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上山下鄉(xiāng)已經(jīng)過去五十年了嗎?</b></h1><p><br></p> <h1><b>這里是《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云南》東風農(nóng)場三分場照片征集中的部分連接。</b></h1> <h1><b>照片提供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一師二團三營一連(東風農(nóng)場西雙版納州勐龍鎮(zhèn))上海知青曹柏榮。系上海閘北區(qū)星火中學69屆初中生。1970年3月27日赴云南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一師二團三營一連,于1972年底應征入伍成為一名正真的戰(zhàn)士。</b></h1> <h1><b>曹柏榮在菜地班勞務間歇</b></h1> <h1><b>與上海知青范良在勞動中的合影</b></h1> <h1><b>應征入伍前夕與連隊指導員陳春明在三營營部的合影</b></h1> <h1><b>應征入伍前與北京知青曹大為在連隊院子里合影</b></h1> <h1><b>在營部與上海知青吳培紅的合影</b></h1> <h1><b>我也是一個兵——顧自強</b></h1><h1><b>拍攝一個1974年入伍后的新兵照</b></h1> <h1><b> 顧自強留影于昆明翠湖公園</b></h1><h1><b>1970年4月暫留昆明期間。</b></h1><h1><b>照片提供顧志強</b></h1> <h1><b>在傣族曼勒寨的曬場上,拍攝于1972年。攝影師陳源龍。</b></h1> <h1><b>當年(1972年)正當著司務長的顧自強在菜地參加勞動。拍攝人:陳源龍</b></h1> <h1><b>毛主席的紅衛(wèi)兵最…………楊家文</b></h1> <h1><b>楊家文在新建三營九連的路口等誰?</b></h1> <h1><b>就寄這張照片回家</b></h1> <h1><b>搬到新家三營九連的第一天</b></h1> <h1><b>你們猜猜,這是楊家文和誰的合影</b></h1> <h1><b> 一莖一葉系情懷</b></h1><h1><b> ——上海知青在云南種植金雞納</b></h1><h1><b> 作者:</b><b>譚建中</b></h1><h1><b> 金雞納霜、青蒿素都是人類抗御瘧疾的兩種植物提取物。前者拉開了征服瘧疾的帷幕,后者改寫了人類治瘧的歷史。金雞納為茜草科灌木植物,又名奎寧。主產(chǎn)地印尼爪哇島,原產(chǎn)地故鄉(xiāng)則為美洲。其樹皮提取的奎寧生物堿研磨成粉,稱作“金雞納霜”,是治瘧良藥。“金雞納”的名稱源起 1639 年,經(jīng)西班牙駐秘魯總督伯爵夫人服用藥到病除后將其引入歐洲而風靡世界。為紀念伯爵夫人,瑞典植物學家以其名字命名該樹為“金雞納”。1693年,法國傳教士以金雞納霜為敲門磚,治愈了清朝康熙皇帝的瘧疾,金雞納就被奉為“圣藥”。</b></h1><h1><b> 20世紀 70 年代初,面臨瘧疾的“內(nèi)憂外患”,抗美援越備戰(zhàn)等亟需金雞納。在周總理的指示下金雞納栽培工作迅速展開。</b></h1><h1><b> 正逢其時,我們在1970 年5月,響應上山下鄉(xiāng)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云南省農(nóng)墾總局景洪分局勐養(yǎng)農(nóng)場關坪分場七隊(原一師三團四營七連)。</b></h1><h1><b> 1970 年6 月,我們所在的關坪七隊、八隊、九隊、十隊等幾個生產(chǎn)隊就一起承擔了勐養(yǎng)農(nóng)場試驗培育金雞納的任務。