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博賀疍家傳統(tǒng)民風民俗大全》</b></h3><h3><b> 編著/周秘書(周蘇)</b></h3><h3><b> 插圖/周秘書、莊健鵬(等)</b></h3> <p> 《博賀疍家民風民俗大全》</p><p> -- 序--</p><p> 博賀,是疍家人聚居地和疍家文化的集中地,是疍家文化的縮影。這里地方風俗文化資源豐富,博賀疍家文化有著她豐富的內涵和她獨特的魅力。博賀千年漁港不斷經過歲月的洗禮,疍家文化已經融入了博賀人的日常生活,疍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獨一無二,其中的許多精華被代代傳承,傳統(tǒng)久而彌新,它是疍家人祖祖輩輩們文化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組成基本根源的一部分。</p><p> 回想耗時兩載有余整理編著《博賀疍家傳統(tǒng)民風民俗大全》,無論是民俗禮節(jié)、禮法禁忌,還是節(jié)慶活動,最終不外乎是人們對生活細節(jié)的表達,我們虔誠地遵循祖先的儀軌,向往美好的愿望,期盼豐收的年景,這是我編寫此書的初衷,亦可作疍家民俗風俗引經據典之參考范本。在千年光陰的滌洗中被執(zhí)著保留的傳統(tǒng),緊貼時代的脈搏,展望未來的前沿科技歷史與時代互相揮映,一端是過去,一端是未來,會發(fā)現傳統(tǒng)繼承與更新迭代同樣讓人向往。</p><p> 周秘書 2019年8月7日</p><p> </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 導論</b></p><p class="ql-block"><b>一、疍家民俗的地理風貌和歷史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b>(一)、起源</b></p><p class="ql-block"> 疍家,(漢語拼音為dan, 粵拼音“但”daan6,但亦有一部分人會說成粵語“鄧”dan6,客家話拼音tan4,潮州話dang3),日常生活與疍家通用。是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一帶,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疍家分為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福州疍民講閩方言,福建閩東稱福建疍民為“曲蹄”、福建漁民。廣東疍家人講粵方言(咸水白語),被稱作“水上人”或漁民、疍家人等。由于他們長期生活工作在漁船上,他們的腳步同生活在陸地上的人略有差別,因而得一矮化稱謂“鴨姆腳”。</p> <p class="ql-block"> 蜑,在唐時已經記載,柳宗元在《嶺南節(jié)度饗軍堂記》說:“卉裳罽衣,胡夷蜑蠻,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北宋時期,樂史在《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七記載:蜑戶,縣所管,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隨潮往來,捕漁為業(yè),若居平陸,亡即多,似江東白水郎業(yè)。</p><p class="ql-block"> 宋朝周去非之,《嶺外代答》卷三外國下“蛋蠻”條更是有詳細描述:“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欽之蜑有三:一為魚蜑,善于舉網垂綸;二為蠔蜑,善沒海取蠔;三為木蜑,善伐山取材。凡蜑極貪,衣皆鶉結。得掬米,妻子共之。夫婦居短篷之下,生子乃猥多,一舟不下十子。兒自能孩,其母以軟帛束之背上,蕩漿自如。兒能匍匐,則以長繩系其腰,于繩末系短木焉,兒忽墮水,則緣繩汲出之。兒學行,往來獺然。蜑之浮生,似若浩蕩莫能馴者,然亦各有縣統(tǒng)屬,各有界分,各有役于官,以是知無逃乎天地之間。廣州有蜑一種,名日盧停,善水戰(zhàn)。</p> <h3><b>【博賀鎮(zhèn)地圖】</b></h3>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香山縣志》中記錄了對疍家征稅的情況:“魚課米:洪武二十四年二千一百七十九石三斗二升。成化后,更定疍戶二百八十七石二斗四升三合。有閏月加米二十八石七斗三升。業(yè)戶一千四十,米四百石四斗七升。閏月加米九十五石六斗”。由此可知,到遲在洪武年間,香山所在地區(qū)已有納稅疍戶。單戶以漁鹽為業(yè),既稱“魚課始自宋”,蜑家的歷史至少始于宋。</p> <p class="ql-block"> 舊時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稱作疍家人。疍家是我國沿海水上居民的一個統(tǒng)稱。疍家,這一稱謂有人認為是因為疍家人常年以舟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殼漂泊于海面,所以稱為疍家;也有人認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與風浪兵搏斗,處于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和獨特的謀生手段,生命無保障,如同蛋殼般脆弱,故稱為疍家。</p> <p class="ql-block"> 疍家人主要從事沿海港灣的漁業(yè)水上運輸,他們祖祖輩輩浮家泛宅,與水為伴,長期與風浪兵搏斗,被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以前的疍家人受不到陸地居民的認同,官府也不把流動漁民入冊,是沒戶籍的,等同自生自滅,死后不準在陸地埋葬,只好葬在海邊沙灘的沙崗地帶,一些沙墳逢大雨后,尸骸拋露,慘無人道。有咸水漁歌唱:“海上疍家水流柴,赤腳唔準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爛艇,茫茫大海葬尸骸”。</p><p class="ql-block"> 由此之故,疍家素被岸上人蔑視,諸如不準穿鞋,、不準建屋、不準與岸上人通婚等等’其制約力強似官規(guī)。</p> <h3><b>【博賀漁港~莊健鵬攝】</b></h3> <p class="ql-block"> 史家之偏見不亞于三姑六婆,以致疍家人有歷史而乏記載,縱然冒出英才,亦遭重重埋沒。廣府地區(qū)的岸上人傲傲然而不自知,其實他們的日常生活頗受疍家影響。吃蛇、吃魚生、炒田螺、艇仔粥、舊時長期流行的薯莨布、廣府曲藝不無其元素滲入的咸水歌,乃至跟騎樓有明顯淵源關系的疍家傳統(tǒng)建筑“欄桿”,岸上人也從疍家艇里照搬不誤。此外,明代南海縣籍大詩人孫簣在其《廣州歌》中細致入微地寫道:“疍娘頭上微風過,勾盡游人是鬢鴉!”一斑足以窺全豹,對疍家女性自成一路的美學實踐,岸上人會不會因耳濡目而“見賢思齊?岸上居民對疍家人的歷史性貢獻,或許就是“疍家”這個稱謂本身?!隘D家”原為“蛋家”,這個字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因其冷僻,后來換作同音而常用的“疍”。