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說明:此系列資料大多來自網(wǎng)絡(luò),有些是直接摘抄。傳統(tǒng)的無錫己成為過去,現(xiàn)在的無錫完全是移植來的。每個城市都有她的歷史典故人文傳說,這是城市之魂。無錫之魂正在丟失,此系列就是簡單和系統(tǒng)地介紹一下無錫之魂,留給新無錫人,特別是為數(shù)不多的老無錫后代。 東亭最耳熟能詳?shù)膫髡f要數(shù)三笑故事了,無錫望族華學(xué)士之夫人率婢仆乘畫舫來吳中進香,正巧遇到應(yīng)文征明和祝枝山相邀來游虎丘的唐伯虎。這時,唐伯虎看見華府眾人中有一位風姿明麗、秀逸絕塵的婢女,心中暗喜,不自覺地尾隨到一寺廟。華府眾人走進殿堂,施禮拜佛,唐伯虎也隨著屈膝跪在那小婢女的旁邊,那小婢女無意中將一絹帕遺在地上,被唐伯虎拾得。當華府的人來到虎丘時,唐伯虎在一山石旁又遇到那小婢女,便將絹帕還給她,婢女拿著絹帕看著這個書生,嫣然一笑。文、祝二人在途中不見唐伯虎的人影兒,只得自行回去。當華府一行游罷虎丘回到船上時,唐伯虎也雇來一條小船相隨。那婢女名叫秋香,是華夫人最寵愛的婢女。船行途中秋香出來倒水的時候,正好倒在唐伯虎的身上,秋香看到不僅不急反而在那里憨笑的唐伯虎,又為之嫣然一笑。船到無錫,華府的人上了岸,唐伯虎也急忙追去,在華府門前秋香看見唐伯虎還傻里傻氣地追來,又嫣然一笑后走進門去。 秋香無意中對唐伯虎笑了三笑。唐伯虎驚艷秋香的美麗,以為秋香三笑留情,氣度瀟灑不拘小節(jié)的唐寅,不惜自甘下賤,化名康宣賣身混進相府為奴。 由于唐伯虎文才出眾,被提為華府兩位傻公子的伴讀書童兼私塾先生。在唐伯虎因勢利導(dǎo)下,兩位傻公子腦子迅速開化,學(xué)習效果立即有了改觀。這令告老還鄉(xiāng)的華相國喜出望外,對康宣另眼相待。 相府門規(guī)森嚴,內(nèi)宅外院分得甚清。唐伯虎進府半年,追求秋香的事仍無進展。文、祝二人因探訪久出未歸的唐伯虎,來到無錫東亭華府,唐伯虎找機會向好友說明了一切,三人便設(shè)計一番,祝枝山給唐伯虎出了個主意,讓他對華相國詐稱想去祝枝山府上當教習,理由是祝枝山答應(yīng)在他家中丫鬟里挑個最漂亮的給唐伯虎做老婆。華相國被激之下,為了挽留唐伯虎,也答應(yīng)他在合府的丫鬟中挑一個當老婆,并聲稱點中哪個就哪個,決不食言。 幾經(jīng)曲折,最后華相國集合家中所有的丫鬟,包括四個大丫鬟:春香、夏香、秋香和冬香,讓唐伯虎任意挑選。唐伯虎如愿以償?shù)攸c中了秋香,其實秋香也早己意屬伯虎,二人當夜逃離華府,有情人終成眷屬。</h3> <h3>東亭</h3> <h3>點秋香畫圖</h3> <h3>華相國影視劇照</h3> <h3>秋香影視劇照</h3> <h3> 在第三集中講過,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被蕩口古鎮(zhèn)拿了去,其實三笑故事最早的藝術(shù)形式是蘇州評彈,是蘇州人譏笑無錫人。故事都是虛構(gòu)的,三笑故事的華相府背景是華察遷居無錫東亭后的華相府,所以無錫人,特別是東亭人很不爽,編了出庵堂相會反譏蘇州人,這也是舊時文藝界斗法的一段佳話。 其實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的南京妓女林奴兒,她比唐伯虎大24歲,而華太師又比唐伯虎小27歲。東拼西湊的故事,作為消遣,權(quán)當開心一刻。 真實的華察字子潛,號鴻山。其世祖華原泉原籍河南,北宋末年南渡,遷居無錫之隆庭,以后成為無錫的望族。元、明間華氏先后遷到堠陽(今無錫新區(qū)坊前)和鵝湖(今無錫錫山區(qū)鵝湖鎮(zhèn)蕩口)。華察為嘉靖五年(1526)進士,選為庶吉士、后調(diào)戶部主事,又遷兵部郎中。后任翰林院修撰,參與校錄各朝實錄。曾出使朝鮮。后任應(yīng)天府會試主官,拜侍讀學(xué)士,輔導(dǎo)過皇家子弟讀書,“華太師”一稱由此而來。當年華察為官,深得皇帝的賞識,曾放過六任的主考官。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所以在壯年就推脫眼疾辭官告老了。