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舍近求遠”,是旅游觀光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如我去過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川西北、武陵源等地,卻沒有到過距北京很近也心儀已久的平遙古城。5月18日晚,我們一行從陜西榆林轉(zhuǎn)場來到山西太原,終于如愿到晉商發(fā)源地的晉中看看,并特選擇代表性的平遙古城和王家大院參觀游覽。第二天,正值山西省一年一度的“旅游節(jié)”,我們正好趕上,無奈只好充當”扎鬧猛“的一分子。平時 ,我在景區(qū)拍照要思考如何構(gòu)圖、用光和選角度,這次只想著如何躲開人頭,盡量將照片畫面拍得干凈一些了。</h3> <h3>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h3><h3>往年的“旅游節(jié)”平遙古城免收門票,今年則改成半價票。因事先沒有告知,各地游客尤其是省內(nèi)游客蜂擁而至,致使平遙古城里人山人海,人滿為患。</h3> <h3></h3><h3>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 最初為防御外族南擾而建。明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土墻垣基礎(chǔ)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以后,各代進行過十次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shè)敵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jīng)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迄今為止,平遙古城還較好地保留著明、清(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現(xiàn)代人了解明清時中國漢民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萬象的活標本。</h3><h3>圖為拱極門(北門)甕城<br></h3> <h3> 平遙古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現(xiàn)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從上空俯瞰形似一直向南爬行的烏龜:南門迎熏門是龜頭,北門拱極門為龜尾,東西城墻各開兩個城門正是龜?shù)乃淖?,城中的大街小巷、四合院和古民宅好似花紋龜背,歷史上平遙城也有“龜”城之稱。</h3><h3> 我們從龜尾北門進入,用半天時間側(cè)重游覽參觀了平遙古城墻、錢莊(票號)和縣衙署等遺址與古跡。</h3> <h3>北大街上有不少晉商老字號商鋪,體現(xiàn)了歷史風貌。</h3> <h3>商鋪前店小二在高聲吆喝</h3> <h3>晉商世家渠家鞋大招牌</h3> <h3>古街上當鋪林立</h3> <h3>位于北大街的二郎神廟,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專門供奉二郎神的廟宇。</h3> <h3>中國第一家現(xiàn)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h3><h3> 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在平遙由商人李大全、雷履泰(首任掌柜)創(chuàng)辦了“日升昌”。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后設(shè)立分支機構(gòu)。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yè)務(wù)觸角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票號業(yè)發(fā)展迅猛,其分號遍布全國30余個城市、商埠重鎮(zhèn),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于世。在鼎盛時期,晉中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yè)的中心。</h3><h3>圖為”日升昌”票號博物館</h3> <h3>“日升昌”設(shè)有的特別機構(gòu)——“信房”,是總號統(tǒng)轄分號業(yè)務(wù)往來、行市要情、發(fā)布指示、組織人事調(diào)配的重要內(nèi)部機構(gòu)。