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狀元湖在哪里?</b></h1> 濰坊城區(qū)景觀河之一的虞河,其上游河段經(jīng)過整治,稱為“虞舜公園”。在崇文街到雙羊街之間,有一個景點(diǎn)為“狀元湖”景觀。<br> <h1><b>●狀元湖有什么?</b></h1> <h3><font color="#010101">據(jù)介紹,狀元湖景觀由狀元廣場和狀元長廊組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狀元廣場。有數(shù)級臺階的半圓形廣場,面對湖面。</font></h3> <h3>廣場與湖面之間,以竹簡樣式的狀元卷為背景,上書“狀元湖”。</h3> <h3>站在湖邊西望,對岸屬于奎文區(qū)。</h3> <h3>狀元長廊以狀元廣場北端為起點(diǎn),依次設(shè)立了11座狀元浮雕石像。<br></h3><div>其中:蘇德祥等9座石像沿坊子區(qū)地界的湖東岸由北向南設(shè)立。</div> <h3>蘇德祥。北宋人,生卒年、字號不詳。濰坊最早的狀元。于趙匡胤建隆4年(公元963年)奪得宋朝開國后第四位狀元桂冠。蘇德祥父親,原籍高密,五代十國時做過后漢丞相,蘇德祥幼年,隨父親遷居青州。蘇德祥生平事跡,流傳至今者鳳毛麟角。蘇德祥擅長詩歌,佳作極豐,現(xiàn)今只能見其《贈南岳宣義大師英公》。(文字來源:濰坊大眾網(wǎng),360百科。下同)</h3> <h3><font color="#010101">王曾。(978-1038),字孝先。濰坊的第二位狀元。青州市鄭母鎮(zhèn)人。于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奪魁。王曾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科考皆居榜首,創(chuàng)造了科舉史上罕見的“連中三元”的奇跡。王曾入仕后曾兩度拜相,并封為沂國公,是宋朝著名宰相。在中國科舉史上,連中三元者僅有兩位,一位是王曾,另一位是王曾之后400多年的明朝商輅。</font></h3> <h3>張?zhí)魄?。字希元,青州人,少有奇才,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參加殿試考中狀元。張?zhí)魄湔酃鸷髿v任將作監(jiān)丞,陜州通判。張?zhí)魄湟孕⒙劽?,也因孝而亡?037年其在為父辦理喪事時,悲痛過度,吐血而死,此后人們尊稱其為“孝義狀元”。</h3> <h3>張起巖。(1285年-1354年),字夢臣。祖籍山東章丘。其祖上因避金、宋戰(zhàn)亂遷至山東禹城,起巖就出生在這里。張起巖在山東安丘任縣尹時,又將家遷至安丘,期間,他參加延佑復(fù)科以后元朝首屆科舉考試,成為元朝的第一名狀元。</h3> <h3>普顏不花(又譯作巴布哈,蒙古族)。是青州歷史上的第四位狀元。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考中狀元。巴布哈一直成長于青州漢族地區(qū),自幼熱愛漢族文化。巴布哈雖為文臣,但為官不久,正遇元末戰(zhàn)亂,便投筆從戎,成為一名武將。后在守衛(wèi)青州失敗后,拒不降明,被明軍殘忍殺害。</h3> <h3>馬愉。(1395-1447),字性和,臨朐人。宣德二年(1427年)參加會試、殿試,一舉奪魁。中狀元后按例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入內(nèi)閣,參與機(jī)務(wù),后再升禮部右侍郎。明朝狀元入閣者十一人,馬愉為其中之一。1447年古歷九月初三日,馬愉早起準(zhǔn)備上朝,突發(fā)中風(fēng)癥。不治而逝,終年53歲。馬愉病故后,明英宗詔贈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明朝贈官兼職,自馬愉始?!睹魇贰贩Q馬愉為正寬厚,仁慈為懷,不媚權(quán)貴,謙守自守。馬愉亦擅辭章、詩文,著有《澹軒文集》7卷。 </h3> <h3>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青州鄭母鎮(zhèn)人,與宋朝狀元王曾同一故里。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歲的趙秉忠參加殿試,考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30歲時任會試同考官,39歲升庶子,典試江南,為國家選拔了不少棟梁之材。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quán),朝政日非,趙秉忠上書乞歸故里,終得熹宗同意,晉禮部尚書,致仕還鄉(xiāng)。