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那些年走過的歲月

老陳(7323886)

<h1> 歲月的印痕</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歲月悠悠,時光荏苒,不經(jīng)然間,65年的歲月就這樣悄悄的走完,回想往事,感慨萬千,那些走過的歲月經(jīng)常會在夢里相見。</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雖然,此生一事無成,多有磨難,但也瀟灑地走進了暮色的年華!</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雖然,白發(fā)、皺紋不可避免的留在了眉宇之間,但也感到青春的活力沒有走完,時常會涌現(xiàn)出過往的豪邁,向往那坎坷的、平凡的、青春的、用激情燃燒的歲月!</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雖然,偶爾有些失落、凄涼的感覺也時有滑過心間,但骨子里長久以來的孤傲,卻也揮之不去,??M繞在心間,激力著我向人生的歲月繼續(xù)奮進!</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是的,65年的歲月,在人生的歷程里已過去大半,逝去的歲月已無法再復返,祝愿所有同時代的人,過好今后的每一天。</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老照片是歲月遺留的信物,老照片是時空隧道的光影,老照片是打開記憶的閘門,它讓人回憶起塵封的往事,我不想遺忘,更不想主動的遺忘,我選擇了記錄,于是我整理了留存幾十年的老照片,翻拍在手機上,上傳到網(wǎng)絡(luò)的空間,讓它來記錄那些年走過的歲月!</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題記</span></h1><h1><br></h1> <h1>一、兒時的記憶,少年的時光</h1><h1>根據(jù)戶口的記載,我于1954年4月15日出生于重慶市市中區(qū)北象街,對那里的事情已沒有記憶了,能夠記起來的時候,我們家已搬到市中區(qū)李子壩,但對童年已沒有太多的記憶,只依稀記得一些小事,印象深刻的是,大約在我四歲的時候回過一次老家,四川省西充縣,在爺爺家的院子里,有一處竹林,一只“抱雞婆”被栓在竹子上,不讓它去孵小雞,它那著急地掙扎和無奈的表情,卻深深的記在我心間,幾十年過去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對這件事無法忘懷!</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這時我們家隨著我父親工作的廠子搬遷,來到江北區(qū)石門新石村居住,我與許多同時代的孩童一樣,背著書包,被媽媽送到了學校,就讀于重慶市江北區(qū)石門小學。那時正是“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吃飽飯都成問題,家庭對孩子的學習和培養(yǎng),基本上沒什么概念,我記得的是,當時我父親在廠子里食堂工作,有時候半夜將我們子妹叫醒,一人拿上一個饅頭,睡得迷迷糊糊的就開始吃,那個時候能吃上一頓飽飯都是幸福的,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小學歷程。雖然這段時期,基本生活艱澀,我們還是在學校里安安穩(wěn)穩(wěn)地度過了四年“美好的時光”,接受了最基本的小學教育。</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5年,進入小學五年級學習,正當我對未來充滿憧憬、充滿希望的時候,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校停課了,叫什么“停課鬧革命”,學生只做了一些“批斗”、上街游行、貼標語、撒傳單的事情,緊接著大規(guī)模的“派性斗爭”、“武斗”開始了,社會很混亂,當時我們這屆學生年齡小,還沒有資格參與“文化大革命”所謂的“革命斗爭”只有無奈的呆在家里,度過了三年多無聊的時光,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時段、最需要學習的時光,荒廢在這“階級斗爭”的年代,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span></h1> <h1>二、豆蔻的年華,初中的記憶</h1><h1>1969年9月,文革進入后期,這時候提出了“復課鬧革命”,在家滯留的小學66、67、68級畢業(yè)學生,統(tǒng)一進入初中,史稱“新三屆”,就這樣,我們這一代人走進了初中的學堂,時年14一15歲,超過16歲的作“超齡生”對待,不進入初中學習,由街道分配工作。</h1><h1>我們就讀的學校叫“石門民中”,分的班級叫“一連三排”,帶有很強的時代印痕,我們?nèi)雽W的時候教學條件很差,教室很破爛,課桌也沒有,每天自已拿一個小板凳上學,幾個月后才有了課桌,能夠正正規(guī)規(guī)的坐著聽課了,緊接著學校蓋了教學樓,我們可以在條件較好的教室里上課了,回想起來,當時的感受是美好的。</h1><h1>那個年代我們學的課程有語文、數(shù)學、政治、英語、工業(yè)基礎(chǔ)、農(nóng)業(yè)基礎(chǔ),后面兩門課程,可能只有我們那個年代才有,爾后的學校課程再沒有這樣兩門課程了,應(yīng)該叫物理、化學吧?社會活動主要參加軍訓、學工、學農(nóng),現(xiàn)在的學校只有軍訓這一項了,學工、學農(nóng)早就沒有了,已載入史冊,可能除了我們這一代經(jīng)歷者,已無人知曉了!共和國的教育史上能記載嗎?沒有了解過,我想這么小的事情,是不可能有記載的?</h1><h1>我在初中學習,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到“紅巖村”參觀后,老師要求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我也按要求寫了,椐老師說寫得很好,還拿到全排宣讀,這是我上初中得到的最高“獎勵”。學了英語這門課,到離開學校幾十年里,只記得“毛主席萬歲”這句詞,其余的全無記憶了,我不知道為什么?大慨這也是時代的印記吧!</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這一屆初中生,學制兩年,可是到了畢業(yè)的時候卻沒有畢業(yè)證書的,這也可能是共和國教育史上唯一的一屆沒有畢業(yè)證書的初中畢業(yè)生吧,何況我們“支邊”的還沒有修完兩年制初中學業(yè),以至于十幾年后在企業(yè)工作了,還必須參加“雙補”文化課,才讓過關(guān),想起來,真是造化弄人啊!