領導選派了場部技術員陳明越(曾任云南省農(nóng)墾總局組織部長、農(nóng)墾分局局長)專門負責指導管理此項工作。金雞納適應生長在年平均溫度 13.5℃—21℃終年無霜冬暖夏涼的環(huán)境里。關坪大埡口一帶,背倚山巒蔭蔽濕潤的亞熱帶雨林氣候正合符它的要求。</b></h1><h1><b> 為方便管理,連隊成立賀元光為班長的苗圃班,業(yè)務直屬場部陳技術員指導。選地形,搭蔭棚??成教贋樵K、割粽葉為頂棚。選擇七連依山傍水的陽坡平地,</b><b>搭出可拆卸的苗圃棚。又以經(jīng)篩選油黑細膩的深山腐殖土一層層鋪墊平整為苗床。播種上貴似黃金的種子。逐日噴灑,晝夜觀察。</b></h1><h1><b> 播種 7 天后,呈現(xiàn)絲絲綠芽,露出尖尖嫩角——胚芽破土。多少次,賀元光深更半夜起身提著馬燈到苗圃地觀察。悉心呵護,密切關注記錄幼芽發(fā)育的生長態(tài)勢。猶如進行一場科學實驗,頗具“天降大任于斯也”的氣勢,金雞納嬌嫩,喜吮晨光薄暮的柔和。當太陽升起,蓋上頂棚,避遮烈日。反之,揭開頂蓋,愜意映照。而當大雨驟下,我們頂風冒雨疾步奔向苗圃地------。</b></h1><h1><b>(題圖為近年仍存活在地頭的金雞納活體)</b></h1> <h1><b>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一師三團四營七連駐地</b></h1> <h1><b>1972 年 6 月,當金雞納亭亭玉立長成有 80 公分高度時,嫩綠的莖葉泛起漸深的紋理;標志著它可上山獨立遠行了。在充沛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全連隊展開了在原始地貌上開挖梯田。將金雞納小樹苗移栽上山,在充沛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經(jīng)過大半年的戰(zhàn)天斗地,在當年 10 月終告完成。</b></h1><h1><b> 層層梯田繞山坡,金雞納樹安扎于梯田沃土。碩葉綴著晶瑩的露珠,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曳;我們的青春,在此飛揚!晨曦微茫,迎來如縷陽光,暮色黃昏,目送一抹晚霞。</b></h1><h1><b> “這就是我們親手培育的金雞納?。 辟R元光、王滬光用手輕輕摩挲著橢圓的綠葉,深情說道。這一幕款款濃情,深山回蕩,這情愫呦呦流淌,明月相照。真應了:一莖一葉總關情,為伊融得人自醉!夢想著,到了金雞納采集期------,有朝一日截枝取皮提煉出奎寧研制成藥------。啊!成就感油然而生!</b></h1><h1><b>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974 年初西雙版納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霜凍,一片片金雞納被擊倒,萎靡地直至傷殞。 當年末,上級領導就下達了旨令,掛起免戰(zhàn)牌。我們關坪七連便于1975年3月9日整體遷往大勐龍。插歸東風,編進了三分場……。</b></h1><h1><b> 至此結(jié)束了我們種植金雞納的使命。</b></h1> <h1><b> 《一九七三度一師三團四營先進生產(chǎn)者代表大會》合影。</b></h1><h1><b>照片提供者:陳世民</b></h1><h1><b>上海知青先進生產(chǎn)者獲得者:關坪七連:前排右起1,眭幼美2,周群;末排右1,嚴國俊。二排右4,關坪一連上海知青魏建一;三排左1關坪十連上海知青周瑋君;以及二排左4,三團四營教導員荀瘖把,左5,三團四營劉營長。</b></h1> <h1><b>1973年6月三排上海女生合影在梯田大會戰(zhàn)的勝利中。 </b></h1><h1><b>冰心玉壺金雞納,歲月倩影青山中。