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圖一圖二圖三,1983年8月13日我的自畫像和何曦瞌睡的速寫。</h3> <h3>不忘初心(八)</h3><h3><br></h3><h3>發(fā)小何曦</h3><h3><br></h3><h3>小曦,名叫何曦,小我三歲,是我的發(fā)小。當年,我們住在四川北路永明路上的天壽里。69號的石庫門里,樓上樓下住有4戶人家。底樓是我家,一窗之隔的小廂房住著小曦的姨媽,小曦住在同里弄的51號。</h3><h3>我稱呼小曦的姨媽為大阿姨,我稱呼小曦的姆媽為小阿姨;而小曦稱呼我爸媽為熊家伯伯和熊家姆媽。</h3><h3>小曦住亭子間,白天時常會在我一窗之隔的大阿姨家里。</h3><h3>我家有兩間房,一間正廂房,一間靠東墻的斜邊小廂房,還有一個大天井,兩個房間還有自建閣樓,煤衛(wèi)齊全。我家五兄妹,大姐大哥去了新疆,小時候我家的住房比較寬敞。</h3><h3>小曦和我性格相近,愛好也相同、喜歡音樂和美術(shù),他經(jīng)常在我家玩耍,進進出出就像自家人,一點也不違和。小時候也常來蹭飯,一次他正吃得香,隔壁卻響起小阿姨的呼喚聲,(小阿姨是不允許他在鄰居家吃東西的)小曦脫口而出:格那能辦啦。</h3><h3>那時他來我家,常常是翻窗而入,不走正門,想回家,放個凳子,再翻回去;忘帶鑰匙,我也會從大阿姨家的窗口,翻進自家的天井里。</h3><h3><br></h3><h3>玩乒乓</h3><h3>我家有一塊木門板,小時候我們常用它當做乒乓臺。擱好門板,墊上磚塊,再放小竿,天井里的乒乓球就這么開練了。你推來我擋去,我削球你抽球,有時還會拉出弧圈球……在這張門板乒乓臺上,我倆練就了一手好技藝,在弄堂和學校里小有名氣。</h3><h3>小曦打橫板,我打直板以后也改成橫板。小曦的這塊咖啡色雙貼膠的橫板大有來頭,那是北京舅舅送的,他的舅舅就是何振梁,現(xiàn)今被譽為中國的奧林匹克之父。</h3><h3><br></h3><h3>玩三陪</h3><h3>小時候,我倆可謂形影不離,兒時的三陪是陪倒垃圾,陪打醬油,陪逛馬路。</h3><h3>當年,垃圾站在永明路和東寶興路的叉路口,從家里兩個左拐加一個右拐約三百米路,去醬酒店再一個右拐,跨過老淞滬鐵路便到,路程約四百米。</h3><h3>倒垃圾、打醬油之類的事,兩家每天都會發(fā)生,有時小曦不在我家,我倆也只需隔窗招喚,立馬出動。</h3><h3>我還時常陪他去食堂,看他吃飯。小學三年級小曦開始吃食堂,食堂不遠,就在東寶興路近四川北路口,那只的長方型的鉛飯盒和調(diào)羹我還記得。</h3><h3>張郎陪李郎的場景,常讓小阿姨感慨:這倆人好是好得來……。</h3><h3>閑時我倆愛逛馬路,四川北路橋、外灘、人民廣場、中蘇友好大廈、南京路、西藏路橋、老北站等等,幾乎是每天輪著走,兒時精力旺盛,逛馬路一點也不累。</h3><h3>逛馬路練就了我只需一眼就能記路的本領(lǐng),也練就了我判斷布料成分以及價格的本領(lǐng)。</h3><h3>記得那個夏夜,我倆坐在蘇州河邊上乘涼,一不小心,小曦的一只拖鞋掉進了湍急的蘇州河里,當時他傻眼了,眼看著拖鞋漂走,即將漂向前方水泥樁墩的暗洞里,我趕緊候到下游處,走上支撐兩個橋樁的鐵架上,彎腰一撩,撿起了拖鞋。