因為當時皇帝正賞識他,所以就在他告老還鄉(xiāng)時,讓他掛了一個大學(xué)士(宰相)的銜。 華察為人不貪酒色,但對園林和建筑卻非常愛好。告老還鄉(xiāng)后從蕩口遷居隆庭,選購了張士誠過去在隆庭的舊居,親自設(shè)計建造了宅第,當時可稱江南第一宅園。宅第建成之后,華察在宅中怡養(yǎng)身心,和一班志同道合的士紳詩酒唱和,倒也老有所樂。 至于那座豪華的住宅。據(jù)《錫山景物略》記載:“至今過其前,不敢仰視,侯門王府,嘆壯麗不如也。東西兩園,不山不水,能自山自水,極土木之勝,十步一閣,瓊宮閬苑,意出人間。聞工役告竣,使者以冊進,首一葉開載石灰一項,費四千金,即掩卷,余置不目,蓋作法于奢,公自知之矣?!边@座宏大壯麗的府第后代已毀,現(xiàn)尚存府第的大門,為三間四柱五樓的石坊,稱為“華學(xué)士坊”。四柱高聳,上承樓座,東西兩側(cè)青石須彌座上為八字影壁,須彌座束腰上雕雙獅戲球花紋。華學(xué)士坊南原有高大的照壁。府第北側(cè)的金粟嶺原建有別墅園林,至今都已湮沒。從殘存的華學(xué)士坊,可見昔日華察府第的宏偉壯觀。</h3> <h3>明華字士坊</h3> <h3>明華學(xué)士坊近照,小學(xué)己搬遷,將開辟成景點。</h3> <h3> 華察在建造自家宅園的同時,看到隆庭地區(qū)的房屋街道亂七八糟的不盡合理,就由他出資,著手對隆庭地區(qū)進行設(shè)計改造。開河修道,重新布局,用了三年多時間,才造出了一個依水設(shè)街的臨河小鎮(zhèn)。 然而,過去在華察仼戶部主事時,在清丈土地中被查出漏科而處以補稅的那些豪紳們,一直在背后對他造謠中傷,伺機報復(fù),苦于抓不到把柄。現(xiàn)在見他造了豪華的宅第,又改造重修了舊隆庭,便四處散布流言,說華察有野心,私造龍庭’,企圖謀權(quán)篡位。于是這消息便不脛而走。華察一屆書生,手無一兵一卒,何來謀權(quán)篡位之說?風聲傳到華察耳中,這流言太兇險,他急中生智,因為‘隆庭’這個音與‘龍庭’沒法區(qū)別,于是在東面橋頭路邊造了個亭子供路人憩休,并寫上‘東亭’兩字,還在“東亭”進出道口,從早到晚給人分發(fā)當?shù)靥禺a(chǎn)豆腐干,豆腐干上都刻上了“東亭”字樣。久而久之,那個地方就叫東亭啦!所以民間也留下了“千日造龍亭,一夜改東亭”的傳說,一夜只是夸大之說。 華太師的兩個兒子大蠧,二蠧。蘇錫方言是貶中含褒,蠧為書蟲,書讀多了有點認死理的意思,并非傻子。真實歷史是華太師二個兒子都成才了,華察之子華叔陽,少年及第,隆慶二年(公元一五六八年)進士,官禮部主事。無錫南面貢湖邊的華莊原名華大房莊,乃華太師之大兒子之莊也。 華察工詩,著有《巖居稿》、《翰宛留院集》、《皇華集》、《碧山堂集》、《知退軒集》、《東行紀興》等,晚年遷居無錫甘露。華察及其子孫死后都葬于甘露蕭塘,當?shù)厮追Q“蕭塘墳”。墓地規(guī)模較大,東西長約二百米,南北寬約五十米。墓園地面建筑早已毀壞,神道兩側(cè)原有石坊、石碑、以及石羊、石馬、石翁仲等石刻,現(xiàn)尚存石馬和龜?shù)饕粚?。華察墓在文革中被挖掘,但未見尸骨,出土的嵌寶石金銀首飾以及玉帶 等文物,現(xiàn)藏無錫市博物館。華太師死后,怕人盜墓,據(jù)說出棺材出了幾日幾夜的,所以現(xiàn)在他的墓到底在哪里誰也不知道。東亭有個地方叫雙墳頭,據(jù)說和他有關(guān)。傳說蕩口清蕩湖底有個木排墳,也是華太師之墳,經(jīng)過了特殊處理,所以清蕩水永遠清澈。 1984年7月,無錫市博物館和無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掘了華察孫華師伊夫婦墓。華師伊為明太學(xué)生,萬歷二十五年科舉落榜后,未再應(yīng)試。此墓入葬于崇禎二年(1629)。墓內(nèi)隨葬茶具和文房用品,其中一把壺柄下陰刻“大彬”款的紫砂茗壺,古樸雅致,是宜興紫砂名家時大彬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彌足珍貴。同出的一件玉蓋頂和檀木壺柄的錫茶壺,是明代錫壺制作名師歸復(fù)初所制的“歸壺”。