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縱覽神跡土地——以色列約旦(二)

旅游

<h1> 約旦作為中東地區(qū)唯一比較穩(wěn)定的國家,全稱約旦哈希姆王國;在伊斯蘭世界有兩大古老的家族:哈希姆和沙特;先知穆罕默德就來源于哈希姆家族,可見約旦王室很厲害,新聞中聽到最多的也是“約旦國王侯賽因…”,我們從侯賽因關(guān)進入約旦。約旦河被兩岸的桉樹掩映著,去往以色列海關(guān)時匆匆一瞥這條《圣經(jīng)》中出現(xiàn)過的圣河,耶穌曾在此受洗,許多圣經(jīng)中的故事發(fā)生在這里;今天周邊國家為了水源及自身利益頻繁起沖突也在這里;約旦河水千年流淌不息,雖然歲月不再,卻把那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宗教文化故事沉淀下來,即使我們不是宗教信徒,約旦河兩岸豐厚源遠的歷史文化遺跡,優(yōu)美壯闊的沿途風光,都會象磁石一樣吸引著我們?nèi)ヌ皆L和游歷。</h1> <h1>  約旦海關(guān)墻上的照片,約旦國王侯賽因和以色列總理拉賓,以非常男人的方式用一支香煙彰顯和諧。</h1> <h1>  約旦海關(guān)雖然與高大上的以色列海關(guān)無論是辦事效率還是內(nèi)部裝潢都有很大差距,但室外的藍天白云綠樹讓我對約旦的行程充滿了期待。來接我們的約旦地接社派來的是中巴車,我們一行雖然也能坐下但稍顯局促;擁擠的空間和顛簸的行駛使我很快就進入了暈車狀態(tài)…</h1> <h1>  一路上不記得看見了什么,對約旦最初的感受就是…暈。終于停車了,餐廳的建筑很有阿拉伯特色。</h1> <h1>  杰拉什古城號稱“中東的龐貝”,距今近一千九百年了,是約旦境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城市遺跡。旅行中總想追尋那些“瞪大眼睛的驚喜”的時刻,此次出行杰拉什的哈德良門做到了??!看見杰拉什的第一眼我就感覺這里也許比意大利的龐貝古城更壯觀,比愛琴海畔的以弗所更宏偉。據(jù)說這氣勢恢宏的古城是由于地震被徹底摧毀的,又是一個自然改變歷史的例證,從被發(fā)掘至今近一百年,杰拉什古城已成為約旦最著名的文化遺產(chǎn)。(沒有被批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據(jù)說是因為用來粘石頭的膠不合格??)</h1> <h1>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最輝煌時代的第三位皇帝,這是杰拉什人為了迎接哈德良的到來專門修建的三跨式凱旋門,四根巨大的柯林斯石柱鑲嵌裝飾,三角形的頂部山墻也是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上面有很精細的雕刻;粗曠大氣的凱旋門一般都是建立在軍隊路過的路口,杰拉什的凱旋門彰顯哈德良時代歌功頌德炫耀財富的時代特色。正中的大門曾經(jīng)是哈德良專用的,千年后的我們也是大搖大擺的從中門進入古城。</h1> <h1>  賽馬場就設(shè)在進門的左側(cè),周圍一圈的賽道延伸到古城的南門。</h1> <h1> 賽馬場的觀眾席只恢復(fù)了一小部分,據(jù)說看臺有十五層,能容納一萬五千名觀眾,是杰拉什最龐大的建筑。我是走出古城時才去拍下的觀眾席,沒有游客鼓噪時仿佛能聽見那馬??的嘶叫以及觀眾的叫好聲,或是能感受到地震來臨時整個大地的顫抖…</h1> <h1>賽馬場的觀眾入口處,層層相疊的拱門…羅馬人向埃特魯里亞人學習了拱券技術(shù)和混凝土技術(shù),從此世上出現(xiàn)了許多改變世界建筑史的杰作。