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朝吳莊贊《三山》詩曰:“長圻龍氣接三山,澤厥綿延一望間,煙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萊在人寰。</h3> <h3>8月21日 晴 我們親朋好友一行十三人到太湖之中的三山島小憩三日。</h3> <h3>個個喜氣洋洋,歡樂都掛在臉上。<br><br></h3> <h3>我們驅車來到吳中的東山長埼碼頭,乘游船上島。辟水破浪,遠山近水,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穿過九公里湖面,三山島顯露了她動人的倩影。<br></h3> <h3>三山島在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西南太湖中。為一大二小的山島,一為主島三山,余名澤山、厥山。主峰海拔81.2米。相傳因春秋末期有吳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名。唐威通十三年(872年)建有三峰寺。明曹熙《三峰寺莊田記)云:“三峰古剎也,四面皆平湖,……是山屹乎其中,孤絕而巧,世人呼為小蓬萊,勝概甲吳中。</h3> <h3>這是我們下榻的農(nóng)家樂酒店</h3> <h3>飯菜豐盛,還算可口。</h3> <h3>8月22日 晴吃過早飯我們祖孫倆租了輛雙人自行車,進行環(huán)島游。</h3> <h3>一路柳樹成蔭,漫步在這林蔭道上,柳枝隨風飄動,悠閑愜意。</h3> <h3>這就是號稱山青水碧的小蓬萊</h3> <h3><br></h3> <h3>求一個苻掛在上面,愿我孫兒求學路上一帆風順!</h3> <h3>天然形成一座雕塑“石山人面”,還真像呢!</h3> <h3>輕輕地托起這座山。</h3> <h3>一線天</h3> <h3>一位八十歲的老翁在景區(qū)外就跟隨著我們,說給我們找個導游,我婉言謝絕。哪知道他一路跟隨,原以為他也上山游玩,非常熱情,不停地介紹著各個景點,不斷地提醒我注意安全。走到一半我才意識到他所說的導游就是他了。聽他說自己的兒孫都出去打拼,只剩他們老兩口留守,不免有幾分同情,也就默認這位導游了。</h3> <h3>老人家閱歷豐富,對當?shù)氐臍v史文化,風土人情了如指掌,他很善談,遺憾的是他用當?shù)胤窖灾v解我真的聽不懂,他還是極力用蹩腳的普通話慢慢再重復給我講解,我也能略知一二了。這是他在講解四世同堂石的歷史故事。<br></h3> <h3>板壁峰,石削陡立,被譽為江蘇省石景一絕,如一道天然屏障把守山巒;似一座大自然的水石盆景。巧奪天工;象一只蒼勁巨手,拔地而起,直攬云天。畫家亞明有詩贊《板壁峰》云:“吳越千戈史,此峰可作證。中華今統(tǒng)一,江南享太平?!笨此巧砩习囫g的苔痕,山巖縫隙中伸枝招展的雜樹野草,攀援而上的藤曼,都生生不息,百折不撓。它經(jīng)歷萬年太湖水浪的蕩滌,風霜雨雪,雷電交加的襲擊,巍然屹立;它目睹人世的滄桑,歷史風云的變幻。寧靜致遠,淡泊生存。 </h3> <h3>據(jù)相傳因春秋末期有吳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名的,現(xiàn)存者有姑亭,傳為梳妝臺。</h3> <h3>太湖石很美,但是都被用作他鄉(xiāng)的景觀工程,所剩無幾。</h3> <h3>站在這里是獨一無二的觀看朝陽和落日可以同時看到的景觀。真可謂朝觀旭日東升,暮望夕陽沉湖,靜夜皓月當空,湖面銀光粼粼。</h3> <h3><br></h3> <h3>濕地公園有三處,空氣清新舒適。</h3> <h3>三山島另一處濕地公園水上樂園,我們登上游艇觀光游覽。感受大自然的恩賜,山水之間有人家。那里安閑寧靜,民風淳樸,宛若進入世外桃源。</h3> <h3>最貼心的陪伴莫過于三媽的兒子宇峰了。他總是細心陪伴在媽媽左右,堪稱年輕人的楷模!</h3> <h3>8月23日多云這里村道古樸,山徑蜿蜒,翠竹環(huán)山,松皇夾道,古木萬千,棗樹隨處可見。正是棗子成熟季節(jié),隨手摘下幾粒嘗嘗鮮。</h3> <h3>常言道三個女人一臺戲,我們幾位老嫗在一起熱鬧非凡,忘記自己的年齡,隨心所欲的跳起來,開心就好。<br></h3> <h3>明清時的古建筑尚存完好。</h3> <h3>目睹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h3> <h3>唐朝時期的八角古井。</h3> <h3>小橋流水交相輝映。各種不同風格的小橋設計別具一格。</h3> <h3>來幾張合影記錄我們一起出游的歡樂時光吧!</h3> <h3>三天的時間轉瞬即逝,我們已經(jīng)被這美麗的人文風景折服。這里綠水青山,物產(chǎn)豐富,島民們慢悠悠的生活使人忘記小島對岸的都市,那令人窒息的快節(jié)奏。三山島處處透著江南的秀氣,彰顯出太湖的風韻。這顆太湖中的綠寶石,蓬萊般的仙境令人流連忘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