文房用品有狼毫毛筆、端硯、用金箔貼出《前赤壁賦》文、圖的黑漆印盒和四方玉章,此外還有系有玉雕虎紋扇附的灑金折扇。不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愛好和審美情趣,也可窺見明代后期工藝美術(shù)的成就。</h3> <h3>大彬制作的紫砂精品</h3> <h3>歸復(fù)初制錫茶壺</h3> <h3>回枚青田石章及印蛻</h3> <h3> 現(xiàn)在說說另一位與東亭有關(guān)的歷史名人,唐代著名詩人李紳,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古城鎮(zhèn)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之曾孫。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今常州)等地縣令。大歷七年(772年),父親李晤時任烏程縣縣令,生李紳于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祗陀村(今東亭長大夏村),由母教以經(jīng)義,在此鄉(xiāng)村環(huán)境下勤奮攻讀,然而屢試不中,直至元和元年(806年)得中進士,補國子監(jiān)助教。 后離京至金陵,入節(jié)度使李锜幕府。因不滿李锜謀叛而下獄。李锜被殺后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xiāng)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jié)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jīng)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詩,最后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币馑际牵绻倌芟蟮桥_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nóng)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崩罴澇烈饕幌抡f:“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崩罘昙坏谜f:“也好,也好?!庇谑?,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寫畢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nèi)心里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xué)士李紳,寫反詩發(fā)泄私憤?!蔽渥诨实鄞蟪砸惑@,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xiāng)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崩罴澾殿^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diào)任為云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nóng)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第3首《憫農(nóng)詩》被傳到皇宮,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fā)現(xiàn)。 元和四年(809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元和十四年(819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學(xué)士,卷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 李紳被貶,一路上翻山越嶺到了康州??