</h1> <h1> 這是景區(qū)的南門也叫安曼門,羅馬人把拱券技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兩側(cè)均是雙拱門結(jié)構(gòu),細看左側(cè)門柱下方的雕刻時隔千年依舊精致;羅馬人對建筑的審美真的是令今人汗顏。</h1> <h1> 左側(cè)的高墻是賽馬場的看臺,右側(cè)是商鋪,從建筑形式就可以看出羅馬人的商業(yè)頭腦。</h1> <h1>  仰望宙斯神殿,羅馬人把對宙斯所有的敬仰都建筑在那神殿中了。他就站在那高坡處一個高高的基座上,被樹林般高大的柯林斯石柱圍繞著,若你身臨其境會有被高大的石柱包圍著壓抑感,而遠望就會被那氣勢如虹般的建筑吸引。上有藍天白云映襯,下有綠色草坪烘托,一切都顯得那么不可撼動…對,那就是眾神之父的宙斯!</h1> <h1>  宙斯神殿的基座一旁有許多雕刻極其精美的石料,極目遠眺是安曼的城市建筑。據(jù)導(dǎo)游介紹,周邊還有很多遺跡不曾被挖掘,是因為這里的居民不愿意搬走;可以了,現(xiàn)有的遺跡足夠震撼也足以說明杰拉什曾經(jīng)的輝煌了。</h1> <h1>  站在宙斯神殿看山下就是橢圓形的羅馬廣場,看見這個廣場讓我想起梵蒂岡大教堂門前的圣彼得廣場,兩者何其相似但卻相差一千五百多年;豁然想到如果是圣彼得廣場的設(shè)計者意大利大師貝尼尼看見這杰拉什的圓形廣場,他是該慚愧呢還是該自豪呢。仔細看這廣場中鋪墊的石頭,中間是古希臘時期的,外圓稍整齊是羅馬時期擴充的。</h1> <h1>  大劇場里曾經(jīng)上演過什么我們無從考證,只是知道至今還在使用,世界級的大家們都曾在此高歌過。仔細看舞臺下有佛龕一樣的凹槽,你如果湊近它發(fā)出聲音,就會有回音,如同我們天壇公園的回音壁一樣;此時響起的鼓聲瞬間把我?guī)Щ剡h古那驚心動魄的時刻…</h1> <h1>古羅馬劇場的觀眾席,整個劇場保存的非常完好,至今每年的杰拉什音樂節(jié)都會在這里舉行。</h1> <h1>觀眾席下這一個一個的凹進去的圓就是古人創(chuàng)造的音響系統(tǒng),它與舞臺下象圓形佛龕一樣的凹槽形成對應(yīng)使整個劇場具有非凡的音響效果。</h1> <h1>舞臺上有三個這樣的門,用來給演員們上下場,細看每一個門上都有精致的雕刻,午后的陽光如同給舞臺打上了追光,使整個舞臺極其耀眼。沒能抑制住自己想要試一把的沖動,站到音響效果最好的位置放歌“水千條山萬座我們曾走過,每一次相逢和笑臉都彼此銘刻…”確實有非常棒的混響和返送效果!??</h1> <h1>近距離接觸羅馬廣場,撫摸千年石柱,仿佛在觸摸歷史的味道;清一色的愛奧尼亞石柱有六十多根,我觀察到古城除了這里其余地方都是柯林斯柱式;都說歷史沒有真相,石頭不會告訴人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什么,但是自然和戰(zhàn)亂造成的毀滅卻是擺在我們面前…</h1> <h1>列柱大道兩旁柯林斯石柱像是列隊歡迎我們的羅馬士兵,整齊莊嚴而不可撼動。排列筆直的石柱是懸空水道的支柱,水從城北的山上引來,沿水道流入噴泉浴場以及供居民使用。長約八百米的大街兩旁是步行長廊和商業(yè)店鋪,長街的盡頭就是古城北門。</h1> <h1>頹垣斷瓦細細品慢慢看,從每一塊石頭中去感知人類祖先的偉大,從每一處殘垣斷壁中去領(lǐng)悟古跡帶給我們的震撼。</h1> <h1>行走在古跡里天氣時明時暗,偶抬頭看見空中的一道劃痕。</h1> <h1>嵯峨的石頭路上清晰的車轍,古人為了避免木質(zhì)的車轱轆陷入石縫中,會把石頭錯開鋪路;大路的下面有排水井,這圓形的石頭就是井蓋。