至今,我國港、澳、臺地區(qū)的學術界在論及相關問題時,仍沿用這個“蛋”字;而在大陸地區(qū),有關部門考慮到“蟲”作為合成形旁的負面影響,于1965年出版的《新華字典》中把相關義項的“蛋”規(guī)范為“疍”(按“疍”本是“蛋”的坊間俗寫)。由是,“疍家”的本意為”居住在小艇上的那類人。</p> <h3><b>【60年代博賀漁港】</b></h3> <p class="ql-block"> 直至上世紀50年代,在廣州珠江兩岸仍然泊滿成群結隊的疍家艇,其壯觀陣容堪稱廣州一景,但現今的廣州年輕一代已不知疍家為何物了。因為上世紀60年代,作為一個社群類別的廣州戶口疍家已上岸定居,分布在大沙頭三馬路、濱江東路以及南岸路,跟岸上人融為一體。不過,疍家曾存的影跡卻兀忽閃在些許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粵俗語里。一句是:“疍家雞,見水沒得飲”。疍家也吃雞養(yǎng)雞,但只能關在籠子里養(yǎng),那雞整天望得見籠外綠水滿江,卻無法啄飲。如此情狀,有似世代望岸興嘆的疍家人。這句俗語,本意在于比況們對自己所期冀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但其喻體卻道盡昔日疍家的心酸。還有一句是“拉人夾封艇”(拉:促拿;夾:兼上)。這是粵中民間對官府執(zhí)法過程的詼諧概述。犯了罪案,當事人被拘捕,象征涉案財產被封存,這不奇怪:怪卻怪在這話為何不說發(fā)生在岸上的“封屋”,而偏說相對比例要小得多的發(fā)生在江河海上的“封艇”?無他,這古怪概述凸現出當時社會觀念對疍家概深蒂固的歧視與偏見?;浰滋匦派?,此風疍家尤烈,蓋因舟居危險,禁忌多多故也。疍家怕水鬼尋替身,見人溺水每每袖手,不敢搭救;疍家認為婦女身體污穢,不許婦女跨越船頭;疍家惟覆舟恐,吃魚時那條魚在碟子里攤著直到兩側魚肉吃光也不可把魚身翻轉;湯匙擱在桌面不可以讓匙背朝上……疍家的諸多禁忌統(tǒng)稱“棹忌”,蓋棹乃行舟同義語也。“棹忌”這一疍家獨創(chuàng)的特殊俗語,為岸上人所接受,融入粵方言主流,泛指生活中的“禁忌、糟糕”。</p> <h3><b>【博賀漁港】</b></h3> <h3><b>(二)、分布</b></h3><h3> 疍家主要生活在珠三角、粵西沿海、閩東沿海和閩江流域,閩南廈門鷺江和泉州晉江流域,在其它閩粵桂瓊浙沿海地區(qū)亦有分布。疍家往往以江海為家,居無定所。</h3><h3> 疍家人也被稱之為海上吉普賽人,他們是古閩越后裔融合于漢族的一支部落【百越族人】,其文化特質既有別于作為南越后裔的廣府民系,更與中原漢族世胄的潮汕民系迥異,具有極為豐富的獨特民情風俗,且對港澳文化產生極其顯著影響,乃廣東風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群落?!捌滹L氣近閩,習尚隨之,疍家咸水白話方言獨樹一格”。</h3> <h3> 自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以降,中原人為避戰(zhàn)亂大舉南遷,南北朝和隋時,特別是明朝海禁以后,漢人自福建、粵北大量新移民移入,俚漢同化。他們“以舟楫為家,捕海產為生”。他們在海上不斷南漂遷至珠海沿海區(qū)域,一直以船艇為家在海上起居生活,一部分形成了電白沿海一帶的疍家漁民群體。也有一部分向西漂往瓊雷地區(qū)(海南和雷州半島),更多則漂洋過海,流向東南亞各國,以疍家方言為標志的疍家佬文化大抵在明末時形成。</h3> <h3><b>【博賀漁港】</b></h3> <h3><b>(三)、分類</b></h3><h3> 疍家分為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h3><h3>福州疍民,福建閩東稱福建疍民為“曲蹄”、福建漁民。廣東疍家人,稱“水上人”或漁民、疍家人等。各地疍民生活在不同船舶、水域和方言,所以有不同名稱之。兩廣(廣東、廣西、海南)的疍家話屬于粵語系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則主要使用福州話。</h3> <h3><b>【拋網艇】</b></h3> <h3><b>【沙流棚】</b></h3> <h3> 疍家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上,他們大多數人仍保留著居住艇、棚的習慣。解放后疍家居民開始在陸地人建起居民樓房,樓上地板多用優(yōu)質木材鋪就,涂上清漆光潔锃亮,一塵不染,常常以板為鋪,不另設床。疍家人他們有著一股勤苦勇敢安分守紀積極拓取的海上吉普賽人的特有精神。</h3><h3> 作為佬民系中心地區(qū)的茂名市博賀鎮(zhèn),已被列為全國十大美麗漁港。國父孫中山曾在建國大綱計劃中,將博賀漁港列入規(guī)劃藍圖擬建設聯(lián)接港澳之對外貿易口岸港。改革開放之后,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突飛猛進。今天,傳統(tǒng)與現代在疍家民系中心漁港博賀鎮(zhèn)這里得到充分展示,此地民性勤勞、智慧、樂觀、敦厚、進取,民風淳樸平和、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民俗民間文化十分獨特發(fā)達,處處呈現濃濃疍家風情。</h3> <h3><b>【博賀漁港~莊健鵬攝】</b></h3> <h3><b>【博賀漁港碼頭~莊健鵬攝】</b></h3> <h3><b>【疍家妹搖舢板】</b></h3> <p class="ql-block"><b>二、疍家人的人文特點(筆者另有獨篇詳細描述《博賀疍家童謠》)</b></p><p class="ql-block"> 諸疍以艇為家,是日疍家。廣東的水上疍家人有一種自娛自樂的一種漁歌文化--咸水歌,又稱咸水嘆、嘆哥兄、嘆姑妹、嘆高堂。咸水歌有長句、短句兩種,字數不等,風格各異,抒情悠揚。而高堂歌則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為規(guī)則,一、二、四句押韻,每段結束一般尾聲都采用詠嘆詞“唉~嚡”拉長結束尾音,以敘事為主,格式七律七絕一樣。是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已在疍家人中流行,他們?yōu)檎{劑生活,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逐漸形成了一種(相似劉三姐對唱山歌)的對歌酬答的習俗。主要用獨唱、隨編隨唱、對唱等形式歌法。作為疍家世代流傳的口頭文學,它反映了疍家民間生活,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疍家咸水歌以其獨特的形式,伴隨著疍家人的一生,百多年來,為疍家人的生活增添光彩。博賀自有疍家人以來,這里的疍家人已經習慣用咸水唱嘆來舒心解悶,歡樂助興。人們在婚嫁喜慶或者喪禮白事都嘆唱;在出海捕魚搖船駁艇時唱;在呎網補纜時唱;處處歌似清風細雨,情如涓涓溪泉。</p><p class="ql-block"><b>摘錄咸水歌詞《十二月送人歌》</b></p><p class="ql-block">正月送人是新年,春滿人間紅艷艷。</p><p class="ql-block">哥你落艇妹蕩槳,問聲哥上哪只船?</p><p class="ql-block">二月送人艷陽天,春光明媚百花鮮。</p><p class="ql-block">東風鼓起遠征帆,乘風破浪永向前。