抵莸饺鹬輿]有旱路,只有一條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淺難以行舟。地方官說:“李司馬有所不知。這康河有條老雌龍,這河水漲不漲,全看它高興不高興。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備下三牲禮品,上媼龍祠去求水,只要老龍高興,馬上河水就漲。李司馬,你不如備上禮品,上媼龍祠禱求一番,試試如何?!崩罴澱f:“禮品還分多寡么?”“禮品多,水漲得就大就快,禮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講了?!崩罴澆淮笈?,說道:“世上貪官污吏勒索百姓,猶令人憤恨,沒想到龍為一方之神,竟也如貪官惡吏一般,可憤可惱,我偏不上貢,還要作文罵它一頓!”地方官連忙說:“司馬千萬不可莽撞!惹惱了老龍,恐怕要誤大人行期……”李紳說:“當今天子惱我,尚不過把我貶到端州,水中一鱗蟲,看它能奈我何?”來到媼龍祠,李紳命書僮擺出文房四寶,研好墨,伸好紙,手指著老龍塑像,寫道:“生為人母,猶憐其子,汝今為龍母,不獨不憐一方子民,反效塵世貪官惡吏刮民骨髓,豈不恥為龍乎……倘不,吾當上表天庭,陳爾劣跡,定伐鱗革甲,汝不懼雷霆耶?”寫好,在老龍面前點火焚了,一道清煙升起。地方官嚇壞了:“李司馬,可闖大禍了!這老龍十分靈驗,你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漲不了水啦!”李紳傲然一笑,說:“誤了行期,大不了丟了這頂烏紗帽。要是惹惱了我,拼著一死,我也要毀了這老龍祠,教世人不信這等惡神!”話沒落音,家人稟道:“老爺,河水漲了!河水漲了!”果然,洶涌大水從媼龍祠后滾滾而出,片刻之間,康河成了十幾丈寬,深不見底的大河。地方官又驚又喜,喃喃說道:“難道老龍也怕李司馬的檄文么?” 李紳也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他剛愎自用,眼高手辣,為官酷暴,使得治下百姓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李紳一生中最大的污點,是他晚年經(jīng)手的“吳湘案”。明知其中有冤情,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大中元年(847年),“吳湘案”終于得到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guī)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h3> <h3>李紳像</h3> <h3>憫農(nóng)詩國畫</h3> <h3>逍遙郡馬過孟玉</h3> <h3>清代徐璋繪倪瓚像</h3> <h3>倪瓚山水畫《幽澗寒松圖》現(xiàn)臧于臺北故宮博物院</h3> <h3>倪云林山水畫</h3> <h3> 東亭歷史名人還有: 宋郡馬過孟玉,為錫山過氏始祖。 元末倪瓚,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畫家之一。 清代周宏,中舉探花,官居國史院編修,著作頗多。 近代有: 著名百科專家諸福裳,為全國首批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之一。 著名原生動物學(xué)家、魚病學(xué)家、魚類養(yǎng)殖家倪達書,被譽為“三學(xué)”專家。 著名法文翻譯家徐仲年,被譽為“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驅(qū)”。 