</h3><h3>從掉鞋到撩起花時不超兩分鐘,小曦驚贊我的身手敏捷。那年,我已工作當了水手,看風向看水流是我的職業(yè)本領(lǐng),在黃浦江上負重攀爬萬噸輪的云梯也不在話下,河面撩鞋只是小菜一碟。</h3><h3><br></h3><h3>玩美聲</h3><h3>在我的眼里:小曦沒有缺點,聰明帥氣,多才多藝,自讀書起,就很受女生們的垂青;小曦也有缺點,口吃嚴重,一句閑話,老打格倫,耐心交流才會不急人。</h3><h3>我倆喜歡音樂愛唱歌,當年天壽里69號弄堂內(nèi)時??陕牭接茡P的歌聲。我愛飆高音,腦腔共鳴,輕松飆唱帕瓦羅蒂的海西音;小曦唱男中音,嗓門也不低。他口吃雖厲害,開嗓唱歌卻是一點也不會打嗝倫的。</h3><h3>唱真嗓也練假嗓。那年代到虹口公園大假山里練嗓很時髦,有一次我倆到大假山的山洞里去唱女聲:“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一曲女聲《映山紅》竟引來了兩位練嗓的男青年,感覺上當,他倆有點沮喪,啼咕著:“這兩只小鬼唱得嘎好……”</h3><h3>那時,我們?nèi)ズ缈诠珗@經(jīng)常是不花錢的:一是走甜愛路從公園鐵絲網(wǎng)的破洞里鉆進去;二是從東體育會路的圍墻上翻進去。</h3><h3><br></h3><h3>玩控場</h3><h3>永明路連通四川北路,左轉(zhuǎn)角就是虹口區(qū)工人文化宮,我們稱之為工人俱樂部。俱樂部里面經(jīng)常有文藝演出,票子蠻吃香的。</h3><h3>我中學后階段,父親從育群中學教師崗位退休,有一段時間父親去俱樂部當志愿者,負責收劇場門票。</h3><h3>這下我倆去看表演有后門了,方便了。當時,票子雖緊張,但偌大的劇場總會有空出的余位。我們進場找到了空位,總擔心會有人來,但有戲看總比沒戲看來得強,且當時老百姓的文娛生活并不豐富。</h3><h3>多去幾趟,便適應了,膽子也大了??次乃嚤硌葑屛覀兒荛_心,看到精彩處會情不自禁的鼓掌,我們鼓掌鼓得好響,我們喝彩也喝的好亮。</h3><h3>當我倆的掌聲和喝彩能夠控制全場的節(jié)奏時,我們便玩控場游戲了。</h3><h3>遇上好看好聽的節(jié)目,我倆齊鼓掌引領(lǐng)掌聲,觀眾們的掌聲響起時,我倆便息掌觀后效,等觀眾掌聲漸低時我倆再齊聲鼓掌,引誘觀眾們的掌聲加盟,熱烈時我倆再發(fā)出雷鳴般地“再來一只……”的邀請,吆喝時,口吃的小曦絕對不會打擱倫。十有八九的控場邀請總能成功,我們樂此不疲。</h3><h3><br></h3><h3>玩國畫</h3><h3>我倆自學國畫始于1972年的夏天,那時我讀初二,小曦還是個小學生。</h3><h3>當時畫畫沒人教,也少教材,我們自己摸索找資料。我們經(jīng)常走到南京路上的朵云軒和河南中路上的裱畫店去讀畫。裱畫店畫多,經(jīng)常更換,但我們只能從門口或窗戶朝里張望。</h3><h3>我家正廂房里的一張八仙桌,是我的畫桌,也是小曦的畫桌。小曦從小學到讀美校時期的不少國畫都是在這張桌子上完成的。我學畫,屬刻苦耐勞型;而小曦作畫,憑感覺,有靈氣。</h3><h3>我倆專攻花卉大寫意,喜歡齊白石、吳昌碩、八大山人、唐云等大師的花鳥畫,也喜歡石濤、黃賓虹的山水畫,博采眾長,只要有好的資料就學習臨摹。