</h1> <h1>水神殿位于列柱大街的左側(cè)保存的相對完整,殿內(nèi)墻面上的出水口,中央噴水池??以及下方的排水溝都清晰可見;這也是古城內(nèi)相對完整的建筑遺跡。</h1> <h1>阿爾忒彌斯神殿前的山門,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是宙斯的女兒,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也是杰拉什的保護神,她的神殿就更宏偉,我站在門前被震懾的一時沒有勇氣爬上接天的臺階,先繼續(xù)走向北門。手機全景拍攝令門前的兩根柱子有點兒傾斜…????</h1> <h1>這里是古城的北門,綠色的小草幾乎要覆蓋整條道路了,可見這里游客罕至,我也止步于此怕驚擾了哪位神仙。</h1> <h1>接天的臺階在攀爬的過程中讓人自嘆卑微,而努力向上的過程就是心生虔誠的時刻。</h1> <h1>遠古與現(xiàn)代的重疊讓人有置身時光隧道之感。遠古的近在眼前,細細品味讓我心生敬畏;現(xiàn)代的雖在遠處,但對異鄉(xiāng)的陌生吸引著我,調(diào)動所有感官去揣摩和探索;當初人們朝拜阿爾忒彌斯時走過柱廊大道由此門進入神殿,縱是殘垣斷壁的今天都令我心生無比的敬畏感,這就是建筑的魅力吧。</h1> <h1>阿爾忒彌斯神殿,落日的陽光把西側(cè)的石柱曬成了玫瑰色,契合了月亮女神的美麗與莊嚴,縱是殘片斷壁都難掩昔日的輝煌。據(jù)說這些石柱會在微風中晃動,我凝神靜氣的看了許久…沒看出來??,也許是沒有仙緣吧。</h1> <h1>每一個角度都是歷史與現(xiàn)代的對視,每一個對視都在提醒今人不可小覷歷史。</h1> <h1>曾經(jīng)的教堂??遺址,羅馬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是劇場、浴場、神殿、妓院、教堂…民生與享樂同在,宗教與信仰共存;所有的殘片無處不在昭示著杰拉什曾經(jīng)的風華絕代。</h1> <h1>一個人靜靜地徜徉古城從午餐后到日落前不曾感覺時間的流逝,它閱盡古今而寵辱不驚,飽經(jīng)滄桑而古韻猶存,獨自在廢墟中穿行,慢慢的體會歷史的漫長和歲月的無情。(照片來自團友的相機,專業(yè)水準。??)</h1> <h1>當破曉的第一縷陽光點亮這個世界,傳來了宣禮塔上祈禱的頌聲,虔誠悠揚而平靜,穆斯林們伴著初升的陽光開始做功課。</h1> <h1>中國駐約旦????使館就在酒店附近,我好像是第一次在國外看到中國大使館,金黃色琉璃瓦的中式建筑,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空中,雖然大門緊閉但近在咫尺的“家”的感覺還是令人很溫暖。</h1> <h1>約旦首都安曼是個山城,地勢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整個城市的建筑只有一種顏色,所以叫“白城”。城堡山,進門處的石碑上是關(guān)于城堡山歷史沿革的介紹。</h1> <h1>登上城堡山想要看的有兩處,第一就是安曼第一國旗僅旗桿就有一百多米高,那里有被列為吉尼斯紀錄最大的約旦國旗;原來人家的國旗不是每天都掛出來呀,空余一根大旗桿讓人望旗興嘆…??</h1> <h1>第二個要看的就是古羅馬劇場,拍照技術(shù)不過關(guān)的我,把藍天白云下的古劇場拍出了煙幕效果,不想去網(wǎng)絡(luò)盜圖只好將就著了。羅馬人才是無處不尋歡的民族,所到之處俱是滿足精神歡愉的場所。