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迎接共和國70華誕的日子里,我們這些原本已淡出人們視野的“古稀”之人,又逐漸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吨袊鴶z影報》發(fā)出了尋找共和國同齡人照片征集令;安徽省文聯(lián)、省攝協(xié)公開征集“70年70人——我與共和國同成長”影像作品,這些舉措無疑為我們吹響了同齡人的“集結(jié)號”。(李玉芝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征集令”的感召下,我們在自己的老同學微信群里也發(fā)出了相應的征集老照片老物件的通知,并相約于6月份的最后一個周末,在母?!不瞻霾何逯?,共同為共和國,也為我們自己慶祝70周歲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此舉得到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校辦楊主任從百忙之中不僅為我們挑選一間配有完好音視頻設(shè)備并位于一樓的教室,還親自調(diào)試音響設(shè)備,懸掛國旗,布置會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同時,蚌埠市攝影家協(xié)會也傾力相助,專門招募一批攝影志愿者,為這次不同尋常的聚會全程攝影記錄。(俞忠發(fā)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次生日聚會的主題是“我和共和國同年生”。它取自于55年前即國慶15周年時全國統(tǒng)一布置的一道初中作文題——“我和祖國同年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道作文題和之前國慶十周年時的作文題“祖國十年我十歲”一樣,是我們這一屆學生的專屬命題作文。它再次印證了我們這一屆,是</span>真正和共和國“齊步走”的一屆 ;同時也預示著,我們將用一生的經(jīng)歷為這篇作文書寫續(xù)篇……</p> <p class="ql-block"> 生,在新中國誕生的凱歌聲中;長,在新中國建設(shè)的火紅年代;求學,在共和國曲折艱辛的探索中被無奈中斷;小小年紀,又經(jīng)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艱苦磨練;而立之年,迎來了共和國自我完善的偉大變革,舉國上下,努力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我們這一代,義不容辭的又成為改革開放最初三十年的一支生力軍……</p><p class="ql-block"> 風風雨雨,潮起潮落,我們苦過、樂過、狂過、迷過、悲過、搏過,蹉跎過、反思過,但從未怨過、悔過、恨過,從未落下和共和國同行的步伐。我們始終與千千萬萬父老兄弟一起,以不變的熱情,篳路藍縷,砥礪奮進,共同踐行和見證了共和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巨變。這篇作文,我們做得投入,做得揪心,做得驚心動魄!這道作文題,也是在向世人昭示:新中國還有這么一個特殊而平凡的群體——共和國同齡人。他們無愧于時代!他們“前無古人,后無來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聚會正式開始前反復播放的暖場音樂就是一位同齡人音樂家王佑貴創(chuàng)作的歌曲——“我們這一輩”。撕心裂肺的旋律,悲愴滄桑的歌詞,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生命的寫照,靈魂的吶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陰似箭,七十年彈指一揮間;歲月如歌,歌聲飄過七十年。主題生日聚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王冬云攝影)</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全體起立,高唱《國歌》。(李璧齡攝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對于我們這些退休人員來說,“頂頭上司”就是這位不在編制、不拿工資的群主,為聚會活動致辭,非他莫屬。(王冬云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群主滿含激情的致辭以后,在歌聲中開始了我們的慶祝生日活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學們紛紛上臺一展歌喉。久違的歌聲,熟悉的旋律,雖沒有專業(yè)歌手的嗓音,卻有著歷經(jīng)滄桑的真誠。(王冬云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當年《沙家浜》里那個年輕的“沙奶奶”,終于熬成了《紅燈記》中名副其實的“李奶奶”。不過,氣場更足了。(馬娟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 50多年前學的俄語歌曲“我的故鄉(xiāng)”和“我們舉杯”,很多同學居然還能一字不落地用俄語唱下來。(李璧齡攝影)</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這段視頻。(鄒秀芳錄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當年,這也是一位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文藝青年”,擅長鋼琴、手風琴。如今因身體原因,站立、走路都需要人幫助,手風琴更是背不動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為了使這次聚會活動更精彩,他費盡周折,借了一臺電子琴,忍著病痛為大家伴奏。在此,除了感謝,更多的應該是祝福。(李宗和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因場地限制和沒有舞伴,這位女同學表演的舞蹈改為播放為她新近錄制的舞蹈視頻。這是其中的片段。誰能相信,視頻中那位穿花衣,扎馬尾辮,翩翩起舞的女士已經(jīng)年逾七十?</span></p> <h3><font color="#010101">(李宗和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李玉芝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廣、馬娟攝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重溫學生時光。(李玉芝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特殊的生日聚會,也牽動著一些因種種原因不能赴會的同學的心。一位遠在加拿大和一位在外地因病住院的同學特地發(fā)來新錄制的短視頻。表達了對這次活動的祝福;更多的同學則通過微信傳遞了自己的心聲。