</h3><h3>蘇州河畔、虹口公園和復興公園等地是我倆常去寫生的地方。</h3><h3>記得一次雨后,小曦看到我家窗外的墻壁上,留有流水的痕跡,便急忙叫我,說這就是“屋流痕”,還特意關(guān)照:以后儂要寫是我發(fā)現(xiàn)了屋流痕哦。</h3><h3>畫國畫寫書法,都想追求的這種中鋒運筆力透紙背的功底。</h3><h3>小曦中學畢業(yè)考取了上海工藝美校,那年我也通過了上海美校的考核,后因技校畢業(yè)未滿兩年的規(guī)定而落選。</h3><h3>小曦住讀嘉定外崗工藝美校時,我也踏上了工作崗位,從事水上長途運輸工作。但我倆之間聯(lián)絡(luò)依舊,他時常會帶回美校的作業(yè)和資料讓我參考。我看到小曦的一張工筆花鳥畫,畫得惟妙惟肖,鐵線運筆,染色逼真。進入美校,他的畫技有了極大的提高。</h3><h3>那時,我也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市交運局職工美術(shù)創(chuàng)作組的成員。</h3><h3>記得他讀工藝美校后,因腎結(jié)石開刀,康復期中,我還陪他從杭州乘雙層客船去富春江寫生,我倆先后寫生了嚴子陵釣魚臺和桐君山等。桐廬寫生,收獲頗豐。</h3><h3>以后,小曦又考上杭州的浙江美術(shù)學院,期間,我倆始終保持著書信的來往,信中他常談論他的理論研究,建議我多看美學、哲學和美術(shù)史等方面的書籍,來提高自己的藝術(shù)觀。我曾想專攻人物畫,小曦來信建議,要我繼續(xù)保持自己花卉大寫意的特長。</h3><h3>1985年的元旦,我到浙江美院去看小曦,那晚他值守浙美的臨摹室,臨摹室像博物館一樣,玻璃隔斷的四壁上掛有許多名畫。我倆便陪著名畫,聊藝術(shù)也聊少年維特的煩惱,一直聊到深夜,我倆最后是裹著軍綠棉大衣,在地鋪上睡到天亮。</h3><h3>1987年10月我結(jié)婚的時候,小曦當了我的婚禮攝影師,那些照片至今我仍保存著。</h3><h3>1988年小曦也結(jié)婚了。時至今日,我妻子還記得梅龍鎮(zhèn)的喜宴上,那句“人逢喜事精神爽”新郎小曦說得好流暢。</h3><h3>1994年8月我轉(zhuǎn)行,成了《上海交通報》記者,便全身心地投入新聞報道工作。一晃眼,幾十年過去了。當我再度拿起畫筆,小曦早已成了上海灘的大畫家,頭銜一大堆,他的畫展、攝影展一個接一個。</h3><h3>另眼畫世界,不走尋常路;個性鮮明,題材新穎,筆墨精到是小曦畫作的特色。</h3><h3>如今,那只黑色的極樂鳥,在小曦的國畫和攝影作品里飛來飛去,玩得風聲水起。</h3> <h3>圖四圖五,何曦17歲時的人物畫照片。</h3> <h3>圖六,何曦在湯臣一品展示的近作。</h3> <h3>圖七,兒時的我倆。</h3> <h3>圖八圖九,桐廬寫生,泛舟西湖。</h3> <h3>圖十,在天壽里的新房內(nèi),小曦用那架瑪米亞單反,為我拍攝的新婚照。</h3><h3>圖十一,婚禮當日我倆的合影。</h3> <h3>1992年8月,《交運局10人畫展》在朵云軒開幕,何曦夫婦為我捧場。</h3> <h3>圖十三至圖十八,我1976至1978年的人物與風景速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