</p><p class="ql-block">三月送人人去遠,海鷗繞船叫聲喧。</p><p class="ql-block">海鷗啼出七個字:切莫丟妹心一片!</p><p class="ql-block">四月送人西南起,風吹浪花白漣漣;</p><p class="ql-block">勸哥穩(wěn)坐妹的艇,風吹浪打也安然。</p><p class="ql-block">五月送人賽龍舟,龍舟鼓響動心弦;</p><p class="ql-block">哥把舵來妹劃槳,同心合力快如箭。</p><p class="ql-block">六月送人雨水天,一朵黑云影天邊;</p><p class="ql-block">老天下雨不打緊,張開船篷共哥掩。</p><p class="ql-block">七月送人是立秋,秋風送爽樂翩翩;</p><p class="ql-block">水鄉(xiāng)景色美如畫,畫中生活比蜜甜。</p><p class="ql-block">八月送人月團圓,中秋朗月照中天;</p><p class="ql-block">哥妹最好如月圓,莫做殘月各半邊。</p><p class="ql-block">九月送人重陽節(jié),菊花美酒擺船舷;</p><p class="ql-block">哥把杯來妹把盞,三杯兩盞醉心田。</p><p class="ql-block">十月送人是立冬,寒霜冷露酒衿前;</p><p class="ql-block">別人怕冷艙里躲,我今送哥熱情添。</p><p class="ql-block">十一月送人波粼粼,金蝦銀魚躍水面;</p><p class="ql-block">送哥出海趕潮汛,滿載歸來歌聲甜!</p><p class="ql-block">十二月送人到年邊,爆竹鼓樂鬧喧天;</p><p class="ql-block">千船萬艇匯港里,喜慶漁家豐收年。</p><p class="ql-block"><b>摘錄中山咸水歌之《春朝》歌詞:</b></p><p class="ql-block">膊頭擔傘山頭低,問娘何處探親為,</p><p class="ql-block">我新作田基唔用娘來踩,請娘貴步落田行;</p><p class="ql-block">膊頭擔傘山頭高,明明白白探親夫,</p><p class="ql-block">夫罷你乜話新作田基唔用娘來踩,不久兩年系哥你親妻;</p><p class="ql-block">妹罷你系我真妻是系假妻,你系真妻快快轉頭來,</p><p class="ql-block">你系我真妻行多三己轉,田基踩壞舍得我哥慢慢上返泥。</p> <h3><b>摘錄博賀疍家童謠一首:《拍大骳》</b></h3><h3>拍大骳,</h3><h3>唱山歌,</h3><h3>人人話我無老婆,</h3><h3>嘀起心肝娶返個,</h3><h3>有錢娶個嬌嬌女, </h3><h3>無錢娶個豆皮婆,</h3><h3>豆皮婆,</h3><h3>食飯食得多,</h3><h3>屙屎屙兩籮,</h3><h3>屙尿沖大海,</h3><h3>屙屁打銅鑼。</h3> <h3> 可惜這種文化瀕臨消失,原因這種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老一輩疍家人識唱,據我所知在博賀比較出名的男咸水歌者僅德運先生而已,現在當地疍家男人懂得唱咸水歌幾乎后繼無人。(本人另有獨篇詳細描述《疍家婚嫁之嘆梳頭》)</h3><h3>疍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昌盛,有自己的語言、疍家漁歌(咸水歌謠)、疍家童謠、戲劇、菜系、工藝、民情風俗和文化心態(tài)。</h3><h3> 作為疍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咸水歌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研究價值與藝術價值。</h3> <h3><b>【咸水歌水鄉(xiāng)新時代~歌詞】</b></h3> <h3> 2017年12月16日晚,全國首部大型交響清唱劇《咸水歌》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首演。中山廣東省咸水歌的文化的中心地區(qū),2017年8月,中山市政協(xié)、廣東省音樂家協(xié)會聯(lián)合有關鎮(zhèn)區(qū)首次面向全國征集咸水歌歌詞,舉行了廣東省首屆咸水歌文化節(jié)?!断趟琛吠ㄟ^一個在中山地區(qū)流傳的五桂青年阿桂與疍家姑娘水妹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咸水歌形成、發(fā)展的歷史,以及咸水歌的特點和各種調式與唱法。主創(chuàng)者稱此作品為傳統(tǒng)與現代高度融合的“新咸水歌”。作品既有原生態(tài)唱法,又有大膽的改革性探索,采用交響音樂、清唱劇的方式,本身也是一種領先的嘗試。廣東中山坦洲至今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漁歌唱法文化。</h3> <h3><b>【咸水歌劇剪報圖】</b></h3> <h3> 1949年后,疍家人上岸居住,疍家孩子們進了學校讀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幫助疍家的青壯年補習夜校,讀書識字掃除文盲,使他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使疍家人正常地融入到現代社會。</h3> <h3><b>【啜煙筒~莊健鵬攝】</b></h3> <h3> 俗語說:“靠山食山、靠海食?!?,博賀疍家人的社會生產活動就是以海洋為舞臺展開,海洋文化較為發(fā)達。疍家人喜一舊咸魚送白粥,用餐時端著大碟小碗,隨便席地而座,形成了鮮明的生活習性。疍家婦女的衣著裝飾打扮也是獨具風格,戴合帽佩圍裙,疍家婦女幾乎人人還會疍家風格的刺繡咩帶繡枕頭(疍家繡),疍家繡的風格題材一般采用傳統(tǒng)吉祥的內容為主,疍家刺繡針法是在粵繡的基礎衍生出來的:例如連生貴子、百年好合等等。再有那些琳瑯滿目的疍家美食:疍家生炒糯米飯、雞脯魚湯、魚生粥、豪炸滋粑、姜姆晏等等,都反映了疍家佬民系飲食文化的特別。疍家人他們熱情好客,每家每戶都備有一支大煙筒(水煙筒),以水煙筒待客,招呼客吸番幾啖水煙筒等等,這一套與眾不同的習俗,成為多姿多彩的疍家民俗的一部分,使這些古老而又年輕的疍家人,時時散發(fā)出飄逸而又充滿活力的神韻?!笆车孟挑~抵得渴”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能感受出疍家人“堅韌、精明、能干、務實”的性格特征。</h3> <h3><b>【新會石板沙疍家村剪報圖】</b></h3> <h3> 近年疍家文化倍受青睞,全國許多疍家聚居地方受到政府部門重視,有些昔日不起眼的小漁村被打造成為旅游“網紅”景點。例如:江門市新會石板沙村原來是由流水沖積形成的一個孤島至今有200多年歷史。石板沙村有被譽為“水中瑰寶”的石板沙疍家風情,石板沙仍然保留著許多典型疍家建筑風格的舊民居,與當地水上人家一些特有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如唱咸水歌等)共同形成了富有濃厚鄉(xiāng)土風情的疍家文化。近年,新會區(qū)政府編制《江門市新會區(qū)美麗鄉(xiāng)村連片示范區(qū)建設行動規(guī)劃》,對石板沙村未來旅游圍繞的重點,提出將建設13.5萬平方米疍家特色風情街區(qū)和2.5萬平方米疍家文化體驗基地。