</span></p> <h3><font color="#010101">(徐湘生錄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時芙遠錄制)</font></h3> <p class="ql-block"> 這次生日聚會的重頭戲,就是講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由于準備時間比較短促,從發(fā)出通知到聚會正式開始,總共只有12天時間,但大家還是積極認真的按照要求收集老照片,翻拍老物件,并精心準備講述的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從征集到的100多張老照片來看,涵蓋了大家從童年時期到退休前后各個時間段的人生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 隨著這些發(fā)黃褪色的老照片在屏幕上徐徐展開,大家依次上臺,拂去歲月的浮塵,重拾淡忘的記憶……</p>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玉芝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廣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廣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廣攝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窮且快樂的青蔥歲月,坎坷多舛的人生際遇,激情澎湃的奮斗歷程,改革前后的社會變化,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都一一拉回到眼前……有歡樂,有悲愁,有激情,也有荒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姊妹四個,在那個年代真不算多。(楊永志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4年,學校組織慶祝國慶15周年文藝匯演,我們初三(1)班女生的舞蹈“唱得幸福落滿坡”大受好評。瞧這造型,可是那個時代的經(jīng)典哦。(時芙遠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4年4月5日,學校組織到懷遠荊山搞“戰(zhàn)備拉練”,30多里路,全體步行。天不亮整隊出發(fā),結(jié)束后,有的坐船返回,有的堅持徒步到底。我們學校射擊隊成員每人還背著一條老式步槍,有“七九”式、漢陽造、“三八</span>大蓋”。返回到市里后隊伍即解散,但槍沒收回,居然都背回家待了一夜,這件事似乎有點不可思議——這可都是真家伙??!。(時芙遠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看到這張照片,就想起當年的老電影《女籃五號》。陽光,單純,樸實,是那個年代中學生的集體風采。(紀桂蘭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5年“五四”青年節(jié)前,蚌埠五中應屆畢業(yè)班的一次團日活動。如今,你還能認出幾個?(胡貴慶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早在“文革”之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宣傳動員活動已經(jīng)開展起來了。那時,全國下鄉(xiāng)知青的典范是侯雋、</span>邢燕子、 董加耕等,蚌埠地區(qū)的典型是楊彬義。這是他應邀來學校給應屆畢業(yè)生做動員報告后的合影。后第二排左起第5位就是他,他右首即當時的校長陳岳。(時芙遠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上農(nóng)校,好比是上山下鄉(xiāng)的“預科班”。當時招生的農(nóng)校有黃山農(nóng)校、螞蟻山農(nóng)校、方邱湖農(nóng)校、焦崗湖農(nóng)校等等。</span>現(xiàn)在回頭看來,這不就是為<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即將到來的、席卷全國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熱身”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是國營焦崗湖農(nóng)場農(nóng)墾學校的學生證。(李紅提供) </span></p> <p class="ql-block"> 特殊年代的特殊記憶。(王銀成、趙茂理、馬孝先、時芙遠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不得不承認,我們每一次的認真投入和付出,都是基于激情的夢想,源于青春的躁動,來自于一個難以拒絕的召喚。(朱西云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打倒一切”的年代,這些學生干部也“靠邊站”了。他們自發(fā)組織一支“紅衛(wèi)兵長征隊”,從泰山一路步行到紅太陽升起的地方——韶山?!澳嫣?lt;/span>”的是,竟然在長征隊里建立一個臨時團小組,照常過組織生活,照常繳團費,不少人還對當時的政治形勢頗有微詞?;匦R院螅麄兊脑庥隹上攵?。不過,很多年以后,不少成員依然津津樂道長征隊那段互敬互助、亦苦亦樂的經(jīng)歷。(陶永奎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7年,我班男生畢業(yè)后難得的一次聚會。在蚌埠,能認出這個地方的人,說明他的青春已經(jīng)出走。</span></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為了親眼目睹新建成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這家伙,約上幾個同學,身無分文,扒火車、下鐘山,從守車坐到車頭,膽兒夠肥的!沒有照相機,就逮住幾個拍照的解放軍戰(zhàn)士,軟磨硬泡,才有了這幾張難得的留影?!獞撚涀∵@位無償給我們照相并履約將照片寄給我們的解放軍同志: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軍代表朱德森。</p><p class="ql-block"> ——金珠瑪米,亞古都?。R孝先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剛剛成年,初涉塵世,又一個難以拒絕的召喚,使這一代人早早告別家鄉(xiāng),告別親人,被敲鑼打鼓送到農(nóng)村。就此,青春的汗水,在這片陌生、廣袤</span>的天地間恣意<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揮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人生坐標,再一次發(fā)生騰挪跌宕。(葉蘭田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農(nóng)村的生活是艱苦的,遠離親人是孤獨的,這些,并沒有把這些來自城里的年輕人擊倒。在每天艱苦的勞作中,仍然苦中尋樂,同時,也為封閉落后的農(nóng)村吹進一縷現(xiàn)代文明之風。(葉蘭田提供)</p> <p class="ql-block"> 面對苦澀,面對磨難,仍然以笑相迎。廣闊的天地,使我們真正嘗到了做人的滋味,練就了堅強的心理和身板兒。(徐湘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滾一身泥巴,練一顆紅心,正是當年知青生活的又一個版本。(徐湘生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5年,共和國以博大的胸懷,特赦全部在押戰(zhàn)犯。這位女同學歷經(jīng)磨難,這才第一次見到了父親,恢復了父姓,從此他們的家才算真正的團圓。(李紅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然而,生活并不像“婚紗照”那么完美。