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迎仙山</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建設中的開州城</p> <h3> 開州,原名開縣。2016年6月,國務院一紙批文,有近800年歷史的開縣消逝在了歷史長河中。從此,我在各地,在旅途遇到陌生朋友作自我介紹時“我來自重慶市開州區(qū)”時,總要加上一句“就是原來的開縣?!蔽覐男牡渍J為人們了解開縣而不知道開州。</h3><h3> </h3><h3></h3> <h3> 開州區(qū)是雙名,開縣是單名。開州是名,區(qū)是行政區(qū)級別。而開縣就是一個叫“開”的縣級行政區(qū)。</h3> <h3> 開州,重慶市渝東北的一個美麗漂亮的城區(qū)。這里風光秀麗,人杰地靈。寬廣的大馬路,鱗次櫛比的高樓,滿目蔥籠的綠化,絲毫不亞于東南沿海的城市。這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方,我也是非常非常熱愛這片生我養(yǎng)我的熱土。</h3> <h3> 但是,這么一個漂漂亮亮的城區(qū),又好像始終與我備份的開縣格格不入。因為,她格式化了我的記憶,沒有了充滿人情味的“鮑家巷”、“皮家巷”、“鄢巷子”、“北井巷”;沒有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繡衣池”、“水東門”、“九皇會院子”;還沒有更早一些的“五仙廟”……至于有我童年樂趣的“老關嘴”、“南河壩”“橫街子”,也只能是在夢中了。連相同相似的地名就沒有了念叨的機會。難道復制保留一些舊街名也很難嗎?有了“文峰塔”,沒有了“寶塔窩”;有了“風雨廊橋”,沒有了“烏楊橋”;有了“安康街”、“富厚街”,卻沒有了“九井十八巷”,雖然還有“大覺寺”,但缺了“藏經(jīng)樓”。</h3> <h3> 移民搬遷的矛盾沖突中,新城建立起來了。開縣浴火重生,鳳凰涅槃……一步一步演化成了開州。當然,“老開”與“新開”硬件上是不可比的,但是,“新開”與“老開”作了徹底切割,與文化切割,與歷史切割,割掉了近800年的臍帶,我覺得也是不可取的。沒有了文化,沒有了市井,沒有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小區(qū)”、“組團”、“花苑”……所以,開州,你與我備份的開縣格格不入,你與市井小民格格不入。要知道,市井是城市的元素,是城市的基因。</h3><h3> 北有胡同,南有弄堂,西有院子……</h3> <h3>不要笑我,我很市井,很小市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