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點擊<a href="http://www.zit.org.cn/25uxigqr?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中國索道之鄉(xiāng)</a>閱讀更多內容</b></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中國是索道的發(fā)源國,歷史上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約在公元前250年,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云南、川西和藏東一帶的山區(qū),用藤索、竹索作為軌道的“溜索”,從遠古時代一直沿用至1958年才逐漸消失。這種索道架設于懸崖峭壁之上,跨越幽深峽谷,用來“溜人”或“溜物”。居住在該地區(qū)的民眾用藤竹或獸皮編織成的繩索建造的許多原始索道,可以看做是現(xiàn)代架空索道的雛形。從歷史記載</span>架空索道首先發(fā)源于中國西南地區(qū)。居住在河流湍急、崖岸陡峭、深山險谷中的云南、四川、西藏的民眾,很早以前就知道架設竹索或藤索渡河了。中國古代的索橋,就是用藤、竹或獸皮編制成繩索架設的溜索、吊橋、懸橋,也就是古籍所稱的“絚(gēng)橋”、“笮橋”。古人有所謂“大者謂之索,小者謂之繩”。就是說,索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用粗大的繩索架設而成。中國古籍記載最早的索橋,是蜀郡(成都市城區(qū))的夷里橋,修建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8年)?!度A陽國志》記載:“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位于蜀郡城南的夷里橋就是其中的一座。古籍稱李冰修建的夷里橋為“笮橋”,其“笮”字源出于“笮人”。《華陽國志》記載:“笮,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漢嘉、越嶲曰笮,蜀曰邛,皆夷種也?!本褪钦f,笮人就是漢嘉縣(四川雅安市蘆山縣)、越嶲縣(四川涼山州越西縣)一帶的古代彝族人。據(jù)其所言,“笮人作為一個善于用竹,以竹索造橋的民族,造竹索橋必多,歷史必久,典籍所記,已經比較晚了”。由此可見,李冰修建索橋是向古代彝族人學習的結果,笮人修建索橋的歷史更為久遠。</p><p class="ql-block"> 據(jù)《四川省志·交通志》記載,笮橋亦名萬里橋,為蜀守李冰所建七星橋中的一座,位于成都南門外(舊華陽市)。杜甫詩“萬里橋西一草堂”,其橋址就在現(xiàn)今的成都南河上。據(jù)宋《太平寰宇記》說,“笮”就是“土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為橋”。據(jù)《晉書·桓溫傳》記載,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溫伐蜀時,曾與李勢戰(zhàn)于笮橋,時隔600余年,橋仍在。據(jù)宋劉光祖《萬里橋記》稱,“萬里橋之水,蓋秦渠也,古今相傳,孔明于此送吳使張溫曰:‘此水下至揚州萬里。’后因以名”。這座橋,在明末清初戰(zhàn)火中被毀。</p><p class="ql-block"> 溜索橋也稱“溜索”,又稱“懸渡”?!稘h書西域傳》古注,懸渡為懸繩而渡也。溜索的構造非常簡單,將竹筒或木筒串在竹索或藤索上,下面再系一根橫木與兩根皮繩即可。渡河時,人騎在橫木上將筒挾在腋下,以手用力攀索、腳蹬身屈而渡河。賀覺非著有“詠溜筒”詩,詩中寫道:“空中軟索走南北,腋下溜筒任往還;彼岸未登心力怯,津梁如此古難攀?!?lt;/p><p class="ql-block"> 《蜀中廣記》唐獨孤及其“笮橋贊”詩中云:“笮橋縆空,相引一索;人綴其上,如猱之縛;轉帖入淵,如鳶之落;尋撞而上,如魚之躍;頃刻不戒,隕無底壑。”這篇贊所描寫的便是利用陡溜索渡河時的情景。如果渡河者自怯體力不支,也可以騎跨在橫木上,用一根皮繩系在腰間,用另一根繩掛在脛彎處,將繩系牢,雙手緊握溜筒的皮繩不用使勁搖,然后請別人用力推,一會兒就溜過去了。清余慶遠《維西見聞記》和《茂州志》中都有這樣的描述:“渡者攜一竹片如瓦者,兩旁有孔、系繩,人畜縛于繩,竹冒于纜,如梭擲而渡之。”