</b></h1><h1><b>后排左起1,周小美2,沙萍超3,鄒金英4,譚建中5,孫來云</b></h1><h1><b>前排左起1,嚴云芳2,馬偉琴3,王杏芳4,石玲娣 </b></h1><h1><b>拍攝者:甘建文</b></h1> <h1><b>1971年7月14日上海知青譚建中,為新露頭的嫩芽芽遮陽。耔兒露尖尖,棕葉避驕陽。苗床系心間。 </b></h1><h1><b>攝影者:甘建文</b></h1><h1><b>一排排,一行行……</b></h1><h1><b>賀元光看著辛苦了一年多的金雞納幼苗馬上就可以移植到梯田上去。表示著試種成功了,大有作為啦!</b></h1> <h1><b>與金雞納留個影拍攝于1972年</b></h1><h1><b>上海知青孫來雲(yún)和她的戰(zhàn)友譚建中</b></h1> <h1><b> 1971年6月上海知青賀元光,將培育成型的小樹苗種植到山上的金雞納林帶里。金雞納 不了情,深情凝視潤無聲。</b></h1><h1><b> 當青春,遇上了金雞納,這情感,如初戀。這眷戀,融入了苗圃地。灑汗水,苗芽兒在成長,伴隨著,青春的節(jié)律,日久長,愛,悄悄地播撒了…</b></h1><h1><b> 當青春,遇上了金雞納,這情感,如初戀。這眷戀,融入了苗圃地。灑汗水,苗芽兒在成長,伴隨著愛神,悄然在滋長。</b></h1> <h1><b>照片的主人公,為了留下這有里程牌意義的一刻,在照片的背面留下心跡</b></h1> <h1><b>1972年6月上海知青王滬光,為小苗苗灑水。</b></h1><h1><b>辛勤澆灌育新芽,灑向苗圃皆是愛。</b></h1><h1><b>拍攝者:陳興興</b></h1> <h1><b>上海知青李鳳彩的休息天</b></h1><h1><b>拍攝于1973年</b></h1> <h1><b>上海知青王滬光移栽金雞鈉小樹苗上山,展望美好前景。</b></h1><h1><b>攝影者:陳興興</b></h1> <h1><b>照片1971年6月上海知青王國華,</b><b>流連在搭建出來可拆卸的遮蔭苗圃棚前。 拍攝者:陳興興</b></h1> <h1><b>貌美知性的朱麗娟,坐在時任男友后為先生駕駛的大卡車上,笑意盈盈,英姿煥發(fā)。</b></h1> <h1><b>匯報團成員交流學習。</b></h1><h1><b>左起1、2,兄弟團現(xiàn)役軍人領導;</b></h1><h1><b>左3,關坪知青代表譚建中;</b></h1><h1><b>左4,三團銀河分場(三團一營)知青代表。 </b></h1><h1><b>1970年10月攝于上海錦江飯店。</b></h1><h1><b>攝者:勐養(yǎng)農(nóng)場參謀長</b></h1> <h1><b>云南兵團上海知青匯報工作完成后,勐養(yǎng)關坪上海知青譚建中與勐養(yǎng)銀河(三團一營)知青代表(左1)與招募的新兵們一起,乘坐知青專列告別上海。</b></h1><h1><b>1971年1月3日攝于上海北站。</b></h1><h1><b>攝者:勐養(yǎng)農(nóng)場參謀長</b></h1> <h1><b> 云南兵團知青匯報團景洪勐養(yǎng)農(nóng)場(原一師三團)匯報團途經(jīng)南京合影留念。</b></h1><h1><b>后排左起1,關坪(原四營)知青代表譚建中,2,勐養(yǎng)農(nóng)場(原三團)參謀長,3關坪一隊(原四營一連)連長。</b></h1><h1><b>前排左起1,勐養(yǎng)農(nóng)場金山分場(原三營)知青代表,2,勐養(yǎng)農(nóng)場副場長裴啟德,3,勐養(yǎng)農(nóng)場銀河分場(三團一營)上海知青代表。</b></h1> <h1><b>這是我們老連長萬永和。1973年底護送上海知青集體探假來到上海,也是他平生第一走出大山。</b></h1><h1><b>拍攝于1973年上海外灘。</b></h1><h1><b>蘇其華拍攝并提供照片。