</h3> <h3>“日升昌”中廳——“紫垣樞極”,號內(nèi)的主體建筑,主要接洽大宗客戶,商討總分號業(yè)務(wù)事宜。設(shè)業(yè)務(wù)員,俗稱跑街4~5人,負責了解市場行情和客戶信息等。</h3><h3><br></h3> <h3>“日升昌”門柱上對聯(lián):“日麗中天萬寶精華同耀彩,升臨福地八方輻輳獨居奇”,反映出“日升昌”當時的氣魄和氣概。</h3> <h3>這棟房子辟為了數(shù)字“日升昌”科技館</h3> <h3>蔚泰厚博物館</h3><h3>厚票號是繼日升昌票號之后國內(nèi)的第二大票號,總號地址與日升昌僅有一墻之隔。當時,平遙的金融業(yè)競爭也是激烈異常,逼著各家錢莊(票號),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運行及管理機制圖謀發(fā)展。原來不少人以為,中國的民族金融業(yè)在上海萌芽,其實源頭在晉商和晉中。</h3> <h3>蔚豐厚票號舊址,現(xiàn)辟為了古民居展覽苑。其屬于典型的商號經(jīng)營性四合院,墻高宅深,聚財吉祥,稱之“元寶院”。</h3> <h3>蔚盛長票號舊址</h3> <h3>“蔚盛長”保存著一張光緒龍榻。據(jù)介紹,光緒26年閏八月皇帝曾睡過這張龍床,現(xiàn)在是古城里最珍貴、最具重要的文物。</h3> <h3></h3><h3>由一家鏢局改成的匯武林博物館</h3><h3>館內(nèi)介紹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中國鏢局的歷史等。游客對平遙著名鏢局,以及他們的押鏢保鏢的故事頗有興趣。<br></h3> <h3>南大街市樓,匾書“古陶勝景”,為平遙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南大街兩側(cè)現(xiàn)存有大量百年以上、獨居明清風格的“前店后寢”式傳統(tǒng)老字號和古民居建筑。</h3> <h3>位于南大街的協(xié)同慶票號,創(chuàng)立于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是平遙十大票號之一?,F(xiàn)在辟為了“中國錢莊博物館”,電影《白銀谷》主要取景地于此。它保存著國內(nèi)唯一的我國古代私人錢莊的大型地下金庫。</h3> <h3>地下金庫占地總面積300多平方米,由地下的10孔窯洞組成。</h3> <h3>金井,”協(xié)同慶”特有的傳送銀兩的設(shè)施:井口在地上,井底在地下金庫,可直接吊運金庫中的銀兩。</h3> <h3>鞘,當時錢莊一種長途運送銀兩的專用工具,每鞘可裝金銀一千兩。</h3> <h3>衙門街樓市,東題詞“聽雨樓”,西題詞“觀風樓”。</h3> <h3>穿過聽雨樓就來到平遙縣署。平遙縣歷史悠久,早在秦漢實行郡縣制時就設(shè)立了縣治。平遙有了縣的建制后,一直有縣衙署,現(xiàn)存的是元、明、清時期的平遙縣衙署。這是國內(nèi)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也最大的一處縣衙暑。</h3><h3>圖為平遙縣衙署的第一道大門</h3> <h3>縣衙暑的第二道門——“儀門”</h3><h3>古時,在衙署中出入必須遵循“禮制”,儀門通常關(guān)閉,只有在知縣上任,恭迎上賓,或者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打開,以示隆重。儀門兩側(cè)有東西兩個角門,東為上首,稱為“人門”,也叫“ 喜門 ”, 是供知縣平常出入的 ,而西角門則稱為“鬼門”,也叫“絕門”,通常也關(guān)閉不開,只有在提審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開,且死囚必須走鬼門。</h3><h3>儀門門柱上有一對聯(lián):門外四時春和風甘雨;案內(nèi)三尺法烈日嚴霜。此聯(lián)通過對比反襯出衙門內(nèi)外氛圍的天壤之別。</h3> <h3></h3><h3></h3><h3>平遙縣衙暑大堂——“親民堂”</h3><h3>這是縣衙署中最為威嚴的建筑,在職能上也最為重要,全縣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這里審理。</h3><h3>大堂楹柱上懸有一長對聯(lián):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對聯(lián)說出了郡縣官的重要性,以及他們與百姓的真實關(guān)系。過去,歷代朝廷都十分重視縣官的任命選擇,官員的任用有著十分嚴格的規(guī)定。</h3> <h3>審案大廳</h3> <h3>通過這道宅門就來到縣衙暑的二堂</h3> <h3>二堂審案大廳</h3><h3>一般的民事糾紛都在此受理,縣太爺不僅在此審案斷案,還要用倫理道德當庭教化民眾。這是清朝廷及地方官員重視“省刑愛民”統(tǒng)治思想的一大體現(xiàn)。</h3> <h3>懸掛在二堂門口上的匾額:天理、國法、人情。