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赤日當頭熱不支,長空降火地流脂。2017年的上海,烈日暴曬了一整個七月,特別是在高溫“九連擊”的21日,氣溫飚升到40.9度,創(chuàng)下了145年氣象紀錄新高。公園里、社區(qū)綠地的樹枝上,耐溫耐旱、忠于職守的蟬兒們都暈乎乎、昏沉沉,不時地墜落在熱鍋般的地面上……</h3><h3> 酷暑難耐,人們除了少外出、多喝水,便宅在家里孵空調(diào)。而浦沅人上海聯(lián)誼會的骨干們卻是逆向思維,更新理念,捕捉機會,組織了一次難得的夏日休閑出游,讓大家甩掉“買汰燒”,休閑養(yǎng)生,悠然度夏。</h3> <h3> 于是,8月3日~5日,48人一個群體,加入“山嶼?!倍燃俪鲇?,漫步浙江奉化巖頭古邨,游覽國家AAAAA級溪口景區(qū)的民國大雜院和寧波市“新十景”之一的AAAA級風景名勝——五龍?zhí)丁?lt;/h3> <h3> 全國34個“山嶼?!倍燃倩刂坏亩燃倬频曜湓谡憬罨瘞r頭古邨。這里群山環(huán)抱、風景秀麗,飲食起居愜意,是休閑養(yǎng)生福地。</h3> <h3> 3天內(nèi)連續(xù)37度高溫。在“山嶼海”旅游度假基地專項服務(wù)投資、並持有《貴賓卡》的鄒桂英、陳文其夫婦有條不紊地安排下,我們吃、住、行享受著貴賓級待遇,動靜交替,張弛有度,勞逸結(jié)合。</h3> <h3> 8月3日一早,我們按常規(guī)時間集中,一路暢通,11:30抵達“山嶼?!倍燃倬频辍N绮秃?,下午2:00準時隨車前往奉化蔣氏故居所在地剡溪南岸游覽了“民國第一鎮(zhèn)”上的民國大雜院。</h3> <h3> 民國大雜院為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旅游景點。這里是國內(nèi)首家匯聚民國風情的主題文化園,這里集中展示了民國文化、蔣氏家族文化、民國軍事文化和儒釋道傳統(tǒng)文化。</h3> <h3> </h3> <h3> 如果說,豐鎬房遺存的是民國重大歷史遺痕,那么,民國大雜院演繹的則是民國繁復(fù)多姿的民俗風情,增進了我們對民國文化的感性理解。</h3> <h3> 8月4日一早,我們驅(qū)車35公里,來到寧波市西南的鄞州龍觀鄉(xiāng)“寧波新十景”之一的AAAA級風景名勝區(qū)……五龍?zhí)丁?lt;/h3><h3> 這個景區(qū)占地16.17平方公里,其中,五龍?zhí)讹w瀑區(qū)6.2平方公里,山高海拔590米,由浮澤潭、昭澤潭、潤澤潭、利澤潭、星澤潭組成的“五景十二瀑”,溪流飛潭,怪石險峰,特色鮮明。</h3> <h3> 五龍?zhí)豆艜r曽被宋理宗、元惠宗剌封相、候官位,這在華夏歷史上絕無僅有。古祭龍壇曾耗費福建70噸綠孔雀石雕成龍形圖騰柱,聳立在400米高峰,蔚為壯觀。整個景區(qū)山襯水、水映山,山水交融,野趣叢生,植物生態(tài)群落體系豐富,體現(xiàn)出“五龍出四明,飛龍入大?!钡拿篮镁辰纭?lt;/h3> <h3> 酷暑炎夏到此,我們舍去步行,乘坐山間小交通登山?!靶∶姘毙羞M七八分鐘,司機告知:巳到“兩景半”。我們下車后繼續(xù)向前,跨過潭水湍急的石礅,攀上晃晃悠悠的繩索吊橋,不遠處就是十丈飛瀑潤澤潭。這里地域?qū)掗煟惺瘶?、亭臺、曲欄,人們紛紛舉起單反、手機、A派,選擇最佳角度,攝下精彩瞬間……</h3> <h3> 乘興拍照的同時,舉頭眺望,那踒蜒向上的山路直刺云端,近七奔八的我們望而生畏,正猶豫著,10多位六十上下的勇士巳舉步攀巖……</h3><h3> 我們順著山路往回走,不一會來到一座石雕涼亭,10余人小憇、飲水、聊天,一身大汗的我們正搖著扇子坐定不久,東北向的山澗送來了沁人心脾的陣陣涼風……</h3> <h3> 雖是驕陽四射的盛夏,山水交融之處的清晨還是比較涼爽的。