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后稷文化》雜志是稷山縣后稷文化研究會主辦的,全國唯一的后稷文化研究會刊。創(chuàng)刊于2005年,至今已走過十四年的歷程,出刊四十一期。</h3><h3><br></h3><h3>稷山縣后稷文化研究會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稷山歷史文化的研究,為稷山縣委、縣政府的有關決策提供人文和智力服務。</h3><h3><br></h3><h3>稷山縣后稷文化研究會是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先秦史研究室以及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在稷山的對接單位。</h3><h3><br></h3><h3>稷山縣后稷文化研究會會長寧水龍四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稷山的歷史和文化。在他的領導下,近年來后稷文化研究會出版專著二十多部,舉辦各類講座一百余場,參加重大活動數(shù)十次,對推動稷山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h3> <h3>稷山縣后稷文化研究會會長寧水龍和副會長黃建中深入關中進行考察。</h3> <h3>稷,后稷,稷山亭,稷山縣,四千多年來一脈相承。</h3> <h3>寧水龍會長、山西傳媒學院周恒教授、趙建光在高陵場畔考察。</h3> <h3>寧水龍會長在馬家溝講述傳統(tǒng)文化。</h3> <h3>后稷文化研究會深入座談玉壁城的保護與開發(fā)。</h3> <h3>后稷文化研究會給小陽村姜嫄信俗研究基地授牌。</h3> <h3>后稷文化研究會在馬家溝參加民俗活動。</h3> <h3>全新改版后的《后稷文化》雜志,擁有三大電子支持平臺。</h3> <h3>欄目眾多,內(nèi)容豐富。</h3> <h3>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傳播到基層。</h3> <h3>全新彩版,全方位反映稷山新春社火的壯麗場景。</h3> <h3>人文稷山,閃耀在大唐的輝煌里。</h3> <h3>文物古跡,追憶著北朝的金戈鐵馬。</h3> <h3>新發(fā)現(xiàn)的民國教澤碑,印證著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耕讀傳家。</h3> <h3>一座座大宅門,凸顯著往日的輝煌與繁榮。</h3> <h3>這些古老而精美的建筑,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結(jié)晶與標志。</h3> <h3>稷山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走進故宮。</h3> <h3>吾土與吾民,后稷故里小陽村傳承著四千多年來的民風與民俗。</h3> <h3>二月二,龍?zhí)ь^。馬家溝旅游開發(fā)區(qū)的傳統(tǒng)時節(jié)煥發(fā)著新時代的勃勃生機。</h3> <h3>大佛登高節(jié),祈盼著國泰民安。</h3> <h3>晉商與晉風,安新明先生講述著買賣人的悲歡離合。</h3> <h3>卷尾的文學作品,恰如一道精美的甜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