</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4月,離初中畢業(yè)還差幾個月,這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一師一團(其所在地是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縣)來學校招收“兵團戰(zhàn)士”到西雙版納種橡膠,其實這也是上山下鄉(xiāng)的一種形式,但在當時,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這塊牌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感到成為一名“兵團戰(zhàn)土”是無上光榮的,而且招收條件十分苛刻,與參軍的條件差不多,加上這之前,我看了一本小說《邊疆曉歌》,描寫的是,50年代末,昆明青年墾荒隊到西雙版納,開荒種橡膠的故事,這本小說深深地打動了我,向往那充滿神秘而美麗的西雙版納,于是,我決定報名申請去云南,但父親堅決不同意我去,家里面只有一個兒子,不愿意我走這么遠,并不拿出戶口簿,讓我報不了名,我在無奈的情況下求助陳建國老師,是他出面作通了父親的工作,我才報了名,寫了申請書,最后得到批準,就此中斷了初中學業(yè),著手準備去云南了。</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本書《邊疆曉歌》,在我人生歷程,面對第一次選擇的時候,它幫助我選擇了我人生中第一個去努力、去奮斗的地方,至于去了以后,那里會是什么樣子,生活會怎樣過,完全沒有去考慮過,只憑著當時自已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認知,選擇了去邊疆,去西雙版納當一名“兵團戰(zhàn)士”種橡膠。當然在當時那種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下,我們又能有多少選擇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張照片拍攝于1971年4月9日,是石門中學一連三排送別云南支邊同學時的合影,大部份同學都參加了,可權(quán)當初中“畢業(yè)照”吧!感謝蹇守賢、陳建國老師,讓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建國老師當年的照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蹇守賢老師當年照片</span></h1> <h1>這張照片應(yīng)該拍攝于1971年7月,是石門民中1971年度“五好學生”合影,本來我也應(yīng)該在其中,由于支邊赴云南去了,也就無法參加合影了,但學校后來把“五好學生”證書寄給我了的。</h1><h1>照片拍攝的背景就是學校的教學樓,墻上還掛著學校的招牌“重慶市江北區(qū)石門民中革命委員會”強烈地張顯著那個時代的印痕。</h1> <h1>石門中學紅衛(wèi)兵“執(zhí)勤隊”軍訓北泉合影,按當時的狀況分析,這張照片應(yīng)該是1970年10月左右拍攝的,那時候?qū)W校還沒有恢復共青團組織,只有“紅衛(wèi)兵”,所謂“執(zhí)勤隊”就紅衛(wèi)兵中的核心隊伍,協(xié)助學校做一些學生管理工作。</h1> <h1>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沒有被記錄下來,分折下來應(yīng)該是在60年代末,左邊的叫鄧其偉,右邊是本人,從小一起長大,上小學時是鄰居,其偉比我高一年級,歲數(shù)長我九個月,讀初中時是一個班的同學,學校的先進隊伍里都有我們的身影,初中快畢業(yè)時我們倆同時選擇了去云南邊疆,在一個連隊、在一個農(nóng)場、在西雙版納工作了八年,知青大返城時又一起回到了家鄉(xiāng)重慶,風風雨雨60幾年過去了,我們兄弟感情依然濃情深厚,清純自然,保存著那份“衩衩褲朋友”的純真。</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門中學紅衛(wèi)兵執(zhí)勤隊軍訓北泉時,我和其偉留下了這張帶有兒時夢想的照片,算起來應(yīng)該快50年了。</span></h1> <h1>這組照片是初中同學,1971年支邊送別時,留下的身影。</h1><h1> 同學情</h1><h1>風,吹起了臉上的皺紋</h1><h1>但吹不走歲月的記憶</h1><h1>雨,沖走了歷史腳印</h1><h1>但沖不掉青春的印痕</h1><h1>我們這一輩</h1><h1>忘記了生活中的很多瑣事</h1><h1>記不清人生中的許多鏡頭</h1><h1>唯有,共同學習的日子</h1><h1>歷歷在目</h1><h1>更有,同窗同學的情義</h1><h1>是不會忘記</h1> <h1>三、永遠難忘八年的支邊生涯</h1><h1>1971年4月22日,我和35名同學及重慶市江北區(qū)各個學校的上千名支邊知青一道,登上了南去的列車,向云南邊疆進發(fā),經(jīng)過八天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向往已久的“西雙版納”,這塊神秘的紅土地,汽車停在團部(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一師一團)大門口的公路上,等待分配具體單位,公路兩旁的鳳凰花開得特別漂亮,一眼望去,一遍通紅,感到十分振奮!</h1><h1>我同20名同學分到二營八連,先到營部短暫體息后,八連來了一位黃排長用牛車把我們接回了八連,到連隊時沒有想象中的歡迎儀式,連好奇來觀看的人都沒有,我們看到的是,連隊處在一個山谷中,有一條小河溝從連隊穿過,四周有幾幢茅草屋,最好的房子是“草頂土墻”,看到連隊這樣的狀態(tài),一種莫名的惆悵涌上心頭,原來對“兵團戰(zhàn)士”的美好期盼徹底打破了,沒有整齊的營房,沒有綠軍裝,沒有鋼槍,沒有火熱的軍營生活,看到的是穿著各色衣服,手拿鋤頭的人群,跟農(nóng)民沒有什么區(qū)別,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強烈地刺激著我們,但木已成舟,毫無辦法,只有默默的接受吧!</h1><h1>艱苦的生活開始了,八連是新建連隊,剛開始種橡膠樹,主要工作就是開荒、砍壩、挖梯田、種橡膠、種玉米、種花生,勞動強度大,而且物質(zhì)生活十分艱苦,缺菜少油,幾個月吃一次豬肉,國家只供應(yīng)大米,其余的都要連隊自行解決,再加上那個年代的政治背景,基本生活的物質(zhì)條件是無法保證的,一年復一年,反復地運行著。</h1><h1>我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存了6年多,連隊所有的工作都干過,包括喂豬、煮飯、種菜、種花生、種包谷,開荒砍壩、挖梯田(橡膠種植帶)、種橡膠、育膠苗、當生產(chǎn)班長。