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著悠久歷史的重慶,城市的現(xiàn)代化進程,起始於清末的開埠通商。那以後,重慶人就開始操洋盤了。<br></h3><h3>這些圖片都是早年從網(wǎng)上下載的。源頭較多,國內(nèi)外的都有。它們真實紀(jì)錄了重慶晚清民國時期的社會風(fēng)貌。雖然重慶城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我們?nèi)阅軓闹姓业揭恍┨舆^了時間之劫的生長痕跡。這是屬於這個城市的珍貴記憶。</h3> <h3>晚清英國“重慶信局”發(fā)行的商埠郵票,也是中國最早在票面上繪有帆船圖案的郵票。"重慶信局"于1893年11月,由英國商人利特爾(Archibald John Little)私人設(shè)立。</h3><h3>利特爾 (Archibald John Little)生于1838年,1859年到達中國,從事茶葉貿(mào)易。1861年在上海參加洋槍隊,幫助清朝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從1882年起,他致力于探險四川,被歐洲譽為"西部中國的英國開路先鋒"。1883年他考察川江航道到達重慶。次年開始經(jīng)營漢口宜昌間的冬季輪船運輸。同時在重慶設(shè)立商埠郵局(又稱重慶書局),負(fù)責(zé)轉(zhuǎn)送郵件到宜昌。為了滿足重慶等地外國人的通信需求,在英國駐重慶領(lǐng)事的支持下,于1893年11月設(shè)立了一家名為"重慶信局"(Chungking L.P.O.)的商埠私營書信館,在其下游沿江的宜昌、漢口和上海各埠分別設(shè)置分局或代理處。并于當(dāng)年12月開始發(fā)行郵票,即第1版"重慶信局"郵票。郵票由當(dāng)時任職于大清海關(guān)總稅務(wù)署上海造冊處的法籍繪圖師羅伯特.亞歷克西斯.棣.費拉爾(Robert Alexis de Villard)設(shè)計,上海別發(fā)洋行印刷。圖案以重慶南岸覺林寺的文峰塔(亦稱報恩塔)為背景,湍急的江面上行駛著帆船,宛如一幅中國風(fēng)景立軸。次年,又分兩次發(fā)行了在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TokyoTsukiji Type Foundry Co. Japan)印制的同圖案的第2版和第3版郵票,以及一種圖案設(shè)計穎獨特的郵資明信片。</h3> <h3>清代末期的重慶城明信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法國1863年起在上海、天津、煙臺、北京等地開設(shè)郵局,先使用法國郵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后又使用加蓋或特印"CHINE"和改值的郵票。</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00年以后又在海口、廣州、北海、重慶等地開辦郵局,由法屬安南郵政總局管轄。</span></h3> <h3>晚清重慶主教與中方祭司(神父)明信片。</h3> <h3>清末國外發(fā)行明信片——重慶太平門 。</h3><h3>太平門在重慶城的東南,有甕城面西南,城門上書"擁衛(wèi)蜀東"四個大字。由于地理位置處于古城下半城中心地帶,城內(nèi)是重慶府署和巴縣官府衙門所在,成為全城政治中心。重慶開埠成為通商口岸后,外商、洋行集中在城門內(nèi)白象街,成為金融中心。</h3><h3>重慶老城門開門按過去的數(shù)法是以太平門為首,依序按反時針方向繞城一周,因為該門為重慶府署所在地,自宋末定位后便一直沒有遷動過。上個世紀(jì),人們在太平門修建房屋時,曾發(fā)現(xiàn)南宋淳燒制的城墻磚,磚上有"淳乙巳東窖城磚"和"淳乙巳西窖城磚"等字樣.由此可見該門至遲建于宋代。該門大體為東南向,甕城門西南向,甕城門上題有"擁衛(wèi)蜀東"四字,該門舊址在今太平門大碼頭。門內(nèi)街區(qū)"太平坊"亦因是重慶府知府署所在地,而在全城排位中列第一。太平門一直是老重慶的重要門戶,出該門渡長江至龍門浩,經(jīng)巴縣入南川縣,然后可通往貴州和湖南西部,被稱為重慶的"東南路"。同時這里又是重慶的"朝天水驛"驛站所在地,由此出發(fā)可與重慶城以北的合陽驛,城西的漁洞驛,城東的木洞驛相通。太平門不僅是衙門(重慶府署,巴縣縣署)所在之地,重慶開埠后,不少外國商船也停泊于此,門內(nèi)的白象街亦是洋行與各工商機構(gòu)并立。