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下面的場景是不是夠熟悉?<br></h3><h3>“你看,這孩子剛坐了四塊錢搖搖車,現(xiàn)在還賴著不走,給他買了小零食才聽話?!?lt;/h3><h3>“我家這孩子嘴饞,家里的不吃,經常要去外面餐館買?!?lt;/h3><h3>“我們家孫子,一個月至少要花掉兩千塊錢。”</h3><h3>“他什么玩具都有,扭扭車就有好幾輛,沒有不行,沒有的在外面就搶別人的,別看他小,可厲害了?!?lt;/h3><h3></h3> <h3>“中國式”撫養(yǎng)孩子,大江南北有著驚人的相似。這不僅發(fā)生在普通家庭之中,教育觀念不恰當?shù)募彝ゴ蠖枷嗨啤?lt;/h3><h3>這樣的養(yǎng)育和需求的滿足看似問題不大,買點零食,幾輛玩具車能花多少錢呢?可我們能保證永遠滿足到孩子嗎?</h3> <h3>青青老師曾經的一個學生,爸爸是企業(yè)高管,家里有不錯的經濟實力,孩子生活條件優(yōu)越,初中后去了美國讀書,雖是經濟不錯的家庭,但當孩子一年在外達到近百萬元的開銷時,對這個家庭來說也是不堪重負。</h3><h3>而女兒之所以如此,正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女兒要富養(yǎng)!女兒在國內時什么都是圈子里最好的,到了國外,發(fā)現(xiàn)能去那兒的人家底子都不一般,跟那些同學比,她寒磣了,消費檔次不斷增加。</h3> <h3>其實無論經濟條件如何的家庭,只要父母是傾其所有無限制滿足孩子的,或者是超越本身能力去滿足的,最后都會無形中讓孩子產生攀比心理。</h3><h3>最好的富養(yǎng)不是比賽誰砸錢多,不是物質上無限制地滿足,最好的富養(yǎng)在精神世界。</h3><h3>問問自己,有沒有留心觀察過孩子的喜好特長?有沒有為孩子的教育成長制訂大體的計劃?有沒有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時間?有沒有為孩子的閱讀做長遠的鋪墊?</h3><h3>最好的富養(yǎng)還是給予孩子進取的方法,挫敗后成長的韌性。</h3><h3>孩子摔倒了,不是一味指責凳子石頭,而是告訴孩子走路時要注意觀察環(huán)境;孩子挨打了,不是一味埋怨其他孩子太壞,而是告訴孩子如何正確保護自己;孩子想得更多小紅花,不是簡單一句“聽老師話”,而是告訴孩子如何可以得到小紅花;等等。</h3> <h3>道理講一百遍,孩子不一定愿意聽。但把道理蘊含在故事中,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而這正是親子閱讀的成效之一。</h3><h3> </h3>