這6年辛勞的付出,還是得到認可,這期間我入了黨,多次被評為營團兩級的先進代表,還出席景洪農(nóng)場知青先代會,還多次參加各類學習和培訓,增加了知識,最高興的是1977年我被借調(diào)到西雙版納州公安局工作。這是改變我人生最重要的機遇和拐點。</h1> <h1>這是我初到八連時,在連隊球場、橡膠樹苗圃、連隊小河邊、連隊小河瀑布拍的照片,距今已有48年了,在小河瀑布與我照相的那位老兄,現(xiàn)在我也想不起是誰了,在戰(zhàn)友微信群問了一下,也無人認出來,這就成了永遠揭不開的密。</h1> <h1>這幅畫是我1971年支邊時的連隊,我們?nèi)サ臅r候叫“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一師一團二營八連”,1974年兵團改制為國營農(nóng)場,叫“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八隊”,隸屬于云南省農(nóng)墾總局西雙版納分局管理。</h1><h1>這幅畫取名為“歲月記憶”,是我同到兵團的知青戰(zhàn)友,女畫家王之銀畫的,她憑著自已對連隊的記憶和深邃的感情,畫了這幅近50年前八連的面貌。表達了她對那片紅土地深深的眷戀之情!</h1><h1> 歲月記憶</h1><p class="ql-block">(畫面題詞)文/王之銀</p><h1>紅旗漫卷赴南關(guān),清溪環(huán)繞云盤間。</h1><h1>魂牽夢繞望邊邑,風華依舊仍未閑。</h1><p class="ql-block"><br></p> <h1>這就是畫“歲月記憶”的作者王之銀,左面是她在云南兵團時拍的照片,右邊是她的近照,照片的背景是她的獲獎作品國畫《冬雪》,兩張照片相距近50年。</h1><h1>她是我一個學校的同學,支邊時又是一個連隊的戰(zhàn)友,她也在兵團、農(nóng)場度過了八年艱難的時光,返城后在重慶電瓷廠,重慶搪瓷廠工作至退休。</h1><h1>退休后上了老年大學,學繪畫,幾年下來小有成就,她的國畫多次參加畫展得獎。</h1> <h1>照片上這位叫李莉,50年前也是支邊到云南西雙版納的北京知青,開始在西雙版納州猛??h的“水利兵團”修水庫,1975年水利兵團解體,她被分配到我們八隊,在連隊時經(jīng)常在一起聊天,有時也湊在一起煮飯吃,嘗一下她們北方人煮面塊的味道。半年過后她辦病退回了北京,我送她到景洪汽車站,臨上車時也沒敢久留,她說怕流淚讓我們看見,就這樣我對她的映像就定格在那離別的瞬間!</h1><h1>在離開云南回到重慶的幾十年間,根本沒有條件和機會去遇見,也沒有想過能夠遇見,這種奇跡會出現(xiàn)嗎?</h1><h1>沒想到,時間到了2014年,京、滬、渝、滇四地知青戰(zhàn)友通過各種渠道聯(lián)系上了,并建立了戰(zhàn)友微信群,大約是5月份的一個晚上我在微信上瞬天時,遇見了重慶戰(zhàn)友侯庭玉,在瞬天中,她突然問我認識北京知青李莉否?你說奇怪不,這幾天由于看到建立了微信,很多知青戰(zhàn)友都恢復了聯(lián)系,我也想起了李莉,想通過微信找到她。侯庭玉的信息讓我感到很興奮、很驚奇,有點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了,侯庭玉立即聯(lián)系了李莉,并把我和李莉的電話互傳,很快,二十分鐘內(nèi),我還在考慮什么時候聯(lián)系時,我的電話響了,傳來了那即熟悉又陌生的聲音,就這樣分別了近四十年的戰(zhàn)友在微信的空間里相見了。</h1><h1>爾后我們分別幾次在重慶、北京、版納相見,有一種從知青戰(zhàn)友情到姐弟親情一樣的感覺,使我們的友情,象親情一樣延續(xù)著,雖然相隔很遠,但在網(wǎng)絡(luò)的空間里,我們似乎相隔很近。</h1> <h1>50年前的同學和戰(zhàn)友,在云南邊疆一起度過了8年的艱難歲月,結(jié)下了深厚的戰(zhàn)友情,這些照片是他們當年留下的身影,看到這些,就會想起他們當年奮斗的情景,不能忘記啊!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歲月!</h1> <h1> 戰(zhàn)友情</h1><h1>屯墾戍邊奔南疆,少年壯志種橡膠。</h1><h1>離別邊關(guān)四十載,戰(zhàn)友相逢情滿懷。 </h1><h1>回首往事望邊邑,熱血沃土想當年。</h1><h1>五十年前撒熱血,而今浮現(xiàn)在眼前。</h1> <h1> 版納情</h1><h1>戰(zhàn)友們,還記得嗎?48前年,我們一起踏上了那遙遠而陌生的紅土地――西雙版納,這塊撒下多少農(nóng)墾人鮮血和汗水的熱血沃土!豆蔻年華的我們開始了人生中最艱苦的歲月,一起在這里留下了奮斗的足跡、汗水和青春。我們也在這里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我們苦過、樂過、哭過、笑過,青春和追求,歲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歡樂和眼淚,苦難和艱辛,汗水和鮮血,光榮與夢想伴隨著我們成長,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曾經(jīng)有過的苦難,都化成了笑容和淚水,融匯在那――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和橡膠樹的林海之中!</h1><h1><br></h1> <h1>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八隊出席分場先代會代表合影。</h1><h1>前排:鄒瑞蓮、李秀蕓(上海知青)、李秀光、周梅秀、文秀英、黃排長女兒</h1><h1>后排:劉厚祿、陳開全(重慶知青) 尹安保、陸中信、康錫明(上海知青)、蕭方田</h1> <h1>這是我2017年回到“八連”拍的橡膠林照片,我們用青春和熱血種植了這片橡膠樹,如今已枝繁葉茂,郁郁蔥蔥,長大成林了!</h1> <h1>這是“八連”的小河,它還跟幾十年前一樣,川流不息,不知疲倦,繼續(xù)流向遠方,這是知青們不變的記憶,在這里知青們留下了許多歡樂的笑聲和艱辛的淚水。</h1> <h1>這就是知青們當年在連隊勞動的真實寫照,我們在農(nóng)場的每一天,就是這樣過來的,特別是“挖梯田”那一張,我的感受太深刻了,這種場景我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揮舞著鋤頭,使勁地挖向地面,要挖出一個個種植橡膠樹的梯田和穴坑。</h1> <h1>急切期盼,探親回家,在兵團工作快兩年的時候,每個知青都希望盡快得到批準“探親假”回家看望父母,我在73年大約4月份時回到了家鄉(xiāng)探親。</h1><h1>上面那組照片,就是73年探親時,相約老師同學在重慶鵝嶺公園游玩時拍的照片。