不久,在企業(yè)改制的大潮中,她所在的企業(yè)破產(chǎn)了,她也失去了工作。她與同為共和國同齡人的愛人相濡以沫,共度時艱。最多時,她曾經(jīng)一個人同時兼做四份工作。</span>含辛茹苦,相夫教子,<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李紅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個年代最美的妝容就是不化妝、無美顏;最時尚的服裝,除了軍裝,就是工裝。女孩子能有這么一張照片,真令人羨慕。(時芙遠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文革”后,人們的審美觀迅速發(fā)生變化。燙發(fā),就是最先興起的時尚之一。她們很幸運,第一次燙發(fā),就由合肥青年理發(fā)廳“全國勞動模范”張世華親手操持。(鄒秀芳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個普通車工,沒有令人羨慕的家庭出身和社會背景,居然兩度(1979、1983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走上領(lǐng)導崗位后,1998年又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優(yōu)秀工會工作者”。她的付出,常人難以企及——佩服?。ń鹦氯缣峁?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是她1998年參加省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與池州代表合影以及獲得的部分獎章、證書。(金新如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常言道: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所以,這位老同學無論在體制內(nèi)還是體制外,都干得風生水起。(楊永志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重溫的不僅僅是婚禮,更是當年的那份承諾。(鄒秀芳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含飴弄孫,樂享天倫。(洪玲玲、鄧衍德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美不過夕陽紅。(時芙遠、李紅、趙茂理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雖然老了,我還有繪畫”。被我們引以為豪的這位老同學,一生追求藝術(shù),佳作不斷,多次辦展、獲獎。最近,又榮獲“第一屆華夏之星中國書畫人才海選”山水畫優(yōu)秀人才獎(銀獎)。(楊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功成不忘師恩。2011年母校蚌埠五中百年校慶時,他特地向當初支持他,關(guān)懷他的戰(zhàn)秋萍老師致謝致敬。(楊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這是他和昔日五中美術(shù)組成員、初三(2)班的老同學、被美術(shù)界稱之“為國家畫‘中堂’”的著名畫家王俊松在一起。 (楊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目前,他任北京中聯(lián)國興書畫院創(chuàng)作員,浙江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平湖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陸維釗書畫院特聘畫師,海南仙嶺書畫院名譽院長,每天在他鐘情的藝術(shù)海洋里遨游。(楊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人一個故事,一人一段歷史。每個人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每個故事都與時代相通。當我們把這些故事疊加在一起時,忽然發(fā)現(xiàn),這不就是一部共和國的發(fā)展史嗎?</span></p>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攝影)</font></h3> <p class="ql-block"> 當老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后,更加深了和共和國的不解之緣,特別是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倍感親切,因為我們也是和五星紅旗同時誕生的,我們和國旗,還有國歌、國徽是“孿生兄弟”啊!按予定的議程,由攝影志愿者為每位同學拍攝了和國旗的合影,也了卻了大家的心愿。</p>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冬云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馬娟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馬娟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馬娟攝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璧齡攝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70年,對共和國來說,正如日中天,風光無限;對一個人來說,卻已如夕陽黃昏,難覓輝煌。回首往事,漸成笑談。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已經(jīng)順利的實現(xiàn)了“奔七”的人生目標,以后還要爭取做個“80后”“90后”甚至“00后”。我們當下的第一要務就是,調(diào)整好心態(tài),善待自己的身體,善待親友,保持晚節(jié),安度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環(huán)顧四周,我們能安享前人、今人和自己的奮斗成果,理應慶幸,感恩,知足!如果蒼天再能給我三十年,我們將再次見證共和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那時,當再展歌喉,舉杯相慶:山呼祖國萬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最后,在嘹亮的“歌唱祖國”歌聲中,我們共同吹滅了祝福共和國,也是祝福我們自己的生日蠟燭。(李璧齡攝影)</span></p> 在此——<br>特別感謝我們的母?!霾何逯校?lt;br>特別感謝蚌埠攝影家協(xié)會及其攝影志愿者們!<br>祝老同學們健康長壽,家庭和睦!<br>祝共和國永遠年輕,蒸蒸日上!<br>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 我們將金新如同學的事跡上報《中國攝影報》新媒體平臺《詮攝匯》后,被安徽省《江淮文史》雜志社發(fā)現(xiàn),遂對她作了進一步地采訪,并將其事跡載入史冊。特此向金新如同學表示祝賀!</p><p class="ql-block"> 附《江淮文史》相關(guān)截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