這時刻提醒著縣太爺秉公執(zhí)法,要正確拿捏和處理好那三者的關(guān)系。</h3> <h3>縣太爺內(nèi)宅——“勤慎堂”,兼有辦公、書房、寢室三大功能,縣太爺平時不上堂時都在此宅。宅名中的“勤、慎”兩字,是古代地方官員的行為準則,或叫“座右銘”,原本還有“清“(廉)一字,在清代給避諱省略了。</h3> <h3>大仙樓,縣衙署中軸線上的最后建筑,為其它縣衙所沒有。大仙樓上供奉著守印大仙,據(jù)民間傳說,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縣太爺為求得仕途平安,將其供奉。</h3> <h3>縣衙署中軸線的西側(cè)有一處特別的建筑——牢獄。此歷史遺存保存下來的是牢獄、接見室和獄神廟等,男、女水牢已毀 ,是國內(nèi)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監(jiān)獄。</h3> <h3>牢獄為平房窯洞建筑結(jié)構(gòu),磚墻有1米多厚,為防止犯人挖墻出逃,墻根還堆滿沙子。</h3><h3>圖為普通犯人獄室</h3> <h3>重犯獄室,沒有床鋪只有立籠。</h3> <h3>重犯帶的重型腳鐐</h3> <h3>牢獄西北部的刑場(死囚砍頭之地)</h3> <h3>下午兩點半,我們游覽完平遙古城后,立馬乘長途汽車趕到靈石縣靜升鎮(zhèn)去參觀王家大院。</h3><h3> 王家大院,是山西晉商大院群體的杰出代表,也是晉中盆地諸大院中惟一依山而建的城堡式建筑群,素有“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的紫禁城”和“華夏民居第一宅”之美譽。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h3> <h3>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jīng)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這遠比占地15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還要大得多。20世紀90年代末,這方古民居群落伴隨其中兩座城堡式建筑群(紅門堡和高家崖堡)的修復(fù),以及王氏宗祠(即孝義祠)的開放,作為總稱號的“王家大院”便石破天驚,享譽中外。</h3><h3>我們趕到王家大院時已近下午4點,此時游客潮退去,光線又好,令我們竊喜不已。</h3> <h3>據(jù)史料記載,當年王家在修建紅門堡、高家崖堡、西堡子、東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時,分別以“龍、鳳、虎、龜、麟”五種靈瑞之象建造,以圖迎合天機。<br></h3><h3></h3><h3>今天游客所能參觀游覽的紅門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為“龍鳳呈祥”或“龍游鳳翔”,現(xiàn)都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h3><h3>位于王家大院最東邊的是高家崖堡(視履堡),其創(chuàng)建于清嘉慶元年至嘉慶十六年(1796~1811年),占地面積19572平方米,有大小院落35座,房間342間。該堡是清代建筑裝飾“纖細繁密”的典范,被象征為“鳳凰翔舞”。<br></h3><h3>圖為高家崖堡城門樓</h3><h3><br></h3><h3><br></h3> <h3>進入高家崖堡參觀,感覺王家大院不同于其他晉商大院,顯得低調(diào)奢華,有一種自然質(zhì)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循規(guī)守矩的氣息。原來,王家大院是一座半商半官的民宅群。</h3><h3>據(jù)介紹, 靜升王氏從佃農(nóng)起家,由農(nóng)及商(做豆腐起家),家業(yè)漸大,后重教育輩出英才,官商相扶,成為當?shù)氐囊淮笸?。王家從十三世起進入清朝,鼎盛于康乾嘉年間。在此期間,王家或正途科考,或異途捐保,或祖德蔭襲,入宦者僅二品至五品官員多達101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130余人,還有300余眾為貢生、監(jiān)生及生員。</h3><h3>圖為樂善堂,是十七世刑部山東司郎中王汝聰?shù)恼骸?lt;/h3> <h3>門口的精美照壁</h3> <h3>樂善堂有前后兩院,前院為社交活動的空間。設(shè)有高級客廳——北廳,專門接待朝廷官員和各地貴賓。</h3> <h3>樂善堂后院,為王汝聰?shù)纳顓^(qū)。正面五間窯洞為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層供兒孫棲身,二樓為小姐樓,亦稱東西繡樓。</h3> <h3>樂善堂石雕,是王家大院的“三雕”(即磚雕、木雕、石雕)高超藝術(shù)的代表。