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70*12</h3><h3>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生于公元649年,卒于676年,詩文俱佳,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h3><h3>這一集請欣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早逝才子和他的《滕王閣序》</h3> <h3>760mm長卷</h3><h3>王勃少年英才,出身顯赫,祖上幾代都是天下聞名的名士: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號文中子,據(jù)說十五歲時就能當別人的老師,門生遍天下,貞觀年間的房玄齡、杜如晦等宰相都曾在他門下游學受教;伯祖父王度,以《古鏡記》名傳后世,開唐傳奇之先河;叔祖王績,號東皋子,是十一歲時就名動京城的“神童仙子”,他喜好田園風情,將五言律詩引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王勃的父親也非常厲害,是當朝的太常博士,兄長則是20歲就進士及第的青年俊杰。顯赫的家世并沒有讓王勃養(yǎng)成慵懶懈怠的紈绔習性,相反,詩書傳家的浸染讓王勃從小就展現(xiàn)出不遜先人的聰慧。據(jù)記載,王勃六歲就能作詩,且構(gòu)思巧妙,九歲時就能對顏師古注解的《漢書》進行解讀和勘誤。這樣的年紀對于一般的孩子,正是無憂無慮的時候,而王勃卻已經(jīng)開始從典籍中汲取營養(yǎng),滋潤著少年壯志。等到他15歲的時候,已經(jīng)可以向當時的宰相上書,表達自己的志向。而他在自薦書中所展現(xiàn)的博學與華彩,也讓宰相劉祥道十分驚訝,立即向朝廷舉薦了王勃,認為王勃才情驚艷,應當重用。有了宰相的舉薦,王勃得以在皇帝面前展現(xiàn)才學,后來又進士及第,最終被朝廷授予官職。此時的王勃,不過17歲,少年得志意氣風發(fā)。</h3> <h3>順風順水的人生讓王勃懶得去體察俗吏的感受,英才絕倫的天賦也讓他對于人心的幽微缺乏警惕。唐朝的貴族大多愛馬,喜好以馬球、相撲、斗雞等游戲來打發(fā)時光。各位王公之間的球隊較量十分激烈,雄雞對抗也玩兒得不亦樂乎。王勃因為才名顯著,被沛王請入王府,沛王和英王雖是兄弟,卻也是斗雞場上的一對冤家,王勃為了幫助沛王,大筆一揮,創(chuàng)作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文章引經(jīng)據(jù)典的聲討了英王的斗雞,大大彰顯了沛王斗雞的正直英勇。也許是少年人的調(diào)皮,也許是詩文者的技癢,這篇文章雖然只是閑極無聊的文字游戲,卻被宮內(nèi)人爭相傳抄。一來二去,就傳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書案上。李治看到這篇文章十分不悅,認為王勃行為輕浮,文章中一些血腥的描繪,又勾起了他父輩時皇室相殘的不快記憶,于是高宗一怒之下,以挑撥兄弟感情為由,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一篇游戲文字,斷送了王勃似錦的前程。也將這位云端之上才子,打落塵埃。失意落寞的王勃開始遠赴巴蜀,漫無目的的游歷。那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登高遠眺,追慕武侯;放曠詩酒,馳情文場。三年后,王勃得到了一個地方參軍的小官職,平日里研究研究醫(yī)術(shù)草藥,生活倒也閑適??上]多久,他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打擊,他被懷疑殺了人。官府指控王勃私藏了一個被追捕的逃犯,后來因為擔心走漏風聲,就將這人殺人滅口了。王勃因此被判死刑,恰逢大赦才絕地逢生。其實這個案子中疑點很多,不少地方前后矛盾。對此,新舊《唐書》都這樣記述,說他“倚才陵藉,為僚吏共嫉”。正史這樣記載,那么王勃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得罪了不少同僚,因此被設(shè)計陷害。經(jīng)過了這次打擊,王勃似乎對于生命和自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體會。他逐漸放棄了在官場打拼的念頭,轉(zhuǎn)而開始專注于詩文的世界。王勃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h3> <h3>然后,時間悄然來到了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途徑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的滕王閣竣工。接下來的故事,大家就都清楚了。歷經(jīng)挫折的王勃已經(jīng)學會了保持謙虛,并相互寒暄,可他縱橫恣肆的才情,還是讓這次雅集不歡而散。滕王閣上的揮毫篇章,成為了王勃瀟灑絕倫的才子形象的完美詮釋。千百年來,當人們誦讀《滕王閣序》時,總會伴著那些詩句浮想聯(lián)翩:在詩歌盛行的時代,那個年輕的詩人,他腦海中的文字與畫面到底是如何涌動的,他怎么能這樣輕輕松松便譜就了不朽的詩篇?</h3> <h3>也許,我們和王勃都應該感謝閻公的這次雅集。我們獲取了一次來之不易的詩文震撼,而王勃則在滕王高閣上,重新找到了自己。那個衣襟飄飄神采飛揚的王子安,他的一舉一動,他一句一吟,他的即興揮灑,他的光芒萬丈。這不就應該是他本來的樣子?</h3> <h3>古今有多少才智之士,滿懷信心的走上朝堂,然后再風刀霜劍之下黯然離場。他們本是璀璨的文星,卻需要步步小心地收斂著自己的光華,即便如此,仍免不了知音難求的困苦。于是,落寞有之,委屈有之,苦悶中逐漸成了細碎的思婦。朝堂雖好,這般處境,卻是最消磨人。王勃很幸運,他在迷惘中逐漸明悟了“適志”的真諦,他本就適合做一個文章經(jīng)世的詩人呀。若是一直身在王府,他要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做些斗雞走狗風花雪月的文章,又如何在滕王閣上將天地納于胸中呢?</h3> <h3>完成《滕王閣序》后第二年的秋天,27歲的王勃打點行裝,乘船渡海去交趾,探望多年未見的父親。可惜的是遇上了海嘯,船沉入海,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亡。父子還未相見,便陰陽兩隔。才長命短,令人扼腕嘆息。坊間流傳,王勃臨死之前曾說:“世間絕妙詩文,本來就是天籟之音,而我不過是上天手中的一支筆,現(xiàn)在他要收回去了?!边@位曠世奇才,一生很短,一世很長。</h3> <h3>多年后,《滕王閣序》流傳天下,唐高宗見到了這位年輕故人的作品,他再次被王勃的才情打動,他已經(jīng)原諒那個輕狂的斗雞少年了。只是,這個年輕人,已經(jīng)無法應召入宮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間,從來沒有任何一座樓閣像滕王閣那樣有如此多的興廢重修,至今修建三十多次。王勃在滕王閣上的揮筆,不僅成就了自己,折服了世人,也為天下留下了一條文脈,這條文脈屹立在贛水之濱,也隱藏在書籍冊頁,更扎根在人們的心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