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4月21日,周日,小雨。以住,要么出門辦事,要么帶孩子出去游玩,雨天不便出去,只有在家閑坐。人就怕閑,閑了便會無聊,無聊了便會思考、回憶。<br></h3><h3> 兒時的下雨天,我們都在干什么呢?那些已經(jīng)消失或者即將消失的記憶,會常常記起嗎,還能回想起曾經(jīng)的下雨天嗎?</h3> <h3> 閉上眼睛,首先從腦子里跳出的一個詞就是“qian dia”(音)。多年以后,我把這個家鄉(xiāng)特有的拼音詞語理解為“前檐底下”,呵,多么聰明的鄉(xiāng)親?。【谷豢梢詣?chuàng)造詞語而又不失語言的科學邏輯,“qian dia”即是“前檐底下”的連讀。如今有的年輕人可能已經(jīng)不知我之所云了,以前的老房子一般是有房脊的,房脊的前檐有的會多出來一些(俗稱“出檐”),這樣就會在房子前部留下一個空場,老家都一般都稱之為“qian dia”,小時候的下雨天,“qian dia”幾乎成了我們休閑娛樂的唯一場所,當然,有的房子是不“出檐”的,沒有“qian dia”的人家只能在小小的房間里打發(fā)時光了。</h3> <h3> 那時候的農(nóng)村沒有水泥路,晴天灰,雨天泥,下雨天,到處泥濘,小孩子一般是出不了門的,只能在這個叫做“qian dia”的地方消磨時間。除非你還有幾個可以出門的“神器”,一是防淋雨的“雨帽”或者“油傘”,二是有腳不粘泥的“泥屐兒”或者“膠鞋”。<br></h3><h3> 當然,這幾樣東西是有區(qū)別的。“油傘”是條件好的戶家才有的,黃油色,竹做的傘骨,撐開后,又輕又大,很神氣。而“雨帽”則是窮人家的寶貝,小時候的“雨帽”其實也就是“斗笠”的一種。百度解釋:斗笠是一種遮擋陽光和蔽雨的編結帽,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在江南農(nóng)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chǎn)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我們小時候的“雨帽”只是在雨天使用,和江南的斗笠有所不同,與“油傘”相比,更加笨重,用竹篾夾竹葉或者塑料紙編織,大小由個人而定,大人用的大些,小孩子們用的小些,雨淋之后更重,現(xiàn)在想起來,或有七八斤的樣子吧。</h3><h3><br></h3> <h3> “泥屐兒”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小的時候并不知道這個詞怎么寫,長大后回想起來應該就是“泥屐兒”這三個字吧,“屐”的解釋:木頭做鞋底的鞋,泛指鞋?!澳噱靸骸本褪菍V冈谀嗟乩锎┑男?,那時候,農(nóng)村多數(shù)人都會有一雙屬于自己“泥屐兒”,家鄉(xiāng)的“泥屐兒”由手工制作而成,套在“千層底兒”布鞋外面而穿,一般是用木頭所做,它由四個部分組成,一塊比腳大的木板,底下是兩個一般高的“腿”,其實也是兩塊板,上面有一個可以套在“千層底”鞋的上的“絆(ban)帶”,小時候應該叫做“泥屐兒pan兒”吧,一般用結實的橡膠皮布之類或者竹篾做成,兩只就是一雙完整的“泥屐兒”。雨天,戴著“雨帽”,穿著“泥屐兒”,走起路來,“泥屐兒”著地再彈起后碰著“千層底”發(fā)出“咯嗒咯嗒”的節(jié)奏聲,如果不注意,褲腿后會濺起很多泥點子,那感覺,60、70后的朋友們慢慢回味吧!當然,家庭條件好的就不用這么麻煩穿“泥屐兒”了,有一種叫做“膠鞋”的可以代替“千層底”,可以在到處泥巴坑坑洼洼的泥地上隨心所欲的行走,更有神氣的叫“深筒膠鞋”,便可以到泥巴更深的地方展示了。<br></h3> <p class="ql-block"><b> 小時候,雨天出不了門的只能在自家“qian dia”呆著,能出去的,便戴上“雨帽”、穿上“泥屐兒”去左鄰右舍好友家串門。當然,如果不是周末和節(jié)假日,到校上學是必須堅持的,那時的學校也不例外的是泥土地,教室里也是,雨天教室門口往往是一排整齊的“泥屐兒”,墻上整齊地靠著“雨帽”和“油傘”,孩子們吵鬧地等待著老師,也在等待著他們的未來……</b></p> <p class="ql-block"> 轉眼,泥巴被水泥路履蓋了,“雨帽”被花花綠綠樣式繁多的雨傘代替了,“泥屐兒”消失了……我們的“現(xiàn)在”成了當年的“未來”。</p><p class="ql-block"> 記憶沖淡了,愈發(fā)思念的家鄉(xiāng),那塊屬于我們的“qian dia”越來越遠了,屬于我們的下雨天找不到了。如今,緊張的工作氛圍、飛快的生活節(jié)奏、現(xiàn)實的種種壓力,剝奪了多少人曾經(jīng)的幸福感!雖然,嶄新的水泥路柏油路已通到老家門口,回家的時間一再的縮短,但回家的次數(shù)卻越來越少,與家鄉(xiāng)的距離越來越遠,幾乎成了“回不去的家鄉(xiāng)”! 借用網(wǎng)上流行的一段話:農(nóng)村留不住身體,城市住不下靈魂 。有工作的地方?jīng)]有家,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他鄉(xiāng)容納不下肉身,故鄉(xiāng)安置不了靈魂,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yǎng)家糊口的路,找到了養(yǎng)家糊口的地方卻沒有辦法安家,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xiāng)愁,有了無窮無盡的牽掛……</p> <h3> 突然又想起近年網(wǎng)傳的那首童謠歌曲:“機器靈,砍菜刀……”雖然我們小時候也不知所云,但卻會大喊瘋玩,那些屬于我們的童年游戲,又去了哪里……<br></h3><h3> 閉上眼睛,靜下心,再次聆聽童年的聲音吧……</h3><h3> 機器靈,砍菜刀,恁那邊哩緊俺挑,挑誰吧,挑,挑的那個人已經(jīng)回家了。</h3><h3> 機器靈,砍菜刀,恁那邊哩緊俺挑,挑誰吧,挑,挑的那個人已經(jīng)長大了。</h3><h3> 機器靈,砍菜刀,恁那邊哩緊俺挑,挑誰吧,挑,挑的那個人已經(jīng)不見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