趙秉忠回青州次年,憂郁而死,終年53歲。趙秉忠狀元卷為歷史僅存的狀元卷,現(xiàn)存青州市博物館,系國家一級文物。</h3><h3>狀元廣場竹簡樣式狀元卷即按趙秉忠的狀元卷內(nèi)容刻制。</h3> <h3>曹鴻勛。(1846-1910),字仲銘,濰縣(今山東濰坊市濰城區(qū))西南關(guān)新巷子人。在光緒二年(1876年)為慶祝光緒皇帝承嗣大位的恩科考試中以一甲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任云南永昌知府,湖南布政使及陜西巡撫等。曹鴻勛居官清廉,有耿直之風(fēng)。其擅長書法,為當(dāng)時書法名家。</h3> <h3>王壽彭。(1875-1929),字次篯,濰縣(今山東濰坊市濰城區(qū))西南關(guān)新巷子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以殿試一甲一名入翰林院,是科舉史上倒數(shù)第二名狀元。清朝光緒年間,在短短的26年里,濰縣西南關(guān)新巷子這條名不見經(jīng)傳的農(nóng)家小胡同,考中了曹鴻勛和王壽彭兩名狀元。在我國長達(dá)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史上,是個不曾有過的奇跡,被人們稱為"狀元胡同",聞名遐邇。1905年,王壽彭隨載澤、端方等五大臣赴日本考察憲政,后任湖北提學(xué)使。辛亥革命后,王壽彭歸北,曾充任過黎元洪總統(tǒng)府秘書。1925年出任軍閥張宗昌統(tǒng)治下的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一職,并與次年成立山東省第一所公立大學(xué)—山東大學(xué),他兼任校長。1928年王壽彭辭去山東大學(xué)校長職務(wù),去天津外國租界當(dāng)了寓公,次年病死。王壽彭雖到日本考察過憲政,接受過一些維新思想,但始終不忘自己是封建科舉狀元,因而思想上也就保守陳舊。王壽彭工書法,時人以得其片紙只字為榮,在濰坊亦留下不少墨跡。 </h3> <h3><font color="#010101"><p>王壽彭石像位于崇文街虞河橋東頭。向西過橋就是奎文區(qū)地界。</p><p>湖西岸由南向北為丁殿祥、宋占魁石像。</p></font></h3> <h3>丁殿祥。青州回族人,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武狀元。27歲考中狀元后,丁殿祥擔(dān)任皇宮一等侍衛(wèi),后出任廣西參將。丁殿祥不僅武藝高強(qiáng),且為人真誠,為官廉潔,甚至精通兵法布陣,愛好文化,工于書法。43歲時,病故于廣西。</h3> <h3>宋占魁。(1845-1906),原名兆發(fā),字捷臣,昌邑人。出身貧寒,自幼習(xí)武。光緒十二年(1886年),宋占魁赴京應(yīng)武科考試,奪得頭籌。慈禧太后親賜花翎,并賜名占魁,封為御前頭等侍衛(wèi)。1895年宋占魁任太原總兵。后因主張武力抵抗八國聯(lián)軍的入侵,引起慈禧太后的不滿,終因報國無門,抑郁成疾,于1906年病逝太原。</h3> <h1><b>●狀元湖后記。</b></h1><h3></h3> <h3>狀元湖說到底就是利用原有河道和小型水庫,整治改建的,以供市民休閑健身為主的開放式景觀帶。設(shè)立狀元石像,為它植入了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h3> <h3>植入狀元這個文化元素后,能夠提升景觀的游覽和觀賞價值,使市民和游客既可休閑健身,又能增長人文歷史知識。<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目前看后一方面功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還需要進(jìn)一步發(fā)掘。</span></h3> <h3>一是宣傳力度不夠,不到位。比如說為什么稱為狀元湖,為什么設(shè)立這十一位狀元的石像,沒看到有介紹。每天在湖兩岸巡視的多個保安師傅,對于有多少石像,石像內(nèi)容是什么都不知其然。湖西岸的保安執(zhí)勤木屋,與丁殿祥石像相距幾十步遠(yuǎn),保安師傅休息時,透過窗戶和石像上的丁狀元默默相對,卻不知其為何人。說起狀元湖,他還以為是所在的董家村出過什么狀元呢。</h3><div>二是設(shè)計師和石匠師傅不知出于什么考慮,在石像和狀元卷的石料選用、雕刻技法和色彩運(yùn)用上,都采取了視覺效果較差的方案,多數(shù)石像文字內(nèi)容難以辨認(rèn),不利于游人觀賞、閱讀。</div> 正因為如此,本篇的石像介紹只好選取了濰坊大眾網(wǎng)和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