</b></h1> <h1><b>在這位連長的心里,你們都是些從大城市從父母親身邊來的娃娃</b></h1> <h1><b>這位大家是應該都比郊熟悉的上海知青吳培紅。右下角是他的近照。</b></h1> <h1><b>一連的三地知青行進在民族村寨。</b></h1><h1><b>左起昆明知青李國幼,北京知青徐向軍冀林茂</b></h1><h1><b>德玉輝,重慶知青胡明清高為柱</b></h1> <h1><b>北京女知青全體成員。</b></h1> <h1><b> 連隊主要領導與昆明知青在通往一連的最后一段陡坡上留影,背景就是東風母親林——58林地。</b></h1><h1><b>照片由陳春明提供</b></h1> <h1><b>昆明女知青</b></h1> <h1><b>三營一連昆明知青全體</b></h1> <h1><b> 1971年進入兵團的重慶知青</b></h1><h1><b>立志“生在城市紅在邊彊”</b></h1> <h1><b>重慶知青前排左起陳真武金相高</b></h1><h1><b>后排左起趙小華胡明清</b></h1><h1><b>照片由重慶知青李文秀提供</b></h1> <h1><b>王富菊1972年拍攝于東風農(nóng)場照相館</b></h1> <h1><b>李文秀拍攝于原三營營部大門口</b></h1> <h1><b>65年支邊重慶知青三營一連衛(wèi)生員夏主芳在北京天安門前的留影</b></h1> <h1><b>重慶知青李文秀和上海郊縣知青全權(quán)從傣族曼勒寨高興地跑回來了!</b></h1><h3><b><br></b></h3> <h1><b>左前為重慶小知青李文秀后者為65支邊知青夏主芳</b></h1> <h1><b>前排左起上海知青鄭桂診全權(quán)后面的是重慶知青李文秀,拍攝于傣族村寨——曼勒</b></h1> <h1><b>老四川知青夏主芳拍攝于傣族村寨——曼勒</b></h1><h3><br></h3> <h1><b>四川知青夏主芳和她的兒子留影在連隊</b></h1> <h1><b>趕街回來</b></h1> <h1><b>重慶知青劉嘉敏</b></h1> <h1><b>重慶知青蔣啟峰</b></h1> <h1><b>1971年進入兵團的重慶女知青</b></h1> <h1><b>1966年大勐龍東風總場場部。</b></h1><h1><b>前左馬仁倩(四隊)夏主芳(一隊)劉忠玉(一隊)黃潔明,李華美(一隊)</b></h1><h1><b>后排左1付祥為(一隊</b><b>)楊保和(一隊)黃加含(一隊)蔡子全(四隊)</b></h1><h1><b>全部老四川。</b></h1> <h1><b>這是1966年底拍攝一隊老四川的集體照</b></h1><h1><b> 到達時,分到一隊的應該有18位。在近半年左右就減員6個(三個回重慶,三個調(diào)學校教書)照片上的全體老四川知青成員有13個,其右1的男生是劉道中三隊的。(劉道映的哥哥)</b></h1> <h1><b>這是這張拍攝于1966年的三分場一隊。照片上兩位主人公,均為65年支邊的重慶知青夏主芳和陳玉珍。自行車當年是個高檔稀罕物件。作為拍照的道具器很可能從這里興起的。</b></h1><h1><b> 提供照片的陳玉珍大姐是這樣告訴我的;我好好的想了一下,這張老照片應該是66年拍的,那時候單車可是高檔物品,再加上重慶的單車很少,所以用單車留影有新鮮感!其實我們來了以后當?shù)氐男〗终障囵^知青們也經(jīng)常以當時還非常時尚的單車——自行車作為留影的陪伴。</b></h1> <h1><b>1971年的黃潔明坐在傣家小樓上</b></h1> <h1><b> 這位就是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許多農(nóng)場老照片的主要拍攝人——1965年支邊的重慶知青黃加含。當年東風照相館的責任人就是他,除了執(zhí)守照相館以外就是下分場下連隊,為廣大職工服務。