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 | 走著去唐古拉 (美篇號:11526504)</p> <p>01</p><p><br></p><p>最近天氣熱得厲害,霸都合肥更是熱浪滾滾,孩子放假在家,除了上興趣班之外,我經(jīng)常會帶她去附近商場的西西弗看書,但老是去書店,孩子也不免感到乏味,正好故宮這個暑期在安徽省博物館有關于清宮皇室的展出,我便帶孩子前往觀看。</p><p><br></p><p>本來只是為了熱天避暑,沒想到孩子竟然對皇宮里尤其是乾隆皇帝的相關物品尤為感興趣,每看一件展品,都要讓我讀讀下面的小字簡介,還有很多問題一直問個沒完,看完展覽后還意猶未盡,對故宮更是充滿了向往。</p> <p>后來我們在逛書店的時候,竟然又發(fā)現(xiàn)了一套故宮出版社聯(lián)合中心出版社的《故宮里的博物學》,這套書一共有三冊,包括《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給孩子的清宮鳥譜》和《給孩子的清宮獸譜》。</p><p><br></p><p>據(jù)說這是乾隆親自主編的動物百科博物學書,共收藏了120幅故宮典藏原畫,每幅都是珍品,書中既有常見的動物,也有充滿神秘感的神獸,由宮廷畫師親自繪制,張張堪稱藝術品,因為孩子特別喜歡海洋生物,所以我們便從這本《故宮里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開始看起。</p> <p>“海錯”是中國古代對于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和海產(chǎn)品的統(tǒng)稱,取《尚書·禹貢》中“厥貢鹽絺,海物惟錯”之意。</p><p><br></p><p>古代有一些以“務?!倍雒奈娜水嫾遥麄兺ǔV粚W⒂诋嬅诽m竹菊、花鳥人物,像聶璜這樣繪制海錯的畫家極少。</p><p><br></p><p>《海錯圖》是聶璜唯一存世的作品,后人對聶璜的生平知之甚少,各種傳世文獻中也找不到關于聶璜的記載,因此我們只能通過《海錯圖》中的題序、贊、跋文等進行推斷和考辨。</p><p><br></p><p>《海錯圖》整套畫譜中并無任何敬獻之語,也就是說,聶璜畫海錯并不是為了進呈給皇帝的,這是少數(shù)來自民間后被皇室收藏的畫譜之一?!逗ee圖》共四冊,第一至三冊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第四冊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02</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海錯圖》所描繪的生物物種,絕大部分是“取其可見可知者”既有大家常見、易見的生物,也有進貢用于御膳的珍貴種類,還有難見或是神話傳說中的奇魚、異魚,而現(xiàn)在這本書是從《海錯圖》中甄選了四十種動物,在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古代文獻中選取素材,以講故事的形式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在了一起,并輔以《海錯圖》原畫和所配文字,將它變?yōu)檫m合孩子閱讀的通識類讀物。</h3> <p>整本書分為七大類:分別是鱗部、獸部、蟲部、介部、羽部、化生和傳說。</p><p><br></p><p>比如在鱗部這部分就提到了河豚,這是一種味道極其鮮美,但吃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的魚類。</p><p><br></p><p>清代崔旭就有詩寫到:“清明上冢到津門,野菊對盤酒滿樽。值得東坡甘一死,大家拼命吃河豚?!?lt;/p><p><br></p><p>這首詩來自于一個傳說,相傳蘇東坡很喜歡吃河豚,但是他吃了很多地方的河豚都沒有具體說誰家的好吃。</p><p><br></p><p>城中有一戶人家很會烹制河豚,就做了一大桌的河豚宴來招待蘇東坡,蘇東坡吃完后,放下筷子,說了一句:“今天我吃了這桌河豚,就算是死也值得了?!庇谑翘K東坡拼死吃河豚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來。</p> <p>《清宮海錯圖》的文獻原文是這樣寫的:河豚魚江海并有,海中尤毒,肝及子入口爛舌,入腹爛腸,炙之不可近鐺,以物懸之。昔人云:不食河豚,不知魚味。其味為魚中絕品。然有大毒,能殺人。</p> <p>在獸部提到了海鰌,據(jù)說我國古代有一種十分有名的小型戰(zhàn)艦,就是根據(jù)海鰌發(fā)明的,所以叫做海鰌船,在南宋初年,宋軍曾用它以少勝多,在采石之戰(zhàn)中大敗金軍。</p><p><br></p><p>《海錯圖》上說:海鰌體型巨大,能噴水,水散落在空中,風一吹就像下大雨一樣,它長長背著堆積如山、高達十丈以上的牡蠣、蚌類,露在海面上,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小山,古人往往誤以為是一座島嶼,它平時生活在大海的深處,不常見到。</p><p><br></p><p>從《海錯圖》的具體描述來看,最有可能是現(xiàn)實中的露脊鯨,而《清宮海錯圖》的原文文獻是:</p><p><br></p><p>海鰌長者直百余里,牡蠣聚族其背,曠歲之積,崇十許丈。