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武都真是一座繁華的城市,他的熱情讓我一夜難眠。拉開窗簾,不遠處山上繚繞的云氣讓我心馳神往。</h3> <h3>隴南地處秦巴山地,毗鄰川、陜兩省,屬于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白龍江流經(jīng)此地,使得這里既有峰巒疊嶂的北國之雄奇,又有溝壑縱橫的南國之靈秀,它同時充斥著南北方地理特征的獨特地域,而將這一特征強烈凸顯出來的就是武都的一張旅游名片——萬象洞。</h3> <h3>早前就聽說過,萬象洞是一個景致變幻萬千的大溶洞??墒嵌磧染坝^究竟如何,凡去過的人都說必須要親自深入其中,才能有所體驗。</h3> <h3>萬象洞坐落于武都區(qū)白龍江南岸漢王鎮(zhèn)楊龐村的景山之上,距縣城12公里。出縣城不遠,風景排闥而入,路的盡頭卻是一座像屏風一樣的山巒。上山路蜿蜒而盤旋,甚至有180度的急彎。到了半山腰,一處較為平坦的空地出現(xiàn),可供車輛通行的山路便也到了盡頭。這里距離萬象洞已經(jīng)非常近了,剩下的一點點路需拾級而上。站在最高平臺上可以俯瞰武都全貌。</h3> <h3>穿過古色古香的亭臺長廊,便是大理石砌就的樓梯,樓梯分左右,正中央是金筆書寫的《萬象洞賦》。此時海拔高度已有1150米,站在山腰遠眺,白龍江水滾滾東逝,一去不返……</h3> <h3>再回頭,巨石橫立,暗藏玄機,萬象洞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萬象洞前的平臺之上,古樹參天,立有一石碑,上書“萬象洞”三個大字。石碑之后,是幽深漆黑的洞口。</h3> <h3>在2007年6月9日的傍晚,人們在萬象洞的洞口不足20米的地方,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天然的“處女”大溶洞。也正是這個新的溶洞的發(fā)現(xiàn),萬象洞便不再是孤單一“人”,與新洞并稱“萬象姊妹洞”。我們先來到了新洞。</h3> <h3>繞過巖石,俯身踏上石階,進入了新洞。走了十幾米后豁然開朗,一個寬約40米、頂高30米左右的“大廳”出現(xiàn)在眼前。</h3><h3><br></h3> <h3>這是何等美妙的仙境,各類石筍、石鐘乳、石柱像是午夜的森林,一下子就占據(jù)了所有的視野。</h3> <h3>巨大的石筍、石柱巍然聳立,站在“大廳”中央天然形成的小石橋看,橋下一片相當大面積的邊池。走近邊池,走上小石橋,站在橋上看風景。依托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鐘乳石,打著不同明暗色彩的燈光,給這些本就讓人目瞪口呆的景致更加增添了夢幻色彩。</h3> <h3>橋下的邊池里,密密麻麻發(fā)育著大小高低不同的石筍。池水清澈見底,在洞頂有水滲入的地方發(fā)育著大量的鵝管,白如凝脂,時有水滴滴下,宛如白天鵝擎著優(yōu)美的曲項,在池中沐浴梳洗;而一些矮小的石筍,則像慢悠悠爬行的烏龜。</h3> <h3>萬象新洞,像是此行萬象洞探秘的預熱一樣,僅僅數(shù)百米,就已經(jīng)如此震撼,那么接下來的萬象洞之行,豈不是讓我們驚訝得合不攏嘴了?</h3> <h3>根據(jù)地質專家考證,該洞已有2.5億年的歷史了,是我國北方規(guī)模最大、景致最佳的特大溶洞,是中國“北方第一洞”。之所以又得名“萬象洞”,是因洞內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乳石遍布,森列多姿,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因而有詩云“空廊深邃出塵寰,萬象森羅一洞天”。</h3> <h3>一進入萬象洞,雙腳就站在了一大片梯田的頂端。一塊塊田地排列整齊,錯落有致,每一塊都注滿了水,有點像空出來的稻田。