新會區(qū)政府通過專業(yè)旅游公司對石板沙村進行規(guī)劃設計,然后引進特色旅游項目,如疍家文化體驗中心、民宿建設等。在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推動疍家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h3> <h3><b>【博賀細碼頭~司徒彥攝】</b></h3> <h3><b>疍家人的人文性格特點,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b></h3><h3><b>(一)宗族觀念濃重鄉(xiāng)情凝聚力強</b></h3><h3> 博賀疍家人每家每戶都立有神樓,供奉家門歷代祖先神嗣牌,凡早晚初一十五燒香叩拜,以示世世代代表尊崇宗族祖輩不忘本源,疍家人家鄉(xiāng)觀念強,與人群構成和地理環(huán)境關系密切。疍家人依靠血緣宗親團結起來,繼而從血緣擴大到地緣,以附近當地居民相處結合。疍家人,同一語言、同一生活習慣、同一信仰(天后媽祖)都容易讓他們增強團結互助。這種疍家人習慣性的文化需求,也是根深蒂固的,疍家人只要一見面,就用疍家話問候:“你去邊啶、你食飯未”。熟悉的咸水方言加深彼此的感情,增強凝聚力。</h3> <h3><b>(二)勇于開拓和冒險</b></h3><h3> 博賀疍家人冒險出海求生存,是出于生活所迫而形成的一傳統(tǒng)。以前出海捕魚都靠燦板艇仔或木質帆船,遇風高浪急天氣惡烈時,一葉孤舟,漂流終日,前不見島嶼,后不見家鄉(xiāng),聽天由命,人舟俱沒的慘劇時有發(fā)生。順風順水則一月半月,稍稍受阻便遙遙無期。因此,疍家漁民出海前都會節(jié)儉縮食積蓄金錢備置一點黃金器皿穿戴在身,萬一在海上遇到不測船只沉沒葬身大??退浪l(xiāng),尸體漂到異地他鄉(xiāng)時也寄望異鄉(xiāng)好心人士將其尸體埋葬令能入土為安,取走其身上金器以作報酬。</h3> <h3><b>(三)精巧靈活競爭意識強</b></h3><h3> 由于生活地理條件的限制,使得博賀疍家人更加勤懇務實,“各盡其才、男力出海、女勤織網”自力更生點滴積累。疍家人有許多民俗活動,如潭船、對唱咸水歌、扒龍船等等。這些風氣,大大地激勵著疍家人的競爭意識。</h3><h3> 綜合上述幾點,可以看到,由于疍家人地處海邊,遠離中原內核文化的中心,加上四面環(huán)海,使其生活和生產方式處于一種獨特的邊緣狀態(tài),形成了疍家人宗族觀念強,勇于冒險和開拓,精巧靈活富于競爭意識的性格特點。</h3> <h3><b>【拖網捕撈作業(yè)】</b></h3> <h3><b>第二章 生產習俗</b></h3><h3><b>第一節(jié) 漁業(yè)生產習俗</b></h3><h3><b>童工和社員</b></h3><h3> 博賀漁港出海捕魚的基本上是疍家人,在上世紀公社化年代,博賀有三大漁業(yè)生產大隊,分別是:海英漁業(yè)生產大隊、海雁漁業(yè)生產大隊、海燕漁業(yè)生產大隊。各生產大隊按管轄直屬適齡青壯年編組列隊安排在所屬大隊的船只工作,負責出海捕撈作業(yè)。剛申請加入生產的新手一般慣稱為童工仔(并非未滿18歲的意思,僅指未有工作經驗而已),當時按工分標準計算工資報酬。童工仔一般工分最低,若干年后得到領導肯定重新給予評分標準就會不斷提升工分,從而工資計算也隨之增加。社員的工分由各生產大隊根據實際情況界定,工資則按起產總額平均值乘以工分計算出每個社員的工資,工資是按漁船的每一趟航次收入計發(fā)。</h3> <h3><b>雇工(搭掛佬)</b></h3><h3> 雇工(搭掛佬),亦叫臨時工,有個別船只因各種原因有船員請假或曠工,因此個別崗位要臨時補充勞動力,就雇用搭掛佬臨時頂替,搭掛佬的工分由大工(船長)與司仗員計定,一般以社員的工分標準計算工資報酬。</h3> <h3><b>【停泊】</b></h3> <h3><b>【起魚】</b></h3> <h3><b>【起魚】</b></h3> <p class="ql-block"><b>甲板、熟練、炊事員、司賬員、輪機長、大公</b></p><p class="ql-block"> 博賀漁業(yè)生產大隊漁船船員,會作明細的職稱,目的是界定工作范圍和工作工分的評定標準,不同的職務所評定的工分就截然不同,按不同職務級別劃分工分標準,一般大公(船長)的工分是排在全船首位,理所當然大公(船長)的工資也是全船員當中最高的。</p><p class="ql-block">博賀疍家人生活的地區(qū)瀕臨沿海,海洋資源豐富。疍家人在長期的捕撈生涯中,在與變幻莫測的茫茫大海的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具有疍家特色的海洋捕撈方式,同時,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他們積累和總結了大量有關于海洋捕撈的寶貴經驗,通過口傳心授而一代一代地傳承與發(fā)展下來,流傳至今。</p> <h3><b>【社員休息】</b></h3> <p class="ql-block"><b>第二節(jié) 副業(yè)生產習俗</b></p><p class="ql-block"> 因為制宜受環(huán)境所限,博賀疍家人的畜養(yǎng)業(yè)并不發(fā)達,基本上屬于家庭副業(yè),而未能形成獨立的產業(yè)。對于疍家漁民而言,飼養(yǎng)禽畜是增加家庭收入的一個關鍵因素。</p> <h3><b>【毋掩雞籠】</b></h3> <h3><b>養(yǎng)雞習俗</b></h3><h3> 解放后不久,在博賀當地疍家人養(yǎng)雞有很多講究。雞姆生蛋時,人不可窺視,否則就會痾不出蛋。家里的雞若是發(fā)了瘟疫,要拿一鍋蓋將雞蓋著,在鍋蓋外面有一雙筷子不停地敲打鍋蓋一邊敲一邊口中不停地念:“雞仔生、雞仔大、雞仔捉去賣”,經過一番不停的敲打或許是震動讓雞只受驚,說來奇怪,卻真是出現奇跡往往雞只真的平安無事又恢復正常。</h3> <h3><b>養(yǎng)豬習俗</b></h3><h3> 因為過去家庭都不富裕,養(yǎng)豬也是家里的一畢儲畜,把豬崽養(yǎng)大賣掉,那么小孩讀書交學費、添衣購物等等開支都有了著落。買豬崽(豬仔)回家時,在放豬仔出豬籠放入豬欄之前,要舉行一儀式,這多少帶有一點神秘主義色彩,用一堆禾稈草在豬欄門口點,再用火筒(燒柴吹火用的)往禾草堆里吹,火炎越吹越旺,然后把豬籠提在火炎上面來回擺動三次,寓意六畜興旺,并一邊準備好餿水缸放好新鮮餿水,解開豬籠豬仔放入豬欄食自家餿水,這樣才能使豬仔快速長大肥肥白白。</h3> <h3><b>收餿水</b></h3><h3> 在糧食緊張時期,對于勤儉持家的博賀疍家人來說,米餿水是喂豬的最好飼料,每家每戶門口都備有一個貯存餿水的缸桶。每天傍晚,會有不少養(yǎng)豬人挑上木桶,挨家挨戶上門叫喊,收購餿水。有一些人定時會付一些餿水錢以保證將賣給他,然后每天定時來收取餿水的協(xié)定,等到把豬養(yǎng)大賣豬的時候,切下一大嚿豬肉來分送給餿水主人,當做酬謝。現在,疍家人幾乎沒人再養(yǎng)豬了,人們也沒有貯存的餿水習慣了。</h3> <h3><b>閹豬閹雞</b></h3><h3> 過去在博賀,閹豬閹雞補鍋的師傅在鎮(zhèn)上走街串巷,一邊拖長聲音吆喝著:“閹雞補鍋啦”有豬或雞需要閹和鐵鍋需要補的人家,一聽到吆喝聲,就會出來請師傅上門處理。</h3> <h3> 為什么要閹豬閹雞呢?