</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組照片應(yīng)該拍攝于1975年,戰(zhàn)友、同學回到家鄉(xiāng)喜相逢,大家在一起留下了難忘的身影,看著照片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span></h1> <h1>四、公安工作,人生經(jīng)歷中最重要的拐點。</h1><h1>1977年8月我由農(nóng)場借調(diào)到西雙版納州公安局預審科工作,對我來說,這是一項陌生的工作,對文化程度要求很高,其工作內(nèi)容是:對州屬各縣報來的各類案件進審核,并提出審核處理意見,如有重要異議,還要下到縣公安局進行調(diào)查審理;對州直屬管轄的案件進行預審,寫調(diào)查報告,批捕報告,預審結(jié)案報告,對批捕的人犯進行抓捕,審訊犯人時作審訊筆錄等工作,當時檢察院還沒有恢復工作,其工作職能也由公安局預審科代理,這一切對我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我在學校學到的那點知識和這幾年在農(nóng)場實踐獲得的能力,要勝任此項工作是非常困難的,面對這一切,我只有努力地學習,盡快熟悉業(yè)務(wù),還好,雖然書讀得少了點,頭腦還不算太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總算能勝任工作了,而且得心應(yīng)手,得到上下的好評。</h1><h1>我在州公安局工作到78年底的時候,州委組織部下達了調(diào)令,正式調(diào)我到州公安局工作,就在這個時候,我又面臨著人生中又一次重大選擇,知青大返城開始了,農(nóng)場敞開大門,只要愿意走的全部開綠燈,一時間農(nóng)場所有的知青(扱個別的除外)都辦手續(xù)回城,當時我也沒有考慮太多,也無法考慮太多,放棄了在公安局的工作,隨著知青返城的大潮回到了重慶。</h1> <h1>這組照片拍攝于1978年底,照片上都是西雙版納州公安局預審科的戰(zhàn)友,79年分別后,現(xiàn)在都失去了聯(lián)系,也不知道他們現(xiàn)在可安好!看到這些照片就會想起,我們在州公安局工作的日日夜夜,那些工作的場景,就象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重現(xiàn)。</h1> <h1>五、滿懷希望,回歸故里</h1><h1>1979年1月我和許多支邊知青一樣,離開了為之流血流汗、奮斗了8年的西雙版納,回到了重慶,進了我父親工作過的“重慶電線廠”工作。</h1><h1>一切又回到了園周的始點,生活又重新開始了,激情過后全都歸于平靜,我又站在了人生新的起跑線上,向未來的人生之路沖刺!</h1> <h1>這是我回到電線廠第一個工作的地方,“重慶電線廠型線車間模具組”,這張照片是模具組全體同事,前排左三是我的師傅,后排右三就是本人。</h1><h1>我在這里工作了不到一年,我學會了銅排扁錢(電線產(chǎn)品)全套“扁?!敝谱骷夹g(shù),包括配模工藝及各類加工模具的設(shè)備操作,應(yīng)知應(yīng)會考試達到四級技術(shù)工人標準。</h1><h1>在此期間我到廠保衛(wèi)科工作幾個月,配合法院對文革時期的冤假錯案進行復查平反。我廠有一個68年進廠的學工,晚上在單身宿舍,因拉肚子,來不贏上廁所,誤將大便,拉到主席畫象上,被打成反革命,判了刑,按當時的政策,屬于被復查糾正的范圍,我配合重慶江北區(qū)法院刑事審判庭,對該案進行復查審理,結(jié)果是平反回原單位工作。這位工人回廠后,回到“型線車間”工作,后來我任型線車間支部書時,他還擔任了班長。</h1> <h1>模具組工作時,拍的工作照,這是檢驗“拼合模”的質(zhì)量</h1> <h1>這是我參加工廠武裝民兵訓練時的合影,三排左一是本人,我在其中也算是一個“老兵”了,不僅年齡在里邊最大,時年26歲,資歷最老,參加工作已10年了,槍也打得準,沖鋒槍實彈考核,成績優(yōu)秀。</h1> <h1>1982年“七一”,重慶電線廠型線車間黨支部全體黨員合影。</h1> <h1>1982年全國打擊經(jīng)濟犯罪運動開始,這時我調(diào)入廠紀委工作,參與打擊經(jīng)濟犯罪運動,這張照片就是廠“經(jīng)打辦”全體工作人員合影,這也是對當時工作的一個記錄。</h1> <h1>1983年經(jīng)濟體改革開始,我廠與重慶另外幾家電線廠聯(lián)合,組建了重慶電線總廠,這張照片是總廠第二期黨員培訓合影,我也參加了這期的學習,第三排左四就是本人,那時應(yīng)該在紀委工作。</h1> <h1>1984年5月,我被任命為型線車間黨支部書記。這張照片是我車間辦公室全體人員合影。</h1> <h1>1985年春節(jié)前夕,廠里舉辦燈展,我與我的搭當車間主任王光孝,一起掛車間制作的燈籠,這是當時拍攝的照片,也算在企業(yè)工作的一道風景吧!</h1> <h1>六、少年的夢想也成真</h1><h1>1985年我參加了四川省成人高考,被重慶師范學院中文系紀檢班錄取,(紀檢班是重慶市紀委在重慶師范學院中文系開辦的紀檢干部培訓班)紀檢班學制兩年,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另根據(jù)紀檢班的特點,開設(shè)“紀檢概論”專業(yè)課。</h1><h1>走進大學的學堂,是我少年的夢想,可惜我生不逢時,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小學沒有畢業(yè)、初中沒有畢業(yè)就去到了邊疆,當了一名兵團、農(nóng)場知青,在共和國的教育史上,我們是唯一的一屆沒有任何學歷證書的知青,現(xiàn)在已超過三十而立的我,卻有了機會到大學去學習,雖然有些晚了,但我還是感到很興奮!終于我可以拿到一個學歷證書了。</h1><h1>在大學的兩年學習中,我們班108人,有的歲數(shù)比我還要大,所以我們的學習異常辛苦,付出了比常規(guī)大學生更多的努力和勤奮,到畢業(yè)的時候順利的拿到了畢業(yè)證書。</h1> <h1>這是我的重慶師范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證書,拿到現(xiàn)在,它根本就是微不足道,可是對我來說,這是我一生中,最滿意的事,它不僅僅是一紙文憑,而是滿足了我人生中欠缺的夢想!</h1> <h1>這是我在重慶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時的學習成績單,現(xiàn)在我從我的擋案里找到了它,讓我回想起在重師讀書的朝朝暮暮,和同學們在學校操場邊讀書備考的身影也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久久揮之不去,這也是我人生中難忘的一段經(jīng)歷吧!