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進入敦煌</h3> <h3>敦煌市城雕一反彈琵琶的飛天</h3><h3> 昨日進敦煌黃沙蔽日,天地混沌。今日風和日麗,云淡風輕。人緣不錯。</h3> <h3>莫高窟</h3><h3> 正立于崖窟中段的九層遮檐的九層樓,是莫高窟標志性建筑,也叫“北大像”,與崖頂?shù)雀?,巍峨壯觀,檐角飛翹,錯落有致,檐角叮咚作響的鈴聲,從檐角傳來。</h3><h3> 九層樓修建于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的初唐,也是敦煌七百多個洞窟中唯一由政府出資修建的洞窟。</h3><h3> 進入窟內(nèi),高36米的彌勒佛坐像,由石胎泥塑而成,據(jù)說是以武則天為原型塑造的。站在腳下,抬頭觀望,給人以頂天立地的感覺,是國內(nèi)第三大佛。</h3><h3> 大佛腳下,地面被剖開三層,考古確認,分別屬于唐,明,清三個朝代。</h3> <h3> 敦煌莫高窟旁邊,高聳楊樹十分漂亮,銀白色的樹干很有特色,單調(diào)的黃色中的一抹綠色。在戈壁荒漠中防風固沙的同時給人帶來親切感。</h3> <h3>莫高窟數(shù)字展示中心</h3><h3> 為使觀眾在進入洞窟之前就能與莫高窟進行全方位,近距離的“親密接觸”,莫高窟第一站就是“數(shù)字展示中心”。通過看主題電影、球幕電影提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識,絢麗多彩的石窟藝術(shù)經(jīng)典與氣勢恢宏的歷史文化背景。</h3><h3> </h3> <h3> 此舉可以縮短游客在洞窟內(nèi)的滯留時間,減輕參觀活動對石窟遺址造成的壓力,也能減少現(xiàn)有開放洞窟的數(shù)量。</h3><h3> 千年莫高窟歷史在此被濃縮于幾十分鐘,僅僅是引子,喜歡它的可以成為了解它的鑰匙,為你開啟一扇歷史之門,聊勝于無。</h3> <h3>莫高窟山門外的宕泉河</h3><h3> 站在河邊,對面的三危山上的洞窟隱約可見,腳下干涸的河床沙石裸露,只剩纖細的涓流,依稀可以想見宕泉河的壯闊。這里的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但非常集中,前幾天有電視報導因暴雨莫高窟暫停開放。</h3> <h3> 敦煌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明體系的唯一交匯點。</h3><h3> 一 季羨林</h3> <h3> 懷著敬畏,帶著謙卑而虔誠的態(tài)度,按耐住激動的心情,來到這華麗而莊嚴而又有些神秘的地方,探訪千年的瑰寶,按照季老的指點,用心體會,看不懂,想想季老的話,看著眼前的洞窟,還是看不懂,湊到導游身前,認真聽導游的講解,恨不得把音錄下來,看著黑乎乎的壁畫,落滿灰塵的彩塑,還是看不懂。</h3><h3> 洞口的供養(yǎng)人畫像看著我,笑我嗎?笑我肉眼凡胎,對面的釋迦牟尼佛雙眼微合,嘴角含笑,笑我有眼不識金鑲玉?坐禪修行的禪定佛進入了禪修的至高境界,無視我這個擅闖者。眉清目秀,神態(tài)安詳,一手下垂,一手拿經(jīng)卷的菩薩嘴唇緊抿,似笑非笑,一言不發(fā)。身邊的弟子迦葉、阿難也笑我,這里有許多遠古的秘密,就是不告訴你。</h3><h3> 面對世界瑰寶,我輩無緣消受。</h3> <h3> 為增長知識,我向?qū)в翁撔恼埥?,請她從藝術(shù)的角度,如何欣賞眼前的瑰寶,導游聽后微笑,把我的話當成空氣,依然繼續(xù)按她的套路講解,重點是洞窟的歷史,以及佛教故事。</h3><h3> 不能怪這個小導游,剛剛從學校畢業(yè),她是照本宣科,離開了原來的稿子就不會講了。</h3><h3> </h3> <h3> 八個洞窟走下來,除了九層樓大佛的震撼外,我只是記住了經(jīng)變畫里的兩個故事,《九色鹿》和《五百強盜》的故事。</h3><h3> 千手的觀音,飛天的女神,反彈的琵琶,懷抱的胡茄,散花的天女,還是留在了洞窟,沒有活在我的腦海。</h3><h3> 什么一花一世界,一窟一宇宙,完全沒有感覺。</h3><h3> 是我不懂藝術(shù),或者沒有看到精品?反正, 沒有和古人和古代工匠們產(chǎn)生共鳴,沒有對接。沒有熱淚盈眶,沒有激動萬分,靜靜的走出洞窟,只是完成了一個心愿。</h3><h3> 莫高窟的259窟北魏坐佛像,東方的“蒙娜麗莎”,她的神秘微笑比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創(chuàng)作的名畫要早一千多年。沒看到。