那是因為一般人家養(yǎng)豬養(yǎng)雞都是要養(yǎng)肉豬肉雞,如果買來的小豬和雞仔是雄性的,那么它們快要成年的時候,就要把它們的睪丸割掉,這樣膘才長得快。把閹豬閹雞的師傅請上門之后,他就開始操作了。先用小刀在豬的腹下或雞的翼下劃開一道切口,用小弓把切口撐開,用尼龍線把睪丸割離腹腔,再用小勺舀出來。閹雞師傅腰間都系有一個裝著工具和小布袋,雞的睪丸取出來以后,師傅會取一粒喂回給被閹的雞只吮食,其余的睪丸會放在一個盛著清水的大碗內,收集多了就可以賣給人家。而豬的睪丸一般沒用,就直接丟棄了。接著,在切口上縫線再用豬毛或雞毛粘在切口上按定片刻,這樣能防止大感染,傷口也容易愈合。當時,這個行當倍受人尊敬,因為他們關系到整戶人家的生活狀況。</h3> <h3><b>補鍋</b></h3><h3> 博賀疍家人所說的“鍋”是日常家庭生活炒菜用的鐵砂鍋。補鍋匠沒有固定攤位,通常是閹雞閹豬同一工匠。被鍋的工具很簡單:風箱、爐子、火鉗、坩堝和木炭等。補鍋佬一般是師徙兩人配合一起工作,他們在博賀走街串巷沿街吆喝:“補鍋羅、補鍋羅”。補鍋時徙弟拉風箱,師傅掌爐,爐子里放著生鐵片,徙弟使勁拉風箱燃起熊熊大火,烈火把鐵片熔化成了鋼水的時候,一個用沙堆厚布頂住鍋的破洞位置,另一個人把熾熱的鋼鐵水舀起來,小心地注在鍋的破洞里,再上下用兩塊厚布團在鍋的破裂處的兩面將鐵水快速壓平,等其冷卻之后再用砂紙打麿,如此一來這只鍋便補好了。</h3> <h3><b>【掇尤魚】</b></h3> <h3><b>掇魷魚</b></h3><h3> 魷魚是有口皆碑的海洋珍品,博賀漁港盛產魷魚。這里的魷魚肉薄濃香鮮味無比,博賀疍家漁民在晚上放完網空隙休息時間,一般都會在船邊釣魷魚,疍家人又稱“掇魷魚”。漁民把釣上來的魷魚加工生曬成魷魚干,疍家人所說的魷魚一般就是指魷魚干,博賀的魷釣魚遠近聞名,因為,博賀的魷釣魚肉質透明,味道香醇,價格也比別的魷魚要貴一些。</h3> <h3><b>【掇尤魚】</b></h3> <h3><b>第三節(jié) 商業(yè)生產習俗</b></h3><h3><b>魚欄(魚行)</b></h3><h3> 博賀疍家人把商業(yè)行為稱為“做生意仔”,從博賀媽祖廟的石碑字刻各種商號行號可見證在百年多前博賀疍家人已有各種不同規(guī)模的商業(yè)生產風俗,也作為疍家人世代遵奉的規(guī)則而傳承下來。</h3><h3> 解放初期,魚行在博賀鎮(zhèn)經營水產品貿易的機構分為幾種:批發(fā)的商鋪稱為魚行,零售的包括:有店鋪的稱為魚欄,有攤位無店鋪的稱為魚販,另外還有一些沿街叫賣的流動小販仔,以前博賀的魚行曾經盛極一時。魚行的設立原來是為漁民服務的,對水產品的流通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魚行老板都是當地比較有勢力的人,所以也保在一些黑心的魚行老板借機盤剝漁民,使?jié)O民怨聲載道恕不敢言。魚行對促進疍家漁民漁業(yè)生產是起到不小的作用,今天改革開放市場商品自由交易自由買賣,魚行也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時至今日疍家人已經把“魚行”的涵義視作為市場,疍家人叫市場不叫市場而是叫“魚行”。</h3> <h3><b>【呎網】</b></h3> <h3><b>【呎網】</b></h3> <p class="ql-block"><b>第四節(jié) 手工業(yè)生產習俗</b></p><p class="ql-block"><b>呎網(織網)--(筆者另有獨篇詳細描述《博賀呎網》)</b></p><p class="ql-block"> 編織漁網在博賀當地俗稱:“呎網”,博賀漁網手工編織的主要特點:首先具有原生態(tài)性。是博賀廣大漁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財富,是勞動者智慧與汗水的結晶,也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其次具有獨特的價值。傳承數百年來,漁網手工編織依然是純手工操作的技能型生產,盡管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但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博賀漁網編織技藝屬于海洋捕撈文化的一部分。說到漁民織網(呎網)工藝,對于在沿海生活的人們來說是最熟悉而又平凡的事,可能對很多在內陸地區(qū)生活的人們而言就相對較為陌生。其實,漁民織網在博賀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是司空見習慣習以為常,編織漁網的手工水平也幾乎成了衡量疍家婦女合格與否的標準,只不過隨著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博賀漁港質樸的風貌沒有沾染上太多商業(yè)的浮躁,但也正因為如此鮮為人知我們這一代會織網技藝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隨著熟悉織網匠工越來越少,年輕一代又不原意學習,這一歷史悠久的非物質傳統(tǒng)文化技藝也處于瀕臨失傳的境地。</p> <h3><b>【疍家婦女呎網漁歌~莊健鵬攝】</b></h3> <h3><b>【撻釣仔】</b></h3> <h3><b>撻釣仔</b></h3><h3> 疍家漁民對制造釣魚釣具工匠的稱呼,他們是在博賀從事生產制作釣工具工匠。博賀早期曾有兩間最大的漁具廠,后來集體解散,一些從事釣具生產的師傅就只好各自經營,在自己家里成立私人檔口重操舊業(yè),生意好時也是忙得不可開交,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工業(yè)工廠已經完全取替手工作坊,目前在博賀尚乘三家私人撻釣仔鋪,來加工購買的人已經蓼蓼無幾,撻釣仔已經不再是他們的主業(yè),其實他們早已轉行另謀生計。</h3> <h3><b>【箍木盤】</b></h3> <h3><b>箍桶扎盤</b></h3><h3> 博賀疍家人稱修桶就叫箍桶,是把已經漏水的木桶木盤修理好。箍桶師傅一般是博賀當地比較出名,當地人都會親自拿桶或盤上門給師傅修理。箍桶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多,鋸、刨、斧頭、鑿、黑斗、圓規(guī)、鐵線等。在當地疍家漁民一般也略多略小會一些箍桶修盤的技術,如今,人們都用起了輕便耐用的塑料桶,箍桶的傳統(tǒng)行業(yè)也從博賀當地慢慢的消失了。</h3> <h3><b>【藤籃】</b></h3> <h3><b>【疍家婦女在海邊~莊健鵬攝】</b></h3> <h3><b>第三章 民俗文化</b></h3><h3><b>第一節(jié) 語言</b></h3><h3> 方言是記錄和表現社會生活最直接的語言要素,不同的社會生活,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都會在方言上反映出來。博賀疍家咸水白話的方言詞語非常豐富、生動和富于表現力??v橫百里的各地語言基本大同小異,唯獨博賀鎮(zhèn)疍家咸水白話獨具一格與眾不同,博賀疍家咸水白話方言已悄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廣(廣東、廣西、海南)的疍家話屬于粵語系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則主要使用福州話。