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同川,在金元時期一度稱為“桐川”。蓋因當?shù)囟嘀查睒?,鄉(xiāng)人俗稱“檬桐”,陽春時節(jié),滿川花開,燦若云霞,文人們故以“桐川”稱之。</p><p> 桐川地處崞縣東南,三面環(huán)山,一水貫境。因地域偏僻,古代戰(zhàn)亂較少,所以又是一些遺賢隱士眼中的“世外桃源”。據(jù)史載,金亡后,真定進士李冶曾經(jīng)隱居于此,筑環(huán)堵,建茅屋,閉門著書,最終完成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介紹天元術的數(shù)學專著《測圓海鏡》。</p><p> 李冶(1192~1279),字仁卿,號敬齋,元代真定路欒城縣(今石家莊欒城區(qū))人。自幼聰敏,博覽群書,對文學、數(shù)學、經(jīng)學等都很感興趣。他常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又說:“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余?!彼那嗄陼r代,正值金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但生逢亂世,并未影響到他的求學熱情。他與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1190~1257)結伴外出求學,拜文學家趙秉文和楊文獻為師,從而學業(yè)大長。</p><p> 金正大七年(1230),李冶赴洛陽應試,被錄取為詞賦科進士,一舉成名。時人稱贊他“經(jīng)為通儒,文為名家”。同年,被授高陵縣(今陜西高陵縣)主簿。不久,蒙古大軍攻入陜西,高陵縣淪陷,不得已,他被調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金開興元年(1232)正月,蒙古軍東下汴京,攻破鈞州城。李冶不愿投降,換了一身平民服裝,逃出了城,一路北上,渡過黃河,進入山西。這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折點。仕途的悲涼,國土的淪喪,使李冶從此走上了流亡之路。</p><p> 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使李冶決絕了仕途,只想找個清靜的地方研究學問。天興三年(1234),年過40歲的李冶一路顛簸流離,輾轉來到崞縣桐川,選擇一處臨河的葦灣處,定居下來。生活雖然清貧,但有充足的時間研究學問。李冶在這塊“世外之地”,如饑似渴地涉獵各種文獻書籍,并進行自己最喜歡的數(shù)學研究。</p><p>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中,算術始終被認為“六藝之末”而不能進入中華主流文化層面,數(shù)學家大多被視為術士、匠人,社會地位很低。而李冶不被世俗左右,終日醉心于自己的科研事業(yè)。他在自己著的《測圓海鏡序》中說過這么一段話:“覽吾之編,察吾苦心,其憫我者當百數(shù),其笑我者當千數(shù)。乃若吾之所得,則自得焉耳,寧復為人憫笑計哉?” 可見,即使是憐憫者當百數(shù),譏笑者當千數(shù),他仍堅持初心,繼續(xù)鉆研自己的事業(yè)。</p><p> 當然,在桐川的隱居生活也不全是枯燥乏味,也有身心愉悅的時候。譬如取得科研成果,譬如與故交知己互訪。金亡后,遼東廣寧人王樸居崞縣神清觀辟谷修真,元好問與李冶都曾前去拜訪。此事在清乾隆《崞縣志》中有載:“一時,大夫如遺山元文正公、內翰李封龍輩,皆造其廬?!逼渲刑岬降摹皟群怖罘恺垺?,即指李冶,因其晚年居封龍山講學,人稱“李封龍”。同樣漂泊困頓的元好問,每次回忻州老家探親,都會專程來桐川看望李冶,并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資助。</p><p>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初夏,元好問自東平寓所返回故鄉(xiāng)忻州,家居州城附近的讀書山,開始了他的一段隱逸生活。在這段相對安穩(wěn)的日子里,元好問除了埋頭整理自己纂寫的有關金史資料外,經(jīng)常在附近州縣交友游歷。