</h3><h3> 焦點透視比西方早六百多年的壁畫也沒有看到。</h3> <h3> 想看的沒有看到,看到的看不懂,不想看的、不忍看的到是看到了。</h3><h3> 莫高窟1922年曾一度作為臨時監(jiān)獄,關(guān)押了數(shù)百名在蘇俄國內(nèi)戰(zhàn)爭中失敗的俄羅斯沙皇軍隊的士兵,他們在壁畫上任意涂抹、刻畫,甚至用刀刮剝洞窟內(nèi)壁畫和塑像上的金粉。在洞窟中燒火作飯,煙熏火燎對洞窟內(nèi)壁畫破壞不小,看上去黑乎乎的,太可惜了。</h3> <h3>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懂裝懂那是裝逼。</h3><h3> 其實,莫高窟是列在“一生必去的旅游地”之列的,但不是現(xiàn)在,而且去之前要作好功課,就是要能讀懂莫高窟,能夠欣賞到莫高窟的美。</h3><h3> 看來這次是不行的。</h3><h3> 讓我更感興趣的是莫高窟的前世今生。這里發(fā)生過太多的故事。</h3> <h3> 盡管莫高窟的開鑿己有千年的歷史,但首先認識到它的價值的卻是外國人。真正讓世界知道莫高窟的第一人是道士王圓箓。如果沒有這個人,也許莫高窟還會繼續(xù)沉寂下去。</h3><h3> 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道士塔》散文中,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h3><h3> 這位一心想把莫高窟改造成道觀的人,是他對藏經(jīng)洞的意外發(fā)現(xiàn),使世界轟動,也使世界上多了一門學問:“敦煌學”。</h3><h3> 因為他,致使藏經(jīng)洞文物慘遭劫掠。因為極少的錢財,讓西方的探險家巧取豪奪,連蒙帶騙,用白菜價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使許多的國寶流落海外,對敦煌文物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使他成為千夫所指的民族罪人。</h3><h3> 也有人說褒他的人說,這是一個曾經(jīng)數(shù)次冒死保護古籍,做出了別人難于想象的努力,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多次求助官方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卻連連失敗,灰心之余,出于無奈出賣了珍貴的敦煌文物。余秋雨對他鞭笞沒有作到客觀公正。</h3><h3><br></h3> <h3> 確實,敦煌文物的流失的同時讓中國蒙羞,讓王道士全部背鍋對他來講也是有些冤枉。</h3><h3> 震驚世界的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是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西方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風雨飄搖,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還不到三個月時,八國聯(lián)軍攻占了北京城,慈禧攜光緒離京逃難。大清國生命開始倒計時,離倒臺只剩11年的時間。命都快沒了,還能顧得上其它嗎?</h3><h3> 這是時代背景。</h3><h3> 再看大清的官員。</h3><h3> 當劫掠敦煌文物的始作俑者,第一個來敦煌竅取藏經(jīng)洞文物的英國人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于全世界之時,大清的官員們和當朝命宮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竅為己有。</h3> <h3> 王道士曾經(jīng)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做出了別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h3><h3> 王道士首先找到50里外的縣老爺,向他報告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事情,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shù)闹匾?,還奉送了取自于藏經(jīng)洞的兩卷經(jīng)文??