廣東疍家人的母語為漢語粵方言(疍家話),也稱咸水白話,語音與粵語廣州話十分相似,但有一些獨有的詞匯。</h3> <p class="ql-block"><b>疍家咸水白話方言--(筆者另有獨篇詳細描述《疍家咸水白話方言》)</b></p><p class="ql-block"><b>一、咸水白話與普通話音系的差異</b></p><p class="ql-block">普通話發(fā)音有21個聲母(未包括零聲母),39個韻母(包括</p><p class="ql-block"> I [I, 1] e [ e ] er [ a]),4個聲調。</p><p class="ql-block">咸水白話有19個聲母,53個韻母,9個聲調。</p><p class="ql-block"><b>二、咸水白話方言的獨有詞匯</b></p><p class="ql-block"> 詞匯是語言的三個組成部分(語音、詞匯、語法)之一,咸水白話方言詞匯是記錄和表現當地社會生活最直接的語言要素。咸水白話方言詞語非常豐富,生動和富于表現力。它約占詞匯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口語中,方言詞的出現頻率約占近50%。</p> <h3><b>1、詞形與詞義方面</b></h3><h3><b>(1)、與普通話詞義相同,詞形有別的。</b>這類詞在咸水白話方言中不下數千個,占咸水白話方言詞匯的一半以上,它是與普通話詞匯不同的主要表現。如:心抱(媳婦);脷(舌頭)。</h3><h3><b>(2)、與普通話詞形相同或相近,詞義有別的四小類。</b>(詞形相同或相近,詞義有關,但差別很大,甚至相反。如:屋(房子);詞形相同,詞義完全無關的。如:豆皮(麻子);詞形相同,但詞義范圍大小不同的。如:話(說);詞形相同或相近,但詞義的靈活性不同的。如:鬼(有多種意義和多種詞性)。</h3><h3><b>(3)、豐富生動的同義詞</b>咸水白話方言的同義詞很豐富。如:打(一般叫打;舂;撻;摑)。</h3><h3><b>(4)、通過詞的內部屈折形式來改變詞義和詞性。</b></h3> <h3><b>三、詞源方源</b></h3><h3> 咸水白話方言詞語的來源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h3><h3><b>(1)、從古代漢語中繼承下來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咸水白話獨自保留的古漢語詞匯。</b>如:睇(看)等等。</h3><h3><b>(2)從其他民族語言吸收過來的。如:巴士(公共汽車)等等。</b></h3><h3><b>(3)方言創(chuàng)新的。</b>如:雪條(冰棍);王老吉(涼茶);古仔(故事);沖涼(洗澡);揮春(對聯(lián));拜山(掃墓);豬紅(豬血);波(排檔)等等。</h3> <h3>四、咸水白話方言與普通話在語法方面的差異</h3><h3><b>咸水白話的合成詞的類型與普通話基本相同,但也有它自己的構同的的一些特點,例如:</b></h3><h3>(1) 聯(lián)合式:口水痰、冤崩爛臭。</h3><h3>(2) 偏正式:米碎(碎米)、熠熟狗頭。</h3><h3>(3) 動賓式:反骨、爆棚。</h3><h3>(4) 動補式:匿埋、梳起。</h3><h3>(5) 主謂式:喉急、火滾。</h3><h3>(6) 重疊式:快快脆脆、巴巴閉閉。</h3><h3>(7) 附加式:泥水佬、媒人婆。</h3><h3>(8) 實詞素帶襯字的:紅當蕩、直筆甩。</h3><h3>(9) 四字式:烏里單刀、沙里弄銃。</h3><h3><b>五、量詞和語氣詞</b></h3><h3>(1)名量詞:甫(十田路)、毫子(角)。</h3><h3>(2)動量詞:啖(口)、輪(回)。</h3><h3>(3)語氣詞:呃、咩、。</h3> <h3><b>【海鷹漁業(yè)大隊文藝宣傳隊表演】</b></h3> <h3><b>第二節(jié) 服飾</b></h3><h3> 博賀疍家人的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舊時以唐裝為主,現在隨時代變遷,以時裝為主。</h3><h3>上世紀50年代原生態(tài)傳統(tǒng)疍家衣裳與舊時大襟衫相似,女裝為闊大袖口、寬短褲腳的黑布斜襟樣式。疍家原始的衣著顏色以藍色、黑色為基調,以前最為出名的一種土布料俗稱:“姣婆藍”。男女都穿著短、寬、窄袖的上衫,寬短的褲子及于足踝之上。</h3><h3> 疍家人的衣飾有著自己的特色。特色之一受沿海自然環(huán)境影響,水布雖是從東南亞傳過來的一種勞作土布,但它用途廣泛疍家漁民需要與沿海生活息息相關,還有疍家婦女有戴金耳環(huán)的習俗。特色之二是疍家傳統(tǒng)服飾和中原傳統(tǒng)服飾相結合,比如舊時充滿疍家風格的唐裝抖褲和巴頭和木屐的流行。特色之三是疍家服飾受歷史影響較大,據傳與清朝統(tǒng)治有關,服飾花紋和日??谡Z都也清朝相近??傊?,疍家人在保留大眾和傳統(tǒng)服飾的基礎上,有著自己鮮明的裝扮風格和特色。</h3> <h3><b>【我祖母的舊唐裝衫~香港禮絨服布料】</b></h3> <h3><b>一、服裝</b></h3><h3><b>1、洗水布(也叫土布)</b></h3><h3>洗水布看似簡單,卻是疍家人普遍使用的一種穿著生活用布。洗水布也稱土布、捫巾布。顏色一般以藍色、黑色、灰色為主,其特點是薄而柔韌,吸水后易擰干,價格低廉,疍家人經濟能力可以購買。</h3> <h3><b>【我媽媽結婚時穿的舊唐裝衫~的確涼布料】</b></h3> <h3><b>2、疍家巴頭(包頭)</b></h3><h3> 舊時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包在疍家婦女頭上的巴頭(也稱:狗牙氈布。所謂巴頭是一塊2.5尺*2.5尺的黑色方布,四邊是用紅藍綠黃等各種顏色絲線繡成的小斜三角的花紋,形似狗牙齒狀,手工精細,顏色錯落有致。這種疍家巴頭戴在頭上,成一拱形,突出額頭約一二寸,護著雙耳,兩邊臉龐各露一半?,F在年輕人不再穿戴這種巴頭,它也漸漸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h3> <h3><b>【疍家圍裙~正面】</b></h3> <h3><b>【疍家圍裙~背面】</b></h3> <h3><b>【疍家圍裙桿~純銀元打造】</b></h3> <h3><b>3、疍家圍裙</b></h3><h3> 疍家圍裙是疍家婦女日常生活工作穿戴的一種傳統(tǒng)禮服。這種疍家圍裙純手工制作,花紋精美,并配制一條純銀圓制作加工而成的腰帶,也稱圍裙桿(圍裙帶),多采用袁大頭銀圓來加工,黑色的圍裙襯上純白色的圍裙帶工藝精湛引人注目,銀圍裙桿也是以前出嫁疍家婦女必備的嫁妝之一。在博賀漁港當地凡喜慶或重大節(jié)日都盛行穿戴,并舉行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禮儀活動,例如:開漁節(jié)、媽祖誕期等等都會穿戴,場面隆重狀觀。</h3><h3> </h3> <h3><b>【我和疍家倆表姐】</b></h3> <h3><b>【舊唐裝~祖母的套裝香港禮服絨布料】</b></h3> <h3><b>4、舊時唐裝</b></h3><h3> 解放初期,疍家人的衣服大多是自裁自縫的,布料也多是采用土布。所謂唐裝指的是民國以后疍家人衣著樣式,也被稱為“抖頭褲”。有開胸衫和大銅衫。