</h1> <h1>這是1987年畢業(yè)前到西安畢業(yè)實習時拍攝的照片,我遙望著天空,深邃的眼神,我在想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想這可能是我人生經(jīng)歷中最美好的瞬間!</h1> <h1>這組照片是畢業(yè)前在重師校園里拍攝的,照片里都是重慶市機械局下屬各企業(yè)來重師學習的同學,快畢業(yè)了,在校園里照相留念,以此來作為道別,相互祝愿!</h1> <h1>這是西安畢業(yè)實習,游西岳華山時拍攝的照片。</h1> <h1>西安畢業(yè)實習時與同學拍攝的照片</h1> <h1>重慶師范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紀檢班畢業(yè)合影</h1> <h1>1995年5月“紀檢班”同學參加重慶師范學院校慶時合影</h1> <h1>七、學成回廠</h1><h1>1987年7月我完成學業(yè)回到重慶電線總廠,我被分配到廠紀委工作,我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近3年,總的感覺就是平淡、乏味,按部就班,沒有太多的事可干,不具有挑戰(zhàn)性,在基層搞紀檢監(jiān)察工作,最不好的是還要背上“整人”的罵名,可以說這3年我是在非常郁悶中度過的。</h1> <h1>這是在紀委工作那個時段的工作照</h1> <h1>與我廠黨委書記唐明華,在辦公室合影,也應(yīng)該拍攝于在紀委工作那個時段。</h1> <h1>1988年度重慶電線總廠機關(guān)“職工代表小組”合影,我也是職工代表,照片中第二排左二就是本人。</h1> <h1>1988年重慶電線總廠首屆政研會代表合影,我也是總廠政研會成員,照片中,第三排右二是本人。</h1> <h1>1989年7月我和宣傳科長鄭光奇赴沈陽電纜廠參加“全國電線電纜行業(yè)政研會”,這是在會議現(xiàn)場沈纜廠招待所,全體代表的合影。</h1> <h1>到沈纜廠開全國行業(yè)政研會,火車路過北戴河,我們下車到海邊去玩了一下午,再乘晚上的火車到北京,我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心情特別振奮,不會游泳的我,也下到海里去感受大海的波浪,站在海邊接受風浪的沖擊,幾十年過去了,現(xiàn)在想起來都還記憶猶新。</h1> <h1>這是在沈陽開會期間,主辦方組織會議代表到“遷山”、“沈陽故宮”等地游玩時拍的照片。</h1> <h1>這是在沈陽開完“政研會”回到北京后,在等火車票期間,在北京各個風景點拍的照片,這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對北京的一切都很新鮮,特別是到了天安門廣場、人民大禮堂、天安門城樓、故宮等地方時,心情是啥滋味,現(xiàn)在也想不起來了!反正不比尋常。</h1> <h1>1989年底重慶電線總廠黨委第一屆黨代會召開,這是在黨代會現(xiàn)場拍攝的照片。</h1> <h1>八、人生經(jīng)歷中的又一次轉(zhuǎn)折</h1><h1>1990年我放棄了有多年工作經(jīng)驗,有牢固人脈根基的企業(yè)政工干部工作,申請來到了我們廠與重慶江北縣鴛鴦鄉(xiāng)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三環(huán)有色金廠工作,從籌建工作開始到建成投產(chǎn)全部過程我都參與了,企業(yè)建成后,我作為一般管理人員負責供應(yīng)工作。就這樣我從企業(yè)政工干部開始向企業(yè)管理工作轉(zhuǎn)型,成為我從事企業(yè)經(jīng)濟管理工作的起點。</h1><h1>上面這張照片拍攝于1992年12月30日,我從貴州遵義運送銅材回重慶,路過婁山關(guān),冒著風雪,找來照相的,留下了這張照片。</h1> <h1>九、下派基層到鄉(xiāng)鎮(zhèn)</h1><h1>1991年7月,正當我準備好好在企業(yè)從頭干起,學好、干好企業(yè)管理工作的時候,重慶市委從各大企業(yè)抽調(diào)一批干部到各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作為科技副鄉(xiāng)長下基層鍛煉,支援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我也作為選派干部,來到重慶市江北縣鴛鴦鄉(xiāng)掛職鍛煉,巧合的是我被縣人事局任命為三環(huán)有色金屬廠廠長助理,又回到了三環(huán)廠,分管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工作。通過在這里的工作和學習,自己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但企業(yè)沒有很好的發(fā)展,前途堪憂!</h1><h1>上面這張照片就是離開鴛鴦鄉(xiāng)時,鄉(xiāng)黨委和政府的主要干部和下派干部合影,第一排右一就是本人。</h1> <h1>十、“渝北”敗走麥城</h1><h1>1993年7月,下派鍛煉結(jié)束,但對我來說沒有什么變化,只是完善結(jié)束下派干部的手續(xù)和過程,工作還是原地未動,繼續(xù)在三環(huán)廠干原來的工作,但這個時候三環(huán)廠已是舉步維艱,困難重重,企業(yè)處于基本停產(chǎn)狀態(tài)。</h1><h1>就是在這種情況下,1994年初我出任三環(huán)有色金屬廠廠長,在任職期間,我拼命的工作,想把企業(yè)帶出困境,但是一切努力都是無效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企業(yè)的主要原料供應(yīng)渠道無法解決,不能滿足生產(chǎn)需要,形不成規(guī)模生產(chǎn),原材料成本高達85%以上,最終企業(yè)消失在商品經(jīng)濟規(guī)律法則之中。</h1><h1>上面這張照片應(yīng)該拍攝于1995年,當時由于江北縣改為渝北區(qū),江北縣三環(huán)有色金屬廠改名為渝北冶煉廠,這張照片的背景就是廠區(qū)。</h1> <h1>這張照片是1995年11月拍攝于山西沁水縣中心大街上,背景一片白雪茫茫,我坐在雪地上感受著1995年山西沁水的第一場雪。</h1><h1>為了解決“渝北冶練廠”的原料問題,我來到山西沁水縣,這里是山西中條山銅礦區(qū),有“初銅”資源,如果能搞到就徹底解決我廠供應(yīng)渠道,我廠就能生存發(fā)展,為了它我?guī)讉€月沒有回家,連我父親過逝我都無法知道,沒能為他老人家送終,成為我終身的遺憾!我前后在沁水縣搞了一年多,也沒有實現(xiàn)我在沁水建立“初銅基地”的愿望,這也是我“兵敗渝北”的主要原因之一。