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比喻形象繪真情</b></h1><h1><b><br> “繪情”:就是通過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或正面或側(cè)面描寫感情的方法。<br> 文學要用形象的語言塑造鮮活的然而是抽象的情思。因為它無形、無影、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到,人們只能憑個人的悟性、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感觸情思,只能依靠聯(lián)想和想像尋找它與世上萬物的相似點來揣摩。<br> 而比喻這種修辭手法正是根據(jù)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一種事物來說明或者描繪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的修辭手法。精彩的比喻可以語言生動形象,或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或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常用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br> 如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是明喻,抓住“長”“白”的相似點,把愁形象化,讓人感覺到“愁”長(三千丈),影響深遠(黑發(fā)變白發(fā))。<br> 又如李煜《虞美人》<br>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動的畫面:詞人此刻夢回故都,站在城上望著浩蕩東流的長江,覺得自己的愁情簡直跟這江水一樣,無時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大海。這句詞抓住詞人的愁和滾滾東流的春水的共同點進行了形象的描繪:多──越來越多,久──永無盡期,長──沒有盡頭,深──深不可測,永──無時不在,綿綿不斷……抓住這些特點進行形象的描繪,使人對詞人之“愁”有了感性的認識,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br> 還如賀鑄《青玉案》<br>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秦觀“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用暗喻把抽象的愁寫成煙草一川、風絮滿城、綿綿梅雨,十分形象生動、含蓄蘊藉。<br> 直接把抽象的情思當作形象的事物來描寫,是繪情的另一重要手法。<br> 李清照《武陵春》<br>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小船載不動,極言這愁之重,賦予了這“虛”的情緒質(zhì)量和質(zhì)感,創(chuàng)造出奇特新鮮的意象。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br> 董解元“休問閑愁輕重,向個馬兒馱也馱不動”,<br> 王實甫《西廂記》“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小車兒如何載得起”……<br> 進入作品中的情,一般是作者觸景生情、情動于衷、緣情設景,而作者要把這“情”寫出來,不外運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理抒情”,這一個“借”字正道出寫“情”的根本方法:情本無形、無影、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到,如何來直接寫?只好通過描寫與這“情”有相似點的景物事理了。這正是側(cè)面描寫。<br> 然而如何來借?借景借事借物,把自己的濃情融入客觀敘述和細致描寫中。實踐證明,抓住聯(lián)想圍繞主題多角度寫景,注重主觀色彩適可而止大范圍寫景,眼中有物、胸中有情、觀察細致、特征明顯、深入開掘象征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先有真情,注意合情合理、新意和有美感,然后將自己的愛憎褒貶寓于客觀的敘述中,將自己的感情傾向融入細致的描寫中,能形象地把虛無飄渺的情生動地描寫出來,收到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b></h1> <h1><b>包大姐評詩專欄</b></h1><h1><b><br> 一、沁園春.和荒漠兄<br> 作者/濯纓軒主<br> (荒漠寫樂,我卻寫愁,丈夫亦有生愁時也)<br>正恨閑愁,如霧隨風,暫去還來。嘆南山當面,都成塊壘,東洋濯足,難洗塵埃。平日粗豪,這回羼弱,好可憐哉可嘆哉!憑欄久,問何時能見,路轉(zhuǎn)峰回?<br>常時自鎖書齋,任劉備敲門都不開。便閑拈小勺,澆澆小竹,輕哼小曲,哄哄小梅。倘有詩情,急需靈感,亂把菊蘭信手栽。愁何在?且花天酒地,獨自徘徊!<br> <br> 二、再和一首<br>我亦多愁,卻問這愁,爾自何來?看形骸以內(nèi),無非血肉;屋廬而外,不過塵埃。問地問天,想前想后,拍案而驚真怪哉!原來是,我前生所種,此日重回。<br>平時念佛吃齋,仍被這閑愁不放開。但乘舟東往,她先到水;騎驢西去,她已驚梅。若問這愁,還余多少?芳草連天一起栽。秋風里,更時時一奏,怨曲低徊!</b></h1><h1><b><br> 賞析/漁艇麗人<br> 要想明白作者創(chuàng)意,先要知道創(chuàng)作背景。濯纓弟在以前從商下海中,遺留下來的三角債務達幾十萬,拖欠至今,至使官司進入法庭。即使明理明斷,但世道上有句話是:要錢沒錢,要命一條,這又讓法律奈何。濯纓之妻重病幾年,走遍大小城市至京都求名醫(yī)均未確診,治療款用尺去量。官司的壓力何等是幾個錢,乃世道之良心也。<br> 作者的處境如此,這兩首詞自然也解了,下面只談創(chuàng)作藝術(shù)手法。著名詩人林從龍老師講過:“古人寫愁用形象表現(xiàn)概念,李頎詩: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愁有了深度。李清照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有了重量。秦少游詞:無邊絲雨細如愁。愁有了形狀。趙嘏詩:夕陽樓上山重疊,一抵閑愁一倍多。愁有了倍數(shù)。李煜詞:向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有了體積和長度?!蔽覀冊倏醋髡咴趺磳懗畹?,“正恨閑愁,如霧隨風,暫去還來。嘆南山當面,都成塊壘,東洋濯足,難洗塵埃?!?amp;nbsp; “'我亦多愁,卻問這愁,爾自何來?看形骸以內(nèi),無非血肉;屋廬而外,不過塵埃?!边@愁是影子,隨身的影子,抹之不去揮之不去。“正恨閑愁,如霧隨風,暫去還來” “爾自何來?看形骸以內(nèi),無非血肉” 這愁附在心靈深處,作者如不深諳古人寫愁的妙筆,也難創(chuàng)出新意,即不泥古而師得翻新,這愁字用影子形象化其手法可算奇妙了。<br> 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巧妙地抒發(fā)了胸中的感懷,而又不使讀者感到過于沉重,兩首下片足以得證。“常時自鎖書齋,任劉備敲門都不開”時,便自吟自樂,哼著小曲,還有梅竹菊仙子在陽臺為伴,“愁何在?且花天酒地,獨自徘徊!”<br> 這結(jié)句尤妙,卻恰恰暗示愁仍在身邊,獨自徘徊為何?<br> 第二首的下片當愁放不下“'但乘舟東往,她先到水;騎驢西去,她已驚梅。”這影子卻先到了,寫得更深化了,無奈這愁“原來是,我前生所種,此日重回?!?lt;br> 卻在極愁時翻然有悟,“還余多少?芳草連天一起栽”。這句是全詩之詩眼,我為之不棄反而去栽,其寓意無窮也。這就是意境的升華,快要磨煉成虛靜人生了。<br>進入高層次的禪境。<br> 愁如一道家常菜,比生姜辣,比苦瓜苦,比泡菜酸,人人天天去品嘗,然而,無論是圣人、賢人、凡夫俗子他都有過拋不掉的愁,讓我們這些詩癡們?nèi)ビ迷娙ヅ艖n遣愁吧!</b></h1> <h3>文/包德珍( 漁艇麗人)</h3><h3>編輯、制作/田園</h3><h3>樂曲/高山流水</h3><h3>2019.5.2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