開胸衫為平裾,胸前正對開,企領,一般有7粒紐扣,紐扣也是舊式手工制作的布扣,以同料布縫制的約1寸余長的布條對摺,編結成紐扣和紐套。袖與衣身的布是相連的。衫袋縫在前面左右兩片下端,一般沒有袋蓋。有的還在胸前左右邊再加上一個或兩個小衫袋。</h3> <h3> 開胸衫一般是男人穿的,女人穿著的外衣則是大銅衫。大銅衫是在企領下處以斜襟到右腋下垂直到腰下為開口處,胸腹處不開口。紐扣是從領下裝到右肩下,沿著身體右側垂直分段裝上,一般也是7個紐扣。大銅衫的衣袋,是縫在右邊內面垂下的布上(內銅上)。要裝進或取出東西時,必須將右手伸進衣里。大銅衫的特點是衣袖寬大,因婦女給小孩喂奶時還可以容嬰兒進出,以免袒胸露乳。疍家婦女還有專門的短褲,長度只到膝蓋上端,配以藍色或灰色的色調,顯行樸質而純美。褲子的后面則是往外翹,以免出海捕漁把褲子弄濕。婦女在褲子上一般還系有銀腰帶(俗稱:褲頭桿),銀腰帶的作用主要不是美觀,而是當疍民出海的時候,海上潮濕的空氣容易使腰部沾上水氣,引起風濕,并且銀腰比較墊海風不容易吹起衣衫。</h3> <h3><b>【舊唐裝純手工紐扣】</b></h3> <h3><b>【舊唐裝褲】</b></h3> <h3> 唐裝褲子的樣式一般是寬腰闊擺的抖頭褲??p起左右兩個較寬的直銅。接上褲襠,再在褲的直銅上面以一幅半尺的較薄的布縫接,稱為褲頭。褲頭和褲身十分寬大。男女褲沒有多大的區(qū)別,只是褲頭褲襠的縫接針法稍有不同。穿時要將褲頭先從背后到腰向前面正中合緊,再加上一條褲頭桿(則褲頭帶)把腰兜束緊。讀書人和婦女的外褲較寬較長,男人因為工作勞動方便則較短。</h3> <h3><b>【縛皮】</b></h3> <h3><b>5、薯莨衫</b></h3><h3> 薯莨衫是一種民俗服裝,是沿海疍家漁民的一種傳統(tǒng)勞動服裝,為斜襟布紐,俗稱:“大銅衫”。薯莨衫用粗厚白棉紗布為料,薯莨衫。褐色是通過熬紅薯莨膠汁染成的,因而得名。清李調元在《南粵筆記》中記載:“薯莨,產江北者良。其白者不中用,用必紅。紅者多膠液,漁人以染罾,用苧麻爽勁,既利水,又耐咸潮,不易腐?!笔磔股啦灰诐B水又能抵擋陽光照射,耐用易干;又因是斜襟布紐,紐扣不易網繩刮脫,既安全又方便,適用于漁民海上作業(yè),如今生活條件優(yōu)越物質豐富漁民出海不再穿著薯莨衫。</h3> <h3><b>【孭帶】</b></h3> <h3><b>6、孭帶</b></h3><h3> 孭帶是博賀疍家婦女哺乳期間帶小孩的必備工具,孭帶是純手工制作圖案花紋精美,極具疍家傳統(tǒng)風格,疍家婦人的小孩出生,外婆便會準備好一條精美的孭帶送給她。孭帶是婦女做工作或做家務時將小子綁扎著背上,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能讓小孩在背上安靜入睡,孭帶縫接有一個孭帶頭蓋,孭帶蓋蓋著小孩子頭部可防止陽光照射,又不讓小孩吹風容易著涼,孭帶的制作是比較復雜和講究的,面料要挑選細密柔軟的棉布,孭帶蓋一定得繡有各種各樣的吉祥文字和鉤花圖案,常用的刺繡圖案有“蓮生貴子”、“鳳戲牡丹”等等。傳統(tǒng)的疍家孭帶刺繡圖案不僅能增加孭帶的美觀,更重要的是顯示母親對孩子的美好祝愿和希望,也可以顯示疍家婦女的心靈手巧。</h3> <h3><b>【孭帶頭】</b></h3> <h3><b>二、鞋帽</b></h3><h3><b>1、木屐</b></h3><h3> 木屐,其實是古人穿用的一種木制鞋的通稱。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出現。據記載,晉文公多次請隱居于綿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介子推不肯出仕,晉文公便使用焚山燎木之法強迫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卻抱住一顆樹,寧愿被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樹的木料制成一雙木屐,每天穿著并不時嘆日:“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后被市人所模仿,并相沿成習?!逗鬂h書。五行志》記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由于木屐優(yōu)點很多,很快就流傳到南方。到了晉朝,木屐之風已經很興盛了。</h3> <h3><b>【苦楝木木屐】</b></h3> <h3> 博賀疍家人穿著的木屐制作工藝十分精巧,適合男人穿的一般稱為“龍船屐”、適合女人穿的稱為“繡花屐”。在制作成形之前未上任何油漆的原木叫“白胚屐”;經打磨拋光之后涂上各種顏色,并繪上各種花卉圖案,經常采用的圖案花紋為“孔雀開屏”。屐皮多采用舊的輪胎膠切制而成,木料用采用質地堅韌的苦木和橄欖木制屐,沿海一帶制造工最好的應是陽江木屐,陽江木屐其最好的特點就是它的油漆工藝水平精美絕侖,價格也比其他地方產的木屐要貴些,是最有代表性和“漆屐”。</h3> <h3><b>【偷魚草帽】</b></h3> <h3><b>2、偷魚草帽</b></h3><h3> 偷魚草帽,是用編織草席用的梗草編織而成,帽的中間部分會編織一圈花紋,很象是在草帽上箍上一條草藤,博賀疍家女人是不戴偷魚草帽仔的,偷魚草帽仔只是疍家男人青少年最喜歡戴的草帽,在船上工作可用海水打濕草帽,這樣既可隆溫又不會被海風吹掉下來,在漁船上起魚工作完成之后,會悄悄的將一條靚魚藏在草帽內戴在頭上,如此不被察覺,回家之后將魚取出便可幫補家計,“偷釣魚帽仔”的叫法也由始而來。</h3> <h3><b>【我戴頂偷魚帽仔】</b></h3> <h3><b>【銅鼓帽外觀】</b></h3> <h3><b>3、銅鼓帽</b></h3><h3> 銅鼓帽,是博賀疍家漁民群眾普遍使用的遮陽避雨的日常用品。銅鼓帽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為了防蟲和耐用,新的銅鼓帽一般涂上一層光油清漆以作保護。帽頂收尾編成一個凸圓狀,像似是民族傳統(tǒng)八音樂器的銅鑼,故稱之為:銅鼓帽。疍家一般男人戴銅鼓帽,疍家女人戴合帽。</h3> <h3><b>【銅鼓帽內觀】</b></h3> <h3><b>【疍家合帽外觀】</b></h3> <h3><b>4、合帽</b></h3><h3> 合帽,是博賀疍家婦女標志性的日常用品,也是疍家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之一。合帽的制作與銅鼓帽的制作大同小異,都是采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為了防蟲和耐用,新的合帽必須涂上一層光油清漆以作保護,有的甚至專心加以維護一年一次涂上光油清漆,使其油光锃亮精美無比。合帽頂收尾編成一個八角形方狀,寓意“四平八穩(wěn)”,疍家婦女在船上工作戴著合帽既可遮陽避雨又不會被海風吹掉。合帽的帽帶(帽瓣)的制作也是特別講究,帽瓣工藝精巧,疍家人用五顏六色的塑膠珠子,用堅韌的白色尼龍膠絲把一粒粒的彩色珠子串起并編織成帽瓣,工藝復雜圖案花紋精美,是疍家人傳統(tǒng)的一種民俗藝術?,F在合帽的市場需求不大,現代的疍家年青一代的人幾乎都不會制作合帽了。</h3> <h3><b>【疍家合帽內觀】</b></h3> <h3><b>【帽辦】</b></h3> <h3><b>【帽辦】</b></h3> <h3><b>三、佩戴及發(fā)飾</b></h3><h3><b>1、首飾</b></h3><h3> 戴金耳環(huán)金介子首飾,是疍家婦女服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博賀疍家女子按照傳統(tǒng)在十歲左右時就要穿耳坨。