那么在溶洞內莊稼曬不到太陽,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要如何生長呢?待走近細看,原來這是溶洞內天然形成的鐘乳石梯田。既然是鐘乳石梯田,當然不能生長稻谷,但是在梯田的交界處,還立著很多二三十厘米高的小石筍,遠看像是一個個稻草人在守護著莊稼。</h3> <h3>穿過梯田,是一段下行的臺階。這就要開始真正進入萬象洞了。而洞內的景致一共分為門廳和三宮九區(qū)。所謂三宮指的是月宮、龍宮、天宮,九區(qū)則是包括犀牛望月景區(qū)、群仙聚會景區(qū)、龍嶺景區(qū)、臥龍壩景區(qū)、仙人居景區(qū)、瑤池景區(qū)、南天瓊閣景區(qū)、天庭景區(qū)、世外桃源景區(qū)等在內的九個分區(qū)。</h3> <h3>天地交泰</h3> <h3>自然環(huán)境如此,萬象洞還是歷代文人騷客游覽、詠懷的勝地。僅南宋時期的石刻碑文就有好多處。</h3> <h3><h3>從大廳繼續(xù)前行,道路開始崎嶇多變,周圍的、頭頂?shù)氖谏?,支洞高低錯落、立體交叉、盤根錯節(jié),猶如一個望不到頭的巨型迷宮,只能按照修葺好的棧道慢慢深入。</h3></h3> <h3>擎天柱</h3> <h3>一路上,各類鐘乳石形態(tài)多變,僅僅已定名的就有270多處,有些一眼就能看得出像什么,有些稍加揣測便也知曉了答案,還有的甚至正反兩面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惟妙惟肖。</h3> <h3>雷峰塔</h3> <h3>金蛇倒掛</h3> <h3>已經(jīng)開發(fā)的萬象洞只有4.5公里,進出只有一條棧道通行,需原路往返。4.5公里說短卻也有段距離,說遠卻在此時此刻走到了盡頭。站在溶洞的盡頭,回身看看來時的路,點點燈光似童話世界中星星做的路燈,通向了一個奇幻的世界。</h3> <h3>蝦兵蟹將</h3> <h3>臥龍壩</h3> <h3>鎮(zhèn)洞寶鐘</h3> <h3>瑤池寶塔</h3> <h3>洞天福地</h3> <h3>走進萬象洞,就好似走進了大山的內部,像一場沒有回頭路的考驗,從此山高幾許,地厚幾尺便再也與之無關,不問世事。只可惜,時間不等人,我們得返回了,好吧,就此別過,后會有期。</h3> <h3>從萬象洞下山,我們踏上了新的旅途,眼前還是那個千姿百態(tài),光怪陸離的彩色世界,隴南,不虛此行。</h3> <h3>在禮縣服務區(qū)短暫的休息后,我們繼續(xù)趕路。</h3> <h3>高速兩側是成片的蘋果樹,看上去長勢良好,可惜不是采摘的季節(jié),不然一定是滿載而歸。</h3> <h3>在高速上行駛了兩個多小時后,我們終于可以遠眺到天水城了。</h3> <h3>天水旅行第一站——伏羲城。</h3> <h3>漫步在伏羲城步行街上,不知不覺來到了伏羲廟門口。站在門口便能感受到千年古剎的肅穆和安謐,迫不及待地買門票享受這份寧靜。</h3> <h3>這里是儀門,也叫二門,第二進通道,是古代官員朝拜始祖,整理衣冠的地方。</h3> <h3>這里是碑廊,保存著古今的石碑,共36通,主要是明清歷次重修伏羲廟碑和捐資的功德碑。</h3> <h3><h3>大殿先天殿的正中間神龕內端坐明代彩塑伏羲圣像,像高3米,身著桑葉,體高魁梧,手托八卦盤,目光如炬,飽含智慧,威儀軒昂,靈氣逼人,讓參觀者無不肅然起敬。伏羲坐像東側身披樹葉的塑像為炎帝神農氏,西側身著帝王服飾的塑像為黃帝軒轅氏。三像同坐一神龕內,因為伏羲位居三皇之首,所以伏羲氏塑像居中。</h3></h3> <h3></h3><h3>在先天殿內還安放著一匹龍馬,它造形獨特,頭為馬,身生鱗,額生角,肩長翅,牛蹄魚尾,昂首奮蹄,背負河圖。龍馬是伏羲時期圖騰融合的一種體現(xiàn)。相傳伏羲是一個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首領,所以在我國很多地區(qū)伏羲女媧常常是人首蛇身的模樣。</h3> <h3>河圖洛書磨盤。