著名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瞎子阿炳),他的一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在真空科學(xué)技術(shù)領(lǐng)域作出巨大貢獻,曾任復(fù)旦大學(xué)校長的華中一,原中共江蘇省委書記處書記包厚昌等等,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h3> <h3>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諸福裳</h3> <h3>魚類養(yǎng)殖家倪達書</h3> <h3>法文翻譯家徐仲年</h3> <h3>三大房100號,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出生地。</h3> <h3>復(fù)旦大學(xué)校長華中一</h3> <h3>包厚昌</h3> <h3> 在東亭之東,橫跨南興塘河,有座鴨城橋,第五集講到了后宅跨蠡河有座麋城橋,這兩橋因鴨、麋二城而得名。公元前1200年前泰伯奔吳,定都梅里,又在東南方建麋城,西北方建鴨城,二城距梅里都是二十多華里,如二犄角拱衛(wèi)著主城梅里。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初建的勾吳國也就是一莊院,就因為有此二城才有了國的雛形。 后來勾吳國擴大后,麋城訓(xùn)養(yǎng)麋鹿,鴨城馴養(yǎng)野鴨。麋鹿俗稱四不像,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已有300多萬年的生命歷史。是神話傳說中的???。姜子牙當年學(xué)業(yè)期滿離開昆侖山時其師元始天尊送了他三件寶物:打神鞭、杏黃旗和四不像。麋鹿原是中國特產(chǎn)獸類,滅絕于一百多年前。英國11世公爵貝福收集了18只散落歐洲的麋鹿,統(tǒng)一飼養(yǎng)在烏邦寺莊園,成為現(xiàn)存麋鹿的祖先。現(xiàn)在鹽城大豐的麋鹿,就是從英國返鄉(xiāng)的。 鴨子的訓(xùn)化始于泰伯,《輿地志》載“吳王牧鳧鴨城之地”,后來鴨城成了村莊名,村邊的南興塘河稱作“鴨城河”。明代南京兵部主事秦夔寫過一首詩: 聞?wù)f吳王養(yǎng)鴨時,年年來此擁西施?!『廊A已盡江山變,落月秋風動蒺藜。 這首詩說的是吳國未代王夫差,700多年后,吳國己成春秋一霸,志高氣昂卻中了范蠡之計,麋城西建了西施莊,麋城和鴨城成了王家別苑游樂場,夫差常來此與西施等美女游樂戲僖,他迷戀女色,玩物喪志,終在最強盛時遭滅國之災(zāi)。</h3> <h3>麋鹿</h3> <h3>鴨子</h3> <h3> 鴨城橋原為渡口,元大德年間(1298~1307)始建鴨城橋(為簡易便橋),元至正《無錫志》有記。明嘉靖七年(1528)邑人華啟元募建鴨城新橋;隆慶年間(1560~1566)學(xué)士華察重建鴨城新橋(華察為地方修造二十五座橋梁之一),為單孔石級拱形橋。明萬歷《無錫縣志》記:“鴨城新橋,舊有渡,嘉靖中里人華啟元募建石梁,隆慶中學(xué)士華察修?!鼻迩劐娰潱骸疤J花蘆葉響蕭蕭,略約涇皋放小舢?;牟輩峭趼槁箯剑D飛上鴨城橋。” 鴨城橋有一對楹聯(lián),東向楹聯(lián): 碧水飛鳧萬古吳王圣跡 清溪映月千年學(xué)士遺規(guī) 西向楹聯(lián): 風帆遠送東來吼嶺穿云 虹架高臨西去隆亭接漲 兩座城早已不見蹤跡,1937年8月16日,日機首次轟炸無錫,鴨城橋被毀。1976年9月改建為無錫縣第一座鋼架混凝土拱橋。1993年12月隨鳳威路(后改名為鳳凰路)的拓寬而改建,為混凝土平板橋。 可惜這歷經(jīng)五百年滄桑的鴨城古橋,如今只剩鴨城橋毀圮后從河中撈出所得半截殘垣斷石……一塊半斷的古橋楹聯(lián)石,正面有圖案和文字,殘留的文字為“西去隆亭接漲”。東亭還有鴨城橋地名,后宅的麋城橋原址現(xiàn)名大橋角,連地名都沒了。泰伯馴養(yǎng)成的家鴨卻遍布全國,特別是一路向北,從南京板鴨到北京烤鴨,成就了鴨的輝煌,無錫也有著名的鹵鴨,現(xiàn)在40天速成鴨,與雞一樣,只存形狀,再無材質(zhì),就算恢復(fù)全套傳統(tǒng)制作工藝,也很難再嘗到老法頭里的味道了。