</p> <p>在介部講到了鱟,其實鱟并不是魚,而是一種節(jié)肢動物,長得比較像蟹,它和三葉蟲一樣古老,在恐龍還未出現(xiàn)時就已經(jīng)在自然界中生存,在現(xiàn)代更是被稱之為活化石,雖然地球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但是鱟既沒有消失,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模樣。</p><p><br></p><p>鱟的背平圓、微微凸起,眼長在背上,有四只眼,兩只單眼和兩只復眼,口在腹部下,長有12只腳,左右各6只,尾巴呈三棱狀、約一尺長,全身呈青黑色。</p><p><br></p><p>對于鱟,大寶尤其感興趣,是因為我們剛從瑪塔塔動物樂園里玩過回來沒多久,里面有這種動物,而且之前也在海洋館里看見過,所以印象深刻。</p><p><br></p><p>《清宮海錯圖》的原文文獻是:鱟初生如豆,漸如盞,至三四月才大如盂。殼作前后兩截,筋膜聯(lián)之,可以屈伸。前半如剖匏之半,而兩腋缺處作月牙狀。前半殼縱紋三行,直六刺,兩泡兩點目也。</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而在第七部傳說中,提到了神龍,之前大寶就經(jīng)常問我,為什么我們是龍的傳人?其實龍并不是真實存在的生物,而是人們虛構出來的形象,在十二生肖中,龍排行第五,也是唯一一個虛擬的生物。</h3> <p>古人自古就對龍充滿了敬意,而將龍作為圖騰、以龍為尊,更是要上溯到上古時期。</p><p><br></p><p>傳說黃帝打敗蚩尤和炎帝,結束了各部落分裂的局面以后,需要一個形象來作為統(tǒng)一的圖騰。</p><p><br></p><p>為了公平起見,黃帝提出從各部落原本的圖騰中選取一個特征來重組一個形象。</p><p><br></p><p>這個新形象就是龍:頭像駱駝的頭,角像鹿的角,眼像兔子的眼睛,耳像牛的耳朵,頸像蛇的脖子,腹像蜃的肚子,身上的鱗片像鯉魚的鱗片,而爪子則像鷹爪,腳掌像虎掌,后來,龍逐漸成了帝王的代稱和象征。</p><p><br></p><p>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龍是無畏精神。</p><p><br></p><p>尊貴、善良、吉祥等一切美好品質的象征,所以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而在千百年的文化傳承中,更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龍文化,比如說二月二龍?zhí)ь^,端午節(jié)賽龍舟,過年過節(jié)舞龍等等。</p><p><br></p><p>《清宮海錯圖》的原文文獻是:龍,《說文》象形生肖,論龍耳虧聽,故謂之龍。梵書名那伽。《爾雅翼》:龍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p> <p>03</p><p><br></p><p>才看了這一本,我和大寶都已經(jīng)被書中過硬的文化屬性和清宮古畫的精美所折服,翻開每一頁,都可以180度平鋪在桌面上欣賞,而且還有幾頁是大拉頁,更是可以完整地將古畫毫無遺漏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p><p><br></p><p>而且更加貼心的是,因為是古書,所以書里的有些字不免有些難讀,但是在書里我們還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一張精美的書簽,上面有該書出現(xiàn)的一些生字和難字的注音表,不用字典,就降低了閱讀門檻,讓親自閱讀變得更加方便和有趣。</p> <p>而且,通過這本書,還能讓孩子了解中國歷史、古詩文及傳統(tǒng)文化,讓孩子在閱讀的同時,又能將書中所描繪的一些生物與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所見所聞相聯(lián)系,在了解古代海洋生物的同時,又能從中學習到歷史、民俗、神話、文化等相關知識,所以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場傳統(tǒng)文化的盛宴。</p><p><br></p><p>而這一切,都是從閱讀這本書開始的。</p><p><br></p><p>(完)</p><p><br></p><p>文|走著去唐古拉</p><p>圖|網(wǎng)絡+手機拍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簡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著去唐古拉</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篇優(yōu)質作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豆瓣閱讀簽約作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愛奇藝文學簽約作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網(wǎng)易蝸牛讀書認證領讀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當,掌閱,微博官方認證大V作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寫最走心的文字,遇見最溫暖的你</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