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根源,歷來備受重視,被譽為“宇宙魔方”。自古以來,歷代圣賢不斷鉆研河圖、洛書,河圖、洛書啟發(fā)了他們對哲學的思辨,其影響滲透在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領域。</h3> <h3>伏羲的十二功績圖。伏羲的歷史功績從古流傳至今,伏羲的開啟文明之功使先民們擺脫了混沌蒙昧,中華文明揭開了嶄新一頁。</h3> <h3><h3>東側檻窗上圖案為團龍圖,是云龍賜福之意,為明代木雕,但有磚雕的質感,雖然由十多塊松木板拼接而成,但歷經(jīng)400多年的風雨依然保存完好。這扇團龍檻窗結合浮雕和透雕的雕刻技法,圓轉處線條流暢似水,方折處線條遒勁有力。</h3></h3> <h3>伏羲廟正殿的東西兩邊各有一座鐘樓和鼓樓,有著“擊鼓鳴鐘”寓意。</h3> <h3>徜徉在伏羲廟,目光不時被一株株蒼勁高大的古樹深深吸引。挺拔的古樹,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8000年的文明史的見證。</h3> <h3>樹齡850年的側柏</h3> <h3>在天水人眼中,伏羲廟的古柏就如同他們頂禮膜拜的伏羲爺一樣,也是有靈性的。傳說,伏羲廟創(chuàng)建時在廟宇各院內種植了64株古柏,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數(shù),歷經(jīng)幾百年的風雨,現(xiàn)存37株,被稱為伏羲卦柏。</h3> <h3>其中,有一棵千年古柏,樹身已經(jīng)嚴重傾斜、開裂,但它頂部的枝葉依然挺拔矍鑠。</h3> <h3>天水古樹,這個讓人心生敬畏的不朽生命,站在這里,你會從心底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崇高和威嚴。</h3> <h3>伏羲廟門口的五彩補天石</h3> <h3>惟妙惟肖的根雕也見證了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h3> <h3>導航來參觀秦州文廟。甘肅省天水市,古稱秦州,所以天水的孔廟又被稱為“秦州文廟”。這座孔廟的恢弘氣勢,曾經(jīng)是天水各縣文廟之冠。</h3> <h3>與其他寺院里善男信女絡繹于途、香燭煙氣彌漫不同的是,天水文廟卻是一派靜穆、清雅的感覺。進入文廟院中,一棵國槐、兩棵側柏枝繁葉茂,散發(fā)著森森的清香。它們蒼勁有力,如同老龍升騰。</h3> <h3>漫步在文廟的小徑上,感覺文廟就像是矗立在當代人心目中的一部博大而精深的古書。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汲取著它的微言大義,它的每一處都散發(fā)著恢宏而醇厚的思想,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也是拜謁和崇尚圣哲的教育基地。</h3> <h3>與文廟一墻之隔的是俗稱:南宅子的胡氏民居古建筑群,現(xiàn)在又被冠以天水市民俗博物館的官方稱謂。一直以來對古建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只可惜來晚了,關門了,算是旅行路上的一種遺憾吧。</h3> <h3>無法參觀古建筑,只能逛逛天水最繁華的中心廣場商業(yè)街了。天水真不愧是甘肅第二大城市,街道整齊,商鋪林立,商品豐富,美食豐盛。對于幾天來一直在草原森林峽谷地帶穿行的我們,也算是一種犒勞吧。</h3> <h3>為了方便明天游覽麥積山風景區(qū),我們把酒店選擇在了麥積區(qū),距離秦州區(qū)24分鐘的車程,日暮時分,我們告別了繁華的秦州區(qū),向麥積區(qū)進發(fā),期待明天更美的遇見。晚安,天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