</h3> <h3>殘留的文字為西去隆亭接漲</h3> <h3> 被砌入玉天富(府)橋的“士民殉難碑”古碑,清咸豐十年(1860)洪楊兵燹時抵御太平軍或被太平軍所害紳士平民的總墓葬,此事在29集中己講到過,當時無錫死的死逃的逃,人口一下子喪失了67%,是有史記錄的最嚴重劫難。 玉天富橋 坐落在東亭集鎮(zhèn)北街梢,橫跨橫河港,始建于明代末年。因由肉商籌建 ,為祈求經(jīng)商致富 ,故名肉天富橋, 后雅化為玉天富(府)橋,俗稱宜天富橋 ,初為石橋,1973 年改建為混凝土平板橋 ,橋?qū)?米,跨徑9米。</h3> <h3>殘留的橋名石</h3> <h3>咸豐十年戰(zhàn)事記錄一角</h3> <h3>2017年百度街景可見此牌</h3> <h3>49年東亭老街地圖</h3> <h3>2017年東亭老街地圖</h3> <h3>迎福橋位于東亭老街東街梢,始建于清,原名大東橋,橋長6.9米,寬2.1米,橋面由11塊金山石板組成,兩側(cè)兩條金山石組成石梁,中間鋪9塊金山石板形成橋面。</h3> <h3> 飛虹橋位于云林街道倉下中學(xué)內(nèi),平板石梁橋,為原袛陀寺遺物,是典型的我國水鄉(xiāng)石梁橋,此橋長8.4米,寬2.5米,高1.7米,跨度3米。</h3> <h3>祗陀寺香花橋、文昌閣,相傳是倪瓚繪畫洗筆之處。</h3> <h3> 作為無錫歷史上的十大名寺之一的祇陀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由邑人王建舍宅為寺,初名祇陀講寺,座落的村子也更名祇陀村,后因祇陀村富豪廣建宅第,村長里許,長大廈逐漸成了村名。(今東亭長大廈社區(qū))。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賜名崇教禪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復(fù)改為祗陀寺。幾經(jīng)興廢,萬歷四十六年(1618),寺僧德正重修正殿及甬道、香花橋,中有聽秋軒,離倪瓚故居清閟閣數(shù)十步,清幽敞麗,后又逐漸荒廢。清代又經(jīng)多次修繕,最后一次是民國13年(1924)對所有佛像一一重金塑裝。 祇陀寺山門前后有飛虹橋,金剛殿后有香花橋(這兩座厚實的金山石橋仍完好無損)寺前有傳經(jīng)崗和里夾崗河、外夾崗河,兩水回環(huán),輕瑩秀澈、水聲潺潺了。兩河之間有梧桐崗。共種植梧桐數(shù)千枝,望著碧天,與寺中古木修篁相為蔭翳。及秋冬之際,微風吹動,淅瀝簫颯,韻和波濤。這在其它寺院中絕無僅有。寺中有瑪瑙軒、寺前原還有瑪瑙街、瑪瑙石橋,為寺之名勝?;厝€,歷朝不科糧,傍有錦樹林,枝葉繁茂。 1952年祇陀寺成了倉下中學(xué),歷經(jīng)歲月變遷,寺廟早已傾廢,不過原址仍然還留有文昌閣、放生池等遺跡,文昌閣后有一古銀杏樹,是古祇陀寺的確認地,而飛虹橋、香花橋也是該寺的珍貴遺物。最近倉下中學(xué)搬出,寺院正在重建。 南朝480寺,比起現(xiàn)在的建寺廟,真是小巫見大巫,我看現(xiàn)在4800寺都不止,而且極盡奢華,現(xiàn)在科學(xué)如此發(fā)達,就算廟中僧侶也信仰不堅,搞點文化傳承,開發(fā)點旅游資源無可厚非,但如此一地幾十處地大搞,隱隱覺得不是祥兆。</h3> <h3>祇陀寺在恢復(fù)重建之中</h3> <h3>東亭老街</h3> <h3>老街上的阿桂點心店,店里的餛飩燒賣是無錫一絕,我特意去尋找小店品嘗了一次,確實有獨到之處。阿桂己70多歲了,沒有接班人,為了老顧客還在撐著,店門時開時關(guān),終將退出歷史。</h3> <h3>春雷船廠</h3> <h3>1995年6月8日,錫山市掛牌。</h3> <h3>原來的無錫縣政府,現(xiàn)在的錫山區(qū)政府大樓。</h3> <h3>中間遠處為原無錫縣政府大樓,初建時中間大道兩邊沒有高樓,現(xiàn)在那條大道上種滿了樹以改風水。</h3> <h3> 以前東亭有個商校,我在那里接受過許多次培訓(xùn),商校的老師都是未上過戰(zhàn)場的菜鳥,經(jīng)常被學(xué)生的提問弄得目瞪口呆,于是我們幾個老面孔就成了救星,有時干脆直接上去講課,真是有趣和溫馨的回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