因官僚富戶聚集于此,這里的餐飲業(yè)也發(fā)達起來。</h3> <h3>晚清法國洋行發(fā)行的明信片《中國,重慶府衙》。圖中門楣上可見“重慶府”字樣。</h3> <h3>晚清法國洋行發(fā)行明信片《重慶朝天門石梯》。右上能看見朝天門城樓。 </h3> <h3>晚清法國洋行發(fā)行《市井風(fēng)情——賣小孩(頭上插有草標(biāo))及洗腳盆店》明信片。</h3> <h3>晚清法國洋行發(fā)行明信片《中國,重慶的穆斯林與清真寺》。</h3> <h3>晚清法國洋行發(fā)行《新年祭祀》明信片。</h3> <h3>晚清法國洋行發(fā)行《出殯》明信片。</h3> <h3>晚清法國教會(重慶瑪利婭方濟會)發(fā)行《重慶石階》明信片。</h3><h3>照片應(yīng)拍攝於現(xiàn)重慶長江大橋北橋頭石板坡的石梯坎,今山城步道景觀起始處。</h3> <h3>清末民初法國教會(重慶瑪利婭方濟會)發(fā)行《賑濟重慶貧民窟病人》明信片。從照片能看到法國修女們正在給當(dāng)時重慶貧民窟的病人施藥看眼病。還有2個戴制帽的軍人。</h3> <h3>晚清重慶美國洋行(Americandispensary,chungking。china)發(fā)行的《重慶風(fēng)情民俗——木器店》明信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圖片拍攝地點應(yīng)該在現(xiàn)今較場口得意世界處,“石灰市”斜對面曾有一條“木器街”(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尚存)。圖中木雕店當(dāng)年想必生意興隆,那木雕藝人手里的財神,是否躲過了大轟炸和破四舊?如今又供奉在誰家呢? ?</h3> <h3>晚清重慶美國洋行(American dispensary, chungking。china)發(fā)行的《重慶風(fēng)情民俗——棺材鋪》明信片。地點也應(yīng)在較場口木器街。</h3> <h3>晚清重慶美國洋行(American dispensary, chungking。china)《重慶風(fēng)情民俗——棉花店》明信片。</h3><h3>拍攝地應(yīng)該是棉花街,最里面灶臺墻壁處還能看見兩個泡菜罈。</h3> <h3>晚清重慶美國洋行(Americandispensary,chungking。china)發(fā)行的《無腿乞丐》明信片。 </h3> <h3>晚清重慶美國洋行(Americandispensary,chungking。china)發(fā)行的《城墻一角》明信片。重慶城墻大多在民國時期及解放初期折除。從地形看應(yīng)是老江北城城墻。 </h3> <h3>晚清法國人發(fā)行的新重慶南岸“大法國水師兵營”明信片。</h3> <h3>晚清法國人發(fā)行的“大法國水師兵營”明信片。</h3> <h3>民國時期商務(wù)印書館發(fā)行的"重慶覺林寺"明信片。</h3><h3>報恩塔位于重慶南岸區(qū)的下浩覺林寺,報恩塔為紅色七層磚石塔。據(jù)《巴縣志》記載,覺林寺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年1162年),明末清初毀于兵亂。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僧雪恨重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僧月江擴建山門、蓮池、亭子、橋梁和石塔。門額書"報恩塔"三字,兩旁柱刻"因傳心法分三教,為建浮屠報四恩"對聯(lián),背書"佛光普照"。</h3><h3>據(jù)傳報恩塔為清代月江和尚所建。月江和尚俗姓王,浙江錢塘人,祖父曾任湖南永州司馬,父親調(diào)任四川資州,路過重慶時,寄居在覺林寺,祖母病故,葬于寺側(cè),他的父親讓他在寺中出家,并為祖母守墓。為報答親恩,他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七百兩銀子,修建一座報恩塔。人們?yōu)樵陆瓰閳笥H恩的行為所感動,紛紛解囊出力相助,終于建成了報恩塔。覺林寺今已不復(fù)存在,只留下一個地名;但報恩塔依然"巍然七級入云間"。</h3><h3>報恩塔現(xiàn)為南岸區(qū)文物管理所辦公所在地。1992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直轄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h3> <h3>民國時期商務(wù)印書館發(fā)行的"重慶夫子池文廟"明信片。