這些都是描寫陡溜過江時的情形?!睹葜尽飞纤f的“塊筒”實際上就是害怕覆瓦形的瓦片不安全,所以做成了筒狀,因此在古書上也常把這種結構稱之“溜筒”、“塊筒”和“撞”。《茂州志》上所說的“懸撞渡索”、《蜀中廣記》中所說的“渡索尋撞之橋”以及“溜筒江”等指的都是用溜筒渡河的溜索橋,就是因為其主要行走部件用的是一個溜筒罷了。</p><p class="ql-block"> 溜索是索道最具有代表性的型式,直到明、清時代,古代溜索仍留有遺存。但因其運輸量小、運距短、安全性差,限制了它的發(fā)展。溜索經過漫長的歲月,一直與竹索橋和藤索橋同時存在和發(fā)展。在云南省永平縣杉陽與保山市水寨之間,跨瀾滄江,漢代為博南古道渡口。唐代建竹索橋,以竹木鋪橋面并蓋橋廊。元代貞元年(1295年)取橋名霽虹。明成化(1465年至1487年)年間建鐵索橋,上復瓦屋,兩岸建房,東岸為御書樓,掛康熙皇帝書“飛虹彼岸”匾。</p><p class="ql-block"> 我國古代采用溜索解決人們出行難的問題,西南地區(qū)建造了許多原始索道,堪稱索道之鄉(xiāng),居住在該地區(qū)的人們在人類索道的發(fā)展史上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西南地區(qū)許多省志、縣志皆有記載,如:</p><p class="ql-block"> 一、《云南省志·交通志》</p><p class="ql-block"> 云南地形復雜,山高水險,驛道多建橋梁,橋型多種多樣,古代、近代溜索,藤橋,竹木橋,石梁橋,石拱橋,鐵索橋數(shù)量甚豐。懸橋:懸橋包括溜索、藤橋、竹篾橋、鐵索橋、鋼索吊橋。云南古近代在怒江、獨龍江、瀾滄江等江河上多建溜索、藤橋、竹篾橋。溜索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特殊交通工具,據(jù)清人余慶遠《維西見聞錄》記載:“其法對岸裁石,橫江系竹纜,江陽至上而下,江陰自下而上,一以通往來之渡,渡則攜一竹片如瓦者,兩旁有孔系繩,人畜縛于繩,竹冒于纜,如梭擲而渡之?;蚩上狄焕|,兩岸高懸,中煥而低,往來皆渡于此,至低處,則手挽遞引而上,渡物則人前物后,引而渡焉,皆曰溜筒江”。上述三江均經怒江州,境內懸橋之多為其他地方難與為匹,有“千橋之鄉(xiāng)”、“懸橋之鄉(xiāng)”的譽稱。云南古代藤橋、竹篾橋(俗稱網(wǎng)袋橋)甚為普遍。清代以來,步驛道上藤竹橋逐步被鐵索橋和石拱、石梁橋取代,而鐵索橋數(shù)量較多。</p><p class="ql-block"> 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交通運輸》</p><p class="ql-block"> 步道:州內山區(qū)占總面積的99%以上,其中,坡度25度以上的占76.6%。全州3283個自然村的村民分散居住在山嶺峽谷中。道路崎嶇坎坷,懸崖絕壁遍布,崇山峻嶺高聳,山路陡峭難行。人們?yōu)榱松?,相互往來,需砍刀開路,拔草尋徑,攀藤附葛,穿密林、過深箐、滑溜索、“爬天梯”,開辟了僅供人行走的小路。經過長期開辟,州內現(xiàn)有人行步道約2000公里。溜渡:州內的“三江”及其兩側的一級支流177條,奔騰于崇山峻嶺之間。峽谷深邃,兩岸危巖險峰,形成隔絕交通的天然屏障。江上無橋梁,水流湍急,每到雨季,江水猛漲,不能渡船,生息繁衍在大峽谷中的各族人民,為征服天塹阻隔,依靠溜索往來?!叭鄙舷群笤?1處溜口架設61道篾溜索,其中單溜索3道,雙溜索58道。獨龍江上有6道,怒江上有39道,瀾滄江上有16道。篾溜索方便了兩岸各族人民的往來和交流。溜索,傈僳語稱“婁很”,它歷史悠久,是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等邊地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篾溜索因制作工藝及材料都較原始,需要半年更換一次,乘溜索過江人多的溜口,則1月~2月更換一次。溜索很不安全,因溜索脫落、綁繩滑斷、溜梆滑破而造成人畜墜江的悲劇時有發(fā)生,“三江”上每年都有人、畜在過篾溜索時墜江喪生。(注:新華社訊 2011年11月17日,云南怒江拉馬底索改橋工程竣工通車,云南省交通運輸廳表示將在境內300多公里長的怒江上,對當?shù)匕傩者^江的42對溜索全部改建為橋梁,徹底結束怒江人溜索過江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三、《迪慶藏族自治州志·交通運輸志》</p><p class="ql-block"> 驛道:滇藏道。