</h1> <h1>十一、景洪農(nóng)場慰問團來渝</h1><h1>1995年夏,景洪農(nóng)場慰問團來到重慶慰問當年在農(nóng)場工作過的知青,我參與了接待工作,很多知青都聞訊敢來,場面很熱鬧,會場設(shè)在重慶蘭箭賓館。</h1><h1>上面這張照片,應(yīng)該拍攝于“大會”當天,是二分場部分知青與慰問團成員合影。</h1> <h1>這張照片是我陪同景洪農(nóng)場慰問團到烈士墓參觀,與農(nóng)場黨委張書記、八分場知青鐘光群合影。</h1> <h1>十二、參加景洪農(nóng)場成立四十周年場慶</h1><h1>1996年5月我應(yīng)邀參加了景洪農(nóng)場四十周年場慶活動,回到離別了17年的西雙版納,見到了一些北京、上海的知青戰(zhàn)友,回到了二分場,回到了八隊,見到了當年一起工作的湖南、云南老工人,還有留場知青,心情是很激動的,也為農(nóng)場的一些變化感到高興,但是當年的心思在事業(yè)工作上,沒有象現(xiàn)在這樣,去細細地品味那段歲月和感情,留下了許多遺憾!</h1><h1>這次場慶活動回渝后,我作為二分場重慶知青的唯一代表,由于主觀和客觀上的一些原因,沒有為二分場的重慶知青一個交待,就讓參加“場慶”這件事悄無聲息的過去了,雖然這件事過去很久了,二分場的知青戰(zhàn)友也沒有過多的指責,但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感到很內(nèi)疚,借此機會向二分場的知青戰(zhàn)友致歉!</h1> <h1>這組照片是96年回版納時拍的,那時的“西雙版納”比我們當知青時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景洪街上除了當年的百貨大樓還在外,其余的都改變了。</h1> <h1>這是農(nóng)場組織來參加場慶活動的知青代表,到緬甸邊境參觀,與泰國人妖的合照。</h1> <h1>這組照片是與留場重慶知青余長芬夫妻,“老四川”李秀光一起拍的照片,想想這也又過了20多年了!</h1> <h1>十三、闖蕩“江湖”18年</h1><h1>1998年我脫離工作了19年的國營企業(yè),走上了闖蕩“江湖”自某生路的歷程,2002年以前這段時間,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出任重慶兄弟建材公司經(jīng)理,該公司是新建公司,從籌備到建成投產(chǎn),全部是我組織完成的,并承包經(jīng)營兩年,2001年離開;二是和幾個朋友合伙開了一家做“新能源”產(chǎn)品的公司,由于該產(chǎn)品技術(shù)不成熟,無法投入批量生產(chǎn)而失敗告終。</h1><h1>上面這張照片拍攝于2001年4月,是我人生中最低谷的時段。</h1> <h1>我2002年6月到重慶永新齒輪有限公司工作,這是我“闖蕩江湖”的最后一站,我在這家公司工作了14年,我人生中最成熟的一段工作經(jīng)歷是在這里度過的。這張照片拍攝于2006年,是我在永新齒輪工作期間唯一的一張工作照,它記錄了我當時工作情景。此時我已出任該公司“生產(chǎn)副總”一年多了,我在這個崗位上做到2017年4月離開,正式退休回家享受“暮年生活的樂趣”。</h1><h1><br></h1><h1><br></h1> <h1>十五、情系版納,不忘知青戰(zhàn)友情</h1><h1>我們這批同學、戰(zhàn)友從嘉陵江邊最不起眼的幾所中學一起來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一師一團二營,(74年改制為農(nóng)場叫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分布在全營十八個連隊,共112人,我們在那里開荒斬壩、種橡膠、割橡膠;我們在那里一起度過了八年艱苦的歲月;我們在那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跡和人生最美好的年華!返城幾十年來,大家沒有忘記那段同甘共苦的情義,同學情、戰(zhàn)友情一直延續(xù)著!并會永遠地延續(xù)下去。</h1> <h1>2000年6月,留場知青余長芬從云南回到重慶,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部分重慶知青相約南山聚會。</h1> <h1>2001年4月,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重慶知青相聚歌樂山,紀念支邊三十年周年。</h1> <h1> 紀念支邊三十周年</h1><h1>在那遙遠的地方,一副美妙的圖畫,頭頂香蕉,腳踩菠蘿,勾起我們無限的瑕想,囤墾戍邊,保衛(wèi)邊疆,激勵了多少熱血青年。難忘1971年4月22日,重慶火車站那催人淚下的一幕幕場景,鼓樂震天,車輪滾滾,帶著滿身的塵土,我們來到西雙版納。</h1><h1>搭草屋,做竹床,是我們生活的第一課。面對孤燈,形影單吊,遙想家鄉(xiāng),潸然淚下。扎草排,打竹巴,四兩米飯,幾顆鹽巴。這是我們工作、生活的寫照。</h1><h1>難忘那,烈日當空中,我們揮汗開荒,更難忘,景洪街頭,一碗米線,豬肉罐頭和那苦澀的喬麥巴巴。還記得,三忠臺上的第一場暴風雨的洗禮嗎?還記得,上山伐木打造家具,準備安居樂業(yè)的情景嗎?還記得,潑水節(jié)上嬉戲玩水變成落湯雞的樂趣嗎?版納那3000個日日夜夜,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回憶……</h1><h1>回首往事,我們青春無悔,因為我們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融進了這廣袤無垠的茫茫林海之中。</h1> <h1>上面這組照片是當年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八隊“知青八子姊”聚會時的留影,他們在兵團,在農(nóng)場,在西雙版納結(jié)下的兄弟子姊情誼,至今延續(xù)著,下面這首歌詞表達了他們的以往。<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h1><h1> &nbsp;</h1><h1> 橡膠樹的年輪 </h1><h1> 記錄著我們的青春</h1><h1>四十年的往惜</h1><h1>不算太久遠</h1><h1>眨眼之間又回到了從前</h1><h1>橡膠林里飛出青春的歡笑</h1><h1>茶花叢中傳來蜜語甜言</h1><h1>四十年的回憶</h1><h1>依稀看得見</h1><h1>一屏一幕都浮現(xiàn)在眼前</h1><h1>茅草屋中充滿無忌的狂談</h1><h1>咸菜下飯竊語某人好看</h1><h1>啊橡膠樹的年輪</h1><h1>記錄著我們的青春</h1><h1>有苦有樂</h1><h1>有酸有甜</h1><h1>用眼淚伴著磨難</h1><h1>啊橡樹林的綠蔭</h1><h1>見證了我們的初戀</h1><h1>有些苦澀</h1><h1>有些無奈</h1><h1>但在我心中</h1><h1>她永遠那樣香甜</h1> <h1>2011年4月,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重慶知青在歌樂山青草坡聚會,紀念支邊四十周年。