上У氖沁@位姓嚴的縣令不學無術(shù),只不過把這兩卷經(jīng)文視作兩張發(fā)黃的廢紙而己。</h3> <h3>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出身進土,對金石學很有研究的新知縣,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jīng)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并順手揀得幾卷經(jīng)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jīng)洞。</h3><h3><br></h3> <h3> 兩次找縣級領(lǐng)導沒有結(jié)果,王道士帶著不甘心,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里找到位于肅州的省級領(lǐng)導,這次的見面禮是兩箱經(jīng)卷。這位領(lǐng)導瀏覽了一番,最后得出結(jié)論:經(jīng)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h3> <h3> 上奏慈禧后的希望仍然是泥牛入海并最終破滅,王道士沒有得到官府一分錢的經(jīng)費。</h3><h3> 然后,英國人斯坦因來了,用白菜價從王道士手中換取了藏經(jīng)洞最多的文獻,運回英國。隨后,伯希和來了,把所有剩下的文獻瀏覽一遍,挑走了他認為最有藝術(shù)價值的部分,運回法國。然后,群盜蜂擁而至,日本人來了,俄國人來了,美國人來了。</h3> <h3> 最早認識這批藝術(shù)瑰寶的中國人是國學大師羅振玉,王國維。而他們是從希伯和研究報告里知道敦煌有這么一批寶貝,有點類似“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在他們的奔走努力下,清廷下旨將藏經(jīng)洞剩余的文物全部運往北京。而這千里迢迢的跋涉又使文物遺失無數(shù),幾乎每到一處都失竅一部分。到北京后,經(jīng)手的官員又是層層剝皮,存入京師圖書館。</h3><h3> 至此,1900年發(fā)現(xiàn)的五萬多件藏經(jīng)洞文獻,最終只剩下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h3> <h3> 有人說,敦煌藏經(jīng)洞文獻,最多者在英國,最精者在法國,最殘破,最零亂的在中國。過去外國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中國學者要研究只能用高價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微縮膠卷。</h3> <h3>十七窟一藏經(jīng)洞,敦煌學從這里出發(fā)。</h3><h3> 藏經(jīng)洞是什么時候秘封?為什么密封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僧人為避戰(zhàn)亂,保護經(jīng)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隨便丟棄的神圣經(jīng)典存放。再一說是為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后來,參與封閉藏經(jīng)洞的僧侶逃的逃,還俗的還俗,死的死了,藏經(jīng)洞從此秘藏八百年,直到被王道士偶然發(fā)現(xiàn)。</h3> <h3>敦煌257號洞窟,(北魏)莫高窟最優(yōu)美的的壁畫之一,“鹿王本生圖”。</h3><h3> 說的是釋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在佛教盛行的北朝,這個故事可謂婦孺皆知?,F(xiàn)代曾入選小學課本。上影廠曾用動畫形式把它搬上銀幕。</h3> <h3> 古代深林,九色神鹿救了一個在采藥時不慎落水的弄蛇人。弄蛇人感激不盡,九色鹿只求他別將遇見它的事告訴別人,弄蛇人連連答應,還對天起誓。<br></h3><h3> 王后知道了九色鹿的故事,執(zhí)意要取九色鹿的皮做衣裳。國王無奈,張貼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給予重賞。</h3><h3> 弄蛇人見利忘義,向國王告密,并設(shè)計將九色鹿引入包圍圈。當他假裝再次落水,神鹿聞聲趕來救他時,守侯的武士就萬箭齊發(fā),誰知九色鹿發(fā)出神光,利箭都被化為灰燼。