高,管教的也比較嚴格些。而我堂姐可算的上是載水稻的新秀了,總帶著一股干勁。堂姐也一直很能干。<br> 若要說我老爹可真沒什么講究。別說栽水稻了,大部分的時候他都是那“差不多就行”的性格,倒也不是不仔細,只是不愛較真吧。我就當他是“馬虎學”樂天派吧。當然管教哥哥的時候除外。<br> 熱鬧繁忙的稻田啊,我在這里受教:勤勞的人們,躬耕樂道、掌握季節(jié)、不違農(nóng)時。順天時,量地利,力少而成功多。一分耕耘,一份收獲。</h3> <h3><p><b><font color="#ed2308"><i>滿滿的河水緩緩流淌,送我來到荷塘。</i></font></b></p></h3> <h3><p> 我們小不點的眼里,荷塘就是我們玩耍的天地。大大的荷塘里有我們?nèi)≈槐M的玩具,也有花樣百出的玩法,摘頂荷葉就能給自己做身衣裳。不信?你看,先把荷葉收撮在一起,從靠近根莖的部分留下巴掌大小,薅開、倒扣在頭上就是西瓜帽了,還帶著一節(jié)葉莖歪歪的向上杵著,心里覺得特別美,剩下的荷葉中間空出來的圓環(huán),身子正好能鉆進去掛在小細腰上,裙子就有了。再摘一頂小點兒的荷葉吸在胸前就完工了,拿著朵荷花便瘋跑起來。跑累了就停下來歇會,肚子一吸一合的喘著氣,小伙伴們彼此看一眼,就能引得我們咯咯的傻笑。童年快樂很簡單,頭頂舉個荷葉我們就可以演皇帝了,比電視劇里皇帝出門的華蓋還要有氣勢;荷葉壓扁就是手里扇子,不管熱不熱都要蒲扇幾下;荷葉攏在一起就能盛水,跳進河里就能抓魚,舉在手里就能捕蜻蜓。<br> 我們自顧自的玩耍大笑,遭殃的是荷塘,引得大人們不住陣的呵斥。責罵聲哪能跟得上我們的歡跑,一溜煙兒就沒影兒了,童年也遠走了。<br></p></h3> <h1></h1><h3> 這一方荷塘是我對家鄉(xiāng)的專屬記憶,任時光飛逝也永不褪色,再多的言語也難訴盡我心中與荷的情誼。于是我遍翻詩書,采擷古往今來文豪大家的名篇佳作,用洗手焚香的虔誠反復誦讀。期待可以領略荷之綺麗的風貌和超凡脫俗的精神。在風停日暮時分去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大眾之美;在清晨微露時分去賞“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的獨幽之美;喜時有“魚戲蓮葉間,蓮葉何田田”,愁時有“從今有雨君須記,來聽蕭蕭打葉聲”。這一句也最揪我心腸。<br> 流連忘返的荷塘啊,我在這里感悟:善良的人們,種荷采蓮,淡雅寧神;擇藕而食,溫和健體,依荷而居,清廉滿室。</h3><p><br></p> <h3><p><b><i><font color="#ed2308">滿滿的河水緩緩流淌,送我來到魚塘。</font></i></b></p></h3> <h3><p> 方方正正的魚塘接連一片是這世間最美的畫屏,映襯著天邊的云卷云舒、陰晴圓缺、星辰隕落,大自然的美不勝收就這樣不差分毫的盡在這方正的魚塘之間?!耙挥瓿靥了嫫?,淡磨明鏡照檐楹?!被秀遍g,我在詩中,也在畫中,一陣風吹來,岸邊動情的垂柳也按捺不住地扭動著腰姿,顧影自憐。幾只燕雀,飛過魚塘,輕擊水面泛起圈圈漣漪、點點波紋,像孩子遇見好看的東西非要摸一摸,那好奇心才能安分。遠處傳來蛙鳴鳥叫,天然的音樂家們一定是在唱贊歌,歌唱你也歌唱我。<br>這最美的“畫屏”,更描繪了鄉(xiāng)村人的美好生活。一方魚塘,一處美景,三五結伴,戲水垂釣;一方魚塘,一桌佳肴,魚肥湯濃,養(yǎng)育樸實的人們;一方魚塘,一筆財富,撒網(wǎng)捕魚,富裕了人們的錢袋子。<br> 富庶的魚塘啊,我在這里折服:智慧的人們,勞動創(chuàng)造著財富,也守護著自己青山綠水的家園。<br></p></h3> <h3> 滿滿的河水緩緩流淌,挽著炊煙裊裊的村莊,彎彎繞繞相依相偎;滿滿的河水緩緩流淌,載著稻田的青綠變成金黃,沉甸甸的谷穗殷實笑容;滿滿的河水緩緩流淌,佩這碧玉寶石般的荷塘,也連著美不勝收的魚塘。滿滿的河水緩緩流淌,默默無言自有春夏秋冬入夢。<br> 這緩緩流淌的河水啊,就是來自太行山脈的滏陽河水,這家鄉(xiāng)就是磁州之城的“魚米之鄉(xiāng)”,也曾是生產(chǎn)供米的糧倉,是我可愛的家鄉(xiāng)——屯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