這張照片是參會知青集體照。</h1> <h1>2016年4月,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重慶知青在南山聚會,紀念支邊四十五周年。</h1> <h1>2019年4月24日云南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重慶知青紀念友支邊48周年聚會合影</h1> <h1> 我們一起走</h1><h1> 一 紀念支邊48周年</h1><h1>那年我和你一起走,走進這綠洲</h1><h1>西雙版納從此后就在,就在我心頭</h1><h1>我們涉過冰冷的流沙河,走進深山溝</h1><h1>我們走過泥濘的小路,從春走到秋</h1><h1>我們飽嘗過缺肉少油</h1><h1>我們共同飲過回城的美酒</h1><h1>千里萬里我們一起走</h1><h1>如今我們還是手拉手,繼續(xù)往前走</h1><h1>回憶往事艱難的歲月,我們同感受</h1><h1>我們曾用火紅的青春,一路去追求</h1><h1>紅土地上滾燙的熱血,奉獻我所有</h1><h1>雖然經(jīng)過無數(shù)無數(shù)的歲月</h1><h1>幸福的回憶總在總在心頭</h1><h1>干里萬里我們一起走</h1> <h1>十六、我們雖然走出了這片紅土地,但這片紅土地卻永遠走不出我們的心中。</h1><h1>原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有北京、上海、重慶、昆明的知青近千人,50年前我們在那片“紅土地”上一起走過,一起經(jīng)歷了那段難忘的歲月,“1979”大返城時,大家來不及道別,匆匆地離開了這片用青春、用熱血、用淚水澆灌的紅土地,回到各自的家鄉(xiāng),將許多過往的記憶留在了農(nóng)場、留在了西雙版納、留在了橡膠樹的莽莽林海之中。</h1><h1>隨著歲月的逝去,35年過去了,2014年4月下旬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京、滬、渝、滇四地知青大聚會,首次在上海舉行,開始了長達四年的知青大聚會的歷程,這其中經(jīng)歷了2015年10月的重慶大聚會、2016年5月的北京大聚會、2017年10月的昆明大聚會、2017年11月的版納大聚會,這些聚會將大家的“知青情結(jié)”凝固在了那些精彩的瞬間!</h1><h1>上面這張照片是上海大聚會參會知青的合影。</h1> <h1>2014年4月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京、滬、渝、滇四地知青上海大聚會。上面這組照片反應(yīng)了當時的情景。</h1> <h1>2015年10月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京、滬、渝、滇四地知青重慶大聚會。上面這張照片是參會知青合影。</h1> <h1>重慶大聚會,大會現(xiàn)場照片</h1> <h1>重慶大聚會,各地知青相互拍照留念</h1> <h1>2016年5月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京、滬、渝、滇四地知青北京大聚會。上面這張照片是參會知青合影。</h1> <h1>北京大聚會,各地知青在大會現(xiàn)場留影</h1> <h1>2017年10月景洪農(nóng)場二分場京、滬、渝、滇四地知青昆明大聚會。上面這張照片是參會知青集體照。</h1> <h1>昆明大聚會現(xiàn)場留影</h1> <h1>昆明大聚會,游滇池留影</h1> <h1>2017年11月,情系版納,重返故鄉(xiāng)景洪農(nóng)場聚會,這張照片是參會知青與景洪農(nóng)場領(lǐng)導合影。</h1> <h1>景洪農(nóng)場大聚會,大會現(xiàn)場照片。</h1> <h1>景洪農(nóng)場大聚會,“知青情,版納緣”紀念牌揭幕儀式現(xiàn)場照片。</h1><h1><br></h1><h1>“大聚會”的這些精彩瞬間永遠留在了知青們的記憶之中,我相信這一輩子他們都無法忘卻,成了他們永恒的紀念。</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br></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聚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將斷裂了35年的知青情搭起了交流的橋梁,使二分場的知青有了交流的平臺與機會,我們珍惜這份知青戰(zhàn)友情,將“大聚會”的精彩以不同的形式繼續(xù)演繹下去。</span><br></h1> <h1>十七、同學,情未了!</h1><h1>我們這批從“石門河邊”走出來的孩子,曾經(jīng)是小學、初中的同學,他們在那里讀書、工作、成家,現(xiàn)在雖然分散在重慶的各個街區(qū),享受著暮年生活的時光,但“石門河邊的歲月”已深深地印刻在他們心中,同學,情未了!不會寫詩的我,寫下了下面的感受,來表達我對那段同學情,深深地眷戀!</h1><h1> 尋找!石門河邊的歲月</h1><h1>在石門河邊</h1><h1>我走過了青澀的童年</h1><h1>在石門河邊</h1><h1>我留下了少年的夢想</h1><h1>帶著這一切</h1><h1>我去到那遙遠的地方</h1><h1>但兒時的記憶</h1><h1>始終在心中縈繞</h1><h1>多年以后</h1><h1>我在故鄉(xiāng)的泥土中</h1><h1>尋找兒時的知音</h1><h1>我在校園的遺址上</h1><h1>尋找青春的夢想</h1><h1>我在飽經(jīng)滄桑的容顏里</h1><h1>尋找少年的豪情萬丈</h1><h1>可我怎么也找不著</h1><h1>那歲月遺留下來的夢想</h1><h1>兒時的記憶</h1><h1>已成為那遙遠的以往</h1><h1>少年的時光</h1><h1>已刻在無法回轉(zhuǎn)的年輪之上</h1><h1>石門河邊</h1><h1>我還是要去尋找</h1> <h1>2016年12月16日重慶市江北區(qū)石門民中一連三排畢業(yè)45周年同學會,在重慶南岸區(qū)廣福德農(nóng)家樂舉行,上面這張照片是參會同學及老師的合影。</h1><h1> “一連三排”這個帶著“文革”烙印的名字伴隨著全排51個同學己經(jīng)度過了45個春秋,而這所學校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變革,載入了史冊,如今沒有多少人能記住它!