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東經(jīng)99°51'—100°30'、北緯38°57'—39°42'之間。東鄰張掖市甘州區(qū),西接高臺(tái)縣,南依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北毗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右旗。<br> 臨澤縣地形特征是“兩山夾一川”。南屏祁連峻峰,北蔽合黎峰巒,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勢(shì)南北高、中間低,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分三個(gè)類型:南部祁連山區(qū),中部是黑河水系沖積形成的走廊平原區(qū),北部合黎山剝蝕殘山區(qū)。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為2278米(新鳳陽山),最低1380米(蓼泉)。<br> 縣境內(nèi)祁連山區(qū)為祁連山脈的淺山區(qū),四周山峰環(huán)繞,中間為一小盆地,覆蓋有厚層黃土,黑河最大支流黎園河從中流經(jīng),河南、北階地為耕地,山坡為牧場(chǎng)。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屬天山余脈,山勢(shì)不高,地勢(shì)平緩,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相對(duì)高差只有200—300米,是干旱剝蝕的低山區(qū),植被稀少,屬荒漠草原。 中部走廊平原地勢(shì)呈東、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間。南北山前戈壁和荒漠相擁,沃野綠洲像一塊綠寶石鑲嵌于其中,地勢(shì)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物產(chǎn)豐富,是臨澤精華地帶。 臨澤縣歷史悠久,地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南出梨園口,可達(dá)青藏高原;北越合黎,可抵蒙古大漠;西過嘉峪關(guān)通新疆;東經(jīng)武威、蘭州,與內(nèi)地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zhēng)、商旅必經(jīng)之地?,F(xiàn)為張掖市轄縣。 全縣總?cè)丝跒?46037人,總戶數(shù)44508戶。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11個(gè)民族組成,其中漢族占總?cè)丝诘?9%???cè)丝谥?,男?.54萬人,占總?cè)丝诘?1.54%;女性7.09萬人,占總?cè)丝诘?8.46%。非農(nóng)業(yè)人口2.1萬人,占總?cè)丝诘?4.38%。年內(nèi)新出生人口1298人,出生率8.8‰;死亡796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長(zhǎng)率為3.4‰。 臨澤縣古為雍州屬地,周、秦時(shí)期烏孫、月氏駐牧,西漢時(shí)期為匈奴牧地。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h境設(shè)昭武縣,因境內(nèi)月氏駐牧?xí)r筑昭武城,漢縣因之,故名,隸于張掖郡。 始建國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廢漢立新,改昭武縣為渠武縣。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fù)改渠武縣為昭武縣。三國屬魏。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避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臨澤縣。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以臨澤縣地置臨池郡(治臨澤),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廢臨池郡。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縣地并于永平(今張掖)縣,臨澤縣置撤銷。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據(jù)甘州,縣境屬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被回鶻占。宋為西夏所據(jù)。元屬甘州路,明為甘州右衛(wèi)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撫彝分府(稱撫彝廳),治所撫彝(今蓼泉),屬甘州府。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廳為縣,屬甘涼道。民國18年(公元1929年),改撫彝縣為臨澤縣,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臨澤縣隸于張掖分區(qū)。1950年,改屬酒泉分區(qū)(后改稱專署)。1952年,縣治由蓼泉遷沙河堡。1955年,仍屬張掖專區(qū)。1958年撤銷縣制,1962年恢復(fù),隸于張掖專區(qū)(后稱專區(qū)為地區(qū))?,F(xiàn)為張掖市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