九色鹿向國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負義的丑惡行為,被感動的國王深為不安,從此下令任何人不許傷害、捕捉九色鹿。弄蛇人因為自食其言,嚇得膽顫心驚,連連后退,跌入深潭淹死。</h3> <h3>當年的辦公區(qū)</h3> <h3>敦煌保護神一常書鴻</h3><h3> 作為一名留法歸來,學有所成的畫家,他把他全部的智慧和時間都奉獻給了敦煌。死后也葬于此。自謂是“敦煌癡人”,別人則尊之以“敦煌保護神”。是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首任所長,生活條件的艱苦,妻子離家出走都沒有動搖他將全部心血傾注于敦煌保護的決心。</h3> <h3>常書鴻的油畫(臨?。?lt;/h3> <h3>敦煌女兒一樊錦詩</h3><h3> 出生在北京,生長在上海, 北大畢業(yè)的敦煌研究院長,名譽院長為敦煌莫高窟保護,研究和傳承奮斗了56個春秋。為解決莫高窟參觀的人太多,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對脆弱洞窟的損壞問題,她的“數(shù)字敦煌”技術(shù)解決了“洞子看壞了絕對不行,不讓游客看也不行”。讓脆弱的洞窟“萬壽無疆”。</h3><h3> 獲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的“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h3><h3> 與常書鴻老院長的妻子離他而去不同,樊錦詩的愛人從武漢調(diào)到敦煌與她團聚。</h3><h3> </h3> <h3>常書鴻故居</h3> <h3>張大千在敦煌</h3><h3> 上世紀四十年代,張大千率眾弟子來到敦煌,在敦煌耽了近三年。在敦煌期間,張大千整理文物,為洞窟編號,臨摹敦煌壁畫276幅。從壁畫中汲取營養(yǎng),其繪畫風格的變化也得益于敦煌壁畫。</h3><h3> 張大千回成都后舉辦了“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被譽為藝術(shù)盛事,擴大了敦煌藝術(shù)的影響。</h3><h3> 在敦煌臨摹壁畫期間,也曾傳出了張大千為臨摹盛唐壁畫而剝掉五代壁畫的消息。</h3> <h3>尸毗王本生(莫高窟第254窟一北魏公元439一534年)</h3><h3> 這早期洞窟的流行主題,講尸毗王為救鴿子,自愿割肉甚至奉獻生命。尸毗王是古印度的圣王,故事說,有鷹追捕鴿,鴿逃至尸毗壬處求保護,鷹問尸毗王索取,說若不食鴿,將被餓死。尸毗王為了兩全其生,便割自己的身肉贖鴿。鷹求肉與鴿同重,王身肉將盡,其重猶不如鴿,逐舉身坐秤盤內(nèi),以身救鴿。這幅尸毗王本生,以割肉場面居中,上為鷹逐鴿,右為眷屬驚懼哀勸,左為臣民敬仰贊嘆,左下一人著胡服持拜稱肉,畫面主題突出。情節(jié)完整,鴿子站在國王的手掌上,鷹在國王腳前仰頭陳述,這些細節(jié)的描繪,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富,在濃都厚重的色調(diào)中,表現(xiàn)出了原作奉獻精神氛圍和宗教情感。</h3> <h3>天宮伎樂(莫高窟第263窟一北魏、公元439一534年)</h3><h3> 這幅北魏時期的壁畫是剝出表層西夏時期(11一13世紀)壁畫后顯露的。具有明星的西域風格,呈現(xiàn)了當時畫師根據(jù)人體結(jié)構(gòu)進行凹凸暈染,以表現(xiàn)立體效果印西域繪畫技法。</h3><h3> 段先生(莫高窟第二任院長段文杰)這幅臨摹作品完整地表現(xiàn)出壁畫繪制初始時的面貌,準確把握了獨特的人物造型和鮮明的色彩風格,成為莫高窟早期經(jīng)典壁畫模品的范本。</h3> <h3>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公元535一556年)</h3><h3> 此窟是莫高窟北朝石窟的優(yōu)表窟之一。其建筑形制為覆斗頂方形窟,西壁居中開圓券大龕,內(nèi)塑善跏坐佛像,南北壁自上而下為天宮伎樂、千佛的格局,千佛給說法圖。</h3> <h3>莫高窟一北涼、第275窟(公元366一439)</h3><h3> 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筑形制為長方形殿堂窟??哒谒軓浝掌兴_坐像。