古滇藏道經迪慶境內有2條:一條是從麗江阿喜渡江至中甸木筆灣村,經拉咱古、橋頭、十二欄桿、拖木南進中甸城,再過尼西渡金沙江至德欽,又渡溜筒江翻越梅里雪山至西藏拉薩,全長4000公里,行程90多天,此為古滇藏道。另一條是從麗江石鼓逆金沙江而上至麗江魯?shù)椋嚼醯仄貉┥綀嚎谥辆S西城,再逆瀾滄江而上至巖瓦后可分2路:一路渡瀾滄江翻碧羅雪山至怒江地區(qū)后可進入緬甸,共有20余個馬站;另一路繼續(xù)從巖瓦逆瀾滄江而上,在德欽燕門谷扎渡江越太子雪山至西藏拉薩,全長約2000公里。古滇藏道迪慶境內段兩渡金沙江、飛越瀾滄江,驚險萬狀,特別是過十二欄桿和渡溜筒江,讓人產生魂飛魄散般的恐懼。津索:古渡。主要集中于金沙江和瀾滄江上。金沙江流經迪慶境內430公里,從德欽羊拉流入至中甸洛吉流向木里。流程內較著名的渡口有德拉、蘇魯、奔子欄、拖頂哇卡、其宗、木高(老村)、興盛壩、士旺、木斯扎、吾竹、車竹、天吉、思勒、巴落、木筆灣、五家人、三壩江邊渡口。瀾滄江渡口主要有納古、扎郎、貢娘、羊咱、谷扎、斯利、曲都龍、茨中、巴東、巖瓦、白濟汛、葉枝、弄獨、維登、康普、中路、吉界土、結義、統(tǒng)維渡口,皆以溜索過渡。溜筒江渡。位于德欽縣佛山區(qū)瀾滄江上,是舊時茶馬大道上的險關要隘。渡口處江面較窄,巨崖對峙。舊時兩端豎以圓木,周圍壘以巨石,將竹篾繩扭成碗口粗的溜索系緊兩頭圓木上。溜索上覆用硬木做成的溜筒,下垂綁具,待人馬或貨馱綁好后,從高的一頭用力一送,飛抵對岸。舊時,溜筒江渡口村民多以幫助過溜為生,每年過渡大量商賈、旅人、馬幫,也過渡從青海、甘肅、西康前來朝拜太子雪山的藏胞。同時,有大量的山貨、藥材、麝香之類物品從這里運往內地;而內地的茶葉、日用百貨又從這里銷往西藏、印度。境內溜索分竹溜索、藤溜索兩種。境內用溜索過渡最多者,一為通怒江、緬甸的交通貿易通道——維西巖瓦;另一為通西藏、印度的交通貿易通道——溜筒江。境內瀾滄江上的溜索渡口有32處之多。其他河流如沖江河、永春河、臘普河、珠巴洛河等也都有溜索過渡。</p><p class="ql-block"> 四、《西藏自治區(qū)志·公路交通志》</p><p class="ql-block"> 墨脫縣地處江河水流急湍、岸邊陡峭,山林中野生藤遍布,最長達100多米,堅韌耐磨,可用以造藤索橋。溜索為一根纜索高架深谷或兩根索相對架設。單索平架,依撓度滑至中間需用手扒或牽引過去。雙根索橋一頭高、一頭低,由高岸向低岸滑,一溜而過,較單索快捷省力。人、畜、貨物過溜索,用皮繩捆牢,掛在纜索上。有的設一簍斗,人坐其中。(注:新華社訊 從2009年開始,西藏自治區(qū)實施溜索改橋工程。2010年,國家又投入2億多元,對現(xiàn)存66處溜索進行改建,依靠溜索通往外界的西藏4萬多名農牧民將徹底告別交通“孤島”,溜索將成為見證西藏交通發(fā)展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五、《貴州省志·交通志》</p><p class="ql-block"> 索橋:貴州的河流多是谷深水急,難以修建一般橋渡,貴州各族人民發(fā)揮聰明才智,于一些河流上架設索橋共達數(shù)十座。索橋有兩種,一種為藤(竹)索橋,另一種為鐵索橋。較著名的鐵索橋有十多座,如北盤江鐵索橋、鴨池河鐵索橋、重安江鐵索橋、花江鐵索橋等。</p><p class="ql-block"> 六、《金陽縣志》</p><p class="ql-block"> 縣境地處偏僻山區(qū),交通閉塞落后,僅有3條古驛道與外界相通,無民間郵政業(yè)務??h內溜索較多,但大多不常設,雨季搭上,旱季則取下。溜索多設于金沙江和金陽河上,隨著公路橋梁和驛道橋的發(fā)展,溜索逐漸被淘汰。</p><p class="ql-block"> 七、《汶川縣志》</p><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汶川縣志卷四內有3段文字和兩幅圖文,展示出汶山狹險、岷水怒馳,溜索和索橋是汶川縣境解決人們出行難的重要交通工具。</span></h5> <h5><p></p></h5> <p>點擊<a href="http://www.zit.org.cn/22t8zku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山東科技大學索道技術研究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