8月5日晨起,我們充分利用早餐前一個半小時,在小妹(鄒桂英)和其夫君老陳陪同下,徒步游覽了2005年被浙江省首批命名為市級文化名村——奉化市巖頭古邨。</h3> <h3> 巖頭古邨位于奉化西南山區(qū),南距蔣氏故里溪口鎮(zhèn)11公里,這個古村落主要為廣濟橋、永寧橋和螺潭橋之間的巖溪兩岸聚居區(qū),建于明洪武(1370年),距今已有630年歷史,全村600多戶人家青一色毛姓。據(jù)載,毛氏59世孫毛元瓊在南北朝大同年間(535~546)從衢州遷居江山縣石門鎮(zhèn)清漾村。其后,又有子孫遷往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地。2002年6月6日,上海《新聞晨報》刊登《毛澤東祖籍在浙江》的文章,文中寫道:江山清漾毛氏后裔一支遷湖南,一支遷奉化……</h3> <h3> 清代,巖頭村水路十分繁盛,是奉化西南山區(qū)出口要道和物資集散中心,村內(nèi)道路以傍巖溪,平行延伸東街、西街為主干道,商肆延綿,鱗次櫛比,商貨云集,現(xiàn)保存完整的商鋪老店仍有數(shù)十家。</h3> <h3> 清末民初形成的溪東街,風貌保存完整,沿途有名人故居、特色祠廟和位數(shù)眾多的清末民初風格的民居大宅,更有民國史跡遍布巖頭邨每個角落。例如,這里有宋元初文學家——“東南文章大家”戴表元、蔣介石教蒙恩師毛思成祖故居和學館舊址、蔣氏原配夫人毛福梅故居和畢業(yè)于黃埔軍校三期學員、后任國民黨空軍副司令的毛邦初故居……</h3><h3> 黃埔軍校成立后,蔣氏恩師毛思誠應(yīng)邀擔任黃埔軍校秘書處少校秘書,后任廣東潮陽縣縣長、1927年后又任國民黨政府主席(中將)秘書……</h3><h3> 后來,僅巖頭邨一個村,就出現(xiàn)了令奉化人驕傲的12位將軍。就在抗日戰(zhàn)爭一開始的“八·一四”,日軍著名的航空隊木更津飛機轟炸杭州,在蕭山上空,毛氏兄弟(毛邦初、毛贏初)等駕機,以“零比六”一舉擊落敵機6架……隨后,為慶祝這一偉大勝利,“八·一四”被定為中國空軍節(jié)。</h3> <h3> 短短的休閑度假3日游結(jié)束了,余興未盡的48人5日午后登車返滬……</h3><h3> 歸途中,登上杭州灣大橋約3公里,一場傾缸大雨突襲,霎時,橋面積水四五厘米,車廂外急馳的大車小車身后甩出一股股白色浪花,灼熱的大巴門窗玻璃頓時消失了至少十二三度高溫。車廂里的人們激動無比,有的說:“太好了,總算是下雨了”,有的說:“大地太渴了,終于天降甘霖”……</h3><h3> 與此同時,上海中心氣象臺爆出“雙黃蛋”——發(fā)布了暴雨黃色預(yù)警和雷電黃色預(yù)警,一場劈頭蓋腦的大暴雨凌空而降,幾乎條條道路迅速積水,其中,中心城區(qū)的延中綠地雨量達58.9毫米。</h3><h3> 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使申城空間的滾滾熱浪快速退場。下午4:00我們的大巴到達人民廣場時,最高溫度巳降至32.3度。(全文完)</h3><h3><br></h3><h3> (本文于2017.8.9撰寫,2019.9.7修改完稿 。文中圖片由鄭綠萍、龔偉根、李莉、金躍華、沈慰萍、俞慧靜、朱金娣等提供,一並致以衷心感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