揚掌坐于獅子座上,南北壁上部闕形龕內(nèi)塑姿態(tài)各異的交腳彌勒像,闕樓象征彌勒菩薩高居的“兜率天宮”,塑像造型雄健,面相豐圓,神情莊靜,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西域佛教藝術(shù)的影響,具有十六國時代造像的顯著特征。</h3> <h3>敦煌雷音寺</h3><h3> 西游記里的也有雷音寺,西游記里的六十五回,雷音寺的佛祖乃是妖精黃眉大王變化而成,專等唐僧來拜而把他捉拿。</h3> <h3>雷音寺的傳說</h3><h3> 很久以前,鳴沙山旁有座雷音寺,周圍的村民虔心供奉,燒香禮佛,也在神佛的保佑下過著平靜的日子。誰知好景不長,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按例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jié)。 </h3> <h3> 當佛事進行到“灑佛水”時,方丈端出一碗祖?zhèn)魇ニ诺介T前,剛念完一句“柳瓶水溢唾甘露”,忽然來了位外道術(shù)士,要與其斗法。</h3> <h3> 本來那惡人上月來雷音寺走動,日上出言傲慢,霸道自大,被方丈轟了出去,便懷恨在心,要進行報復。術(shù)士曾在終南山學道,練就了一套呼風喚沙的本事,他仗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但見暴風肆掠,飛沙走石,黃汝洶涌而來,竟把雷音寺埋在了沙底。</h3> <h3> 奇怪的是寺前那碗圣水卻仍安頓在原地,術(shù)士使盡渾身解數(shù),碗內(nèi)始終不進沙粒。術(shù)士無奈,只好悻悻離去。剛走了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水半邊傾斜釀成一彎清泉,術(shù)士則變成一塊黑色頑石,雷音寺完好如初。</h3> <h3> 本來這碗圣水本是佛祖賜于雷音寺住持,專為人消災除病的“圣水”,由于外道術(shù)士作孽踐踏生靈,便顯靈處罰,使碗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h3> <h3> 在敦煌住了三晩,是這次旅游住的最滿意的一處。</h3><h3> 院子很大,白天的院子沒有客人,主人家的小黃狗和漂亮的小女孩是院子的主角,樹下的秋千,木制的涼亭。涼亭里有茶具和燒烤爐子,石頭桌上,楚河漢界靜候,等你撕殺,摧城拔寨,也是一雅。</h3><h3> 對于腳步匆忙的旅人,來上幾局,在果樹下品茗和擼串該是多么愜意,有人說,人生,上半場喝酒,下半場喝茶。涼亭下,人生八雅,琴棋書畫,詩茶酒花。采菊東籬下,不過如此。</h3><h3> 多想,停下腳步,多想,這綠蔭里的時光。</h3><h3> 大大的院子是小孩子的樂園,種菜種樹還種花,秋千,手推車,拖拉機,都是外孫史努比的玩具,在第一次見到的蜈蚣梯子上爬上爬下,秋千上蕩來蕩去,煩了再換種方式玩。劈柴的斧頭是第一次上手,幾只雞躲得遠遠的用驚恐的眼睛看著史努比拿著主人家的斧頭在楊樹林里當光頭強。</h3><h3> 樹,蔭庇著農(nóng)家樂的院子,成片的楊樹林,粗壯的老榆樹。更多的是果樹,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而且都是果實累累,掛在樹上,頻頻向你招手。引誘著你的味蕾。從院子上臺階進入房間,要繞開結(jié)滿果子的梨樹和蘋果樹。每天餐桌上都有吃不完的桃子,隨便吃,有的客人不但吃,走的時候還拿,可能是莫高窟里佛的影響吧,主人總是說,拿吧拿吧,自家果園產(chǎn)的,吃不完。彰顯敦煌人的厚道和熱情。</h3><h3> 李廣杏,是敦煌的特產(chǎn),它的得名,來源于飛將軍李廣的傳說,得益于當?shù)貢円箿夭畲?,日照時間長的氣候地理條件。金黃色的外皮下,皮薄肉多核小,味美汁多,咬開薄薄的外皮,杏肉是可以吸的,來一口,甜掉牙。滋味甜到悲仿,感覺爽到難忘。象極了江南的水蜜桃。用李廣杏為原料作成的杏皮水則是敦煌的招牌飲料。</h3><h3> 最有意思的是我和史努比在果樹下來了場擲果子比賽,看誰投的遠,比誰投的準,用梨,用蘋果。用果子來投,以前沒有,夠奢侈吧!不過我們用的是落地果,從樹上掉下來的果子,鋪就樹下,落在樹下的草叢里,俯手可拾。</h3><h3> 住事隨風,心若安暖,小院里面有風景。往事隨風,心若從容,不是景點也留戀。往事隨風,放慢腳步,余生且從容。</h3><h3><br></h3><h3><br></h3> <h3> 盡管做作業(yè)的畫面很美,但在院子里瘋玩的開心與做作業(yè)的不開心反差太大。</h3><h3> 這天的作業(yè)惹得媽媽發(fā)了很大的脾氣,唉,不說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