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圖/文 張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手工制陶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制陶技藝,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在安徽省涇縣琴溪鄉(xiāng)就有幾位手工制陶的老師傅,他們曾是原涇縣陶瓷廠的老工人,現(xiàn)在在王玉林師傅的帶領下仍然從事著這門老行當,并成立了王玉林工作室和研學基地,傳承著龍窯手工制陶技藝。</font>2017年8月,涇縣龍窯制陶技藝成功入選安徽省宣城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h3> <h3><font color="#010101">▲土陶的制作需要選用含有一定金屬成分的泥土,將其與水充分混合攪拌,并進行一定時間的搓揉方可使用。</font></h3> <h3>▲大缸體的制作是將揉好的泥土搓成長長的泥條,然后進行一層一層的向上盤柱。</h3> <h3>▲泥條盤柱絕對是一項技術活,看著稀軟的泥巴在制陶師傅手上慢慢的立起變成了薄薄的缸體,尤如魔術師變魔術。</h3> <h3><font color="#010101">▲小罐體的制作是先將泥土利用木錘進行整平,而后再制作罐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部分坯體需要用刀片割去邊角部分進行塑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font>制好的坯體<font color="#010101">利用木拍子</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拍打成型。</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做好的缸體使用專用刮刀對坯體進行光滑處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成型的缸體需要先在室外晾曬幾小時,以快速脫水,使缸體基本硬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硬化后的缸體就可進行上釉了。</font>上釉就是將釉水均勻的淋灑到缸體的內(nèi)外表面。</h3> <h3><font color="#010101">▲釉水看上去就是我們平??吹降狞S泥巴水,但實際這卻是添加了很多特殊原料的特制釉水。</font></h3> <h3>▲從干干凈凈的地面可以看出,師傅的上釉動作非常嫻熟,這種完全靠力道和速度來掌控釉水量的活,絕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h3> <br>▲上過釉的缸體稍稍晾曬一會兒就需要搬運到室內(nèi)進行陰干,否則會因長時間急速脫水而導致缸體開裂。<br> <h3>▲大缸體的搬運也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需要兩人默契的配合,搬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缸體的變形和損壞。</h3> <h3><font color="#010101">▲缸體在室內(nèi)陰干一周左右時間就可以入窯進行燒制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土陶燒制也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從入窯到出窯的時間通常要12天。據(jù)制王玉林師傅介紹,這些陶缸(罐)全都是釀酒廠定制的,</font>在中國古代陶缸一直作為儲藏酒的容器,用其藏酒,可以保證酒質(zhì)在窖藏過程中不受到外界的影響,使酒質(zhì)保持原有的口感,并會提升原有的口感度。因此,這種陶缸(罐)現(xiàn)在仍在酒廠廣泛應用,幾位師傅的陶制產(chǎn)品也是供不應求。但是,由于陶窯需要使用松木進行燒窯,而如今政府對林木的政策進一步收緊,下一步松木緊缺將會制約龍窯制陶手工藝的傳承和發(fā)展,可謂喜憂參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