當然主要對像是知青。</b></h1> <h1><b>一對65年支邊的重慶知青姐妹</b></h1><h1><b>陳玉珍(左1)周景春坐在螞蟥溝里的大石塊上。</b></h1><h1><b>拍攝于1966年</b></h1> <h1><b>三分場一隊的昆明知青周蓮(左1)和黃潔明。照片由黃潔明提供</b></h1> <h1><b>左起楊保和,李華光,一隊老四川</b></h1><h1><b>拍于1966年</b></h1> <h1><b>這張照片是一群剛到農(nóng)場不久的老四川知青,在傣族曼勒寨到一隊之間,螞蟥溝盡頭的傣族村寨魚塘中一顆倒俯的大樹桿上戲嘻。</b></h1><h1><b>前者夏主芳,肖莉,陳玉珍,徐友容</b></h1><h1><b>都是一隊的老四川。</b></h1><h1><b> 其中徐友容在總場場屬實驗站。是東風農(nóng)場首批割膠工。后作為技術員調(diào)三分場一隊。于是三分場一隊就開始了橡膠樹開割技術的全面培訓。</b></h1> <h1><b>陳玉珍 顏昌秀1966年拍攝于傣族村寨</b></h1><h1><br></h1> <h1><b>一隊老四川劉曼曼</b></h1> <h1><b>嶄新的永久牌自行車!我來試試!</b></h1><h1><b>照片由劉道映提供</b></h1> <h1><b>一群65年支邊的重慶知青都有各自特長。絞合在一起就吹拉彈唱,帶給農(nóng)場一股青春的活力。</b></h1> <h1><b>2017年65支邊青年陳玉珍又回到了當年戰(zhàn)天斗地的地方。</b></h1> <h1><b> 這是一條由三分場部向南通往三隊的大道。大山腳下的就是三隊。黃潔明和三隊的三位上海知青在路邊。</b></h1><h1><b>前排左起周鳳仙 王玲芬</b></h1><h1><b>后排左起黃潔明 鄒秀云</b></h1><h1><b>照片由黃潔明提供</b></h1> <h1><b>傣妹之像——劉道映</b></h1><h1><b>照片由劉道映提供</b></h1> <h1><b> 這座橋大概是曼金花寨的到團部去的竹木橋。</b><b>站在前面的是李素碧后面的是劉道映。</b></h1><h1><b>由劉道映提供的照片</b></h1> <h1><b> 又是一張在曼勒寨水溝洗手的照片。畫面中的主人公同是二位老四川知青黃潔明劉道映。拍攝者一定是個專業(yè)攝影師。畫面的清晰度構(gòu)圖前景背景都交待得一清二楚。</b></h1><h1><b> </b></h1> <h1><b> 勐龍河邊</b></h1><h1><b> 河流自古以來就是交通的主要載體,所以在河邊照相留影的意義就是要比手摸著標志物要有深度。我收集到很多跟這條大勐龍的母親河相關的照片。 這張照片上的人物組合很有代表性,有65年支邊的重慶知青黃加含(前排左2)夏主芳(后排左1)有71年到兵團的現(xiàn)役軍人連隊指導員陳春明(前排左1)有1970年4月到達連隊的上海知青施秀華鄭桂珍(后排左2、3)。都來至五湖四海,又走到了一起。這張照片應該是1972年拍攝的。</b></h1> <h1><b>“回家的路在那邊”</b></h1><h1><b>黃潔明指著河對面的小路深情對劉道映說</b></h1> <h1><b>割膠是我們的主業(yè)。必須都得學會,這是在東風農(nóng)場的“母親林”——58林地學習割膠技術。誰是老師我不知道?可能這個時候我們還未到呢!</b></h1><h1><b>照片由黃潔明提供</b></h1> <h1><b>抱著的是誰的娃娃。</b></h1><h1><b> 抱著娃兒的是劉道映站在右邊的是小四川李素碧。都是我們連隊的知青戰(zhàn)友。</b></h1> <h1><b>在寫生的是一連的老四川高為棟黃加含倆個,他們都是重慶65年的支邊青年有文化有特長。也一直是我們的老師</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