</h1> <h1>古羅馬石柱與殘破的拜占庭清真寺加上沒有國旗的大旗桿,它們相互對視互不干擾,和平共處而又安靜平和,我只能說聰明的現(xiàn)代人更愿意用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用妥協(xié)的態(tài)度擱置矛盾,真刀真槍的血流成河已經(jīng)成為遠古的歷史了。</h1> <h1>城堡山上的大力神赫拉科勒斯神殿殘骸與巨大的雕塑殘手對照,讓人想象不出當初的大力神雕像有多偉岸,神殿有多輝煌。</h1> <h1>城堡山頂?shù)目脊挪┪镳^,展品雖然不多但都是年代久遠的寶貝。</h1> <h1>距今兩千多年的堤喀女神頭戴王冠的雕像,高聳王冠云髻峨峨秀美聯(lián)娟,透過冰冷的石頭都能讓人感受到她的溫婉優(yōu)雅。</h1> <h1>羅馬時代水中仙女的頭像,吸引我拍下她的是這眼神和如此生動的…臉。</h1> <h1>不知是什么用途,咋一看像是藤編織的,仔細看看居然是石頭雕刻的??,沒有電的年代里面肯定是點油燈,透過精心雕刻的縫隙露出極致的奢華。</h1> <h1>馬達巴的圣喬治東正教教堂的地面上有最古老的用兩百多萬塊彩色馬賽克拼貼而成的中東地圖,教堂始建于公元五世紀,重建時地面上的地圖被保留。</h1> <h1>教堂很小也并不豪華是典型的東正教風格,除了四周墻上的馬賽克拼貼宗教畫外就是一盞從天頂上垂下的吊燈。此刻教堂正在進行的是安息日彌撒,那盛裝主教腳下用地毯覆蓋的就是我此行的目的,我們被告知要等到活動散場才能看到地圖;既來之則安之,我拍了教堂的幾幅馬賽克宗教畫后就在角落里坐下,仿佛自己也是教徒此刻正在參與其中。??</h1> <h1>真不愧是叫馬賽克之城,墻上掛的拼圖雖然一看并不老,但極其精致傳神。</h1> <h1>小小的教堂里擠滿了人,每人都是一臉虔誠,稚氣的孩子們此時也是格外安靜的祈禱著,整個教堂里彌漫著神圣與莊重的氛圍。盛裝的神父們個個儒雅好像分工還不同,口中念念有詞,最后的儀式是神父手拿薄荷沾水灑向大家,我躲閃不及也被灑了一臉水,據(jù)說是好兆頭??。</h1> <h1>如大夢初醒般看到所有的人站立起身往外走才意識到儀式結(jié)束了,孩子們恢復(fù)了天真的本性嬉戲著,我被團友招呼著往外走,居然忘了為什么到這里來,原來全身心的投入到宗教儀式中是如此的美好和幸福。??</h1> <h1>摩西是亞伯拉罕的后代,是僅次于上帝和耶穌的先知,也是伊斯蘭教的六大使者之一,受上帝之命帶領(lǐng)猶太人出埃及跨紅海,荒野流浪四十年,經(jīng)歷了多少苦難與饑餓,疾病與困擾…,他始終相信他能夠到達圣地,迦南就在眼前而不得進入,尼泊山成了他最后的歸宿。為紀念羅馬教皇保羅二世到此而建的“約旦之書”,刻有四位先知的頭像。</h1> <h1>摩西是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尊敬的先知,他必須為他的人民去經(jīng)歷另一種介于神與人的歷程;或者說他就是神與人之間的媒介。摩西讓人遇見神,了解神,尊崇神;千年的紛爭、掠奪、屠戮…耶路撒冷也都是緣于摩西。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shù)家吉安尼·凡陶尼設(shè)計的銅蛇神杖,高高矗立在山頂感覺很有威懾力。這神杖摩西曾用它分開紅海的海水??為猶太人出逃埃及打開道路,用它依仗擊磐石為大家解渴而忤逆了上帝,看見神杖的一瞬間,我為意大利藝術(shù)家叫好。</h1> <h1>站在這里可以看到約旦河谷一派茫茫戈壁荒涼,想象著當年摩西站在此地,遙望著那美麗的“流著奶和蜜”的地方,心中的希望與失望,終其一生追尋的圣地近在咫尺而不能抵達,是多么的神往和無奈。