舊時穿耳坨是用燒紅的針刺穿耳坨,針刺穿的耳孔先用一小段膠絲插在中間,幾天以后等耳坨結痂才可戴金耳環(huán)。金耳環(huán)有兩種:一種是環(huán)式,一種是耳墜式。</h3><h3> 此外,婦女還喜歡戴金、銀、玉手鐲或介子手鏈等首飾。有的婦女終生佩戴玉手鐲、銀腳鐲,這些首飾除了增添美觀,顯示身份之外,還有消災祛禍的目的。疍家民間為使嬰兒平安長大,就有讓孩子佩戴銀腳鐲等首飾。</h3><h3> 疍家漁民過去出海捕魚有左手無名指戴金介子的習俗。漁民出海捕魚,如遇風浪生命無常,葬身大海是常有的事。漁民戴金器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在自己出海捕魚的時候,萬一遇上什么不測,無論尸體漂到哪里,被誰打撈到,別人都可以用這只金介子去換取棺木或草席來將自己裹尸掩埋入土為安,也當是一種感恩和報酬,免得落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h3> <h3><b>【百家布碎】</b></h3> <h3><b>2、百家衣</b></h3><h3> 博賀疍家嬰兒在出生滿百日接受家族祝福的一種衣服。以前由于嬰兒體弱多病難養(yǎng),父母就在孩子出生一百日時,到左鄰右里一百戶人家討一點布料,然后縫制成一件衣服給小孩穿,百家衣顏色艷麗頗為美觀,小孩穿著之后意思是孩子為百家所有,就不易被妖魔奪去生命,小孩就能順利健康成長。</h3> <h3><b>【龜麟鐲】</b></h3> <h3><b>3、龜鱗鐲</b></h3><h3> 博賀疍家婦女習慣喜歡佩戴龜鱗手鐲,龜鱗手鐲是漁民將捕捉到的一種玳瑁海龜(俗稱:十三鱗)因為玳瑁的龜背是由十三塊鱗相片組成,故得其名:十三鱗。漁民把龜鱗片加工制成精美的手鐲和介子,據說佩戴龜鱗鐲不僅是美觀還可避邪。近年玳瑁海龜已成瀕危保護物種,現在用玳瑁海龜加工的飾品價格不斷攀升。</h3> <h3><b>【戴龜麟手鐲】</b></h3> <h3><b>【龜麟手鐲】</b></h3> <h3><b>【嘆梳頭】</b></h3> <p class="ql-block"><b>4、梳髻(筆者另有獨篇詳細描述《疍家出嫁女嘆梳髻》)</b></p><p class="ql-block"> 舊時在博賀疍家傳統(tǒng)有梳髻的習俗,女子出嫁時要由家族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來幫忙束髻梳頭,剃面換新衫,一邊梳髻還要一邊哭嘆(疍家傳統(tǒng)禮儀咸水歌嘆梳頭調)。疍家女子出嫁時梳的叫“方發(fā)髻”,20世紀40~50年代最流行的一種發(fā)髻。因為形如方刀形的船舵,所以得名。一般平時不梳。因為梳髻費時且不方便工作勞動。如今天疍家女子梳髻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了。</p><p class="ql-block"><b>摘錄博賀疍家嘆調歌謠:《疍家出嫁女嘆梳頭》</b></p><p class="ql-block">一梳梳到尾,梳到夫妻白發(fā)齊眉。</p><p class="ql-block">二梳梳到尾,梳到夫妻兒孫滿地。</p><p class="ql-block">三梳梳到尾,梳到三元及第歡喜。</p><p class="ql-block">四梳梳到尾,梳到四季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五梳梳到尾,梳到五子登科接契。</p><p class="ql-block">六梳梳到尾,梳到親朋好友助慶。</p><p class="ql-block">七梳梳到尾,梳到七姐來配董永。</p><p class="ql-block">八梳梳到尾,梳到八仙祝壽報喜。</p><p class="ql-block">九梳梳到尾,梳到九子連環(huán)全有。</p><p class="ql-block">十梳梳到尾,梳到兩老十全十美。</p> <h3><b>【梳媲】</b></h3> <p class="ql-block"><b>第三節(jié) 飲食--(筆者另有獨篇描述博賀疍家美食《舌尖上的鄉(xiāng)愁》)</b></p><p class="ql-block"> 博賀疍家菜式是廣東沿海地區(qū)獨具嶺南文化特色、在粵菜的基礎上自成一格的疍家菜式。幾百年來,疍家沿海居民耕海食海,十分講究海鮮的烹飪,不斷追求色香味鮮。疍家菜式有幾個特點:第一是以烹制海鮮見長。由于疍家人生活在沿海一帶,水產資源豐富,海鮮品種繁多。疍家菜式對海鮮的烹調選料講究,制作以天然食材為主一般不會增添加過多的調味用料,盡量保持海鮮的原汁原味。第二是制作工藝精妙,富于創(chuàng)新,常常使人覺得“化腐朽為神奇”的感嘆。在食材加工腌制都往往出奇意外,疍家菜式總體風格清爽新鮮,嫩而不腥,肥而不膩。</p> <h3><b>【疍家美食】</b></h3> <h3><b>一、主食</b></h3><h3> 過去,疍家人一日三餐主食為大米、番薯。每家每戶一般都用大米煮成粥,稱“食粥飲”。逢年過節(jié)才有機會吃上純白米飯。日常用餐佐膳以自家腌制的咸魚為主,時年八節(jié)才有機會吃上肉類。</h3> <h3> 改革開放以來,疍家人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飲食習俗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日三餐普遍以凈米粥、白米飯為主。有時吃些面條粉皮、面包糕點,魚肉蛋禽都隨時可以吃到?,F在生活好了,過去低賤的番薯、芋合、感菜等食品重新成為人們飯桌上的主角,而且身價陡增,其身份已經打上“綠色健康食品”的標簽。</h3> <h3><b>1、白粥</b></h3><h3> 疍家人特別喜歡食粥,早晨和中午一般都吃粥,有些人家更是一日三餐食粥。無論是白粥、番薯粥、糯米糖粥、味粥(魚生粥)等都受疍家人喜愛。</h3><h3> 食粥是疍家人保持節(jié)儉傳統(tǒng)的延續(xù),過去生活比較困難艱苦,不少人家吃了上頓沒了下頓,吃粥可以節(jié)省大米。疍家人為節(jié)省柴草,早餐時把早午餐的粥一起煮了。疍家人生活環(huán)境處于亞熱帶,氣候炎熱潮濕,人們流汗多,而粥所含水分多,容易消化,吃粥可生津開胃充饑解渴,這也是疍家人生活在沿海地區(qū)地理氣侯炎熱所致。</h3> <h3><b>2、糖水</b></h3><h3> 因為生活地理環(huán)境原因,疍家人喜歡煮食糖水糖粥,疍家人常年累月與咸鮮海產品接觸,也許是味蕾已經產生了一種反差,不經不覺的都喜歡不時煮食一些糖水作為輔食。疍家人比較有代表性的糖水分別有:芝麻糊、清補涼、糯米糖粥、姜姆晏等等。疍家人的平常食用腌制咸魚過多味覺偏重,在煮糖水會下多一些糖吃起來總是令人覺得比其他地方的味道要甜,另一原因也許是疍家人以前生活苦困,寄希能夠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甜甜蜜蜜之意。</h3> <h3><b>【博賀漁港~司徒彥攝】</b></h3> <h3><b>注:【以上民俗大全/章回未完待續(xù)】</b></h3><h3><b> 周秘書 2019年8月開漁節(jié)</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