其中,最讓他惦記的,便是在桐川清貧環(huán)境中堅持著書立說的異鄉(xiāng)老友李冶。</p><p> 將居家事務安頓妥帖后,一身布衣打扮的元好問,騎一頭毛驢,馱幾卷書籍,只身前來桐川探訪李冶。</p><p> 仲夏的桐川,早已淹沒在一片綠色的煙海之中。一池清瘦疏朗的蘆葦,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蘆葦池畔,幾間低矮的茅草屋寂靜地坐落在那里。同河,從葦灣處繞過,悠閑地流向遠方。說來也怪,起程時層云密布,來到桐川卻四面云開,天空中呈現(xiàn)出一圈好似碧玉環(huán)一般的奇特景象。心情大好的元好問正在觀景間,李冶已從小院中疾步而出,手挽元好問進屋就坐。</p><p> 屋內,清茶薄酒早已備好。盡管滿屋堆放的書籍雜物使小屋略顯局促,但絲毫沒有影響到二人愉悅的心境。他倆促膝對坐,共敘離愁別緒。從貞祐逃難談到國破家亡,從魏晉文學談到名士風流,一樁樁歷史,一幕幕往事,在杯酒相觸間恣意流淌。世事多艱,人生無常。多少戰(zhàn)亂中失散的摯友已成生離死別,誰會想到分別多年后,二人還有機會在這么一個“世外之地”開懷暢飲?面對此情此景,酒興漸濃的元好問心潮難已,即興賦《桐川與仁卿飲》詩一首,贈與李冶:</p><p> 瀟瀟茅屋繞清灣,四面云開碧玉環(huán)。</p><p> 已分故人成死別,寧知樽酒對生還。</p><p> 風流豈落正始后,詩卷長留天地間。</p><p> 海內斯文君未老,不須辛苦賦囚山。</p><p> 這是一首格調豪放的七言詩。第一句描寫桐川的秀美景色,第二句述說相見時的悲喜交集,第三句是困境中的相互砥礪,第四句是對未來生活的殷切冀希?!帮L流豈落正始后,詩卷長留天地間”是全詩的壓軸之句,道出了作者在逆境中不甘沉淪的豪情壯志?!罢肌保侨龂芪簳r期的一個年號。當時玄風漸興,士人中流行飲酒,崇尚清淡脫俗。最著名的是以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為代表的“竹林七賢”,他們面對殘酷的政治壓迫,選擇遁跡山林,越禮法而崇放達,談玄論道,率真灑脫,成為“魏晉風流”的開創(chuàng)者與踐行者。元好問與李冶當時所處的政治生態(tài)、生存環(huán)境,與這些隱居山林的賢達何其相似!若論“海內斯文”,二人依然不老,風流豈能落于他人之后!所以他在詩中鼓勵李冶摒棄因戰(zhàn)亂而積郁的憤懣心緒,以樂觀放達的生活態(tài)度投身于學術研究中,將自己的文章長留于人世間。</p><p> 得到元好問的贈詩后,李冶深感光陰易逝,不抓緊做出點成績來,真對不起那些關心和幫助自己的人。他很快便靜下心來,投身到自己一直關注的課題——天元術的研究中。他居住的草廬十分狹小簡陋,平時還得為衣食奔波。著書期間,“聚書環(huán)堵,人所不堪”,但他始終以苦為樂,泰然處之。他的學生焦養(yǎng)直曾說他“雖饑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離頓挫”中“亦未嘗一日廢其業(yè)”,“手不停技,口不絕誦,如是者幾五十年”。雖然“饑寒不能自存”,但仍然潛心地研究數(shù)學,在他看來,學問比財富更可貴。</p><p> 經(jīng)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李冶終于在桐川的茅草屋里完成了《測圓海鏡》一書。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系統(tǒng)介紹天元術的著作,書中總結出一套實用的求解未知數(shù)的程序,還發(fā)明了負號和中文數(shù)字“零”,比歐洲早了300多年。</p><p> 蒙古憲宗元年(1251),李冶結束了在山西的避難生活,回到故鄉(xiāng)欒城的封龍山,開始了長達29年的講學生涯。至元十六年(1279),李冶病逝,享年87歲。縱觀李冶一生,不管是在為人上還是在學術上,都不愧為一代楷模。后人是這樣評價李冶的:“金之北渡,避難著書,秘演算術,獨能以道德文章確然自守,至老不衰?!?lt;/p><p><br></p><p><br></p><p>【作者簡介】</p><p> 溫峰著,山西原平人。自由撰稿人。主編有《東社溫氏族譜》《原平百年影像集》《收藏原平》《原平歷史人物鉤沉》《原平歷史事件鉤沉》(與楊晉生合作)《原平歷代名人墨跡選編》(與張美庭合作)等地方文獻書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