</h3><h3>今大同路口原有建于宋紹興年間的重慶府文廟,廟里供奉的是孔老夫子,臨廟的泮池故得名夫子池。夫子池"周二百七十三公尺,寬八十二公尺,深一公尺七",是府文廟的泮池,也是善男信女的放生池,池中所放多為龜鰲之類的長壽靈物。</h3><h3>辛亥之后,府文廟里辦起了巴縣教育局,1914年,四川省第二女子師范學(xué)校創(chuàng)建于此。1935年,廟里又辦起了巴縣縣立中興小學(xué)。府文廟舊稱學(xué)宮,學(xué)宮里興辦學(xué)校,臨廟的泮池也于1931年經(jīng)重慶市政府出面填平改建成了體育場。</h3><h3>抗戰(zhàn)時期,夫子池成為重慶各界舉行集會的重要場所,新生活運動總會設(shè)于此,教育部主辦的重慶首次室內(nèi)音樂會在這里隆重推出。從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始,夫子池舊址上先后辦起了役園曲藝場、合眾夜花園舞廳、更生大戲院,夫子池儼然成了五方雜處之娛樂場所。</h3><h3>重慶解放后,府文廟里辦起了市二十九中。夫子池故地先后為大眾游藝園、群眾川劇團、大眾劇場、越劇團等團體駐地。</h3><h3>歷經(jīng)八百年滄桑,夫子池早無跡可尋了。其地,今為高樓大廈所取代了。</h3> <h3>清末民初國外發(fā)行明信片——重慶龍門浩 </h3><h3>長江南濱近岸水域,舊有百余米條形石梁,石梁與主流相阻隔,梁外波濤洶涌,梁內(nèi)浪靜水平,形成港灣。重慶人舊時稱小港為浩。在石梁中部,有一斷缺處,洞開如門,可通舟楫。南宋紹興年間,地方官府在其上刻有"龍門"二字,因此,這一帶就被稱為龍門浩了。</h3><h3> 龍門浩在清末民初,稱龍門場,是巴縣管轄的一個鄉(xiāng)土小集市,從江岸沿坡上行,有一條小街,是城區(qū)居民渡江上真武山、老君洞寺廟、道觀,燒香拜佛和客商往來川黔古道的一條路。富人上行,多有乘坐"滑竿"或騎馬,穿街而過。直到上世紀(jì)50年代中期,開始拆除改修臨街陳舊的鋪面,擴寬了街道,機動車輛通行無阻,市容街貌煥然一新,因此改名為"上新街"。</h3><h3> 龍門浩月是著名的巴渝12景之一,岸邊曾立"龍門浩月"石碑一塊,"文革"中被毀。</h3> <h3>民國初年日本發(fā)行的"朝天門碼頭"明信片。</h3> <h3>1912年上海商務(wù)版“辛亥革命”明信片——重慶軍政府。</h3> <h3>抗戰(zhàn)勝利紀(jì)念之民國政府明信片</h3><h3>國民政府舊址位于渝中區(qū)人民路232號,原市人大辦公樓。八年抗戰(zhàn)中,它曾是國民政府辦公所在地。 "1937年11月9日,重慶市政府工務(wù)科奉命將學(xué)田灣重慶高級職業(yè)中學(xué)改建為國民政府辦公大樓,3天之后,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行抵達重慶。12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在此辦公。" 原國民政府大樓主樓為中國古典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高敞的門前飾有碑亭墩柱二個。大樓建于高大的石臺基上,形體莊重壯觀。大門共分三道,中間一道比側(cè)邊略高,頗為巍峨。就是這座已看不太清的老建筑,當(dāng)年,《華西日報》曾以"其一步一升的路梯,恰似象征著新中國未來的大路"一句來形容它的威嚴(yán)壯觀。 1979年,國民政府舊址主樓拆除,改建為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大樓,遺址內(nèi)僅有兩棟一樓一底的磚木結(jié)構(gòu)樓房被原樣保留下來。 1997年 重慶直轄後,改建為三峽博物館。<br></h3> <h3>1945年印制的重慶名勝-復(fù)興關(guān)(佛圖關(guān))明信片。</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下面兩組圖片皆源自美國約克大學(xué)圖書館網(wǎng)站:</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照片攝于1938年。那時候,除了有法國水師駐扎在長江南岸,朝天門水域還常見美、英、德的炮艦游弋。圖為美國Luron號炮艦(左上)、德國沃特蘭特號炮艦(左下)和英國Falcon號炮艦(右)。</h3> <h3>法國水兵當(dāng)年騎馬進出“大法國水師兵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