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原創(chuàng):尤鐵梧</b>) <h3><br></h3><h3> <b>七月十五是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據(jù)說這天,閻王爺將地獄里的鬼都放出來,家家都祭祖,在門口、墻腳、路邊燒點紙錢,讓無家可歸的鬼魂得點錢財,吃頓飽飯。</b></h3><h3><br></h3> <h3> </h3><h3> <b> 我家按無錫北門的風俗,分三桌,一桌列祖列宗,一桌我父親輩的先人,一桌外祖父母。按理,外祖父母那一桌,不用我們祭祀,因為我舅舅是上海街道書記,外祖母篤信佛,生前拉著母親的手哭著說:<br>“阿蕓(我母乳名),我死后連羹飯都沒吃 …… ”<br>“姆媽,你放心,我會每年供你?!?lt;br> 母親生前,除自己身體力行外,常叮囑我們,祭祖不要忘了外婆。</b><br></h3><h3><br></h3> <h3> </h3><h3> <b>家中擺好供桌,三素三葷,供桌前放香燭、糕點、水果,地上放跪墊,列祖列宗只要在桌子另三面各方一張椅子、一只酒盅、一把筷子,叫“宗酒宗筷”。</b></h3><h3><b> 其他兩桌,要按人放椅、放盅、放筷。先到門外燒一點紙錢,孝敬土地菩薩,然后將供桌上的蠟燭點上,篩上酒,由長男點了香,到門外,嘴里念念有詞:“今天七月半,請 …… 到家里來喝酒?!?lt;br> 再將香單手插到爐內(nèi),祭祀開始,分長幼親疏逐一磕頭,心中默念請求先人保佑的祈求。酒過二巡,在祭桌邊的盆內(nèi)化紙錢,酒過三巡,上飯、上湯、放湯勺,再磕頭,待香燭燒完,便移動椅、碗,祭祀完畢。</b></h3><h3><b> 祭祀中,不能碰磕祭祀的桌椅、碗筷,那是趕先人散席,所以全過程不允許小孩戲鬧觸碰。</b></h3><h3><br></h3><h3><br></h3> <h3> </h3><h3> <b>無錫人大概在家中祭祀先人的節(jié)日是兩個,七月半和除夕。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前,是父母主辦祭祀,現(xiàn)在是我們主辦祭祀,多少年過后,或許是輪到我們坐到桌上去吃那三葷三素了。</b></h3><h3><br></h3> <h3> </h3><h3> <b> 我是不信鬼神的頑徒,但年年都虔誠地祭祖,在香火燭光中,篩酒、磕頭,然后坐在一邊默默地抽煙,見過的逝者的音容笑貌,一一浮上心來。他們對我的關(guān)愛和付出,他們平凡而不易的一生,化成深深的念,深深的痛。</b></h3><h3><b> 對“列祖列宗”那一桌,在父母猶在的祭祀中,僅聽父親說,爺爺輩赤貧,爺爺有個哥哥,高大威武,娶妻莊氏,做零工謀生,中年早逝,無后。莊氏視父親為己生,父親呼其為“阿姆娘”,小腳伶仃。有年饑荒,阿姆娘將糧食省給父親吃,自己以南瓜、野草充饑,不久餓死。</b></h3><h3><br></h3> <h3> </h3><h3> <b>其他列祖列宗,一片空白,但我知道,他們都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都曾到這世上來過,像一粒塵埃,再有沒人記得他們的模樣與苦樂。但我們的生命是他們一脈相承的賜予,他們的血液仍在我們血管里流淌,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所以,我們年年祭祀,不忘祖、不忘根,不跪菩薩,只跪祖宗。這或許就是“祭祀”的意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b></h3> <h3> </h3><h3> <b>有一天,我們也將像塵埃一樣飄散,今我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或許當我們列入“列祖列宗”時,也沒人記得我們的模樣和行跡了。這是生命的必然規(guī)律,不必害怕,不必憂傷。<br> 在祭祖的香燭中,我常常會感悟:金錢、權(quán)力、奸詐、自私 …… 良知、人性、善良、熱情 …… 我們應該選擇什么?留下什么?明星們的珠光寶氣、豪宅豪車,貪官污吏、紅二代、官二代的那些巨額財產(chǎn),有何意義?外國再好,一顆心向哪里歸依?我過得比薄熙來幸福,比范冰冰尊嚴,比李詠健康。<br>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中元節(jié),魂歸來兮,我向列祖列宗、各位先人,祭奠三巡薄酒。我不信人死后會有鬼魂,但我真心希望有鬼魂。如真有鬼魂,我要踏遍千山萬水、赴湯蹈火,去追尋你們,向你們訴說心中的思念和愧疚,不求來生,但求永遠不再分離。</b></h3><h3><b><br></b></h3><h3><b><br><br> 尤鐵梧<br> 2019年8月15日</b><br><br><br></h3><h3><br></h3> <h1><b>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