</h1> <h1>在舊址上新建的拜占庭式教堂內(nèi)非常樸素,也有摩西神杖的標志。摩西在此度過了他人生最后的時刻并以120歲高齡升天回到上帝的懷抱,因此尼泊山也吸引了大量的信眾來此朝拜。</h1> <h1>教堂里保留了許多舊址遺留下來的馬賽克拼圖和舊址的基石,拼圖基本完整,圖案栩栩如生。</h1> <h1>約翰保羅二世在尼泊山上,教皇出現(xiàn)的地方一般都很重要,正是因為教皇的到來才確認了這里就是摩西升天的地方。不知他是否看到了什么,死海、伯利恒、耶路撒冷…我雖然都沒看到,但心中卻深切體會到摩西的莊嚴神圣和無以言傳的感傷。</h1> <h1>尼泊山上圣方濟會立的摩西紀念碑,象摩西一樣的守望著自己的信仰,向前來朝圣的人們述說著…碑朝向摩西心心念念的耶路撒冷。</h1> <h1>入住佩特拉全景酒店,大堂與公路一樣高,所有的房間都需要坐電梯往下走,搞得我這個很少迷路方向感很好的人都會暈。在大堂的平臺上回望一輪明月。</h1> <h1>拿著鑰匙回到房間安頓好行李,門外已經(jīng)是日落時分,一縷通透明亮的晚霞然紅了天際,一個人冒著寒風在室外看了許久。</h1> <h1>明月初升的天空極干凈,夜晚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斗七星,遺憾的是我的手機不能拍下深藍色的天空中那熠熠放光的美景。</h1> <h1>佩特拉古城是公元前200年納巴泰人建造的都城,這座極度繁華的城市在19世紀初被瑞士探險家發(fā)現(xiàn)之前,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中長達一千多年。最令世人著迷的除了它幽長的峽谷,絢麗的巖石色彩和美輪美奐的古典建筑遺存,更有它傳奇般的歷史讓人唏噓不已。地陪導(dǎo)游拿著票告訴大家,這里是世界上門票最貴的景點。</h1> <h1>巨大的方形石頭叫巨靈塊,佩特拉的貝都因人相信這些紀念碑是神靈的住處,今人無法解釋為什么要把墓碑建成這樣的形式。</h1> <h1>遠處墓穴正中雕鑿成階梯狀的地方是為死者準備的天堂之梯。</h1> <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h3></h3><h1>走進景區(qū)不遠就看見這座方尖碑墓,頂部鑿刻有4塊方尖碑,下面的洞窟為兩層結(jié)構(gòu)。上面墓室安放遺體,下面供祭奠和用餐。最下面依稀可見三角門楣和石柱好像有些希臘風格。</h1> <h1>整個古城都是從巖石上開鑿出來的,自然的侵蝕泯滅了大部分當年的鑿痕,據(jù)說入口處原有一座凱旋門,這是垮塌后的遺跡。</h1> <h1>開始進入西克峽谷深谷通道,寬處10米窄處2米。入口處大家還基本上同行,我喜歡安靜的自己看景,便加快了腳步獨自前行。</h1> <h1>在這氣候干燥的地方一顆橫長得小樹令人驚嘆,看不出是什么樹種;它是怎么來的?整個峽谷連草都很少,怎么會有一顆象盆景一樣的它的存在…自然界的迷真的很難解。</h1> <h1>峽底兩側(cè)巖壁上順山勢蜿蜒爬行著引水的石渠。據(jù)說這些石渠今天還在起作用。遙想當年這長長的水槽不知曾使多少人免遭干渴之難。在這“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峽谷中,水源便是主宰戰(zhàn)爭成敗的主要因素。</h1> <h1>一個僅有半身的人像讓我感覺他是那么魁梧的樣子,旁邊的駝腳大概就是他的坐騎吧,身后的水渠告訴后人也許他只是牽著坐騎來飲水的。</h1> <h1>巖壁上曾經(jīng)供奉神的龕,雖經(jīng)千年風化剝蝕但依稀可以辨認。</h1> <h1>代表納巴特人的杒莎拉神的大石塊,也是蛇道的起點。