</h3><h3>圖為母獅小獅戲球,構(gòu)思精巧,造型可愛,人見人愛。</h3> <h3>東西繡樓上的磚雕精美絕倫</h3> <h3>繡樓樓梯上的一組石雕漂亮而傳神<br></h3> <h3>敬業(yè)堂,是王汝聰之弟布政司理問王汝成的宅院。該院是按西周時前堂后寢的結(jié)構(gòu)而建造的,王汝成的官銜比其哥小,所以宅院要比”樂善堂”要小一號。</h3> <h3>敬業(yè)堂門口的照壁</h3> <h3>高家崖堡與紅門堡隔河相望,游覽完高家崖堡走過石橋就來到紅門堡(恒貞堡)。</h3><h3>紅門堡,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竣工。該堡是一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群,堡墻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39米,最高處達28米,總面積25000平方米,共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間,堡內(nèi)院、巷呈“王”字形排列,被象征為“青龍升騰。</h3><h3>就外觀而言,紅門堡依山而建,逐級鋪開,四周由青磚高墻合圍,城墻上建有涼亭、臺閣,看上去似軍事城堡又如宮苑重地,莊嚴、氣派、壯美。</h3> <h3>紅門堡東門入口</h3> <h3>桂馨書院,為紅門堡高級書齋,分前、中、后三合院,象征連升三級。幾百年間,王家好后生都在這里奮發(fā)讀書,期盼金磅提名。</h3> <h3>瞻月亭</h3> <h3>二十一世花翎鹽運使銜王鴻翔的宅院,為三進四合院。</h3> <h3>中廳門上懸著“澡身浴德”匾額,警示要重修身養(yǎng)德,澡身能澡潔其身,浴德沐浴于德。</h3><h3></h3><h3>參觀王家大院有一個強烈的直覺,所懸掛在各院落內(nèi)的楹聯(lián)匾額特別多,這是王家大院裝飾藝術(shù)上的又一大特色。這些楹聯(lián)匾額材質(zhì)豐富、形狀多樣,而且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內(nèi)涵。</h3> <h3>縹緗居,十九世候選直隸州判王麓賓的院落。其因仕途不順后回鄉(xiāng),之后一直設(shè)帳授徒,其門人多有中舉人、進士者。</h3> <h3>門楣上的精美木雕圖案</h3> <h3>謙吉居,二十世王奎聚的宅院,其善于書畫,精通醫(yī)術(shù),是王家著名的才子。故居現(xiàn)辟為了一藝術(shù)館對外開放。</h3> <h3>古井</h3> <h3>巍峨壯觀的紅門堡正門(南門)城樓</h3> <h3>紅門堡城墻</h3> <h3>登山城墻,整個紅門堡盡收眼底。</h3> <h3>俯瞰紅門堡,游客無一不為它的壯美而驚嘆。</h3> <h3>城墻上的樓臺亭閣造型別致,裝飾考究漂亮。</h3> <h3>從城墻下來,可進入到位于紅門堡西邊的古建群游覽。</h3> <h3>隱翠園,亦稱萊青山亦稱萊青山館,是十五世敕封儒林郎、晉贈中憲大夫王夢鵬的宅院。清乾陵四十五年其被舉孝義,奉旨建坊,崇祀忠孝祠。<br></h3> <h3>紅杏園,是十六世監(jiān)生王森椿的宅院。該院前有廊房,后有橋池,清雅而幽靜。</h3> <h3>最后來到紅門堡南門出口處。南門影壁上刻有大型磚雕,每一幅都具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h3> <h3>南照壁磚雕圖案</h3> <h3>紅門堡城門上懸掛著“槐陰啟瑞”匾額。走出城堡門,就來到王家大院的宗祠區(qū)域。</h3> <h3>王氏宗祠(即孝義祠)區(qū)域,清康乾嘉年間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占地面積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筑之精華,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h3><h3>圖為皇帝御賜建造的古牌坊</h3> <h3>王氏宗祠</h3> <h3>古戲臺牌樓</h3> <h3>古戲臺</h3> <h3>游覽完王家大院,我們打的到靈石火車站回太原,在路旁看到一根巨燭矗立空中。司機師傅告訴我們,那是“王家筆”,前不遠還有“王家硯”。司機師傅是一位復(fù)原軍人,很健談。他說,過去,這里有“九溝八堡十八巷”,其中王家至少占據(jù)了五溝五巷五座堡,在靜升鎮(zhèn)王家所留下的遺跡、舊址太多了,現(xiàn)在開發(fā)的只有不足原來的四分之一,可惜耿縣長離任太早了。他說的耿縣長就是后來調(diào)任到大同市并致力打造出大同古城的耿彥波市長。這樣看來,游覽王家大院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我們此次游覽還是太過倉促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