但這是我們的母校,當年我們在這所學校接受了最基本的教育,同學帶著這份“知識”去到了農(nóng)村、去到了邊疆、去到了工廠,從此踏進了人生的旅途,不管我們現(xiàn)在發(fā)展得如何,這都對我們走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不會因為它的落后而忘記它,它己深深地印在同學們的腦海里,永運無法忘懷!</h1> <h1>這組照片是聚會時留影,老師和同學已經(jīng)不是45年前的模樣,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他們依然快樂地回味著那段青春的時光!</h1> <h1>2017年3月18日,重慶市江北區(qū)石門小學5.2班畢業(yè)50周年聚會在南山舉行。上面這張照片是參會同學集體照。</h1><h1>這是一張50年后的“畢業(yè)照”,50年前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他們無法修完小學6年的學業(yè),也就成了5.2班,當時也無法留下一張畢業(yè)照,這成了我們那一代人終身的遺憾!這張“畢業(yè)照”已無法聚齊當年的同學,也同樣,永遠成為了遺憾!</h1> <h1>上面這組照片是同學們大會發(fā)言的情景,大家都在回味……石門河邊的歲月!會后彭久全同學編寫了下面這首歌詞,真情地反應(yīng)了久全同學對那段同學情,深刻的懷念!</h1><h1> 石門河邊走</h1><h1>沿著石門河邊走</h1><h1>尋找老同學</h1><h1>當年的您</h1><h1>風彩可依舊</h1><h1>我的同學呀</h1><h1>您是否白了頭</h1><h1>我的同學呀</h1><h1>您杯中還有沒有酒</h1><h1>啊!同學,我的好同學</h1><h1>啊!同學,我永遠的同學</h1><h1>同學間的感情永遠不生繡</h1><h1>沿著石門河邊走</h1><h1>走到教室頭</h1><h1>課棹和講臺一輩子愛不夠</h1><h1>祖國騰飛呀</h1><h1>我們當先鋒</h1><h1>披棘斬刺呀</h1><h1>同學們熱血灑神洲</h1><h1>阿,同學、我的好同學</h1><h1>阿,同學、我永遠的同學</h1><h1>同學間的友誼天長地久</h1><h1><br></h1> <h1>石門河邊的歲月,同學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這份同學真情將永遠的繼讀下去。</h1> <h1>2019年4月22日重慶市江北區(qū)石門小學5.2班的同學,再次春游南山,并戴上了“紅領(lǐng)巾”去回味那段少年的時光。</h1> <h1>十八、算命先生,算準我的姻緣</h1><h1>對算命先生說的話,原本我是不相信的,在我的一生中,主動找人算命,基本上是沒有的,被動的算過幾回命,也是算過后就忘了,基本上沒有當真過。</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唯獨有一次算命,讓我記憶深刻,應(yīng)該是在1989年,我們家已搬到江北縣龍溪鎮(zhèn),電線廠家屬區(qū)居住,一天下午,下班回家,路過龍溪鎮(zhèn)街道,當時就一條街,路邊還是簡易棚戶房,我和廠里的一群同事一同路過,這時路邊有一個人,把我叫做,拉著我的手,說要給我算命,他看了一會手說,你這一輩子有三次婚姻,我當時不以為然,也沒有聽他細說,轉(zhuǎn)身就走了,這次偶遇的算命,我也沒有放在心上,認為那個人只是隨便說說而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在那以后的幾十年中,我的婚姻真是被那人說準了,1997年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結(jié)束了我的第一次婚姻,我兩手空空地走出家門,我在“江湖”上闖蕩了幾年,也沒留住我的第二次婚姻,2001年我再次離婚,真到2006年我開始了我的第三段婚姻,雖然這段婚姻也沒有那么多美麗的誓言,但在柴米油鹽中有個伴在我身邊,累了,有人幫你、有人想到你、有人照顧你,也就很知足了。</span>經(jīng)歷了兩次離婚三次結(jié)婚后,我的婚姻、家庭,最終幸福的定格在重慶綦江區(qū)永新鎮(zhèn)?,F(xiàn)在10幾年過去了,家里雖然偶爾也有磕碰,但幸福穩(wěn)定,在暮年的時光有人相伴始終,知足也!</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面這組照片就是我和老婆的結(jié)婚照和生活照。</span></h1> <h1>編后語:</h1><h1>我把走過路,過去的時光,翻出來走了一遍,呈現(xiàn)給大家,雖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只是一些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但這些畢竟是我走過的路,經(jīng)歷的事,我把它客觀地展現(xiàn)出來,也算對我65年人生路的一次總結(jié),但不是反思,自已走過的路,不管對與錯,都是自已的經(jīng)歷,走過了就不后悔,重要的是我明白,這一生也做過一些錯事,那決對是無心之過,決不是有意為之,今后的路還有多長?誰也不知道,但我還是我,漫漫人生路很長!很長!今后會是什么樣?走下去就知道了。</h1><h1>回到那年</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是一張褪色的照片</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總是魂繞夢牽</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是我們共同的從前</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我們說過再見</h1><h1>一起瘋,一起鬧</h1><h1>一起哭,一起笑</h1><h1>一起看日出日落</h1><h1>一起找北斗星座</h1><h1>走的累了</h1><h1>讓青春回家看看吧</h1><h1>走的久了</h1><h1>讓時光倒流一次吧</h1><h1>走的倦了</h1><h1>讓記憶張望從前</h1><h1>走的遠了</h1><h1>讓童真回駐心田</h1><h1>回到那年,回到那天</h1><h1>回到回不去的從前</h1><h1>回到那年,回到那天</h1><h1>其實從前從未走遠</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是我們共同的從前</h1><h1>這是本篇的背景音樂《回到那年》的歌詞,與我們同時代的這一輩人共勉,是的,那些年,是我們共同的從前,我們也不可能回到回不去的從前,讓時光倒流一次吧!讓我們在夢中回到重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