</h1> <h1>據(jù)說這是類似“民政局”的地方,兩個凹槽分別站立男女雙方…哈哈太神奇啦!</h1> <h1>進入“蛇道”色彩隨著光照的變化變幻更加豐富,無愧玫瑰古城的稱號。兩邊的峭壁高入云天如刀砍斧劈,只給這條道路留了一條窄小的縫隙。偶能聽到遠處馬掛欒鈴響,那是當?shù)厝藶榉奖懵眯姓咛峁┑鸟R車,側(cè)身讓路一任馬車呼嘯而過,瞬間有置身古戰(zhàn)場的感覺。</h1> <h1>我不太喜歡用“大自然鬼斧神工”這樣的字眼來形容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可是這…真的是自然現(xiàn)象嗎,它像個鯨魚一樣的在這臥著,不用費心的去思考是古跡還是自然,駐足欣賞就好。越走越感覺眼睛不夠用,我放慢腳步生怕錯過什么…</h1> <h1>當我穿過峽谷透過陽光看到蛇道盡頭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殿狹長的一部分時,腳步驟然停下,又是“瞪大眼睛的驚喜時刻”…四十米高的卡茲尼神殿在金色的陽光下呈現(xiàn)出的燦爛的色彩令人炫目而不敢往前。</h1> <h1>這座宏偉的宮殿就是佩特拉的象征,整座建筑完全是由堅固的巖石雕鑿而成,準確的說,這就是舉世無雙無以倫比的藝術(shù)品啊…傳說這里是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藏寶地。羅馬式建筑風格的宮殿分上下兩層,一層是六根柯林斯石柱構(gòu)成柱廊支撐著前殿;二層是三組高大的亭柱雕刻,中間一組呈圓形,共有九尊羅馬式神像浮雕,雖有殘缺仍不失神韻。站在它面前,看著它在陽光照耀下呈現(xiàn)出的繽紛色彩閃爍著無比神奇的光芒,猶如一場剛剛結(jié)束的斑斕夢幻。</h1> <h1>據(jù)說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巖石上開鑿出來的古羅馬劇場,騎在駱駝上的貝都因人匆忙的往返這條古道上招攬生意。</h1> <h1>無法判斷這身打扮是正規(guī)軍還是游擊隊,這么帥的一張臉看見我給他拍照的瞬間好像要掏槍呢??。</h1> <h1>納巴特人的皇家陵墓,被羅馬人改造成教堂…,我不想說再往前走已經(jīng)開始擔心,還要保存體力原路返還呢??粗肷窖系牧昴惯€是決定放棄繼續(xù)前行而挑戰(zhàn)攀爬上山,去探尋兩千年前納巴特皇家陵墓的真面目。</h1> <h1>真是看山容易爬山難吶,走到山腳下抬頭仰望,依舊是依山而建,依舊是在山中鑿出的建筑,距離越近越震撼。</h1> <h1>站在它面前把頭抬到極限,攀爬的辛苦和視覺的震撼險些讓我跪下,深呼吸后說了一句“我進來了”算是跟故人打個招呼。</h1> <h1>洞里的空間并不大,迎面一大兩小三個拱形凹龕,細看墻上的小洞感覺這里曾經(jīng)是有東西的,不知是千年風化還是盜墓的結(jié)果什么都沒有了。最令人驚訝的是洞頂那天然的石頭顏色和紋路像水墨畫一般,被震撼的張著嘴巴看了半天才緩過神兒來馬上拍照,如果不是親眼目睹很難相信。</h1> <h1>佩特拉古城的美與優(yōu)雅我無法形容,那無以倫比的璀璨之光會映在每個游客心里久久揮之不去;站在皇家陵墓的最高處望向遠方,茫茫戈壁寸草不生,但那種單一色彩和望不到頭的遠方會令我感覺自身的渺小與微不足道;那戈壁深處還有多少巧奪天工的遺跡是此刻的我無法探尋的,回想那些精致壯觀的令今人目瞪口呆的雕鑿,是什么樣的信仰和意志能讓人去承受這樣的艱難和冗長。</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